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旨在研究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甜菜粕替代玉米对肉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能力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择初始体重为(237.2±24.5)kg的肉牛36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9头牛,每头牛作为1个重复,试验共进行20周。试验基础日粮以玉米和青贮高粱为主,处理组分别用33%、67%和100%甜菜粕等量替代玉米。结果:试验期间肉牛总增重和日增重随甜菜粕替代水平的升高表现为显著二次曲线效应(P<0.05),料比表现为显著二次曲线降低(P<0.05)。日粮添加甜菜粕显著提高肉牛瘤胃pH(P<0.05),33%甜菜粕替代玉米组瘤胃氨氮含量最高(P<0.05);随着日粮甜菜粕添加水平的升高,总脂肪酸、乙酸、丁酸含量及乙酸与丙酸比值表现为显著线性升高(P<0.05),而丙酸和异丁酸含量表现为显著线性降低(P<0.05)。有机物、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纤维素摄入量随日粮甜菜粕水平的升高表现为显著二次曲线增加效应(P<0.05),而粗脂肪摄入量表现为显著二次曲线降低效应(P<0.05)。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表观消化率随甜菜粕水平的升高表现为显著线性升高(P<0.05)。血清肌酸酐、胆固醇水平随甜菜粕添加水平的升高表现为显著线性降低(P<0.05),而血清尿素氮、甘油三酯、IGF-1、皮质醇和T4含量表现为显著二次曲线升高效应(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肉牛日粮用甜菜粕替代玉米可有效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改善肉牛瘤胃的发酵能力,在不损害动物健康的前提下提高日增重,降低料肉比,其适宜替代水平为67%。  相似文献   

2.
文章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干玉米酒糟对泌乳奶牛干物质采食量、泌乳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选择45头健康的中国荷斯坦奶牛,按照胎次、泌乳天数和产奶量进行区组设计,随机分配到3个处理组中,每组15头牛。对照组奶牛饲喂以玉米和豆粕为基础的日粮,不含有干玉米酒糟,试验1组和试验2组奶牛饲喂的日粮均以干玉米酒糟替代部分玉米和豆粕,替代比例分别为10%和20%(干物质基础)。预试期为2周,正试期为10周。试验结果表明,日粮添加干玉米酒糟显著提高了泌乳奶牛干物质采食量(P<0.05),而不同干玉米酒糟添加比例对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日粮添加干玉米酒糟显著提高了泌乳奶牛的产奶量,且呈剂量依赖效应(P<0.05)。日粮添加干玉米酒糟对乳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但由于产奶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了乳中营养成分含量(P<0.05)。日粮添加干玉米酒糟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降低了瘤胃液乙酸摩尔比值(P<0.05),增加了丙酸和丁酸摩尔比值(P<0.05),降低了瘤胃液NH3-N浓度。因此,可以使用干玉米酒糟替代部分玉米和豆粕来配合奶牛日粮,本试验中以20%的添加量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3.
