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循环投喂模式对半滑舌鳎的生长、体成分组成、代谢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其中包括5个处理:C(对照组,实验过程中持续投喂);S2F4组(饥饿2 d,投喂4 d);S4F8组(饥饿4 d,投喂8 d);S8F16组(饥饿8 d,投喂16 d);S12F24组(饥饿12 d,投喂24 d),实验时间72 d。结果表明,对照组的特定生长率(SGRw和SGRe)显著高于循环投喂各组(P<0.05)。对照组和S2F4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末体重没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对照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消化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而能量消化率与S12F2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其它3个处理组(P<0.05)。S4F8组半滑舌鳎幼鱼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S12F24组(P<0.05),对照组饲料转化率低于S2F4组和S12F24组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体成分组成中,蛋白含量随饥饿、投喂周期的延长而下降,S2F4组和对照组半滑舌鳎的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S2F4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较低。对照组的摄食能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S2F4组的呼吸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半滑舌鳎幼鱼在循环投喂模式下,具有较强的补偿生长能力,S2F4组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在较长的周期性饥饿条件下,半滑舌鳎幼鱼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会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将银鲳幼鱼置于盐度14、25、36的海水中96 h,检测不同盐度下银鲳幼鱼血清渗透压、过氧化氢酶(CAT)以及鳃泡膜质子泵(VHA)、Ca2 -ATP酶、碳酸酐酶(CA)活力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情况。结果显示,血清渗透压变化和盐度呈正相关,并出现波动变化,变化范围为271~379 mOsm/kg,96 h时各盐度组血清渗透压均有恢复正常的趋势。高盐度(36)和低盐度(14)组CAT活力都显著升高而后逐渐恢复(P<0.05),盐度36组8 h时为各值中的最高点。鳃VHA活力变化:盐度14组先上升后回落,对照组基本保持平稳,盐度36组先下降而后恢复。盐度改变后,Ca2 -ATP酶活力都出现显著增强(P<0.05),盐度14组比盐度36组的变化趋势更明显。盐度14和36组CA活力都出现显著增强(P<0.05),其中盐度36组24 h时为最高值。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血清渗透压与鳃VHA活力呈极显著负相关,与CA活力在低盐度适应时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盐度14组血清渗透压与Ca2 -ATP酶的变化呈基本相反趋势。结果表明,银鲳幼鱼在适应不同盐度时,血清渗透压会伴随盐度升降而改变,并激活CAT,而鳃VHA、Ca2 -ATP酶、CA在渗透压调节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养殖密度是水产养殖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参数, 适宜的养殖密度能够降低养殖动物的应激胁迫水平, 促进其健康、快速生长。为探究黄条鰤(Seriola lalandi)在陆基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最适密度, 本研究对 1 龄黄条鰤 [(565.83±70.22) g]开展为期 60 d 的养殖实验, 共设置 10 尾/m3 (低密度组)、20 尾/m3 (中密度组)和 30 尾/m3 (高密度组) 3 个密度组。实验过程中测量并计算包括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肝体指数在内的生长指标, 并检测血液生理、血清生化、肝脏和肾脏组织的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 中、高密度组黄条鰤的增重率、 特定生长率在第 60 天时均显著低于低密度组对应的数值(P<0.05); 在 3 个密度组中, 低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在 60 d 时显著高于 30 d 的数值(P<0.05), 中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在 60 d 与 30 d 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高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在 60 d 时低于 30 d 的数值, 说明高密度养殖对黄条鰤的生长产生了的胁迫。整个实验过程中, 血清中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的含量在 30 d 和 60 d 时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 生长激素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 Ⅰ的含量呈相反趋势; 肝脏和肾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丙酮酸激酶的活性在 30 d 和 60 d 时整体呈现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 说明高密度养殖对黄条鰤的生理造成了胁迫。