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验用6株海洋微藻来强化用酵母预培养的褶皱臂尾轮虫,并将强化后的轮虫投喂中华绒螯蟹的溞状幼体,以研究使用经不同食物强化后的轮虫投喂溞状幼体对溞状幼体变态时间及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直链藻强化的轮虫投喂的溞状幼体的成活率及变态时间均优于其他海洋微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海水蒜头藻与海水小球藻次之,酵母轮虫最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单一饵料或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幼体生长的影响,采用2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和2种酵母(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单一或组合搭配投喂玉足海参耳状幼体,测定并比较海参幼体的体长、胃宽、水体腔长、变态成活率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单一饵料组中,牟氏角毛藻对玉足海参幼体体长的生长及变态存活最有利,而球等鞭金藻对其脏器(胃、水体腔)的发育最有利;综合所有处理组的投喂效果看,混合投喂组比单一饵料组更有利于玉足海参幼体的生长和存活,其中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的混合投喂组合得到了最高的体长、胃宽和水体腔长特定生长率,牟氏角毛藻+海洋红酵母投喂组的变态成活率最高,变态发育速度最快。结果表明,在玉足海参幼体培养早期适合以混合酵母为主投喂,后期则可较多投喂牟氏角毛藻和海洋红酵母。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直链藻液作为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Ⅰ期 (Z1)到状幼体Ⅱ期 (Z2 )的开口饵料 ,研究不同密度食物条件下Z1到Z2 的成活率和蜕皮时间。结果表明 :藻类密度在 1 0× 10 5 ~ 3 0× 10 5 cells/mL时 ,直链藻密度的增加能明显地缩短蚤状幼体的蜕皮时间和提高蚤状幼体的存活率 ,但是密度增加到一定的限度后就不能体现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用微绿球藻新鲜藻液、微绿球藻冷冻浓缩液、微绿球藻干粉+干酵母及干酵母对刺参浮游阶段幼体进行了为期15d的投喂实验。结果表明:以微绿球藻干粉50%+干酵母50%搭配投喂的刺参幼体在生长速率、大耳幼体成活率及樽形幼体变态率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单独投喂微绿球藻或干酵母也基本可满足刺参幼体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但生长相对缓慢,成活率及变态率相对较低。另外,单独投喂冷冻浓缩藻液的处理组成活率及变态率都较低。  相似文献   

5.
唐晟凯  王庆  杨家新 《水利渔业》2005,25(6):34-35,37
驯化的蒜头藻经过培养可以达到一定的密度,其对轮虫种群增长的促进作用优于海水小球藻、酵母,用此轮虫以及海水小球藻、酵母强化的轮虫、蛋黄分别投喂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Z1到Z2期,发现这4种饵料所喂养的蚤状幼体的存活率分别为59.5%、55.0%、50.0%、35.5%;蜕皮时间分别为68.5 h、71.5 h、76.5 h、73.5 h.由此可见,海水蒜头藻强化的轮虫能明显缩短蚤状幼体从Z1到Z2的蜕皮时间,并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孙先交 《齐鲁渔业》1999,16(1):15-17
采用逐步降低培育用水盐度,合理控制培育密度,严格掌握饵料投喂量,蚤状Ⅰ期投喂烫死的卤虫无节幼体,蚤状Ⅴ期幼体变态时投喂充足的成体卤虫等措施,提高了河蟹育苗成活率和单位水体出苗量。结果:在500m^中,560只亲蟹一次出苗205.6kg,变态成大眼幼体140.6kg,成活率23.4%,平均每立方米水体出苗0.4kg。  相似文献   

7.
采用饲用干酵母和电解多维作为替代单细胞藻类的饵料进行了仿刺参浮游幼体的培育研究.从生长速度(G)、浮游期成活率(SRP)、变态成活率(SRM)、特定生长率(SGR)和40%樽形幼体出现时间(T)等5个指标比较了饲用干酵母+电解多维(E6)组与不同种类、不同比例的单胞藻、海洋酵母混合饵料组以及饲用酵母单独投喂组(6个组合,E1~E5和E7)的投喂效果,并进行了不同发育阶段饲用干酵母投喂量组合(Q1~4)的研究,确定了仿刺参浮游幼体不同发育阶段饲用干酵母的最佳投喂组合.结果表明:饲用干酵母+电解多维能够促进刺参幼体的正常发育和变态.E1至E6组间5个指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优于E7(饲用干酵母)组.E6(饲用干酵母+电解多维)组刺参浮游幼体的5个指标(G、SRp、T、SRM和SGR)分别为112.75±8.63、54.72±6.47、188.5±9.52、54.46±8.36和22.00±0.40.饲用干酵母不同投喂量对浮游幼体的上述5个指标有显著影响,除指标G外(Q3和Q4差异不显著),后3个组合(Q4~6)的其余4个指标显著优于前3个组合(Q1~3)(P<0.05).最优投喂组合为:耳状幼体平均体长<400 μm时,海洋酵母的投喂量为4×105 cell/(mL·d);平均体长在400~600 μm时,投喂量为6.66×105 cell/(mL·d);平均体长>600 μm时,投喂量为9.33×105 cell/(mL·d).  相似文献   

