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旨在通过利用枯草芽孢杆菌ATCC 6633和复合益生菌2株菌株单独及按不同比例混合后发酵豆粕的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发酵结束后大豆异黄酮(SIF)的含量进行检测发现,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在4~40 mg/L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EM菌在发酵10 d后苷元的转化效率最高,苷元含量在SIF总量中的比率达54.18%。试验研究可为今后饲料发酵工业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GF254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对大豆异黄酮酶解产物中的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进行快速鉴别,同时用HPLC法对其活性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薄层板上与标准大豆苷元、染料木素荧光斑点对应的位置.大豆异黄酮酶解物有色泽相同的荧光斑点,Rf分别为0.3、0.6,该方法斑点明显、重现性好、专属性强,能对转化结果进行准确的定性判断。采用HPLC法测定活性成分的含量,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标准样品的浓度和吸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值均大于0.99),HPLC图谱清晰、峰形稳定,保留时间较为理想,各个组分间的分离度均大于1.5,且精密度高,加标回收率在99%以上,能同时测定大豆异黄酮4组分的含量。大豆异黄酮酶解物中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苷、染料木素的含量分别为:0.129%、4.101%、0.028%、1.442%。  相似文献   

3.
为对膨化大豆的品质进行分析及量化评价,文章以73个膨化大豆为试验材料,测定分析其蛋白质溶解度、脲酶活性、胰蛋白酶抑制因子、β-伴大豆球蛋白、大豆球蛋白、棉籽糖、水苏糖、大豆苷、黄豆黄苷、染料木苷、异黄酮总含量、大豆皂苷等含量,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简化分析评价指标,构架评价体系,得到每种样品的综合得分。结果表明:膨化大豆蛋白溶解度、脲酶活性、胰蛋白酶抑制因子、β-伴大豆球蛋白、大豆球蛋白、棉籽糖、水苏糖、大豆苷、黄豆黄苷、染料木苷、大豆异黄酮和大豆皂苷的含量范围为67.93%~87.46%,0.00~0.01 U/g,5.40~32.60 mg/g,3.10~79.50 mg/g,20.30~93.50 mg/g,6.87~21.36 mg/g,21.85~39.39 mg/g,586.96~1 101.13μg/g,66.56~205.57μg/g,409.33~750.70μg/g,1.15~1.99 mg/g,9.34~15.63 mg/g。同时,评价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脲酶活性与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异黄酮呈显著正相关,与黄豆黄苷显著负相关;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与大豆皂苷呈显著正相关,与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异黄酮呈显著负相关;大豆球蛋白与黄豆黄苷、大豆皂苷呈显著正相关,与染料木苷呈显著负相关;水苏糖与染料木苷呈显著负相关;黄豆黄苷与大豆皂苷呈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9.928%,说明前4个主成分能够代表原来12个指标的信息,并得到评价公式Z=0.307Z1+0.174Z2+0.128Z3+0.090Z4,计算出膨化大豆的综合得分,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4.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等豆科植物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物,它是一种混合物.迄今为止,已知的大豆中异黄酮共有12种异构体,其中3种为苷元形式,即染料木素、大豆黄素和黄豆黄素,9种为葡糖苷形式.大豆异黄酮作为一类植物雌激素类物质,主要包括,染料木黄酮、大豆黄酮和黄豆黄素.大豆异黄酮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有限,其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理位置、生长季节、气候、培养条件和储存方式等.  相似文献   

5.
采用短期人工瘤胃发酵法研究大豆黄酮(Da)和染料木素(Ge)对产气量和人工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旨在确定二者在奶牛日粮中的适宜添加水平.采集3头早饲前奶牛瘤胃液分成11组进行体外发酵试验,其中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以添加不同水平大豆黄酮和染料木素组(分别为20、40、60、80和100 mg/kg)为试验组,每组设5个重复.分别在发酵的2、4、8、12、24、36和48 h读取产气量,在发酵48 h试验停止后.取各组发酵液制备分析样品,用于测定pH、氨态氮(NH3-N)、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微生物蛋白(MCP)及原虫数.结果表明,在体外发酵条件下,大豆黄酮和染料木素的添加没有对人工瘤胃液中的pH、丙酸浓度、丁酸浓度、乙酸/丙酸值及原虫数产生规律性影响(P>0.05);二者在高水平条件下(大豆黄酮100 mg/kg,染料木素80~100 mg/kg)可显著提高NH3-N浓度,降低乙酸、TVFA的浓度及McP产量.结果表明20~40 mg/kg大豆黄酮及20 mg/kg染料木素有促进瘤胃发酵的作用,而100 mg/kg大豆黄酮及80~100 mg/kg染料木素有显著抑制产气的作用(P<0.05).  相似文献   

