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国蜂业》2016,(10):14-15
油茶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对确保我国食用油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目前油茶产量偏低,极大制约了油茶产业的发展。花粉限制机制是导致油茶产量较低的重要诱因,解决油茶花期花粉限制机制是大幅提高油茶产量的关键。纹地蜂是油茶的一种重要传粉昆虫,利用纹地蜂授粉对提高油茶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纹地蜂采访油茶花的行为,以期为解决油茶花期花粉限制机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
油茶是贵州省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之一,近年来种植规模不断增大。但是,授粉限制导致的油茶坐果率低的现状严重制约了贵州油茶产业的发展,蜜蜂授粉技术目前还不能在油茶授粉中得到安全有效的大面积运用。为协调贵州油茶产业和养蜂业发展,利用蜜蜂授粉提高油茶产量,在总结蜜蜂授粉油茶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贵州油茶蜜蜂授粉的发展和管理建议,以期为贵州油茶产业利用蜜蜂授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罗贵平 《山东饲料》2013,(18):292+347
那坡县油茶出现品种老化,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低,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水平。因此,要发展油茶产业,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油茶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油茶粕饲料在异育银鲫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油茶(Cam ellia Oleifera)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一种重要油料植物,盛产于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地。我国油茶林种植面积达400万hm2,占全国木本食用油料作物的80%以上,是世界上油茶品种最多、分布最广、茶籽产量最高的国家,年产油茶籽约54.98万吨、茶油15万余吨、油茶籽副产品——油茶饼粕的年平均产量约为39.71万吨[1]。由此可见,我国的油茶粕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我国对油茶籽的利用基本上仅限于榨油,对榨油后剩余茶籽饼粕的利用还很不够,大多直接作清塘剂或肥料使用。经检测分析,油茶饼粕中富含茶皂素、蛋白质、脂肪、淀粉和粗纤维等成…  相似文献   

5.
系统阐述了桑叶油茶的研发背景、特点及发展现状,从挖掘和开发方便型桑叶油茶的养生价值,以科技力量推动桑叶油茶产业发展、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促进桑叶油茶原料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桑叶油茶的宣传、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四个方面分析了桑叶油茶的发展对策,为今后桑叶油茶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油茶是我国南方一种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蜜多粉足,堪称我国南方冬季蜜库;但是,蜜蜂(多指人工饲养蜜蜂)尚不能安全有效利用大面积的油茶蜜粉资源,解决油茶花期蜜蜂中毒问题是开发利用油茶蜜源的关键,利用蜜蜂授粉提高油茶产量才能打破油茶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本文概述了油茶生产中常见传粉昆虫及其授粉情况,重点阐述了油茶蜜蜂授粉效果研究进展,总结提出了蜜蜂采集油茶蜜粉资源时蜂群管理建议,以期为油茶花期放养蜜蜂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导江乡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入手,结合当前实际,分析油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油茶产业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8.
舒城县发展油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油茶产业在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繁荣与八十年代的衰落之后,于本世纪初重新走上振兴的道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舒城县的油茶种植规模与产业效益达到了新的高度。但也出现了诸如:效率不高、经营分散、产品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介绍了油茶的基本属性、舒城县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了油茶产业的出路,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不同林龄油茶林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春兰  张露  雷蕾  吴南生  胡冬南  郭晓燕 《草业科学》2012,29(11):1647-1654
基于对江西不同林龄油茶(Camelliaoleifera)林下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测定,探讨了不同林龄油茶林土壤养分、酶活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层逐渐加深,油茶林土壤养分含量逐渐下降,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蔗糖酶活性均表现为夏季高于秋季。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呈规律性变化,0~20cm土层,6种林龄的油茶林和无林地对照中,夏季有机质含量50(年)龄油茶林(G-50yr)最高,为3.89%;秋季有机质含量10(年)龄油茶林(D-10yr)最高,为2.25%;夏、秋季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以50(年)龄油茶林(G-50yr)最高,分别为2.12和1.61mL·g-1。夏季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均以6(年)龄油茶林(C-6yr)最高,分别为2.45U·g-1和3.43mL·g-1。20~40cm土层,6种林龄的油茶林和对照林分中,夏、秋季有机质含量均以50(年)龄油茶林(G-50yr)最高,分别为1.97%和1.31%,夏、秋季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以50(年)龄油茶林(G-50yr)最高,分别为1.50和0.95mL·g-1,秋季过氧化物酶活和蔗糖酶活性均以C-6yr最高,分别为2.22U·g-1和1.33mL·g-1。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林龄油茶林各土层上土壤养分因子与土壤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蔗糖酶可作为评价土壤质量及肥力较好的生物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油茶(Camellia oleifera)属异花虫媒授粉树种,是我国重要的油料植物。油茶的结实率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粉昆虫,其中传粉效率较高的大分舌蜂、油茶地蜂等膜翅目昆虫是主要的有效传粉昆虫。综述了几种油茶有效传粉蜂的生物学特性、传粉特性以及引放技术,并展望今后油茶授粉研究方向及重点。  相似文献   

11.
油茶为异花授粉植物,其产量与传粉昆虫关系密切,但油茶昆虫授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而熊蜂在温室大棚作物授粉方面具有效益高、品质好等优点.本文以普通油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引进熊蜂对其进行授粉试验,分析熊蜂对油茶授粉结实的影响,以期为油茶的引蜂授粉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熊蜂的不同投放方式对油茶的座果结实有很大影响,熊蜂的自由式授粉、限制性授粉和自然昆虫授粉的座果率分别为36.78%、0.22%和18.23%,自由式授粉能显著提高油茶产量,而高饱和密度的限制性熊蜂释放方式反而会有减产作用;另外通过熊蜂授粉试验发现油茶不同亲本间的组配授粉结实率差异很大.因此在合理控制的情况下熊蜂能有效提升油茶产量.  相似文献   

