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应用体外产气法研究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间的组合效应。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进行3次组合筛选试验:首先进行玉米秸秆与稻草组合试验,筛选出最优玉米秸秆和稻草组合(玉米秸秆-稻草)比例;再进行玉米秸秆-稻草与玉米秸秆青贮组合试验,筛选出最优玉米秸秆-稻草和玉米秸秆青贮组合(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比例;最后进行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组合试验,筛选出最优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组合比例。各组合均分别以100.0∶0、80.0∶20.0、60.0∶40.0、50.0∶50.0、40.0∶60.0、20.0∶80.0、0∶100.0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每个组合设3个重复。利用体外产气法分析不同饲料组合对48 h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DMD)、p H及微生物蛋白(MCP)、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影响。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表明:1)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产气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精料产气量的SFAEI分别在60.0∶40.0、40.0∶60.0、20.0∶80.0时达最大值;2)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DMD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精料DMD的SFAEI分别在50.0∶50.0、40.0∶60.0、20.0∶80.0时达最大值;3)不同玉米秸秆-稻草-稻草∶精料对p H有极显著影响(P0.01);4)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MCP浓度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精料产气量的SFAEI分别在80.0∶20.0、40.0∶60.0、20.0∶80.0时达最大值;5)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NH3-N浓度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范围在20.20~31.59 mg/d L;6)玉米秸秆与稻草组合的乙酸/丙酸和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组合丁酸浓度在各比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其余VFA和TVFA浓度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以MFAEI进行评定各饲料组合的最优比例如下:玉米秸秆与稻草为60.0∶40.0;玉米秸秆、稻草与玉米秸秆青贮为24.0∶16.0∶60.0;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为9.6∶6.4∶24.0∶60.0。  相似文献   

2.
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与精饲料组合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探究混合粗饲料(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与精饲料间的最优组合效应。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进行组合效应筛选,混合粗饲料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为20∶30∶50,与精饲料以100∶0、80∶20、60∶40、50∶50、40∶60、20∶80以及0∶100的比例进行组合,每个组合3个重复。采用体外产气法分析累积产气量和不同组合比例时pH、干物质降解率(DMD)及微生物蛋白(MCP)、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变化,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结果表明:1)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产气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48 h产气量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在80∶20组最大。2)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pH影响显著(P<0.05),且0∶100组最低。3)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DMD影响显著(P<0.05),DMD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在20∶80组最大。4)NH3-N含量受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影响显著(P<0.05),以50∶50组NH3-N含量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最大。5)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M CP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MCP含量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最高值出现在50∶50组。6)混合粗饲料和精饲料的不同组合比例对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根据多项组合效应指数得出玉米秸秆青贮∶羊草∶燕麦草∶精饲料最优组合比例为10∶15∶25∶50。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与桑叶青贮在体外的组合效应,试验将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与桑叶青贮3种饲料以不同比例(分别为100∶0∶0、80∶10∶10、70∶10∶20、70∶20∶10、60∶10∶30、60∶20∶20、60∶30∶10、50∶10∶40、50∶20∶30、50∶30∶20、50∶40∶10、0∶100∶0、0∶0∶100)组合进行发酵(每个组合3次重复),检测不同组合的体外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氨态氮浓度、pH值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并分析不同饲料组合的组合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各组合的产气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发酵第2,4小时,组合12(玉米秸秆比例为100%)产气量最高;发酵第8~72小时,组合13(桑叶青贮比例为100%)产气量最高。发酵第72小时,各组合产气量随着桑叶青贮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其中组合8(桑叶青贮比例为40%)产气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合(除组合13外,P<0.05);不同饲料组合对干物质降解率和氨态氮浓度有明显影响,但对pH值影响不明显。当玉米秸秆青贮比例固定时,对应组合干物质降解率随着桑叶青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组合13的干物质消化...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利用体外法研究绒山羊常用粗饲料的瘤胃发酵特性。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通过体外三步法比较了6种粗饲料(玉米秸秆、谷草、苜蓿、玉米青贮、燕麦草、羊草)的体外瘤胃发酵参数,每种饲料作为一个处理,以玉米秸秆为对照组。结果表明,体外瘤胃pH以苜蓿最高,玉米青贮最低(P<0.05);BCP浓度苜蓿显著高于谷草、羊草和玉米秸秆,其中以玉米秸秆最低(P<0.05),体外瘤胃NH3-N浓度以玉米青贮最高,玉米秸秆最低,谷草也较低(P<0.05)。原虫数量以玉米青贮最高,苜蓿最低(P<0.05)。不同的粗饲料体外瘤胃培养液TVFA浓度以玉米青贮和苜蓿较高,玉米秸秆较低(P<0.05);产气量以玉米青贮和苜蓿草较高,玉米秸秆和谷草较低。不同粗饲料多项组合效应值中,玉米青贮和苜蓿的MFAEI值较大,谷草次之,玉米秸秆最低(P<0.05)。说明绒山羊对玉米青贮和苜蓿具有较好的体外瘤胃发酵效果,玉米秸秆和谷草较差。  相似文献   

5.