杨栋 《中国饲料》2021,1(14):37-40
文章旨在评估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白头翁粉对乳山羊采食量、瘤胃发酵及乳成分的影响。试验将64头平均体重为(47.23±3.25)kg、泌乳期为(48.6±3.5)d的乳山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其中2头带有瘤胃瘘管),开展为期28?d的饲养试验。对照组与处理组分别饲喂白头翁水平为0、15%、30%和45%的全混合日粮。结果:30%白头翁粉组干物质摄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对照组乳山羊粗脂肪摄入量和消化率、粗蛋白消化率及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显著高于15%~45%白头翁粉组(P<0.05)。对照组和30%白头翁粉组乳山羊粗脂肪消化率显著高于15%和45%白头翁粉组(P<0.05)。30%白头翁组乳山羊血清氨氮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对照组乳山羊瘤胃异戊酸含量最高(P<0.05),瘤胃乙酸与丙酸比例及血清磷浓度最低(P<0.05)。30%和45%白头翁组血清钙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白头翁粉组泌乳量和总固形物产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9.63%和9.48%(P<0.05)。结论:综合考虑采食量、瘤胃发酵性能及乳成分,泌乳山羊日粮中白头翁粉的适宜添加水平为30%。 [关键词]白头翁粉|乳山羊|采食量|瘤胃发酵|乳成分|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
《饲料工业》2017,(17):56-60
试验旨在研究甘露寡糖(mannan-oligosaccharides MOS)对泌乳早期奶牛瘤胃发酵及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4头泌乳天数为20 d,日产奶量30 kg左右,体重550 kg左右的经产(二胎)中国荷斯坦泌乳奶牛,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60 g的试验日粮,采用2×2交叉试验设计,每期21 d。结果表明:添加甘露寡糖可以显著提高奶牛瘤胃中总的挥发酸和氨态氮的含量(P<0.05),其中瘤胃液中乙酸含量有极显著差异(P<0.01),丙酸、丁酸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对奶样进行分析,添加甘露寡糖可以显著提高乳脂率(P<0.05),并且明显降低乳中体细胞数(P<0.05),产奶量、乳蛋白和乳中尿素氮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表明,在日粮中添加甘露寡糖有助于提高奶牛瘤胃乙酸发酵比例,提高奶牛乳脂率。  相似文献   

5.
选用4头带有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羊,以两种不同精粗比的粗料型日粮为培养底物,研究不同苹果酸添加量(0、3、6、9、12mmol/l)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精粗比日粮下乙酸、丙酸、丁酸及TVFA浓度均以3:7日粮组较高,乙丙比以2:8日粮组较高,差异均不显著(P>0.05)。添加苹果酸后,3:7日粮组乙酸、丙酸浓度在培养4、8、18和24h后显著升高(P<0.05);丁酸浓度3mmol/l组高于对照组,9mmol/l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2:8日粮组乙酸、丙酸浓度在培养8、18h后显著升高(P<0.05);丁酸浓度在培养8、12和24h后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乙丙比在两种日粮下均极显著降低(P<0.01);TVFA浓度在两种日粮下均升高,培养4、8、18h差异是显著的(P<0.05)。  相似文献   

6.
选用4只带有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羊,以2种不同精粗比的粗料型日粮为培养底物,研究不同苹果酸添加量(0,3,6,9,12 mmol/L)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精粗比日粮下乙酸、丙酸、丁酸及TVFA浓度均以3:7日粮组较高,乙酸和丙酸之比以2:8日粮组较高,差异均不显著(P >0.05).添加苹果酸后,3:7日粮组乙酸、丙酸浓度在培养4,8,18和24 h后显著升高(P<0.05);丁酸浓度3 mmol/ L组高于对照组,9 mmol/L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 >0.05);而2:8日粮组乙酸、丙酸浓度在培养8,18 h后显著升高(P<0.05);丁酸浓度在培养8,12和24 h后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 >0.05);乙酸和丙酸之比在2种日粮下均极显著降低(P<0.01);TVFA浓度在2种日粮下均升高,培养4,8,18 h差异是显著的(P<0.05).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的活性干酵母对荷斯坦泌乳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择体重、胎次、泌乳天数、产奶量相近的45头荷斯坦泌乳牛,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Ⅰ_0、Ⅱ_2、Ⅲ_5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5 g/(d·头)活性干酵母(活细胞数≥200亿个/g)。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与Ⅰ_0组相比,Ⅲ5组泌乳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4%乳脂校正乳、乳脂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23、0.99、1.92 kg/d和7.2%(P0.05),各处理组间其他乳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奶牛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和丁酸浓度未受活性干酵母的显著影响(P0.05),但与Ⅰ_0组相比,Ⅲ_5组奶牛瘤胃内丙酸浓度显著增加(P0.05),从而使得乙酸/丙酸显著降低(P0.05);活性干酵母有提高奶牛干物质(P=0.20)、粗蛋白(P=0.17)中性洗涤纤维(P=0.40)和酸性洗涤纤维(P=0.25)的表观消化率的趋势。综上所述,奶牛日粮中添加5 g/(d·头)活性干酵母可促进瘤胃丙酸型发酵,降低乙酸/丙酸,显著提高奶牛的采食量、产奶量和乳脂产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优势。  相似文献   

8.
