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卵巢周年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在中国东、黄渤海均有分布。近年来,其产量不断下降。因此开展乌贼生物学的研究,合理地利用、保护乌贼资源已引起人们的注重。关于乌贼繁殖生物学,仅对其繁殖习性作了些研究。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孵化近年来作过初步探讨。在乌贼性腺发育方面,对金乌贼Sepia eseulenta Hoyle作过研究。然而曼氏无针乌贼的性腺发育至今还未见报道。本文拟对曼氏无针乌贼卵巢周年变化作些观察,为乌贼的增养殖提供些基础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曼氏无针乌贼是我国近海最重要的头足类,是东海四大海产之一,但由于捕捞过度,目前野生资源减少。我们开展传统网箱养殖曼氏无针乌贼技术示范,为开发推广其养殖技术、保护资源和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生产结构作出努力。现将试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水产养殖》2013,(9):24
继曼氏无针乌贼研发取得成功,推动头足类增养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后,2013年8月,浙江海洋学院又突破大型头足类虎斑乌贼和拟目乌贼的苗种繁育工作,苗种成活率由普通的不足5%提高到近60%。头足类增养殖是浙江海洋学院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学校以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率先突破了我国传统四大海产之一曼氏无针乌贼的生殖调控与苗种繁育技术,使浙江沿海曼氏无针乌贼资源迅速得到恢复。2011年开始,为了进一步挖掘头足类资源,学校以浙  相似文献   

4.
正曼氏无针乌贼俗称墨鱼,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十腕目、乌贼科、无针乌贼属。有关曼氏无针乌贼的研究虽已有大量报道,但有关其基本生物学特性及繁养殖现状的报道较少。因此,笔者通过调查、查阅相关文献及结合自身对繁养殖工作的总结,对曼氏无针乌贼繁养殖现状及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优化繁养殖技术及加快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以期逐渐修复和振兴我国的曼氏无针乌贼资源。一、繁养殖现状为了拯救绝迹的曼氏无针乌贼,21世纪初,  相似文献   

5.
胶州湾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与季节变化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5年和2006年逐月在胶州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并对底拖网渔获物中的头足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与测定,利用扫海面积法评估胶州湾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量。调查分析了其分布特点与季节变化,并进行了渔获物中头足类组成的比较,分析了其种类组成、分布特点与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胶州湾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两季的资源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分别达到26.7t和21.5t(2006);夏、秋两季的重量比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分别达到23.4%和27.8%。近几年,以曼氏无针乌贼为主捕对象的头足类资源量基本保持稳定,年平均资源量约14t,接近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曼氏无针乌贼曾是东海四大海产之一,浙江历史上最高年产量达到6万吨,但由于过度捕捞、海洋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遭到很大破坏。近年来,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育苗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苗种规模化生产。浙江省嵊泗县绿华深水  相似文献   

7.
我国头足类增养殖研究现状及开发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括性地介绍了头足类在我国海洋渔业中的地位、头足类生物学特性、增养殖研究现状、养殖开发前景。重点介绍了曼氏无针乌贼、金乌贼、长蛸、真蛸、嘉庚蛸、短蛸等种类的生态特征、繁育和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8.
曼氏无针乌贼的药用价值及其人工养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maindrona de Rochebrune)俗称墨鱼,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头足纲(Cephalopoda)、二腮亚纲(Dibranchia)、十腕目(Decapoda)、乌贼超科(Sepiacea)、乌贼科(Sepiidae)、无针乌贼属(sepiella),是我国沿海广温广布品种,南北海域均有分布。曼氏无针乌贼喜摄食活饵,是典型的肉食性头足类,生活在温暖海洋中,洄游明显。它曾是浙江渔场四大渔业之一,20世纪80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苗种繁育技术的突破,曼氏无针乌贼大规模增殖放流工作已在中国沿海迅速展开,但至今中国尚不能对增殖放流活动的实际效果进行准确评估,建立适于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的增殖放流标志方法是准确评估增殖放流效果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采用玻璃管动物标签法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进行了标志,并对该标志的有效性、保持率及其对乌贼行为、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将玻璃管动物标签植入内壳包膜后,可在乌贼幼体(胴长2.63~2.88 cm)背部标签所在位置形成明显的隆起,可直接通过肉眼或标签阅读器进行准确快速识别;室内养殖条件下,50 d后乌贼标志的保存率达100%;标志后乌贼行为活动正常,并仍保持较快的生长速度,50 d内即达到成体规格并达性成熟,其瞬时生长率达5.93%/d;标志乌贼的全长、胴长、胴宽、体重、壳长、壳宽和壳重等生长参数上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P0.05);标志乌贼实验期内的累计存活率达78.85%,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P0.05)。研究认为,玻璃管动物标签是一种易识别、低损伤、保持率高的理想增殖标志,可有效运用于曼氏无针乌贼的大规模标志放流及增殖效果评估过程。本研究可为曼氏无针乌贼及其他头足类水产动物种质资源保护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东海台风与乌贼的丰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东海乌贼有几种,其中数量最高的是曼氏无针乌贼,每年5~6月在浙江沿岸大量集群,进行繁殖形成渔汛,产量较高,是我国四大经济“鱼类”之一。乌贼为一年生动物,其产量年间波动很大(如图),在渔区中对于乌贼产量  相似文献   