旨在研究全株玉米青贮(WCS)、小麦秸秆(WS)和苜蓿青贮(AS)不同组合比例对晋南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筛选不同饲料组合应用的最适比例。将全株玉米青贮、小麦秸秆、苜蓿青贮以不同比例组合(80∶10∶10, 70∶10∶20, 70∶20∶10, 60∶10∶30, 60∶20∶10, 60∶30∶10, 50∶10∶40, 50∶20∶30, 50∶30∶20, 50∶40∶10, 0∶100∶0, 100∶0∶0, 0∶0∶100)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分析不同饲料组合对体外产气量(GP)、干物质降解率(IVDMD)、pH、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值(SFAEI)和综合组合效应值(MFAEI)。结果表明,全株玉米青贮、小麦秸秆和苜蓿青贮的组合比例对GP的影响极显著(P<0.01)。随着全株玉米青贮比例增加,GP逐渐增加。各组体外发酵液pH保持为6.68~6.89(P<0.01)。NH3-N的变化范围为14.31~26.01 mg·100 mL-1P<0.01)。全株玉米青贮比例一定时,IVDMD随着苜蓿青贮比例增加而增加。不同比例组合的全株玉米青贮、小麦秸秆和苜蓿青贮体外发酵液中VFA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60∶30∶10组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丙酸浓度也为最高(13.99 mmol·L-1)。各比例组合乙酸/丙酸在2.76~3.20,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组合的综合组合效应值均为正组合效应,70∶20∶10综合组合效应值(0.9343)最高。由此可见,全株玉米青贮、小麦秸秆和苜蓿青贮比例为70∶20∶10时,组合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体外发酵产气法对全株玉米青贮(WCS)与谷草(MS)的组合效应做出评价。WCS与MS分别以100:0、80:20、60:40、50:50、40:60、20:80、0:100的比例组合,每个比例设3个重复。利用体外产气法分析不同组合对体外发酵24、48、72 h的产气量(GP)、pH、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微生物蛋白(MCP)及干物质消失率(DML)的影响,计算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及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显示,不同比例的全株玉米青贮与谷草在发酵24、48、72 h时产气量差异显著(P<0.05),两种饲料组合后WCS80组的产气量最优;DML随着MS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是WCS80组的DML与WCS100组较接近,WCS100和WCS80组的MCP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P<0.01);各组间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差异显著(P<0.05);在WCS与MS的不同比例组合中,发酵24、48、72 h的MFAEI均以WCS80组最大,分别为0.5517、0.5094和0.9860。通过MFAEI评定,WCS与MS的最佳配比为80:20。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研究玉米秸秆(CS)、谷草(MS)与玉米秸秆青贮饲料(CSS)间的组合效应,筛选出不同饲料间的适宜组合比例。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首先将玉米秸秆与谷草进行体外发酵试验,筛选出的最优组合,再与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组合进行试验,以上组合均以100∶0,80∶20,60∶40,50∶50,40∶60,20∶80,0∶100的比例进行,每个组合设3个重复,测定和分析不同粗饲料组合对体外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pH、微生物蛋白、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计算出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值和综合组合效应值。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饲料组合对产气量和干物质消失率影响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不同饲料组合间pH差异不显著(P>0.05);各饲料组合间微生物蛋白产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玉米秸秆与谷草组合的微生物蛋白产量随玉米秸秆比例的减少而减少,再与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组合随玉米秸秆青贮饲料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不同饲料组合的氨态氮浓度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含量为17.35~24.63 mg/dL;各饲料组合间的挥发性脂肪酸产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以多项组合效应指数评定的最优组合为:玉米秸秆和谷草的搭配比例为60∶40,玉米秸秆、谷草、玉米秸秆青贮饲料的搭配比例为12∶8∶80。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玉米秸秆青贮(CSS)与红薯秧(SPV)间的组合效应,试验采用体外产气装置,选择7个不同的玉米秸秆青贮与红薯秧组合比例进行48 h体外发酵,发酵结束后对发酵指标、产气量以及组合效应指数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玉米秸秆青贮与红薯秧组合后,各组间干物质消化率、微生物蛋白、挥发性脂肪酸和产气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 05或P0. 01);除pH值外,各处理试验指标均随红薯秧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呈现升高的趋势,其中玉米秸秆青贮∶红薯秧为50∶50时达最大值。说明玉米秸秆青贮与红薯秧的适宜组合比例为50∶50。  相似文献   

9.