8.
王春琳 《水产学报》2007,31(6):778-784
用扁藻、酵母和"鱼油 酵母"强化3种方式处理的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黑斑口虾蛄幼体,对各组黑斑口虾蛄幼体消化酶活力和抗逆性差别分析。结果显示,经过"鱼油 酵母"强化的幼体对氨氮、福尔马林、饥饿和盐度的耐受性均强于对照组。经过扁藻和"鱼油 酵母"强化的第Ⅲ相幼体脂肪酶活力是对照组的3倍,经过酵母和"鱼油 酵母"强化的仔虾蛄幼体脂肪酶活力较高。在第Ⅲ相幼体中淀粉酶活力为扁藻>酵母>对照>"鱼油 酵母"强化,仔虾蛄中酶活力为扁藻>对照>酵母>"鱼油 酵母"强化。在酵母强化第Ⅲ相幼体和对照组仔虾蛄中纤维素酶活力最高。第Ⅲ相幼体对照组的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均为最高,而"鱼油 酵母"强化仔虾蛄幼体的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黑斑口虾蛄幼体消化酶活性和抗逆性能力的变化趋势与其成活率、变态率、生长速度、EPA和DHA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可以作为评价饵料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青蟹人工育苗难题,对盐度及饵料影响锯缘青蟹蚤状幼体Ⅰ期成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蚤状Ⅰ期的适宜海水比重是1.016-1.020,以1.020的幼体最活泼;螺旋藻混合轮虫投喂比蛋黄混全豆浆效果更好;单独投喂螺旋藻比单喂轮虫效果好,主要原因是轮虫密度不够。  相似文献   

10.
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生物饵料种类对拟穴青蟹后期蚤状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Z3~Z4阶段分别投喂初孵卤虫无节幼体、活体桡足类以及冰冻桡足类的3个实验组的培育成活率无显著差异,均在90%以上,但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实验组的变态时间间隔缩短一天;Z4~Z5和Z5~M阶段,投喂活体桡足类实验组的培育成活率分别为95.72%和89.66%,Z3~M累计成活率达到80.18%,比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实验组各发育阶段的培育成活率分别提高1.07%、6.09%和7.11%;比投喂冰冻桡足类实验组分别提高0.92%、5.14%和6.27%;3个实验组Z3~M所需天数,除投喂冰冻桡足类实验组为10 d外,其余两组均为9 d。实验结果可为丰富青蟹苗种培育的生物饵料种类和开展土池育苗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1 不正常变态的表现 在三疣梭子蟹苗种孵化中,蚤状幼体培育一般经历从蚤状一期到蚤状四期四个培育过程。有时也不正常变态到蚤状五期幼体。从蚤状五期幼体向大眼幼体变态,幼体成活率低。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蟹苗的产量。 蚤状四期幼体没有很好地变态到大眼幼体,反而出现了蚤状五期幼体,这种现象是幼体的一  相似文献   

12.
于宗赫  黄文  马文刚  霍达  刘文广  许强 《水产学报》2021,45(12):2003-2010
研究了利用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sp.)单独投喂和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浮游幼体生长、发育以及成活率的影响。将牟氏角毛藻液与海洋红酵母稀释液按照4:0、3:1、2:2、1:3和0:4的体积比混合后投喂玉足海参浮游幼体,依次标记为A、B、C、D和E组。结果表明,仅投喂角毛藻的A组幼体的生长和发育速度最快,实验开始后该组幼体可以在第10 d进入大耳幼体阶段,第18 d进入樽形幼体阶段;同时,A组幼体的成活率最高,至实验结束时其平均成活率为58.73±2.75%。相比之下,整个实验过程中D和E组幼体一直停滞在小耳幼体阶段,且无法形成球状体;其中E组幼体的体长一直呈负增长状态,至实验结束时其平均成活率仅为22.22±5.50%。总体来说,随着饵料中海洋红酵母比例的增加,玉足海参浮游幼体的生长、发育及成活率均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海洋红酵母并不适合作为替代饵料用于玉足海参浮游幼体培育。  相似文献   

13.
提高河蟹幼体变态成活率的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河蟹育苗成本逐年降低 ,售价随之下降 ,利润趋于平衡 ,因此 ,提高Z1→Z2 ,Z5→M变态成活率 ,可大大提高蟹苗的产量 ,以获取最大利润。笔者通过近几年在几家育苗场的生产实践 ,就提高Z1→Z2 ,Z5→M变态成活率的经验总结如下。1 影响蚤状幼体 (Z1→Z2 )变态成活率的因素在整个河蟹育苗中 ,Z1→Z2 的变态死亡率极高 ,主要表现为蚤状幼体不进食 ,体质消瘦 ,体色发白 ,活力减弱 ,尾巴发直等状况 ,致使大量掉苗 ,甚至全部死亡。因此 ,Z1→Z2 变态是否顺利 ,是整个育苗生产关键 ,直接影响到变态成活率。1.1 抱卵蟹提温时对…  相似文献   