试验选择带有永久瘤胃瘘管的辽宁绒山羊羯羊9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研究日粮NDF水平(59.5%、54.6%、49.69%)对绒山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DF水平的降低,乙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丙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乙酸比例显著降低(P<0.05),丙酸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丁酸浓度和丁酸的比例没有显著变化(P>0.05)。各种酸浓度及其比例与NDF水平有着比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乙酸浓度=16.21-17.99NDF(n=9,R2=0.55,P<0.05),丙酸浓度=33.39-43.97NDF(n=9,R2=0.68,P<0.01),乙酸比例=51.77+51.61NDF(n=9,R2=0.52,P<0.05),丙酸比例=29.09-31.06NDF(n=9,R2=0.49,P<0.05)。绒山羊日粮NDF含量为50%左右时瘤胃的发酵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YC)对舍饲牦牛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4岁、初始体重为(180.31±29.73)kg的健康麦洼公牦牛36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牦牛,分别饲喂YC添加水平为0(Ⅰ组)、0.5%(Ⅱ组)、1.0%(Ⅲ组)和1.5%(Ⅳ组)的全混合日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80 d。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YC添加水平的升高,瘤胃微生物蛋白(MCP)含量显著升高(P<0.05),pH有呈线性降低的趋势(P=0.058),氨态氮(NH3-N)含量有呈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P=0.055),乙酸比例及乙酸/丙酸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丙酸和丁酸比例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2)舍饲牦牛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除Chao指数外,其余各指数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门水平上,4组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随着饲粮YC添加水平的升高,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升高(P<0.05),Saccharibacteria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变形菌门和纤维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有呈二次曲线变化的趋势(P=0.065,P=0.064)。属水平上,普雷沃菌属、拟杆菌目BS11和理研菌科RC9为优势菌属,随着饲粮YC添加水平的升高,克里斯滕森菌科R7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与pH和NH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00,P<0.05),奎因氏菌属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与TVF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60,P<0.05),瘤胃球菌科UCG-001和瘤胃球菌科UCG-014的相对丰度呈显著线性降低(P<0.05),与pH呈显著正相关(r>0.500,P<0.05),瘤胃球菌科UCG-011和瘤胃球菌属2的相对丰度呈显著二次曲线变化(P<0.05)。综上所述,在舍饲牦牛饲粮中添加YC显著影响了瘤胃中微生物的丰富度,影响门和属水平微生物的组成,进而对瘤胃发酵参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因子设计,应用瘤胃持续动态模拟装置(Rusitec-S),研究葡萄渣含量分别为0%、6%、8%、10%、12%、14%和16%的日粮对人工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葡萄渣添加比例的增加,人工瘤胃发酵液中NH3-N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pH值无显著变化(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乙酸摩尔比、丙酸摩尔比、丁酸摩尔比和乙酸/丙酸随着葡萄渣比例的增加变化趋势不同。