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烟蚜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怎样识别烟蚜? 烟蚜属于同翅目、蚜科,又名桃蚜。烟蚜在形态上表现为多型现象,有胎生雌蚜(有翅胎生雌蚜和无翅胎生雌蚜)、无翅有性雌蚜、有翅雄蚜。它们的形态区别如下。  相似文献   

2.
1.梨二叉蚜(梨蚜) 1.1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毫米,绿色,复眼红色,腹管灰黑色,有翅胎生雌蚜体形稍小,前翅中脉分为2叉.卵黑色,椭圆形.若虫与无翅雌蚜相似.  相似文献   

3.
 食禾梯管蚜(Brachysiphoniella graminivora)于2000年由张丽坤和张广学定名,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昆明的无翅孤雌蚜。笔者于2003年4月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站的野生稻上发现大量蚜虫危害,经鉴定是食禾梯管蚜。对其有翅孤雌蚜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研究和描述,并列出梯管蚜属(Brachysiphoniella Takahashi)已知3种的有翅孤雌蚜和无翅孤雌蚜检索表,提供实际工作中鉴别使用。  相似文献   

4.
1 蚜虫 1.1 形态特征.①桃蚜:成虫分为有翅及无翅两种类型.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6~2.1毫米,头、胸为黑色,腹部深褐色,腹背有黑斑,额瘤显著.因寄主而异.  相似文献   

5.
一、怎样识别烟蚜? 烟蚜属于同翅目、蚜科,又名桃蚜.烟蚜在形态上表现为多型现象,有胎生雌蚜(有翅胎生雌蚜和无翅胎生雌蚜)、无翅有性雌蚜、有翅雄蚜.它们的形态区别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一、危害症状和危害习性(一)危害症状小麦蚜虫属同翅目、蚜科,一般历经卵、干母、干雌、有翅胎生雌蚜、无翅胎生雌蚜等不同蚜型,以无翅和有翅胎生发生数量最多、历期最长、危害最重。麦蚜以成虫、若虫刺吸麦株嫩叶、嫩茎、嫩穗汁液,麦苗被害后,叶片发黄,生长停滞,发棵减少,重则全株枯死矮化。麦穗被害后,影响小麦灌浆,籽粒不饱满,减低产量,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毒,使小麦叶片变黄,植株矮化,造成更大的损失。麦蚜除为害小麦外,还为害玉米、高粱、水稻等  相似文献   

7.
豌豆蚜在蚕豆上的发育和繁殖及发生世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豌豆蚜(Acyrthasiphon pisum Harris)是昆明地区危害蚕豆的主要蚜虫种类。作者于1986年1月11日至3月4日、3月26日至4月30日分别进行了两次饲养观察,初步掌握了豌豆蚜在蚕豆上的发育和繁殖规律,为今后进行田间预测预报及大面积防治,提供了一些依据。供试材料和方法:室内盆播蚕豆,每盆1株。待豆苗长至约6cm,到田间采集豌豆蚜成虫,每株蚕豆上接种无翅孤雌胎生蚜2头,然后立刻笼罩,接种后注意观察,产仔后即移去成虫,每株仅留1头刚离母体的若虫进行个体饲养,并记录移去成虫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1 大豆蚜虫(腻虫) 大豆蚜虫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可危害大豆的嫩茎、叶和幼荚.豆叶被害处叶绿素消失,形成鲜黄色的不规则形的黄斑,而后黄斑逐渐扩大,并变为褐色.受害严重的植株,茎叶卷缩、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和结荚减少,从而影响大豆产量.大豆蚜虫分有翅胎生雌蚜和无翅胎生雌蚜.有翅蚜能迁飞,扩大危害范围.大豆蚜虫为害盛期在6月底、7月初.一般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少雨,容易使蚜虫大量发生,越干旱为害越重.  相似文献   

9.
吕伟民 《农村科技》2012,(10):36-38
一、菜蚜和田地区危害大白菜的蚜虫主要有桃蚜、甘蓝蚜、萝卜蚜,均属同翅目、蚜科。这类蚜虫主要刺吸植物组织的汁液,影响植物生长,虫口密度越大,影响也就越重。受害严重的植株往往停止生长,叶片卷缩,叶色由绿变黄,最后枯死,不能食用。3种蚜虫均是传播多种病毒病的媒体。1.桃蚜①形态特征无翅孤雌蚜,体长约2毫米,近卵圆形;体色视气候而发生变化,多为淡绿色或黄绿色,少数为褐色及赤褐色,具光泽;触角较体稍短,灰黑色;腹管淡灰色,端部黑色,圆筒形。有翅孤雌蚜,  相似文献   

10.
1.1有翅胎生雌蚜长1.7~20毫米,翅展5.5毫米,身体暗褐色,头及胸部黑色,体覆白色绵状物比无翅胎生蚜少;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8~2.2毫米,身体近椭圆形,肥大,赤褐色,体侧有瘤状突起,着生短毛,身体被白色蜡质棉状物.  相似文献   

11.
1、大豆蚜虫 大豆蚜虫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可危害大豆的嫩茎、叶和幼荚。豆叶被害处叶绿素消失,形成鲜黄色的不规则形的黄斑,而后黄斑逐渐扩大,并变为褐色。受害严重的植株,茎叶卷缩、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和结荚减少,从而影响大豆产地。大豆蚜虫分有翅胎生雌蚜(体长0.9-1.6毫米)和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2~1.95毫米)。  相似文献   