体外产气法评价油菜秆与玉米、豆粕的组合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比例的油菜秆与玉米、豆粕组合对体外瘤胃发酵及其组合效应的影响。采用体外发酵法研究油菜秆与玉米(0%, 15%, 30%)、豆粕(0%, 15%, 30%)组合的体外发酵参数及其组合效应值的变化,探索优化组合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玉米比例的增加,乙酸、丙酸、丁酸和挥发性脂肪酸生成量相应增加,乙丙比下降。当油菜秆∶玉米∶豆粕为40∶30∶30时,培养液pH,氨态氮(NH3-N)浓度和乙丙比均极显著下降(P<0.01);48 h产气量、潜在产气量、产气速率、乙酸、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和有机物消化率(OMD)均极显著提高(P<0.01)。以48 h产气量、NH3-N、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OMD的组合效应值以及综合组合效应值(AEs)为衡量指标,油菜秆∶玉米∶豆粕为55∶30∶15组合的正组合效应最大(P<0.01)。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油菜秆∶玉米∶豆粕为55∶30∶15组合的能氮比例较为合理,瘤胃发酵效率最高,为最优组合,可提高油菜杆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配比杂交构树、玉米秸秆青贮和燕麦青干草组合的体外消化特性及组合效应,以筛选出三种饲草间最适组合配比。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将杂交构树、玉米秸秆青贮和燕麦青干草组成不同配比的混合粗饲料,以精粗比40:60混合作为发酵底物,进行48 h的山羊瘤胃体外发酵试验,共15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测定48 h总产气量、pH、氨态氮、微生物蛋白、干物质降解率、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计算单项组合效应和多项组合效应。结果显示:混合饲草比单一饲草更能提高体外发酵效果,组合杂交构树:燕麦青干草=50:50、杂交构树:燕麦青干草=75:25、杂交构树:玉米秸秆青贮=50:50体外发酵效果不佳及多项组合效应为负,筛选出三个最优组合为玉米秸秆青贮:燕麦青干草=50:50、玉米秸秆青贮:燕麦青干草=25:75和杂交构树:玉米秸秆青贮:燕麦青干草=50:25:25,且玉米秸秆青贮:燕麦青干草比例1:1组合效应较好。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的粗饲料对驴盲肠体外发酵过程中各项参数产生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通过体外盲肠发酵法比较研究苜蓿、燕麦草、全株玉米青贮、羊草、玉米秸秆和谷草的体外盲肠发酵参数,以谷草为对照组,不同粗饲料作为处理组。结果表明,在各项发酵参数中,苜蓿的产气量和氨态氮含量最高;全株玉米青贮菌体蛋白含量最高,谷草最低;苜蓿和燕麦草乙酸含量较高,玉米秸秆和谷草较低;全株玉米青贮和燕麦草丙酸含量较高,谷草最低;燕麦草的丁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均最高,玉米秸秆和谷草较低。粗饲料多项组合效应值排序为苜蓿>燕麦草>全株玉米青贮>羊草>玉米秸秆>谷草。研究表明,苜蓿、燕麦草、全株玉米青贮和羊草的体外盲肠发酵效果较好,玉米秸秆和谷草的较差。  相似文献   

12.