随萄萄渣含量的增加,发酵罐日粮残渣干物质降解率呈下降趋势,粗蛋白降解率0%组极显著高于14%组和16%组(P<0.01),显著高于D组和E组(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探究微生态制剂对奶牛瘤胃酸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40 头泌乳奶牛,随机分为4 组,对照组奶牛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1%、2%和3%的复合微生态制剂,试验周期为预试期7 天,正式试验期30 天。通过检测奶牛生长性能指标、泌乳性能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产奶量及牛奶中的乳脂率显著升高(P<0.05);奶牛瘤胃液pH和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乙酸/丙酸比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奶牛基础日粮中混饲微生态制剂可以提高生长性能和泌乳性能,改善瘤胃发酵参数,治疗瘤胃酸中毒。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瘤胃发酵产物乙酸、丙酸以及乙酸和丙酸比对奶牛干物质摄入量(DMI)、产奶量(MY)和乳成分的影响。通过回顾已发表文献,使用荟萃分析的方法构建模型并进行相应的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试验整理了关于奶牛生产性能的中文及英文相关文献51篇,共计181个处理,研究不同的饲料原料、营养成分、饲料添加剂对不同生理阶段泌乳奶牛瘤胃发酵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基于此51项试验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与瘤胃内乙酸和丙酸产量相比,奶牛的产奶量(R2=-0.426,P<0.01)、乳脂率(R2=0.359,P<0.01)、乳脂产量(R2=-0.257,P<0.01)、挥发性脂肪酸(VFA)(R2=-0.226,P<0.05)和干物质采食量(DMI)(R2=-0.485,P<0.01)与瘤胃发酵产物乙酸和丙酸比有更强的相关性;瘤胃乙酸和丙酸比与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乳脂产量和DMI存在极显著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P<0.01),其比值的增加会导致DMI、产奶量、乳脂产量极显著降低(P<0.01),乳脂率极显著升高(P<0.01),瘤胃乙酸和丙酸的比值每增加1,乳脂率增加0.26%,奶牛的干物质摄入量、产奶量分别减少2.34和4.99 kg。通过荟萃分析发现,乙酸与丙酸的比值可以更科学地预测乳脂在乳中的占比且准确反应牛奶乳脂率的变化,为饲粮的选取及调控乳品质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志刚 《中国饲料》2022,1(4):45-48
本研究旨在评估全混合日粮添加益生菌对干乳期奶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及氮平衡的影响.试验将体重为(440.92±3.33)kg、平均干乳期为42?d的60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全混合日粮,处理组饲喂基础全混合日粮+200?mg/kg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含量:1×106?...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甘露寡糖(MOS)对荷斯坦奶牛围产后期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60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4组,每组1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5、10、15 g/(头·d)MOS.结果 显示,随着MOS添加量的增加,奶牛产后21 d瘤胃液中微生物蛋白含量、总挥发性...  相似文献   

15.
Four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lactating dairy cows nourished by infusion of a mixture of acetic, propionic and butyric acids into the rumen, and infusion of case in into the abomasum. All infusates were either infused continuously, so as to simulate and hibitum feeding of a completely mixed diet, or part of the propionic acid was infused in two 3-h pulses at 12h intervals, with the remainder of the propionic acid and the other acids and casein infused continuously. This second method of infusion was intended to simulate the feeding of concentrate twice daily.Plasma insulin peaked twice daily with the pulsed infusion of propionic acid.Milk yield was maintained with animals sustained by intragastric infusion when a small amount of fibrous food was offered and the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was maintained at about 22°C. The method of infusing propionic acid had no consistent effect on milk yield, milk fat concentration or fat yield. The pulses of propionic acid did not increase the concentration of C15 and C17 fatty acids in milk lipids.