14.
几种营养强化材料应用于拟穴青蟹种苗培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进行了以淡水小球藻粉、虾片、营养强化剂单一或组合形式替代微绿球藻作为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供应源培育拟穴青蟹蚤状Ⅰ期幼体(Z1)~大眼幼体(M)的试验。结果表明:(1)轮虫营养强化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均有显著提高,微绿球藻组与其他组强化轮虫的n-3HUFA含量无显著差异。(2)卤虫不同营养强化材料组中,50μL营养强化剂组有最高的20∶4n6(ARA)、20∶5n3(EPA)、22∶6n3(DHA)、n-3HUFA含量。(3)营养强化材料直接投入苗池。上午投喂0.5×10-6g/mL组合饵料,下午投喂0.5×10-6g/mL营养强化剂,辅以10×10-6g/(mL.d)EM活菌,试验池的M成活率比对照池投喂微绿球藻增加了10.1%。  相似文献   

15.
用两只容积为8吨的实验水槽,分别培养400万尾中国对虾无节幼体,其中1号水槽投喂豆浆、蛋黄代用饵料,2号水槽投喂三角褐指藻、褶皱臂尾轮虫和卤虫,至仔虾幼体X期(P_(10))进行计数。前者变态成活率为23.4%,后者变态成活率为65.7%;且个体体长亦为后者大于前者,表明用生物饵料优于代用饵料。  相似文献   

16.
锯缘青蟹幼体培育实验表明在幼体培育过程中,单投轮虫、卤虫、人工饵料及藻类幼体的发育并不理想,均在某个变态阶段受阻.人工饵料和藻类在投喂的第四天已全部死亡.但适当添加人工饵料及藻类以几种饵料混合投喂方式可有效地提高幼体成活率.轮虫、丰年虫、裸腹蚤均是幼体良好的生物饲料.  相似文献   

17.
远海梭子蟹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远海梭子蟹在水温28~30℃,盐度32~34条件下,从产卵至孵化需要257h,从第1期蚤状幼体发育变态为仔蟹苗(C1)约需11~13d。整个育苗共投放蚤状幼体46.6万尾,培育出大眼幼体10.11万只,成活率为21.7%,培育成仔蟹苗5.14万只,育苗成活率为11.6%。文中还对胚胎和幼体发育时间与温度和饵料的关系以及幼体培育成活率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1995年3月20日至4月26日,在河蟹育苗生产条件下,进行了亲蟹孵幼期3种升温方式对蚤状Ⅰ、期-Ⅱ期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抱卵蟹幼期间的培育阶段,以水温10℃为起点,升温方法依次为每2天升温1℃,每3天升温1℃和每4天升温1℃,排幼时的水温依次为19℃、18℃和17℃,在蚤状Ⅰ期-Ⅱ期的幼体培育阶段中,其变态成活率依次为2.8%、51.4%和81.4%。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活体生物饵料在非洲斑节对虾(Penaeus mondon)溞状幼体中的应用效果,试验使用牟氏角毛藻(Chaetocevos mueueri)和经牟氏角毛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替代商品螺旋藻粉(Spirulina platensis)投喂非洲斑节对虾溞状幼体,试验设置3组:对照组(A_0)采用传统的虾片与商品螺旋藻粉在溞状幼体阶段全程投喂;试验组A_1组以牟氏角毛藻替代商品螺旋藻粉投喂;试验组A_2组以牟氏角毛藻替代商品螺旋藻粉投喂,并在Z_2和Z_3期添加投喂经牟氏角毛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每组设3个平行。结果表明:3组间溞状幼体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A_2组最高(73.9%),A_0组最低(51.4%);在溞状幼体变态时间上,3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A_2组变态时间最短。试验表明,活体生物饵料替代商品螺旋藻粉有利于非洲斑节对虾溞状幼体培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陈骁  丁艳峰 《河北渔业》2010,(1):3-5,44
对双齿围沙蚕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进行饵料种类试验,共设8组有盐藻、亚心形扁藻、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微绿球藻、海洋酵母、空白组和混合组(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用不同密度的球等鞭金藻开始投喂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设置梯度为5×107L-1(cells/L),10×107L-1,15×107L-1,20×107L-1;不同幼体期投沙试验:设置梯度为3刚节疣足幼体期、4刚节疣足幼体期、5刚节疣足幼体期;沙粒试验:设置梯度为细沙(100目过滤)、粗沙(80目过滤)和对照组不投沙。不同饵料种类的投喂试验表明:沙蚕幼体在3刚节末(即体节已发育分化成4节,但疣足和刚毛尚未长出)时开口摄食,此时较佳的饵料是球等鞭金藻、盐藻、角毛藻、海洋酵母和混合藻(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以球等鞭金藻为幼体主要饵料进行的不同投喂密度的试验表明:以20×104cell/mL组效果最佳。投沙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3刚节幼体末期投细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