用体外产气法评价不同粗饲料与相同精料间的组合效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供体动物,应用体外批次培养法,利用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通过测定pH值、72h的累积产气量、有机物质降解率、微生物蛋白(MCP)及挥发性脂肪酸(VFA)产量,研究了粗-精料间的组合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粗料混合以后与同一精料(55:45)搭配产生了明显的正组合效应。当羊草、玉米青贮、草木樨分别以50%的比例替代玉米秸秆时,相对于100%的玉米秸秆来说,以玉米秸+草木樨+精料(27.5:27.5:45)组(MFAEI:1.199)和玉米秸+羊草+精料(27.5:27.5:45)组(MFAEI:1.032)这两组组合效应值较大,而玉米秸+玉米青贮+精料(27.5:27.5:45)组组合效应值(MFAEI:0.997)较小。以玉米秸+草木樨+精料组混合日粮多项组合效应值最高,组合效应最好。说明粗饲料组合后通过营养素间的互补,提高了日粮的整体发酵水平。  相似文献   

13.
苜蓿与玉米秸秆不同比例混合草颗粒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外发酵方法,对不同配比苜蓿与玉米秸秆的组合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混合草颗粒的比例对体外发酵液pH值影响显著(P<0.05),不同组合草颗粒发酵液pH值变化趋势相同,24h内pH值都保持在6.36~6.57之间,适宜微生物发酵;(2)对比总挥发性脂肪酸(VFA)和乙酸/丙酸比值发现,各组合间浓度变化显著,但同一组合VFA在不同时段的变化趋于平缓,有利于绵羊营养吸收;(3)经24h体外培养产气试验表明,苜蓿与玉米秸秆混合制粒后,能显著提高产气量和瘤胃内DM和NDF的降解率,且正组合效应显著,各组合总的可降解部分和快速降解部分显著提高(P< 0.05),慢速降解部分显著降低(P< 0.05);(4)玉米秸秆:苜蓿25:5正组合效应最高.  相似文献   

14.
体外法评定玉米青贮与稻秸之间组合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采用体外法(invitro)分析了在日粮基础上的玉米青贮和稻桔的饲料组合效应,试验装置根据Menke(1988)的体外装置原理结合Mauricio等(1999)的压力传感器体外产气技术(Reading Pressure Tech-nique,RPT)的方法自主研发和改进的体外发酵装置。通过测量其消化率、pH值、产气量、菌体蛋白(MCP)分析出作为粗饲料部分的玉米青贮和稻桔间的最佳组合,对所得出的最佳组合选取奶山羊进行现场饲喂试验。试验证明:用稻秸替换20%~40%青贮玉米为主的粗饲料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试验拟采用体外培养技术,通过将荞麦秸秆、油菜、苜蓿干草和青贮玉米进行不同比例的组合搭配,在体外进行培养试验。通过检测多项发酵指标,用以评估这几种粗饲料的组合效应。组合比例(%)为油菜20青贮80,荞麦20苜蓿80,荞麦40苜蓿60,油菜20苜蓿80,油菜40苜蓿60,荞麦20青贮80。每种组合3个重复,采用体外发酵技术,评估每种组合发酵0、3、6、12、24 h的产气量、pH值、干物质消化率、氨态氮浓度、挥发性脂肪酸(VFA)、微生物蛋白(MCP)和甲烷含量,计算不同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显示,各组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增长均呈上升的趋势,油菜20苜蓿80组挥发性脂肪酸总浓度最大。油菜20青贮80平均消化率达到了37.19%,其组合效应综合指数也最高。干物质消化率和产气量最高的为油菜20青贮80组,最小油菜20苜蓿80。各组NH_3-N浓度并无规律性变化。油菜20青贮80组甲烷排放量最低。荞麦20苜蓿80组的微生物蛋白浓度最高。各试验组pH值维持在5.57~5.93,随着培养时间增加略有下降。以MFAEI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定时发现,油菜20青贮80组合效应值最高,荞麦20苜蓿80组次之。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不同分级指数(Grading index,GI)下牦牛日粮粗饲料营养情况,本试验选取了5种不同GI(7.20,6.43,5.66,4.89,4.12)的玉米青贮—苜蓿干草组合,其质量比分别为70:30,60:40,50:50,40:60,30:70,进行牦牛瘤胃体外发酵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组合下牦牛瘤胃体外发酵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发酵48 h时,GI=7.20组合的累积产气量(Gas production,GP)显著高于或极显著高于其他组合(P<0.05或P<0.01);各GI组合的干物质降解率(Dry matter degradation in vitro,IVDMD)差异不显著(P>0.05);发酵3 h和12 h时,GI=7.20组合的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eutral detergent fiber in vitro,IVNDFD)与GI=6.43组合差异不显著但极显著高于其他GI组合(P<0.01);3 h,6 h,12 h,24 