12.
林下经济的发展是提高林地经济产出、提高农民收入的新型农业经济发展道路,通过在油茶林地进行鸡群散养经营能够改变油茶林地的土壤理化性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林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对油茶林的生长有利,同时林下养殖能够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开展养殖工作,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实际养殖条件不同、农户的个人技术水平不高成为了林下养殖的重要制约隐私.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对油茶林养鸡的养殖模式和技术进行研究,得出相关的技术指导,为农户提高经济收入,推动农村经济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葛凤晨 《蜜蜂杂志》2013,33(1):9-11
1980年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研究成功蜜蜂为油茶授粉技术,蜜蜂授粉的油茶产量提高1~2.4倍,1984年通过成果鉴定,1986年列入“星火计划”,向全同油茶产区的湖南、江西等14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全斟有30多万群蜜蜂进入8万hm2油茶林授粉,每公顷增产茶油45kg,总计增产360万kg,获效益2400万元。  相似文献   

14.
油茶粕中茶皂素的提取及纯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一种重要油料植物。我国是世界上油茶籽产量最高、分布最广、品种最多的国家。年产油茶籽约54.98万吨,油茶籽副产品——油茶饼粕的年平均产量约为39.71万吨。经检测分析。油茶饼粕中富含蛋白质、脂肪、淀粉、茶皂素、粗纤维和灰分等。茶籽蛋白质含有17种氨基酸成分.其中7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因此,  相似文献   

15.
娄底市是油茶的适生区,市政府举大力把油茶产业作为兴市富民产业来抓,大片油茶林可用于养殖土鸡。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本试验选择了体况良好的30日龄小三黄鸡400只,随机分为2组,以放牧油茶林为主、补料为辅的方式,对照组补料时自由采食配合饲料,试验组补饲单一玉米,以期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别,为油茶林放养鸡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对照组的平均每只日增重比试验组略高,平均每只每天采食饲料量略高,料重比略低。试验组的日增重略低,料重比略高,但按照饲料与毛鸡的现行市场价格计算,试验组平均每只鸡消耗的饲料费用反而较少,毛收入更多。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腾冲红花油茶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人工授粉、东方蜜蜂自由式授粉、东方蜜蜂强制性授粉处理,以期为提高腾冲红花油茶的产量提供重要依据。结果表明东方蜜蜂自由式授粉油茶座果率为30.3%,与人工授粉和强制性授粉差异不显著;结实率达24.6%,极显著高于人工授粉和强制性授粉,分别提高了10.6%和15.2%;自由式授粉油茶平均每株鲜果重为4.16kg,极显著高于人工授粉和中蜂强制性授粉;平均每株鲜籽重为1087.7g,显著高于人工授粉和中蜂强制性授粉。因此,中蜂自由式授粉是提高油茶产量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南部县属省级贫困县,蚕桑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肖家乡既是南部县的老蚕区,又是全县精准扶贫的重点乡镇,过去全乡桑园面积大,养蚕农户众多,近十多年时间,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大量外出务工,桑园损毁或弃桑不养现象普遍,长时间的不管理造成桑园低产。当前正值农村全面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针对我乡贫困户多、桑园多低产的实情,加快对低产桑园的丰产改造,提高桑叶产量质量,增加农户养蚕量和蚕桑收入,是推进我乡蚕桑产业扶贫脱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油茶粕是油茶籽提油之后的副产物,具有产量大、价格低廉,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常规营养成分,同时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的特点,可作为一种优质的非常规饲料原料。然而,油茶粕中茶皂素、粗纤维含量较高,特别是高含量的茶皂素除了会产生抗营养作用外,还会对动物产生溶血作用,这严重限制了油茶粕的饲料化利用。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种方法来降解油茶粕中的茶皂素,不仅有助于推进其饲料化利用,还可节约常规饲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缓解我国饲料资源紧缺的压力。因此,本文就油茶粕的营养特点和成分组成、脱毒工艺以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油茶粕的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科学评价决明属(Chamaecrista spp.)牧草种质资源的种子生产潜力,2006-2007年,对决明属牧草品系的种子产量、种子数量及其时间分布开展调查,结果表明:34个品系年均种子产量为7.05~120.56g/m2,千粒重为2.63~5.89 g,年种子数量1 527~21 553粒/m2,种子成熟时间为8月至翌年1月。随着来源地纬度提高,圆叶决明品系的种子产量呈明显降低趋势。以种子产量为依据,2个品系属高产型,5个品系属中产型,27个品系属低产型,包括威恩圆叶决明(C.rotundifolia)、闽引圆叶决明、闽引羽叶决明(C.nictitans)。以种子数量的时间分布为依据,11个品系属早熟型,5个品系属中熟型,16个品系属中熟-晚熟过渡型,2个品系属晚熟型。建议把年均种子产量≥80 g/m2、45~80 g/m2、45 g/m2作为决明属牧草种子高产型、种子中产型、种子低产型的简明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20.
伴随经济发展共同发展的健康意识逐渐普及,作为地方经济作物的油茶的健康栽植逐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关注重点。为研究油茶如何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本文在传统油茶栽植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实践栽种方式,进行对油茶盛产时期的合理延长,同时克服抗逆性差的特点,加强实际应用效益。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及实践经验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