11.
黄河口及莱州湾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群体组成和洄游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耀泉  唐质灿 《水产学报》1990,14(2):149-152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是一年生的中型乌贼,俗名叫墨鱼,生长快,肉质鲜美,是受市场欢迎的海味食品。在我国沿海本种乌贼是资源丰厚,产量最高的一种经济头足类。它每年产量可选几万吨,其中以东海产量为最高,是东海群众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本种在黄河口及莱州湾一带海域也有繁殖群体洄游,是我国北方海区重要的水产资源。每年5、6月间,当水温上升到16℃时,无针乌贼的群体从黄海越冬场,游抵黄河口及渤海其他海湾,进行产卵繁殖。秋末11月水温下  相似文献   

12.
正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恶化,乌贼资源遭到了极大破坏,自20世纪90年代,曼氏无针乌贼产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为此,国内外,最早日本等国家开展了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繁殖研究,我国浙江省也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此方面研究,2005年前后突破了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随着曼氏无针乌贼养殖业的发展,出现了性早熟、白化卵和孵化率  相似文献   

13.
韩德鑫  曹台国 《海洋渔业》1983,5(5):222-222
<正> 由浙江水产学院与普陀县渔业技术推广站合作,从4月下旬以来,在中街山等海区进行了曼氏无针乌贼(亦称东海无针乌贼,以下简称乌贼)半人工孵化试验。到6月底止,18,225,700只稚乌贼脱膜而出,洄游在浙江北部沿海。  相似文献   

14.
东海区头足类资源状况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80年代中期以前,曼氏无针乌贼和福建沿海的中国枪乌贼曾作为主要经济鱼种被捕捞,有一定产量。90年代以来,随着作业方式的改变和渔场的进一步拓展,其它经济头足类如太平洋褶柔鱼、剑尖枪乌贼、金乌贼等相继被开发、利用,使头足类的产量逐年上  相似文献   

15.
曼氏无针乌贼荧光染色标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一种高效的标志方法,为更加准确地评价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的效果提供技术保障.以曼氏无针乌贼为试验对象,利用茜素络合物(ALC)浸泡曼氏无针乌贼幼体,对其内壳进行标志.设置5个浓度梯度组和2个时间段,测量并观察曼氏无针乌贼胴背长、体质量及存活率.将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尾饲养于直径2.5m的圆形水泥池内,分别在染色后5、12、19、26 d进行随机取样并对标志曼氏无针乌贼进行高温处理5 min,解剖出内壳观察标志色保留状况.最佳染色剂浓度和浸染时间分别为90 mg/L和24 h;曼氏无针乌贼胴背长和体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曼氏无针乌贼的生长发育差异不显著(P>0.05);26 d后内壳标志色依然清晰保留初染时的椭圆形粉红色,高温处理前、后着色部位的范围和颜色均未发生变化.ALC荧光染色标志法兼具体内标志和外部可见的双重效果,标志曼氏无针乌贼的存活率和标志色保持率均为100%.结果表明本方法简单高效,能进行批量标志处理,是一种理想的曼氏无针乌贼标志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曼氏无针乌贼室内水泥池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俗称乌贼、墨鱼、墨斗鱼、海猫等,隶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头足纲(Cephalopoda)、十腕目(Decapoda)、乌贼科、无针乌贼属,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四海及印度洋海域等,是东海"四大海产"之一。  相似文献   

17.
范帆  尹飞  王建  李杰 《现代渔业信息》2011,26(6):6-9,19
曼氏无针乌贼作为我国主要的海产捕捞对象,由于长期以来过度捕捞、自然产卵场破坏等原因,资源量急剧下降。近年来在广大科研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下,曼氏无针乌贼的生物学研究和人工养殖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工放流取得显著的效果,资源量有显著回升。本文简单介绍近年来曼氏无针乌贼研究领域内取得的一些成绩,并且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光照对曼氏无针乌贼行为习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了3个光照强度梯度和红、白、橙、绿、蓝5个光照颜色,研究光照对曼氏无针乌贼行为习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曼氏无针乌贼对光色和光强都有反应,而且表现出正趋性;对于同一光强下的红、白、橙、绿4种光照颜色来说,曼氏无针乌贼较喜欢红光和绿光。  相似文献   

19.
曼氏无针乌贼的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卵子发生、卵巢发育周期进行组织学、细胞学观察。根据细胞大小、胞核形态及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将曼氏无针乌贼卵子发生划分为卵原细胞期、卵母细胞期、成熟期和退化吸收期4个阶段,并阐述了各期卵母细胞的组织学特征。曼氏无针乌贼卵子发生过程具有种的特异性,大约孵化出膜12 d的乌贼可见有卵原细胞,此后进入增殖期。卵母细胞属于典型的滤泡型,发育过程中同时存在同步性与异同步性;卵母细胞无初级卵膜,只有次级卵膜和三级卵膜,次级卵膜由滤泡细胞分泌,三级卵膜由输卵管腺、缠卵腺以及墨囊分泌物共同构成。通过对卵巢的外观形态和组织学观察,将曼氏无针乌贼卵巢发育划分为6个时期。  相似文献   

20.
<正>东方新糠虾营养价值很高,是多种水产经济动物(大黄鱼、石斑鱼、大菱鲆、牙鲆、东方鲀、真鲷、海马、河蟹大眼幼体、曼氏无针乌贼等)的优质活饵料。自2013年6月份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试验场开始大规模繁育曼氏无针乌贼苗种,现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曼氏无针乌贼苗种繁育基地及增殖放流基地。目前针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人工配合饲料尚未开发,因此曼氏无针乌贼幼体在摄食短期的丰年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后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