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构建山地乌骨鸡β防御素Gal-2基因酵母表达载体,试验根据GenBank中鸡β防御素Gal-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技术从山地乌骨鸡骨髓细胞中扩增出Gal-2基因,经PCR和酶切鉴定后测序,并采用DNAStar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再根据毕赤酵母偏爱密码子和山地乌骨鸡β-防御素Gal-2成熟肽编码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采用PCR技术从重组质粒pMD18-T-Gal-2扩增出其成熟肽编码基因,并将其插入载体pPICZaA,构建重组质粒pPICZaA-Gal-2,将pPICZaA-Gal-2线性化,通过电击转入毕赤酵母菌株GS115,用1%甲醇诱导表达120 h,表达产物纯化后进行Tricine-SDS-PAGE电泳鉴定。结果表明:山地乌骨鸡β防御素Gal-2基因克隆成功;山地乌骨鸡β-防御素Gal-2成熟肽编码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山地乌骨鸡Gal-2基因在酵母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硒与维生素E含量与山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基因表达的关系,试验选择60日龄、体重(15.21±2.62)kg的山羊公羔羊56只,分成7组(G0~G6组),每组8只,G0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G1~G6为试验组,分别饲喂3个硒水平(0.2 mg/kg、0.3 mg/kg、0.4 mg/kg)和2个维生素E水平(100 IU/kg、200 IU/kg)的组合日粮,试验期为120 d,试验结束当天每组选取4只公山羊剖杀后取肝脏、心脏、脾脏、肺脏、睾丸、肾脏,分析GPX基因(GPX-1、GPX-2、GPX-3和GPX-4)m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添加硒和维生素E后,同对照组相比,硒和维生素E的加入促进了GPX基因的表达;当日粮中硒添加量为0.3 mg/kg、维生素E添加量为100 IU/kg时,GPX-1、GPX-2、GPX-3和GPX-4基因mRNA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说明添加硒和维生素E可促进GPX基因的表达,且硒添加量为0.3 mg/kg、维生素E添加量为100 IU/kg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构建山地乌骨鸡β防御素Gal -2基因酵母表达载体,试验根据GenBank中鸡β防御素Gal -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 - PCR技术从山地乌骨鸡骨髓细胞中扩增出Gal -2基因,经PCR和酶切鉴定后测序,并采用DNAStar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再根据毕赤酵母偏爱密码子和山地乌骨鸡β -防御素Gal -2...  相似文献   

4.
正青岛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探讨了维生素D3对1~4周龄青农灰鹅血清生化指标、免疫性能及维生素D受体(VDR)mRNA表达量的影响。选择1日龄青农灰鹅3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Ⅰ组为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Ⅱ~Ⅵ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400、800、1 600、3 200 IU/kg维生素D3。试验期为4周。结果表明:Ⅴ、Ⅵ组血清钙、磷、维生素D3含量显著高于Ⅰ组,Ⅱ~Ⅵ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Ⅰ组,各组血清钙结合蛋白、骨钙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含量无显著差异。Ⅲ组胸腺指数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25~66周龄的Ross肉种鸡为试验对象,在无紫外光照射的环境中,检测不同维生素D3摄入量对于母鸡每日产蛋量、孵化率、子代雏鸡初生重、入孵种蛋胚胎发育各阶段死亡率(早期:入孵1~10d;中期:入孵11~15d;后期:入孵16~21d)、蛋重、蛋比重、1日龄雏鸡躯体灰分含量等的影响。母鸡从25~66周龄分别饲喂5个浓度水平的维生素D3(每千克饲料的含量分别为:125IU、250IU、500IU、1000IU和2000IU)。另加一组母鸡在36周前饲喂不添加维生素D3的饲料,36周后开始饲喂添加维生素D34000IU/kg的饲料。预测母鸡每日产蛋量最大值相对应的维生素D3水平,产蛋高峰期和高峰后分别为1424IU/kg和2804IU/kg。预测孵化率最大值相对应的维生素D3水平,产蛋高峰期和高峰后分别为1390IU/kg和2708IU/kg。早期胚胎死亡率最小相对应的维生素D3水平,产蛋高峰期值1288IU/kg,然而高峰后未现显著的影响。胚胎中期死亡率最小相对应的维生素D3水平,产蛋高峰期和高峰后分别为1130IU/kg和2568IU/kg,以及胚胎后期死亡率最小相应的维生素D3水平,产蛋高峰期和高峰后分别为1393IU/kg和2756IU/kg。