由此可见, 从生长、生理和生产实践角度综合评价, 中密度(20 尾/m3 )是 1 龄黄条鰤工厂化养殖的适宜密度, 相关研究结果将为黄条鰤工厂化养殖技术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光强和光谱对鳜(Sinioerca chautsi)行为、摄食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对不同光强和光谱条件下养殖 8 周的鳜的摄食、生长进行观测,并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对鳜摄食的影响研究发现, 光强在 10、25 和 50 lx 下时鳜的摄食比例较高, 显著高于 5、300 和 500 lx 组(P<0.05); 不同光谱下, 在绿光条件下摄食比例最高(P<0.05)。 光强和光谱条件对鳜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 10 lx 的光强可以极大地改善鳜的生长, 该组中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同时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 200 和 500 lx 条件下生长性能提升不显著(P>0.05)。另外, 10 lx 光强下生长相关基因 igf1 在肌肉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 同时促食欲基因 npyagrp 显著上调(P<0.05), 抑食欲基因 cartpomc 下调; 而在 200 和 500 lx 条件下, npyagrp 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不显著(P>0.05), 500 lx 条件下 pomc 表达显著高于 10 和 200 lx 组(P<0.05)。绿光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 观察到生长性能的改善。在红光条件下观察到了相反的结果, 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肝体比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0.05)。此外, 红光和绿光组 igf1 在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蓝光组(P<0.05)。促食欲基因 npy 表达在绿光组中显著升高(P<0.05), agrp 在红光、绿光和蓝光组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白光组(P<0.05)。综上所述, 鳜更加偏好低光强和短波长的光, 并且在这种光照条件下摄食行为更加活跃且具有较好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血淋巴生化指标与盐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设定淡水对照组和两个盐度组(盐度12,盐度25),分别在第0、3、6、12、24、48、72、96、144小时取样,研究盐度对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6项血淋巴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44 h内,盐度组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血淋巴总蛋白(TP)含量在前6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96 h后高低盐度组TP水平趋于一致,并保持在略高于对照组的稳定水平。葡萄糖(GLU)含量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大,盐度组GLU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盐度25组GLU在72 h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盐度12组和对照组(P<0.05)。盐度12组甘油三酯(TG)含量呈降低趋势且在6~144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72 h后显著低于盐度25组(P<0.05),盐度25组TG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在72 h后恢复至对照水平。盐度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盐度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在3 h达到最大值,12 h取得最小值。分析认为,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由淡水进入咸水,其血淋巴TP、GLU、TG含量均发生显著性变化,推测其机体加强能量代谢,加速动用脂类和糖类作为能源物质以应对盐度突变刺激;并最先调节蛋白质代谢过程以响应外界坏境的渗透压变化进行渗透压调节,其机体最终能够适应外界较高盐度的水体。  相似文献   

6.
分别用15.0%(对照组)、30.0%、45.0%、60.0%、75.0% 的菜粕配制5种等氮(粗蛋白质为34.0%)等能(总能为19.2 kJ/g)饲料,饲养吉富罗非鱼幼鱼[初始体质量(4.82±0.46) g]10周,考察饲料中不同菜粕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肝脏组织结构和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随着菜粕水平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60.0%和75.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0.0% 和45.0% 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处理组之间的肝体比、脏体比和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吉富罗非鱼全鱼营养成分,60.0% 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0.0%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30.0%(P<0.05),各处理组水分和灰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吉富罗非鱼肝细胞核偏移和空泡变性的数量随着菜粕水平的增加逐渐增加,肝脏组织结构受损程度加剧。