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萤石矿地区水稻田耕作层土壤、灌溉水、空气中的含氟量分析,以及相对应的稻米中含氟量检测,进行环境氟与作物氟的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农田耕层土壤中氟含量平均值为678 mg·kg-1,灌溉水含氟化物浓度平均值为0.86 mg·L-1,空气中氟化物浓度为0.73~2.00 μg·dm-2·d-1,稻米中平均含氟量1.11 mg·kg-1。土壤中氟累积将对稻米含氟量产生显著影响,灌溉水中的氟化物对稻米含氟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恩施茶园土壤中氟的赋存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世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28-2329
采用连续浸提分析法,研究了恩施地区5种茶园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恩施茶园土壤含氟量普遍较高,5种土壤中总氟含量所测值变幅为486.9~1 124.3 mg/kg,平均含氟量为785.4mg/kg.各土壤中氟的赋存形态按量的大小表现为残余态>可交换态>水溶态>有机态>铁、锰结合态.恩施茶树体内含氟量普遍较高,5种茶叶含氟量所测值变幅为499.94~1 095.43 mg/kg,平均含氟量为698.49mg/kg.茶树体内各部位含氟量大小表现为叶>花蕾>根>茎.土壤中水溶态氟生物有效性最高,交换态氟也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总氟、有机态氟、铁锰结合态氟及残余态氟对茶树体内含氟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农产地土壤、农作物中的镉含量分析,进行二者的相关性研究,以及不同作物对土壤镉富集吸收能力的表征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镉含量平均值为0.21mg/kg,农作物含镉量在0.004~0.73mg/kg;在蔬菜中镉含量高低的次序为:薯芋类叶菜类茄果类豆类瓜类水生类。作物镉富集系数的对数值概率分布服从正态性,富集系数对数值的平均数可用来表征比较作物对镉的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对开阳县禾丰乡和冯三镇的土壤和农作物硒含量进行了测试,研究了作物硒含量与作物富集系数、土壤总硒含量、土壤水溶性硒含量及土壤pH值的关系,旨在为开阳地区富硒农作物科学种植及提高作物品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供试地区作物硒含量范围为0.007~0.71 mg/kg,均值为0.18 mg/kg,大部分达到足硒、富硒等级,有的甚至达到高硒等级,只有少数处于低硒水平;作物硒含量与土壤总硒含量、水溶性硒含量及土壤pH值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与作物富集系数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陈丰  张海涛 《农技服务》2013,30(8):840-841
对鱼台县清河镇不同农作物的土壤农田中镍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农作物农田土壤镍含量有所差异,农田作物中镍含量高低为玉米>油菜>小麦>萝卜,各农田镍含量分别为38.41 mg/kg,36.21 mg/kg,32.63 mg/kg,27.34 mg/kg,4种农田的镍含量均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规定的镍含量(≤50 mg/kg),未形成污染。  相似文献   

6.
调查了福建省12个县(市、区)的3种蔬菜(上海青、豇豆和包菜)和相应土壤的汞含量状况,研究大田条件下上海青、豇豆和包菜对土壤汞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调查区菜地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汞污染,有29.1%的土壤总汞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的二级指标。调查区蔬菜汞含量范围为0.02~5.21μg/kg,均低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中蔬菜汞的限量指标。调查区土壤有效汞含量与土壤总汞含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土壤汞有效度平均值为9.98%,表明汞在土壤不容易转化、被作物吸收。上海青、豇豆、包菜汞含量与土壤有效汞含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且线性关系优于各蔬菜汞含量与土壤总汞含量的关系。依据拟合的回归方程推算出土壤有效汞的安全临界值分别为上海青0.31 mg/kg、豇豆0.65 mg/kg、包菜1.29 mg/kg。依据土壤总汞含量与有效汞含量的拟合回归方程推算出相应的土壤总汞安全临界值分别为:上海青9.85 mg/kg、豇豆21.18 mg/kg、包菜42.52 mg/kg,均远高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7.