蛋重最大相应的维生素D3水平,产蛋高峰期1182IU/kg,比重最大相应的维生素D3水平,产蛋高峰期为1337IU/kg,高峰后大于2000IU/kg。1日龄雏鸡躯体灰分含量最大相应的维生素D3水平〉2000IU/kg。27~36周龄的母鸡(每千克饲料提供维生素D3水平分别为0、125、250、500、1000和2000IU)从原始设计试验得到的数据分析显示,肉种鸡母鸡饲料需要维生素D3约1400IU/kg。37~66周龄母鸡的试验,包括提供维生素D3水平0至4000IU/kg的不同饲料,高峰后修正设计得到的数据分析显示,饲料需要维生素D3约2800IU/kg。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沙葱黄酮对肉羊生产性能和肠道组织免疫因子β-防御素-1(sBD-1)和β-防御素-2(sBD-2)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60只健康、体重[(39.9±3.2)kg]相近的6月龄小尾寒羊羯羊,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分为4组,每组15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1(低浓度黄酮组)、22(中浓度黄酮组)和33 mg/kg沙葱黄酮(高浓度黄酮组)的试验饲粮,共饲喂70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每天记录各组羊的采食量,每隔15 d晨饲前空腹称重1次。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3只羊进行屠宰,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组织样,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sBD-1和s B-2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测定。结果表明:1)试验第30~45天以及第45~60天,各试验组肉羊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高浓度黄酮组肉羊的平均日采食量最高;试验第45~60天,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肉羊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其中以中浓度黄酮组肉羊的平均日增重最高,高浓度黄酮组料重比最低。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33 mg/kg的沙葱黄酮显著提高了sBD-1基因在空肠和回肠中及sBD-2基因在空肠中的相对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22 mg/kg的沙葱黄酮显著提高了sBD-2基因在十二指肠中的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22~33 mg/kg的沙葱黄酮能够显著提高肉羊生产性能和β-防御素(sBD-1、sBD-2)基因在肠道组织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饲料中维生素D3水平对黄鳝抗菌肽hepcidin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探索饲料中维生素D3水平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抗菌肽hepcidin基因表达的影响.挑选体质健康、平均体重为(21.7±2.1)g的黄鳝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6组黄鳝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0 IU/kg维生素D3)中添加0、250、500、1 000、2 000和4 000 IU/kg维生素D3的试验饲料.于投喂试验饲料后20、40和60 d,从各组随机选择6尾黄鳝,分别采集其肝胰脏、脾脏、头肾和后肠组织,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样品中hepcidin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投喂20、40和60 d后,黄鳝4种组织中均有hepcidin基因表达,并且肝胰脏中显著高于脾脏、头肾和后肠中(P<0.05);随维生素D3添加水平的增加,黄鳝hepcidin基因在4种组织的表达量同一时间点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第20天时4种组织中的表达量均以2 000 IU/kg组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第40和60天时肝胰脏、头肾中的表达量均以500 IU/kg组为最高,其中第40天时显著高于0、250、4 000 IU/kg组(P<0.05),第60天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果提示,短期(20 d)内在饲料中添加2 000 IU/kg的维生素D3可显著提高黄鳝内脏组织中hepcidin 基因的表达量;饲喂周期较长(40或60 d)时,饲料中添加500 IU/kg维生素D3可显著提高hepcidin基因在黄鳝肝胰脏和头肾中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8.