h时的氨态氮(NH3-N)浓度随着GI降低呈现出减小趋势,48 h时的NH3-N浓度随着GI降低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趋势,GI=7.20时的NH3-N浓度最大;发酵48 h时,各GI组合的微生物蛋白(Microbial protein,MCP)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GI=7.20时的MCP浓度最大;发酵48 h时,乙酸、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TVFA)浓度随着GI降低呈现出减小趋势,GI=7.20时的乙酸、丙酸、TVFA浓度最大;各GI组合发酵6 h~48 h均呈现了正组合效应,综合组合效应值(Multiply factors associative effects index,MFAEI)随着GI减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各时间段GI=7.20组合的MFAEI高于其他GI组合。综上所述,GI值为7.20玉米青贮—苜蓿干草组合的牦牛瘤胃体外发酵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苜蓿(alfalfa meal,AM)和氨化秸秆(ammoniated corn straw,ACS)的最佳组合比例,以提高粗饲料的利用率并降低饲养成本。将AM与ACS分别以100:0、80:20、60:40、50:50、40:60、20:80和0:100比例进行混合,每种组合3个重复,利用体外产气法评定不同组合发酵3、6、12、24、48 h的累积产气量(GP),及发酵48 h时发酵液pH、干物质降解率(DMD)、氨态氮(NH3-N)、微生物蛋白(MCP)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进而计算不同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显示,发酵48 h时,AM20:ACS80组的累积产气量最高;而AM0:ACS100组的DMD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AM20:ACS80组和AM0:ACS100组的NH3-N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AM20:ACS80组MCP浓度最高;AM20:ACS80组的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组乙酸/丙酸的比值均大于3,属于乙酸发酵型;发酵期间各组pH的变化范围为6.69~6.85。以MFAEI和SFAEI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定时,仅有AM20:ACS80组出现正组合效应。由此可见,AM和ACS的比例为20:80时组合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18.
玉米秸秆青贮饲料中NDF与ADF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秸秆作为反刍家畜的主要粗饲料,不同品种与不同收获时期的玉米秸秆青贮后其营养成分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DNF和ADF,差异显著。近些年来,随畜牧业迅速发展,秸秆青贮技术已得到很好的推广,但与反刍家畜瘤胃内挥发性脂肪酸(VFA)产生有关的底物之一,粗饲料中NDF含量,尤其是不同品种与不同收获时期玉米秸秆青贮后NDF含量变化,报导较少,而VFA的产生和吸收与NDF含量有密切关系,本试验应用范氏(Van.Soest)洗涤纤维分析法对不同品种、不同收获期的玉米秸秆青贮后,其NDF、ADF含量进行了测定,以期从营养学角度出发,筛选出适合我国华北地…  相似文献   

19.
为了优化配制羊草、秸秆日粮的利用率和促进秸秆类粗饲料的推广应用,试验采用体外产气法对精补颗粒料、羊草、玉米秸秆等体外发酵的产气规律及影响瘤胃发酵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时间点(2,4,8,12,18,24,36,48小时)的产气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48 h内,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增加,产气量的平均值逐渐增加;48 h以后平均产气量的增加逐渐平缓(P>0.05),并与体内消化试验结果相似。说明应针对低质粗饲料营养特性适当补饲易发酵、高蛋白牧草,以提高粗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应用体外发酵产气技术,评价了玉米、小麦秸秆和苜蓿干草分别以0:100、25:75、50:50、75:25和100:0进行两两组合时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组合人工瘤胃pH值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比例组合氨态氮(NH3-N)浓度、产气量(GP)、理论最大产气量(A)、产气速率常数(b)及产气延滞时间(LAG)变化趋势不同;苜蓿干草与玉米秸秆按50:50的比例或苜蓿干草与小麦秸秆按50:50、75:25的比例组合时的组合效应明显好于其它组合。结论认为,生产实践中应针对低质粗饲料营养特性,适当添补易发酵或高蛋白牧草,提高粗饲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