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菜粕水平的增加不断升高,且75.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随着菜粕水平的增加而下降,60.0%组最低,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吉富罗非鱼幼鱼饲料中菜粕的使用量不宜超过45.0%。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设计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研究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和肌肉纤维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实验设2个对照组,正对照组鱼粉为44%,负对照组鱼粉为22%;设4个实验组,PH18A组为22%的鱼粉和18%的水解鱼蛋白,PH4.5A组为22%的鱼粉和4.5%的水解鱼蛋白,PH4.5B组为17%的鱼粉和4.5%的水解鱼蛋白,PH18B组为0.5%的鱼粉和18%的水解鱼蛋白。研究结果表明,PH4.5A组和PH18B组的特定增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PH4.5B组和负对照组(P<0.05),显著低于正对照组和PH18A组(P<0.05);PH18A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正对照组(P<0.05)。正对照组和PH18A组的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依次显著高于PH18B组、PH4.5A组和负对照组(P<0.05);摄食率的变化趋势则相反。PH4.5B组和负对照组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显著低于正对照组和PH18A组(P<0.05)。6个处理组的大菱鲆肌肉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均无显著差异(P>0.05)。PH18A组的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高于PH18B组、正对照组、PH4.5A组、负对照组和PH4.5B组(P<0.05),而PH18B组显著高于PH4.5B组(P<0.05)。PH18A组和PH18B组的肌纤维密度显著低于PH4.5B组(P<0.05)。研究表明,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4.5%和18%的水解鱼蛋白,均可以提高大菱鲆的饲料效率和蛋白沉积率,促进大菱鲆的生长,且18%的水解鱼蛋白好于4.5%;同时,18%的水解鱼蛋白促进大菱鲆肌肉纤维横截面积的增加,促进大菱鲆的肌肉纤维密度的降低,而4.5%的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肌纤维的横截面积和肌纤维的密度均无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选取蛹肽蛋白分别替代大菱鲆幼鱼配合饲料中0、15%、30%、45%、60%、75%的鱼粉,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喂大菱鲆幼鱼(19.84±0.04 g)56 d,以研究蛹肽蛋白替代鱼粉的效果。结果显示,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鱼体粗蛋白、粗脂肪水平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分别在75%和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降低,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随替代的升高而升高,分别在75%和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升高(P<0.05)。摄食率随替代水平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0%替代组呈现出最高的摄食率,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在42.53%-54.36%之间,且当替代水平达到75%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在71.67%-86.89%之间,仅45%和75%替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替代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在45%和60%替代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蛹肽蛋白可以替代大菱鲆幼鱼饲料中15%的鱼粉而不影响其生长摄食、饲料利用以及与消化、代谢、免疫相关的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条件下[水温(28?1) ℃],设置0.7 BL/s和2.0 BL/s 2个流速组以及一个静水对照组,研究了不同逆流运动训练对多鳞四须鲃幼鱼[体质量(75.21?2.82) g]摄食、生长和体营养成分的影响。实验分1~23 d和23~45 d两个阶段,共进行45 d。实验结果表明,多鳞四须鲃平均日摄食率随流速增加而增大,但体长特定生长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食物转换率均以0.7 BL/s组最高,静水组次之,2.0 BL/s组最低,且三者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流速下多鳞四须鲃肌肉水分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流速增大,多鳞四须鲃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增加,而脂肪含量却显著下降。在实验末期,2.0 BL/s流速组的氨基酸总含量(82.63%)、必需氨基酸总含量(34.34%)和鲜味氨基酸总含量(33.50%)均显著高于静水对照组(78.27%,32.6%,30.63%)(P<0.05)。研究表明,较低流速(0.7 BL/s)的运动训练明显促进多鳞四须鲃的生长,提高食物转化率和增加肌肉蛋白质含量,高流速(2.0 BL/s)的运动训练不利于生长,但却能显著提高肌肉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分析了运输胁迫2、4、8和12 h后银鲳血清皮质醇、血糖、组织中糖元及乳酸含量的变化。