6.
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简称ISO)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包括黄豆苷(Daidzin,简称Din)、黄豆苷元(Daidzein,简称Den)、染料木黄酮(染料木黄酮,简称Gen)和染料木苷(Genistin,简称Gin)等12种成分(Kudon,1991a;Kudon,1991b)。在人类的研究中发现,食用富含ISO的食物,可有效降低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的发生以及由冠心病引起的死亡,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7.
利用实验室分离得到的产雌马酚菌株ZX-7发酵豆粕,确定该菌株可将豆粕中的大豆苷去除糖基生成大豆苷元,并可进一步降解为终产物雌马酚。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比较,确定从发酵豆粕中提取大豆苷元及雌马酚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确定了HPLC测定大豆及豆豉中大豆黄素和染料木黄酮(大豆异黄酮甙元的主要成分)含量的色谱条件:以甲醇-0.5%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60nm。同时确定了超声波振荡法提取大豆及豆豉中大豆异黄酮甙元的最佳方案:样品中加入100%乙醇300ml,超声振荡30min,通过检测得出大豆中大豆黄素的含量为106.5μg/g,染料木黄酮的含量为155.1μg/g;豆豉中大豆黄素的含量为312.83μg/g,染料木黄酮的含量为555.6μg/g。  相似文献   

9.
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进行3期瘘管奶牛体外发酵试验,分别饲喂(基础日粮)Ⅰ组、(基础日粮+200 mg大豆黄酮/d)Ⅱ组、(基础日粮+200 mg染料木素/d)Ⅲ组,于采食后0、2、4、6、8 h采集瘤胃液进行pH、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分析,旨在探讨大豆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为其在奶牛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及新型饲料添加剂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二者对瘤胃各时间点pH无显著影响(P>0.05);各组瘤胃液NH3-N浓度的时间动态变化趋势相似,饲喂后0、2、6、8 h NH3-N浓度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饲喂后4 h,染料木素组瘤胃液NH3-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瘤胃液中丙酸浓度各处理组间在相同的时间点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乙酸浓度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在发酵后4~6 h染料木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大豆黄酮对奶牛瘤胃发酵未产生影响,染料木素对瘤胃NH3-N、乙酸和TVFA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建立检测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中大豆异黄酮类主要成分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采用HPLC法,分别以大豆中的大豆甙、染料木甙、大豆素、染料木素为标准品,在其紫外最大吸收峰260nm处,测定样品分离提取的样液,从而得出大豆异黄酮类各主要单体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每组奶牛分别饲喂不同日粮,(基础日粮)为Ⅰ组、(基础日粮+200mg大豆黄酮/(d·头-1))为Ⅱ组、(基础日粮+200mg染料木素/(d·头-1))为Ⅲ组,测定大豆黄酮和染料木素对奶牛采食后2h瘤胃内与粗纤维、淀粉及蛋白质降解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均显著提高了瘤胃内微晶纤维素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水杨苷酶、木聚糖酶的活性(P<0.05);淀粉酶和蛋白水解酶活性方面,大豆黄酮和染料木素均没有对各组活性产生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的营养与医学研究表明,大豆不仅是非常优良的营养源,而且因其富含许多微量生理活性物质,已被誉为“功能性食品”原料库。目前大豆食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加以开发。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也把“大豆行动计划”列为重要任务。本文将大豆异黄酮的结构、生理活性功能、制造方法及其开发应用情况综述如下。一、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分布于大豆种皮、胚轴、子叶内,与糖结合成甙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物,一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见表1)。大豆异黄酮及其衍生物主要为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源,染料木黄酮。表1 大豆各部分异…  相似文献   