新疆奎屯垦区土壤氟污染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网格布点法在奎屯垦区4个团场共采集土壤样品99个.通过对土壤中可溶性氟的测定,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与GIS技术研究了该地区土壤(0~20 cm)水溶性氟的污染状况,并对水溶性氟在土壤中的含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所有监测数据水溶性氟含量均超过了我国地氟病发生区表层土壤水溶性氟的含量2.50 mg/kg,平均值达22.15 mg/kg,最高值达76.39 mg/kg,已经出现了高氟现象;4个团场中,129团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差异最大,变异系数为64.98%,土壤水溶性氟含量高的区域相对集中,大于30.00 mg/kg的区域出现在127团、128团和129团一带,其中128团所占的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青铜峡市6种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大豆、螺丝菜、白菜和葡萄)及其根系土壤硒含量的测定,分析了青铜峡市农作物硒元素含量及作物对硒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青铜峡市7个镇不同作物硒含量变幅在0.001~0.293 mg/kg,其中螺丝菜的硒平均含量最高,为0.103 mg/kg,其次为大豆和小麦,分别0.064 mg/kg和0.063 mg/kg;白菜的最低,为0.002 6 mg/kg。不同农作物类型对硒的富集能力表现为螺丝菜大豆小麦水稻葡萄白菜,同一地点不同作物及同一作物不同地点的平均硒含量及富硒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田间调查采样与室内检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本查清了抚仙湖北岸耕作土壤养分含量状况。结果表明,抚仙湖北岸占近90%的耕作层土壤有效N大于100 mg/kg,为中高以上水平,其中近2/3的耕作层土壤有效N大于150 mg/kg,为高至很高水平;95.2%的耕作层土壤有效P大于20 mg/kg,为高至很高水平,其中近2/3的耕作层土壤有效P大于40 mg/kg,为很高水平;占73.4%的耕作层土壤有效K大于126 mg/kg,为高至很高水平。提出在作物生产上要控氮减磷平衡施用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耕地土壤养分及酸碱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东省主要耕地1 143个土壤样品测定,调查分析不同农作物种植耕地土壤养分及酸碱状况。结果表明:山东省耕地土壤酸碱分布规律为东部酸、西部碱、中部酸碱相间,部分地区土壤酸化现象不容忽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17%、104.60 mg/kg、84.98 mg/kg、113.18 mg/kg;根据山东省主要农作物种植耕地生产实际发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种植耕地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处于低水平,耕地土壤中可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养分中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水平,有效磷含量处于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采用根际袋培养技术研究了大豆、玉米、油菜和水稻幼苗(60d)根际MB-S(MicrobialBiomass-Sulfur)的根际效应及硫肥对根际MB-S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S,根际土壤MB-S在21.6~23.9mgSkg-1(土);油菜和水稻施S处理根际土壤MB-S为22~25mgSkg-1(土)。作物根际土壤中MB-S含量比无作物处理提高了65%~130%。非根际土壤MB-S在12.5~15.4mgSkg-1(土),比无作物处理高7%~33%。根际土壤MB-S是非根际土壤的1.7~2倍。水稻根际MB-S含量一般比旱作物高。与对照(无作物处理)相比根际MB-S增加百分数,水稻稍大于油菜,但明显低于大豆和玉米。硫肥施用对根际土壤MB-S的影响不大。作物根际土壤MB-S含量与其无机S呈直线正相关;与其有机硫呈直线负相关。在旱作物中根际土壤MB-S与土壤有机碳呈负相关,但在水稻中则相反。作物体含硫量与根际土壤MB-S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江苏农业生产化肥减量施用的路径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农业生产化肥减量施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利用1996—2015年江苏省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资料和农村统计年鉴面板数据,研究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籼稻、粳稻、小麦、玉米)和经济作物(油菜籽、棉花、桑蚕茧和蔬菜)的种植面积、化肥施用总量和化肥施用强度对农业生产减量施用化肥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5—2014年江苏省的化肥施用强度以桑蚕茧和蔬菜作物最大,分别为50~60kg/667m~2和40~50kg/667m~2;棉花和粳稻其次,为30~40kg/667m~2;小麦、玉米和中籼稻第三,为20~30kg/667m~2;油菜最小,为20kg/667m~2左右。2)2014年江苏省的小麦、粳稻、蔬菜和其余5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30.72%、24.83%、16.61%和27.84%,化肥施用量分别占其总用量的25.21%、27.58%、21.71%和25.5%。3)针对江苏省化肥施用现状,提出了降低化肥施用强度、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增强作物轮作体系等化肥减量施用可行路径。4)化肥减量施用措施的重点是控制小麦、粳稻等粮食作物,蔬菜、桑蚕茧等经济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并优先控制苏北地区农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完善减量施肥的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化肥施用量制度的建设,运用市场机制等完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3.