选取平均体质量为(10.05±0.23) g的银鲳幼鱼为试验对象,共设3组运输密度,分别为4、8和16 g/L。每个时间段的运输结束后,将取样后剩余的鱼转入1 m3水体的圆形玻璃钢桶中观察24 h,以统计各自的累计死亡率。研究结果显示,16 g/L密度组在运输12 h后成活率为91.25%,其余均为100%;运输胁迫导致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运输4 h后,血清皮质醇含量均达到最高值,12 h后皮质醇含量虽较运输4 h后有所降低,但仍显著高于试验初的水平,且此时16 g/L密度组的皮质醇含量均显著高于4和8 g/L密度组(P<0.05);血糖、血清与肌肉中乳酸含量在运输胁迫后均显著升高(P<0.05);肝脏与肌肉中糖元含量在运输胁迫后均显著降低(P<0.05),但在整个运输胁迫过程中,肝脏组织中糖元含量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肌肉组织。统计分析得出,较高的运输密度会加重银鲳的应激性反应,并推测在小水体开放式运输的情况下,规格为10 g左右的银鲳幼鱼,其运输密度不宜超过16 g/L。此外,在运输胁迫下,银鲳机体的能量供给主要来自肝脏糖元的动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明对虾眼柄微结构与其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瑞  刘必林  张虎  张健  倪震宇 《水产学报》2019,43(4):928-934
观察了采集于江苏南通近海的69只中国明对虾的眼柄微结构,分析了其体长和体质量的生长。结果显示,眼柄由表层、色素层、钙化层和膜层4个部分组成。眼柄内存在明显的生长宽带和细纹,其中宽带数0~1个,细纹数27~37个。最小AIC法拟合分析显示,中国明对虾体长、体质量的生长与眼柄细纹数都呈显著的Logistic关系。研究表明,中国明对虾眼柄中的宽带与其年龄相关,细纹可用来分析中国明对虾的生长,而细纹的形成周期是否与个体差异、生长环境差异等相关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紫贻贝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估计紫贻贝生长性状的遗传力,采用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采卵授精技术,按照1雄配3雌的原则,构建了紫贻贝13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39个母系全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每个家系2、3、5、6月龄生长性状壳高、壳长.运用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紫贻贝2、3、5、6月龄生长性状的壳高、壳长遗传力.结果表明,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均显著大于雄性遗传方差组分(P<0.05),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存在显著的母性效应(P<0.05),因此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计算的狭义遗传力是紫贻贝狭义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所测各月龄父系半同胞组分估计的壳高遗传力分别为0.29、0.85、0.84和0.87,壳长遗传力分别为0.27、0.87、0.86和0.85.紫贻贝的生长性状遗传方差较大,2月龄生长性状遗传力为中度遗传力,3、5、6月龄生长性状遗传力较高,因此对紫贻贝进行选择育种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可以获得较好的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低盐度养殖的凡纳滨对虾体长和体重的增长规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查广才 《水产学报》2006,30(4):489-495
通过池塘陆基围隔实验,研究了凡纳滨对虾在最适水温、溶氧、pH及低盐度(2~6)养殖环境的生长特性及规律。实验结果,低盐度养殖健康对虾体长和体重平均生长率分别为1.398 mm·d-1和0.169 g·d-1,对虾前期体长呈线性生长,中后期体重呈加速增长。非线性拟合结果,对虾体长生长为二次曲线,符合Quadratic模型,体重增长为S型曲线,符合Boltzmann模型,生长观测值与模型拟合相关系数R2均达到0.99;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典型体长和体重生长模型为L=7.843+2.297t-0.0105t2W=16.541+(-0.621-16.541)/(1+e(t-54.809)/15.456)。低盐度养殖,对虾体长与体重呈立方关系,符合幂指数模型W=aLba值范围4.9~9.0×10-6b值范围2.9495~3.0716,相关系数R2在0.99以上,典型幂指数模型为W=4.9×10-6L3.0716。  相似文献   

14.
罗晓霞  黄翔鹄  李长玲 《水产学报》2017,41(8):1276-1285
为研究不同浓度的牟氏角毛藻对双齿许水蚤生长、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并构建双齿许水蚤在不同食物浓度下的种群生命表。实验共设5个浓度组(0.5×10~5、3×10~5、6×10~5、12×10~5、17×10~5个/m L),结果显示,食物浓度对双齿许水蚤的幼体生长率、发育时间、存活率及孵化率有显著的影响。当食物浓度为3×10~5~6×10~5个/m L时,双齿许水蚤的发育速率、生长率及孵化率显著高于浓度最低组(0.5×10~5个/m L)和浓度最高组(17×10~5个/m L),其幼体的发育时间为174~192 h,生长率为0.6~0.64μg C/d,孵化率为464.2~608.2个/雌。存活率则随着食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浓度较低的0.5×10~5、3×10~5、6×10~5个/m L组的存活率均达80%,显著高于12×10~5及17×10~5个/m L组。食物浓度越高,生命周期越短。当食物浓度为3×10~5及6×10~5个/m L时,桡足类的内禀增长率均达0.237/d,比最低浓度组(0.5×10~5个/m L)及最高浓度组(17×10~5个/m L)高出28%~32%。研究表明,食物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双齿许水蚤的种群增长,其生长繁殖的最适食物浓度范围为3×10~5~6×10~5个/m L。  相似文献   

15.