13.
大豆异黄酮在畜牧上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黄酮(Isoflavone)广泛存在于豆科植物以及豆类发酵产物丹贝、牧草、谷物和葛根等中,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有10多种,包括大豆甙(Daidzin)、大豆甙元(Daidzein)、染料木素甙元(Genistein)、谷甾醇(β-sitoaterol)、花生酸(Arachidicacid)、6-甲氧大豆素(Glycitein)、鸡豆黄素A(B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检测水分含量、pH、酸溶蛋白含量、脂肪含量与收率差异等理化指标,考查大豆复合酶对大豆发酵过程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发酵过程中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水分的含量,在1∶0.5水分下粉碎大豆(试验1)较1∶0.4水分下pH降低11.03%,小肽含量提升24.88%。先加大豆复合酶预处理(试验2),然后粉碎发酵效果不如先粉碎后加大豆复合酶效果好。在发酵过程中加入大豆复合酶不能降低物料黏度,物料发酵后依然成饼状,烘干不均匀且成本高,所以选择合适的烘干设备与前期大豆粉碎设备是关键,否则发酵大豆很难实现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15.
细菌发酵大豆异黄酮甙元的工艺及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存在于大豆中能对人体发挥有益作用的非营养物质。β-葡萄糖苷酶是一种能将大豆中的异黄酮由结合型糖苷向具有生理活性的游离型苷元转化的活性酶[1]。据报道,发酵大豆制品中游离型糖苷的含量远高于未发酵的大豆[2],这说明在大豆加工发酵过程中某些微生物所产β-葡萄糖苷酶使糖苷向甙元进行了转化。本文用本课题组筛选的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种,对大豆黄素(大豆异黄酮甙元的一种)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通过HPLC(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检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大豆(购于武汉市中百仓储超市)、细菌B.SP-4(本课题组筛选)。1.2主要…  相似文献   

16.
染料木黄酮属于大豆雌激素的一种,是强抗氧化剂。本研究探讨日本鹌鹑日粮中添加染料木黄酮对产蛋性能和蛋黄中丙二醛、维生素A和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丙二醛作为脂质过氧化的指示剂,而维生素A和维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试验鹌鹑随机分为3组,每组50只(每组5个重复),对照组侧喂基础日粮,试验组为基础日粮+400或800mg/kg染料木黄酮。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大豆黄酮和染料木黄酮对产蛋鸡蛋品质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内分泌激素的影响.选用50周龄的农大3号矮小型162只蛋鸡,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大豆黄酮(Da,10 mg/kg)处理组和染料木黄酮(Gen,10 mg/kg)处理组.试验8周后测定蛋品质、卵黄蛋白原和生殖激素水平.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Da和Gen均显著提高蛋壳和蛋黄色泽.Gen组血清卵黄蛋白原含量显著提高;Da和Gen均显著提高垂体β-内啡肽和血清雌二醇水平.  相似文献   

18.
9日龄雏鸡128只按初重随机分为4组: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C组)、基础日粮 3 mg/kg大豆黄酮组(3Da组)、基础日粮 6mg/kg大豆黄酮组(6Da组)和基础日粮 染料木素组(Ge组),试验期持续2周。与对照组相比,3Da组、6Da组和Ge组的日增重有增加趋势,料重比有所下降;空肠食糜、肝脏和肌肉中6Da组大豆黄酮含量分别增加288.15%(P<0.01),81.48%(P<0.05),155.97%(P<0.01);Ge组分别增加415.64%,172.48%,164.18%。食糜、肝脏中染料木素含量,6Da组分别增加154.16%和150.51%;Ge组分别增加238.13%和148.48%。肌肉内未检测出染料木素。上述结果提示,大豆黄酮和染料木素在雏鸡体内吸收、转运,并在肝脏和肌肉内代谢。两者可相互转化,仅大豆黄酮在肌肉内沉积。  相似文献   

19.
异黄酮对蛋鸡生产性能和脂类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400羽40周龄伊莎产蛋鸡来研究大豆黄酮、伊普异黄酮和染料木素3种异黄酮对蛋鸡生产性能以及脂类代谢的影响。试验随机分为4个处理,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3个试验组日粮分别添加6 mg/kg的大豆黄酮、伊普异黄酮和染料木素,试验为6周。结果表明:(1)大豆黄酮组产蛋率显著提高5.1%(P<0.05),料蛋比下降6.3%(P<0.05),其余2组有改善趋势;(2)大豆黄酮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分别较对照组降低27.97%(P<0.01)、43.41%(P<0.05)、44.96%(P<0.01);染料木素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降幅分别为24.80%(P<0.05)、33.72%(P<0.05);(3)大豆黄酮显著降低血清T3和FT3,显著升高血清T4、FT4和雌二醇水平,伊普异黄酮显著升高血清T4水平;(4)大豆黄酮有降低蛋黄中总胆固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大豆异黄酮的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异黄酮属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其主要成分为染料木素、大豆苷元和大豆黄素,具有类雌激素和抗雌激素活性的双重作用,且具有抗氧化、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畜牧业中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文章综述了黄酮类和异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大豆异黄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