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热应激条件下添加二氢吡啶对奶牛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6头三胎次泌乳中期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分为4个时期:无应激且不添加二氢吡啶(NS-ND)、无应激添加二氢吡啶(NS-D)、应激但不添加二氢吡啶(S-ND)、应激且添加二氢吡啶(S-D),二氢吡啶添加量为每头牛3.0g/d(即0.6mg/kg体重)。[结果]S-ND时期与NS-ND时期相比,瘤胃液中pH值降低,NH3-N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瘤胃液内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浓度显著下降(P0.01),其中乙酸的百分比含量下降,丙酸和丁酸的百分比含量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乙丙比呈稍下降趋势,差异不显著(P=0.13);应激和无应激时期添加二氢吡啶后,有使瘤胃液pH降低的趋势,NH3-N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VFA的浓度显著提高(P0.01),乙丙比显著增高(P0.01)。[结论]添加二氢吡啶对提高热应激时期奶牛瘤胃的发酵功能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研究了阴外动脉灌注乳脂前体物对奶牛产奶量及乳腺内短链脂肪酸摄取规律的影响。选择8头健康荷斯坦奶牛分为2组,每组4头牛。采用2×2交叉试验设计,2组分别饲喂2种不同粗饲料[苜蓿(MF组)、玉米秸秆(CS组)]的饲粮,饲粮的精粗比为45∶55。试验分为2阶段,每阶段20 d,其中预试期14 d,载体灌注期3 d,乳脂前体物灌注期3 d。在载体灌注期,MF组与CS组均接受载体灌注,分别命名为MFC_1组和CSC组;在乳脂前体物灌注期,MF组继续接受载体灌注(MFC_2组),CS组灌注乳脂前体物(CSF组)。测定产奶量、干物质采食量及乳成分。采集尾动脉和乳静脉血浆测定短链脂肪酸浓度和脂肪酸比例。结果表明:1)在灌注乳脂前体物前,CSC组产奶量、4%乳脂校正乳产量、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和产乳脂效率显著低于MFC_1组(P0.05),CSC组尾动脉血浆中短链脂肪酸浓度及短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有低于MFC_1组的趋势(0.05≤P0.10)。2)灌注乳脂前体物后,CSF组产乳脂效率和乳蛋白率显著高于CSC组(P0.05),CSF组产奶量、4%乳脂校正乳产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尽管在数值上仍然低于MFC_2组,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CSF组产乳脂效率显著高于MFC_2组(P0.05)。3)灌注乳脂前体物后,CSF组尾动脉血浆中乙酸、丙酸以及短链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CSC组(P0.05),且乙酸、丁酸及短链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MFC_2组(P0.05),短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有低于MFC_2组的趋势(0.05≤P0.10)。4)除CSF组丁酸动静脉差有高于CSC组的趋势(0.05≤P0.10)外,CSC组与MFC_1组、CSC组与CSF组、CSF组与MFC_2组乳腺对乙酸、丙酸、丁酸、短链脂肪酸的摄取量、摄取率和动静脉差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以玉米秸秆为粗饲料奶牛灌注乳脂前体物可显著增加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脂产量,并达到与以苜蓿等为粗饲料相似的水平,且具有较高的产乳脂效率,但对乳腺内短链脂肪酸的摄取量和摄取率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利用全混合日粮(TMR)体外发酵参数预测奶牛的生产性能,采集2头体重550 kg、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健康荷斯坦奶牛瘤胃液,并取40种不同的TMR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体外发酵24 h的乙酸、丙酸、丁酸、氨态氮(NH3-N)含量,以及甲烷(CH4)排放量、微生物蛋白质(MCP)、体外干物质消失率(IVDMD)、体外蛋白质消失率(IVCPD)和体外有机物消失率(IVOMD)等指标。