12.
胡国强  李晓凤  王长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748-9750,9837
麦长管蚜又称小麦长管蚜,是同翅目蚜科长管蚜属的昆虫,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燕麦、莜麦等作物。麦长管蚜分布于亚洲、东非、欧洲、北美等地区,1年可发生10~20代以上,以无翅孤雌胎生雌蚜繁殖为主,有翅孤雌胎生雌蚜迁飞扩散。一般以成、若蚜为害植株,在茎、叶和穗部取食。叶片被害处呈浅黄色斑点,严重时造成黄叶、卷叶,甚至整株枯死;穗部受害,造成麦粒干瘪,小麦千粒重下降及严重减产。另外,麦长管蚜还可传播小麦病毒病。对麦长管蚜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关键时期采用药剂防治,注意选择农药品种,严格掌握施药技术,减少对天敌的杀伤。非小麦黄矮病流行区,重点抓小麦穗期防治;小麦黄矮病流行区,除进行穗期防治外,还应抓好苗期防治。  相似文献   

13.
蚜虫又名腻虫,属同翅目,蚜科.分为危害大豆的大豆蚜和危害玉米的玉米蚜等,从影响蚜虫的发生因素看,干旱严重发生危害加剧,为了有效地控制蚜虫发生危害,必须了解掌握其相关知识,掌握蚜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4.
<正>1.形态识别。栗大蚜成虫是蚜虫中体型较大的一种。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4毫米,全身黑色,腹部颜色稍浅,翅展13毫米,翅及翅脉均为黑色。无翅胎生雌蚜体长约5毫米,头胸部小,腹部肥大。卵椭圆形,长约1.5毫米,初产时为暗褐色,以后变为黑色。若虫形似成虫,身体较小。2.生活史及习性。栗大蚜一年发生多代,以卵在枝干树皮裂缝处越冬(阴面较多),常数百粒至上千  相似文献   

15.
1、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沙棘蚜虫浅绿色,红眼睛。在树枝芽孢处以卵越冬,芽孢开放时幼虫孵化钻入松软的芽孢内,吸允嫩叶汁。后移到叶片背后吸允叶的汁液,经两周变成无翅孤雌蚜,直接产出若虫40多个。有翅雌蚜于盛夏出现在林中飞行,形成新的蚜虫群体。  相似文献   

16.
<正>1.形态识别。栗大蚜成虫是蚜虫中体型较大的一种。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4毫米,全身黑色,腹部颜色稍浅,翅展13毫米,翅及翅脉均为黑色。无翅胎生雌蚜体长约5毫米,头胸部小,腹部肥大。卵椭圆形,长约1.5毫米,初产时为暗褐色,以后变为黑色。若虫形似成虫,身体较小。2.生活史及习性。栗大蚜一年发生多代,以卵在枝干树皮裂缝处越冬(阴面较多),常数百粒至上千  相似文献   

17.
苜蓿蚜群体中有光泽和无光泽蚜虫关系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饲育试验及形态观察研究表明,苜宿蚜无翅胎生雌蚜群体中有光泽和无光泽个体二者的关系为,前者是成虫后者是若虫。此结论澄清了前人关于苜蓿蚜有光泽个体描述意见的混乱,进一步明确了有无光泽个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栾多态毛蚜的形态特性、消长规律及防治策略。[方法]通过室内制片、镜检,描述了各蚜型的形态特征;通过室外采样调查,研究栾多态毛蚜消长规律。[结果]栾多态毛蚜属于同寄主全周期型,其蚜型有干母、孤雌蚜(分有翅和无翅)、性母(分有翅和无翅)、性蚜(分有翅和无翅);孤雌蚜中,又分干雌和干雌后代;虫态有卵、若蚜(1~4龄)、滞育型、成蚜。孤雌蚜于4月中旬种群数量开始上升,5月上、中旬达到高峰,之后下降;滞育型蚜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开始发生,5月中旬达到高峰,5月下旬下降,6、7月少量发生,8—10月上旬未见;性母于10月中旬开始发生,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达到高峰,11月中旬下降,与此同时,性蚜开始出现,11月下旬,性蚜迁移到枝条或主干上,雌性蚜开始产卵,然后,以卵越冬;卵主要分布在栾树的主干和一级分叉;不同类型绿地,蚜虫、天敌发生情况具有差异。[结论]春季是该蚜的主要危害期,夏季叶片上基本未见蚜虫,秋季虫量虽然多于春季,但危害并不严重;不同类型绿地,可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1桃粉蚜1.1为害症状受害叶片向背面略作对合状纵卷,常呈勺状,变厚,色淡,早落,受害处留有大量白粉。1.2形态特征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2毫米、宽1.1毫米,长椭圆形,体草绿色,背覆白粉,腹管细圆筒形。有翅胎生雌蚜体长2.2毫米、宽0.89毫米,体长卵形,头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昆明地区菜蚜新蚜虫疠霉发生流行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4年对云南省昆明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菜蚜种群中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发.生流行的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新蚜虫疠霉是昆明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桃蚜(Myzus Persicae)、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3种菜蚜的病原真菌,在昆明地区蔬菜生态系统菜蚜种群中周年发生,对菜蚜种群自然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从1~12月,新蚜虫疠霉均自然感染3种菜蚜,感染死亡高峰期出现在春末秋初,其中6、7、8月份自然感染率达最高,分别为43.36%、52.56%和59.94%(2003年)和45.86%、54.78%和61.76%(2004年).新蚜虫疠霉感染死亡蚜虫除无翅蚜外,有翅蚜也表现出较高的感染死亡率,其中以无翅蚜感染死亡率高于有翅蚜,无翅蚜和有翅蚜分别为82.04%和17.53%(2003年)与83.54%和16.46%(2004年).新蚜虫疠霉对不同种类菜蚜自然感染的相对多度顺序为桃蚜>甘蓝蚜>萝卜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