用设计的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技术特异性地扩增到丝羽乌骨鸡β-防御素基因Gal-1(Gallinacin-1),Gal-1(a)(Gallinacin-1(a)),Gal-2(Gallinacin-2),Gal-4(Gallinacin-4)~Gal-13(Gallinacin-13)基因共13个基因编码区全长片段。通过克隆、测序获得13个基因的cDNA核苷酸序列,并提交到GenBank,丝羽乌骨鸡β-防御素Gal-1,Gal-1(a),Gal-2,Gal-4~Gal-13基因的登录号为:DQ677632 ̄DQ677644。将丝羽乌骨鸡13种β-防御素Gal-1~Gal-13基因分别与GenBank中收录的防御素基因比对分析,其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均在95.5%~100%之间。利用DNAStar软件对所获得的13种丝羽乌骨鸡β-防御素基因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Gal-1、5、12在同一分支上,Gal-1(a)、4、8在同一分支上,Gal-1、2、9在同一分支,Gal-6、7在同一分支,Gal-13独在一分支上。  相似文献   

9.
从雌性骆驼输卵管、子宫、子宫颈、阴道组织中提取总RNA,根据已发表的骆驼β-防御素-1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合成引物,采用RT—PCR扩增出了骆驼β-防御素-1基因;将扩增产物克隆于pBlueselect T载体后进行了序列分析。以伊肌动蛋白(pactin)基因作为内参,对扩增的β-防御素-1基因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应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推断出了不同组织中β-防御素-1基因的表达量。结果,从雌性骆驼生殖各组织上皮均获得了203bp的β-防御素-1基因的扩增片段,且β-防御素-1基因在雌性骆驼生殖道各组织内的表达量不同。结果表明,β-防御素-1在雌性骆驼生殖组织的先天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主要研究不同的维生素A、D水平及其相互作用对肉鸡血清钙结合蛋白(CaBP)浓度与十二指肠和胫骨组织中caBP 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4×4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8日龄健康AA雄性肉鸡384只按体重一致的原则分为16个日粮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试验期5周.维生素A设4个添加水平分别为1500、3 000、15 000和45 000 IU/kg,维生素D设4个添加水平分别为500、1 250、2 500和5 000 IU/kg.结果表明:1)随着日粮维生素A添加水平的增加,肉鸡血清CaBP含量、十二指肠和胫骨组织中CaBP mRNA表达量均呈现一次线性降低趋势(P=0.091.P=0.012,P:0.110),其中以45 000 IU/kg维生素A组最低;2)随着日粮维生素D添加水平的增加,肉鸡血清CaBP含量和十二指肠组织中CaBP mRNA的表达呈现一次线性增加趋势(P=0.310,P:0.140),其中以5 000 Iu/kg维生素D组最高;3)维生素A、D相互作用对肉鸡血清CaBP浓度与十二指肠和胫骨组织中CaBP mRNA的表达均无显著的影响(P>0.05).试验结果提示,过量维生素A引起肉鸡骨骼代谢异常的机理是过量维生素A抑制了肉鸡组织的CaBP mRNA表达,尤其对十二指肠组织的caBP mRNA的表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引起血清CaBP浓度的降低,进而引起钙磷代谢发生紊乱.过量维生素A对肉鸡组织CaBP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与过量维生素A对维生素D的拮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重组鸭β-防御素-2制剂对肉鸭免疫性能与肠道绒毛的影响。将1 000只11日龄肉鸭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每处理组4个重复,每重复50只肉鸭。A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B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0 g/t杆菌肽锌;C、D和E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450和600 g/t的重组鸭β-防御素-2制剂。试验结果表明:胸腺指数,E组显著高于A、B和C组(P<0.05);A和D组均显著高于B和C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脾指数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法氏囊指数,除E组显著高于A组外(P<0.05),其余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重组鸭β-防御素-2制剂添加量的增加,胸腺指数、脾指数及法氏囊指数均有增加的趋势。禽流感疫苗抗体效价E组显著高于A和B组(P<0.05),其余各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重组鸭β-防御素-2制剂添加量的增加,禽流感抗体效价也有增加的趋势。十二指肠绒毛高度,C和D组均显著高于A和B组(P<0.05)。空肠绒毛高度,A组显著高于B、C、D和E组(P<0.05)。十二指肠与空肠隐窝深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重组鸭β-防御素-2制剂能提高肉鸭的免疫性能与肠道绒毛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金华猪和长白猪从初生到60日龄不同肠段中3种β -防御素[β-防御素-1( pBD-1)、β -防御素-2( pBD-2)和β-防御素-3( pBD-3)]基因表达规律,并比较β -防御素基因在2个品种之间的表达差异.选取初生、20、40和60日龄的金华猪和长白猪各3头,屠宰后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  相似文献   

13.