记录饲喂不同TMR的奶牛对应的生产性能(产奶量、乳蛋白率、乳脂率),并与奶牛生产性能之间建立预测模型。结果显示:①产奶量与丙酸含量(r=0.37,P<0.05)、MCP(r=0.40,P<0.05)均呈显著正相关,但与IVCPD(r=-0.44,P<0.01)呈极显著负相关;乳脂率与乙酸含量(r=0.55,P<0.01)、甲烷排放量(r=0.36,P<0.05)、MCP(r=0.40,P<0.05)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乳蛋白率与MCP(r=0.91,P<0.01)、IVDMD(r=0.44,P<0.01)、IVCPD(r=0.45,P<0.01)呈极显著正相关,但是与IVOMD(r=-0.56,P<0.01)呈极显著负相关。②奶牛的生产性能可用体外发酵参数作为预测因子进行预测。产奶量(kg/d)=29.72-0.86IVCPD(R2=0.73,RSD2=47.26,P<0.001);乳脂率(%)=0.40+0.06AA(R2=0.91,RSD2=0.15,P<0.001);乳蛋白率(%)=1.52+0.06MCP(R2=0.78,RSD2=0.01,P<0.001)。奶牛的生产性能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表明预测方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胍基乙酸对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选取3只身体健康、2岁左右、体重为(200~250)kg、安装瘤胃瘘管的锦江黄牛供采集瘤胃液。采取体外产气法对添加不同水平胍基乙酸(0.1%、0.2%、0.3%、0.4%)体外发酵培养,测定24 h培养液中pH、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微生物蛋白(MCP)浓度及干物质消化率等瘤胃发酵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胍基乙酸添加量的增加,0.4%添加组产气量显著提高40.82%(P<0.05)。胍基乙酸添加组的pH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NH3-N浓度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其中0.1%、0.2%添加组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分别降低了10.55%、15.29%。瘤胃微生物蛋白含量随着胍基乙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0.4%添加组显著提高了1.41%(P<0.05)。干物质消化率(IVDMD)随着胍基乙酸添加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其中0.4%添加组显著提高了11.24%(P<0.05)。(2)胍基乙酸组挥发性脂肪酸总量、乙酸、丙酸、丁酸有上升趋势,并且0.4%添加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TVFA提高了6.58%,丙酸含量提高了9.08%。但是乙酸/丙酸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胍基乙酸添加可以促进瘤胃发酵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采用动静脉血插管技术,以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研究玉米秸秆饲粮条件下阴外动脉灌注氨基酸(AA)混合物对奶牛产奶性能、尾动脉血和乳静脉血中短链脂肪酸(SCFA)浓度及其比例以及乳腺内SCFA摄取规律的影响。采用2×2交叉试验设计,将体况良好、体重相近、日乳产量为(20.17±1.28)kg的8头经产(2~3胎)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采食不同饲粮的2组[苜蓿组(MF组)和玉米秸秆组(CS组)],每组4头。2组奶牛饲喂的饲粮精粗比均为45∶55,精饲料组成相同,粗饲料组成不同,MF组粗饲料由苜蓿干草、玉米青贮和羊草组成,CS组以单一的玉米秸秆全部替代MF组饲粮中的粗饲料。试验分为2个阶段,每个阶段20 d,均分为饲粮适应期(预试期)14 d,载体灌注期3 d,正式灌注期3 d。在第1阶段,在载体灌注期,MF组奶牛接受载体灌注(阳性对照组1),CS组奶牛也接受载体灌注(对照组);在正式灌注期,MF组奶牛继续接受载体灌注(阳性对照组2),CS组奶牛接受AA混合物灌注;在第2阶段,将2组动物互换后处理方法同第1阶段。每个正式灌注期的最后2 d采集乳样和血样。结果显示:CS组奶牛阴外动脉灌注AA混合物可显著提高乳蛋白率(P0.05),对乳产量、4%乳脂校正乳(FCM)产量、乳脂率、乳脂产量、乳蛋白产量有一定促进效果,但部分指标仍然显著低于MF组(P0.05)。CS组奶牛阴外动脉灌注AA混合物可趋于显著地提高乳静脉血中乙酸的浓度(P=0.09),显著降低乳腺内乙酸的动静脉差(P0.05),缩小CS组与MF组奶牛在乳腺对乙酸的摄取量和摄取效率方面存在的差距。CS组奶牛阴外动脉灌注AA混合物对提高尾动脉血中乙酸/丙酸、(乙酸+丁酸)/丙酸有一定的促进效果(P0.05)。由此得出,以玉米秸秆为粗饲料的奶牛阴外动脉灌注AA混合物可显著提高乳蛋白率,增加乳静脉血中的乙酸浓度,同时缩小与以苜蓿干草、玉米青贮和羊草为粗饲料的奶牛在乳腺对乙酸的摄取量和摄取效率方面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