近交对长牡蛎幼虫和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晓  李琪  葛建龙  王许波  孔令锋 《水产学报》2014,38(12):2005-2011
分别以2010年通过2个野生个体进行交配获得的A01全同胞家系和2011年通过A01家系子代进行交配获得A02全同胞家系为亲本,在2013年6月采用同时建立全同胞交配子一代F1(F=0.250)、全同胞交配子二代F2(F=0.375)及设置对照组(F=0)的方法,研究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实验组的受精率与孵化率以及近交对长牡蛎幼虫期、稚贝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近交代数与近交衰退的关系。结果发现,各组的受精率均在90%以上,除F2组外其余2组的孵化率也在90%以上;幼虫阶段,F1组和F2组的壳高与壳长均从12日龄出现衰退(近交衰退系数,inbreeding depression coefficient,IDC0),且F2组壳高的近交衰退系数均小于同日龄F1组壳高的近交衰退系数;F1组和F2组的存活率在整个幼虫期间均出现衰退,且F1组和F2组存活率的近交衰退系数均随着幼虫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稚贝阶段,F1组和F2组的平均壳高在各日龄均表现出近交衰退(IDC0),且F2组壳高的近交衰退系数均小于相同日龄F1组壳高的近交衰退系数;3个实验组的平均壳长在整个稚贝阶段无显著性差异;F1组和F2组存活率的衰退在不同日龄始终存在(IDC0),且随着稚贝日龄的增加其衰退程度逐渐加大。研究结果为长牡蛎选择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研究翘嘴鲌两种生长激素受体(GHR)的结构和功能,实验以翘嘴鲌转录组中获得的mRNA为基础,对其DNA序列进行了克隆。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同时,对其中的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在120尾同批繁殖、同塘养殖的翘嘴鲌个体中进行了分析。GHR1的cDNA序列长度为3 498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818 bp,编码605个氨基酸;GHR2的cDNA序列长度为1 743 bp,ORF为1 743 bp,编码580个氨基酸;GHR1和GHR2氨基酸序列均由信号肽、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组成,相似度为37.2%。二者在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GHR1胞外区有7个半胱氨酸残基,而GHR2只有5个,且GHR1比GHR2多3个N-糖基化位点;在胞内区,GHR1存在10个酪氨酸残基而GHR2只有5个,这些差异表明二者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同源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GHR与其他鲤科鱼类的同源基因保守性较高。翘嘴鲌2个GHR各包含9个内含子,其中GHR1内含子1和2序列在10 kb以上,本实验没有对其进行扩增。所获得的序列中共发现了6个微卫星位点:GHR1中微卫星位点(CT)_6位于第2外显子中,为信号肽编码序列的一部分,位于第8内含子中的(AC)_5经检测没有多态性;GHR2中具有4个微卫星位点,位于第1内含子中的(TG)_5及第7个内含子中的(TATC)_5(AT)_(15)(AC)_(11)(AT)_(14)(TG)_6和(TA)_(15)属于高度多态性位点(PIC0.5),第6个内含子中的(GAAG)_5属中度多态性位点(PIC=0.463)。第7内含子中的2个微卫星位点检测到基因型数目分别为50和61,具有良好的个体识别潜力。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这4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与生长性状具有一定相关性。翘嘴鲌GHR基因的克隆以及序列中微卫星的特征分析为深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助力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缢蛏EGFR基因内含子1内SNP位点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缢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生长性状(壳长、壳宽、壳高和体质量)的相关性。本实验利用直接测序法从缢蛏EGFR基因的第一个内含子序列中共筛选到17个SNP位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在17个位点中,有13个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位点多态性检测显示17个位点中有10个位点表现为中等多态性(0.25PIC0.5)。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及多重比较对缢蛏EGFR基因中17个SNPs的多态性与生长性状(壳长、壳宽、壳高和体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6个SNP位点均与缢蛏的壳长、壳宽、壳高及体质量呈显著性相关。