洛阳市郊区蔬菜地土壤-蔬菜中氟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洛阳市郊区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洛阳市郊区蔬菜地土壤的总氟、水溶性氟含量及7种蔬菜中的氟含量,探讨土壤与蔬菜中氟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试验区土壤的总氟含量平均值为520.41~620.36mg/kg,水溶性氟含量平均值为1.15~2.66mg/kg。土壤的总氟与水溶性氟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蔬菜中的氟含量为4.71~17.83mg/kg。白菜、青菜、菠菜、韭菜中的氟含量与土壤的水溶性氟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生菜、香菜中的氟含量与土壤的水溶性氟含量呈显著相关。[结论]试验区的土壤已经受到氟的污染,蔬菜地土壤的水溶性氟含量与多数蔬菜中氟含量的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研究蔬菜和土壤砷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云南省丘北县开展大田调查试验。[结果]蔬菜根、茎叶、果实中总砷平均含量分别为0.62、0.92和0.46 mg/kg,叶菜类、果菜类蔬菜各部位总砷含量分别为茎叶根,茎叶根果实。土壤中总磷和速效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3.49 g/kg和124.11 mg/kg,土壤中总砷和有效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8.24和7.11 mg/kg。土壤中磷含量(总磷和速效磷)和土壤中砷含量(总砷和有效砷)是影响蔬菜中砷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pH、CEC和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6.9、10.32 cmol/kg和54.24 g/kg,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蔬菜中砷含量。[结论]不同类型蔬菜对砷累积的主要部位是茎叶。影响蔬菜中砷累积的因素除土壤pH、CEC和有机质外,主要为土壤磷含量。  相似文献   

15.
西安市10种蔬菜中氟污染状况分析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敏  马往校  孙新涛  王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267-6269
[目的]评价西安市郊区蔬菜的氟污染状况。[方法]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西安市郊区10种蔬菜80个样品中氟含量,按食品卫生国家标准分析评价蔬菜的氟污染状况。[结果]所采集蔬菜样品中氟的检出率为100%,平均含量为0.705 mg/kg,变异系数为86.2%,总体超标率为21.2%,最高含量是最低含量的33.1倍。叶菜类蔬菜中氟的平均含量远远超过茄果类蔬菜中氟的平均含量,是茄果类蔬菜的2.9倍;茄果类蔬菜氟含量无超标现象,叶菜类蔬菜氟含量超标率为42.5%。西安市郊区蔬菜氟污染水平依次是:西郊>北郊>东郊>南郊,超标率分别为35.0%、30.0%、15.0%和5.0%。[结论]重污染地区以栽种茄果类蔬菜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肥料中不同氟添加量对油菜生长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方法]采用油菜盆栽试验,通过比较不同氟添加量下的油菜产量、品质、生长特性及土壤化学性状,得到限制油菜生长的肥料氟化物阈值。[结果]肥料中添加氟对油菜生长有抑制作用,以200 mg/kg的添加量为临界值,大于此添加量油菜产量显著降低,与无氟添加量相比,油菜产量降低27.38%~37.82%;随氟添加量的增加,油菜蛋白质含量、含油量、可溶性糖含量均呈递减趋势,与无氟添加量相比,其含量显著降低的氟添加量临界值分别为300、200、100mg/kg;施氟处理的油菜根系活力降低12.04%~41.83%,差异显著,而氟添加量为300~500 mg/kg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降低幅度为19.09%~32.11%;当氟添加量300 mg/kg时,土壤总氟含量显著增加,并超过油菜的耐氟阈值,土壤p H提高3.56%~7.73%。[结论]肥料中氟化物含量不宜超过300 mg/kg。