周学章  纳玮 《中国兽医杂志》2012,48(12):34-37,98
选取滩羊β-防御素分布较多的气管、食道和口腔等部位的黏膜组织,提取组织总RNA,RT-PCR获得滩羊β-防御素基因全序列.构建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实现滩羊β-防御素基因的表达.经测序后得到滩羊β-防御素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64个氨基酸).成功构建了带有滩羊β-防御素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LEGFP-SBD,在蓝光激发光下能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并用SDS-PAGE方法检测到分子量约为8 kD的目的蛋白.该蛋白具有抗细菌和抑制VSV病毒增殖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选用初始体重为(78.58±1.93)g的吉富罗非鱼27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饲喂维生素D水平为0(对照组)、200、400、800、1 600、3 200 IU/kg的6种饲料(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分别为30%和7.6%),饲养12周后,通过对其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确定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饲料中维生素D的适宜添加水平。结果表明:各维生素D添加组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200、400、800、1 600 IU/kg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全鱼水分和粗蛋白质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维生素D添加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脂肪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在200 IU/kg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余5组(P0.05);各维生素D添加组全鱼粗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维生素D添加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饲料维生素D添加水平的升高,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先增加后下降,200、400、800 IU/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总胆固醇、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在200 IU/kg组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D可促进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的生长,维生素D添加过量可能会造成肝脏损伤,影响脂肪代谢。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养成中期吉富罗非鱼饲料中维生素D的适宜添加水平为259.8 IU/kg。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利用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蒙古绵羊雌性生殖道β-防御素基因表达水平进行相对定量测定,建立蒙古绵羊β-防御素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试验根据GenBank中羊β-防御素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同时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对β-防御素基因进行均一化处理,利用荧光阈值(Ct值)计算β-防御素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扩增产物为β-防御素;利用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以测定蒙古绵羊β-防御素基因表达水平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检测β防御素-1(p BD-1)、β防御素-2(p BD-2)和β防御素-3(p BD-3)基因在乌金猪和具有乌金猪血缘的约大乌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东亚飞蝗抗菌活性物质(LAAS)对猪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PFSF)免疫应激参数和防御素(p BDs)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2月龄乌金猪与约大乌猪心脏、肝脏、肺脏、肾脏、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皮肤、肌肉、胰腺、睾丸或卵巢这12种组织中p BD-1、p BD-2和p BD-3基因的表达差异;采用培养至第4~5代的PFSF,通过脂多糖(LPS)诱导建立免疫应激模型,在DMEM/F12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0、75、150、300、600和1 200μg/m L)的LAAS,考察LAAS对PFSF免疫应激参数和p BD-1、p BD-2、p BD-3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乌金猪血清溶菌酶(LSZ)活性、免疫球蛋白G(Ig G)含量显著高于约大乌猪(P0.05),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极显著低于约大乌猪(P0.01)。2)约大乌猪大多数组织中p BD-1、p BD-2和p BD-3基因的表达量高于乌金猪;2个品种猪的p BD-1和p BD-3基因均在皮肤和卵巢中表达量较高,p BD-2基因在肝脏和肾脏中表达量较高。3)300μg/m L LAAS极显著降低了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P0.01);LAAS极显著增加了培养液中NO含量(除75μg/m L组正常细胞外)(P0.01),正常细胞和应激细胞均在LAAS浓度为600μg/m L时达到最高;LAAS浓度为0、75和150μg/m L时应激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正常细胞(P0.05或P0.01);添加1 200μg/m L LAAS可极显著降低培养液中的LSZ活性(P0.01),LAAS浓度为150、300、600和1 200μg/m L时应激细胞与正常细胞中LSZ活性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4)应激细胞p BD-1、p BD-2和p BD-3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细胞;当LAAS浓度为150μg/m L时,p BD-1、p BD-2和p BD-3基因的表达量最高。结果提示,乌金猪和约大乌猪防御素基因的表达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性和组织特异性,适宜浓度的LAAS能够降低PFSF中LDH活性,提高NO含量及NOS、LSZ活性,上调应激细胞与正常细胞防御素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7.