由此可见,EGFR基因可作为缢蛏生长性状改良的候选辅助分子标记,并且为进一步研究其生长相关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We have previously reported growth-promoting effects of recombinant bovine growth hormone (rbGH) in Mozambique tilapia, Oreochromis mossambicus, after 4 weekly injections or a single injection of slow-releasing formulation (Posilac®) (Leedom et al. 2002). In order to obtain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he growth hormone (GH)-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IGF-I) axis in growth in the tilapia, the effects of rbGH on plasma and mRNA levels of IGF-I were examined. Plasma IGF-I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rbGH and Posilac® injections, an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plasma IGF-I levels, body length and mass in both treatments. IGF-I mRNA levels in the liver and in the skeletal muscle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rbGH and Posilac® injections, indicating that IGF-I gene expression in these tissues is under control of circulating GH. IGF-I mRNA levels in the gill were not affected by treatment. Liver IGF-I mRNA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body length and with body mass after rbGH and Posilac® injection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rowth-promoting effect of rbGH in this species is mediated to a significant extent via its stimulation of hepatic production of IGF-I and the resulting increase in plasma IGF-I, and also possibly through locally produced IGF-I in the skeletal muscle, acting in a paracrine or autocrine fashion.  相似文献   

19.
廖英杰  刘波  任鸣春  崔红红  谢骏  戈贤平 《水产学报》2013,37(11):1716-1724
为探讨饲料中不同水平赖氨酸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血清生化及血清中游离必需氨基酸的影响,选用初始均重(3.34±0.03)g的团头鲂幼鱼540尾,随机分成6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赖氨酸含量为1.29%、1.71%、2.09%、2.48%、2.88%、3.27%的饲料,养殖实验为10周。研究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2.48%赖氨酸实验组显著提高了团头鲂幼鱼的鱼体末重、增重率、特定增重率、氮沉积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沉积率,显著降低了饵料系数,但不影响存活率;(2)2.09%赖氨酸实验组显著提高鱼体蛋白含量和降低脏体比系数,2.88%、3.27%赖氨酸实验组显著降低了粗灰分含量;(3)3.27%赖氨酸实验组显著提高了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总蛋白含量;2.14%赖氨酸实验组显著降低了血清中白蛋白的含量;2.88%赖氨酸实验组显著降低了血清中尿素含量;(4)除血清亮氨酸和缬氨酸之外,2.88%赖氨酸实验组显著提高了血清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同时,随着饲料中赖氨酸水平的增加,血清中总必需氨基酸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缓的趋势。以鱼体特定增重率和蛋白沉积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到团头鲂幼鱼饲料中赖氨酸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饲料干重的2.36%(饲料粗蛋白含量的6.96%)和2.22%(饲料粗蛋白含量的6.53%)。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天然叶黄素(源自万寿菊,含量为4.64%)的添加水平对黄颡鱼生长和皮肤着色效果的影响.在黄颡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15%、0.30%、0.60%、8.00%的受试物,在不影响饲料营养水平的基础上设计最高剂量组为可能摄入剂量组的10倍以上,经挤压熟化工艺加工后,实际检测叶黄素含量为未检出(检出限=0.5 mg/kg)、24.2、54.2、118.0、1 700.0mg/kg,依次命名为C、L24.2、L54.2、L118、L1700.饲养90 d后发现,添加天然叶黄素的4个剂量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L24.2组的蛋白沉积率、L54.2组和L118组及L1700组的能量沉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侧和腹部皮肤的黄度(b*)和饱和度(C*)随饲料中天然叶黄素含量的增加而逐步升高,L118组可达到饱和,并与L1700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L118组和最高剂量组皮肤中黄色素过度沉积,并向肌肉中转移.皮肤中叶黄素的蓄积系数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最高为76.25 mg/kg饲料.结果表明,24.2~1700mg/kg的天然叶黄素显著提高了初始体质量21 9的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天然叶黄素作为黄颡鱼皮肤着色剂的最适剂量为76.25 mg/kg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