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砷在土壤-蔬菜系统中的转移规律。[方法]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福建省8个县、区的20多个品种蔬菜样品和对应耕作层土壤样品砷含量。[结果]采样区耕作层土壤全砷含量在0.94~25.27 mg/kg,平均值为5.91 mg/kg,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采样区耕作层土壤有效砷含量在0.21~2.86 mg/kg,平均为0.84 mg/kg。蔬菜可食用部分砷含量在未检出~0.163 mg/kg。其中,水生类蔬菜、绿叶类蔬菜砷含量较高,豆类、瓜类、根茎类和茄果类砷含量较低,所有蔬菜的砷含量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表明采样区蔬菜未遭受明显砷污染。大多数蔬菜品种可食用部分砷含量分别与土壤全砷含量、土壤有效砷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用转移系数来表示蔬菜对砷的吸收能力,发现转移系数有随土壤全砷含量的提高而减小的趋势,主要呈乘幂关系。但转移系数基本不随有效砷含量的变化而变化。通过DPS统计软件的聚类分析可按转移系数(全量基和有效基)中位值把蔬菜对土壤全砷和有效砷的转移能力分为3类:即低转移能力、中等转移能力和高转移能力。[结论]研究结果为正确评价、预报、预测福建省土壤及蔬菜砷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长株潭地区5种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即河沙泥、红黄泥、黄泥田、麻沙泥和紫泥田为研究对象,按土壤系统分类原则挖掘典型剖面24个及剖面土样137个,分析测定了土壤全量和有效态铜、锌、镍含量以及土壤pH值、颗粒分级组成、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含量,研究水稻土铜、锌、镍元素的剖面分布特征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剖面各层土壤全铜、全锌含量平均值随剖面加深逐渐降低,耕作层、犁底层、底土层全铜含量分别为26.82、21.54、18.54 mg/kg,全锌含量分别为75.84、66.00、63.19 mg/kg,全镍含量分别为18.40、17.50、18.23 mg/kg;土壤铜、锌、镍有效态含量平均值随剖面加深均逐渐降低,耕作层、犁底层、底土层有效铜含量分别为4.04、2.99、1.29 mg/kg,有效锌含量分别为4.77、2.76、1.14 mg/kg,有效镍含量分别为0.54、0.44、0.23mg/kg;黄泥田的全量和有效态铜、锌、镍含量均较高,麻沙泥的较低;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决定土壤有效态铜、锌、镍含量的主要因子,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是决定土壤全铜、全镍含量的主要因子,全锌含量与土壤pH值、颗粒分级组成、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总体上,长株潭地区水稻土0~25 cm土体以及部分剖面土壤全层有效态铜和锌含量高于临界值(铜1.5 mg/kg、锌0.5 mg/kg),呈盈余状态,可满足浅根或中根作物对铜、锌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连续稻茬油菜免耕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稻茬油菜免耕栽培机理。[方法]对连续多年免耕土壤进行取样,分析稻田油菜免耕土壤的各项理化性状指标,分析其对土壤结构性状的影响。[结果]免耕模式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对表层土容重的改善和土壤微团聚体含量的增加有积极的作用,有利增加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免耕模式还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肥沃土壤及作物生长发育,还能减小pH值却不至于酸化土壤,但是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却不明显。免耕土壤的速效养分均逐年上升,虽增幅不大但仍大于对照。表土层速效氮平均每年增加2.5 mg/kg,速效磷每年增幅为2.0 mg/kg,速效钾为1.25 mg/kg。[结论]该研究为大面积稻茬油菜免耕技术支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