根据已发表的牛β-防御素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具有临床乳腺炎症状的荷斯坦奶牛血液中性粒细胞中提取RNA,克隆牛β-防御素基因并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中,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QE-30/β-defesion。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的目的基因长189bp,编码1个氨基酸,与已报道的牛β-防御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5.6%。本研究为牛乳腺防御素的表达及功能、活性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探索维生素D3添加水平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外周免疫相关组织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挑选体质健康、平均体重为(21.7±2.1)g的黄鳝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6组黄鳝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250、500、1 000、2 000和4 000 IU/kg维生素D3的试验饲料。试验期60 d。饲养试验结束后,从各组随机选择6尾黄鳝,分别采集其肝胰脏、脾脏、头肾和后肠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样品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表明:饲料中维生素D3添加水平对脾脏、后肠和头肾3种组织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1 000 IU/kg组细胞增殖指数(PI)最高,凋亡指数(AI)最低,与对照组和4 000 IU/kg组差异显著(P<0.05)。肝胰脏细胞PI随饲料中维生素D3添加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以4 000 IU/kg组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胰脏细胞AI以1 000 IU/kg组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和4 000 IU/kg组(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1 000 IU/kg维生素D3可降低黄鳝外周免疫相关组织细胞凋亡,促进脾脏、头肾和后肠细胞增殖,有利于外周淋巴器官生长;饲料中添加4 000 IU/kg维生素D3可致黄鳝外周免疫相关组织细胞增殖受阻,细胞凋亡加快,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抑制。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饲粮维生素D水平对120日龄雌性龙岩麻鸭产蛋性能,血液生化及胫骨指标的影响,进而探讨产蛋初期蛋鸭维生素D需要量。选取1 260只120日龄健康的福建龙岩麻鸭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35只。各处理组蛋鸭随机饲喂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0、800、1 600、2 400、3 200、4 000 IU/kg的试验饲粮。饲养期为21 d。结果表明:维生素D水平对产蛋初期龙岩麻鸭产蛋性能、蛋品质以及血浆钙、磷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基础饲料上添加维生素D显著降低血浆中甲状旁腺激素的含量(P<0.05),但各添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饲粮维生素D含量显著影响胫骨钙、磷及灰分含量(P<0.05),维生素D水平为800 IU/kg时,获得较好的骨骼质量,维生素D水平对胫骨长度、胫骨管围、折断力、骨密度、骨矿物盐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龙岩麻鸭产蛋初期饲粮维生素D适宜添加量为800 IU/kg。  相似文献   

20.
绵羊β-防御素的发育表达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了蒙古绵羊个体发育过程β-防御素mRNA的表达。随着发育的逐渐成熟,SBD-2基因在十二指肠、肺及子宫中的表达均呈一致性地逐渐增长趋势;不同组织中的SBD-2基因表达有差异,十二指肠中的表达最丰;在同一年龄组的不同个体间变化较大,提示防御素的表达调控可能受到环境的多因子动态影响;β-防御素在胎儿体内表达较普遍,说明在胎儿先天性免疫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