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究在氯化钴(Co-Cl)和蛋氨酸钴(Co-Met) 2种钴(Co)源下饲料Co含量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学指标和组织Co沉积的影响,并比较2种Co源的生物学效价。以脱维酪蛋白和鱼粉为主要蛋白质源配制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2、4、8、16、32 mg/kg(以Co计)的Co-Cl或Co-M et,配制11种试验饲料(共用对照)。挑选健康的初始体重为(22.18±0.35) g的军曹鱼幼鱼990尾,随机分为11组,每组分配3个网箱(重复),投喂同一种试验饲料,每个网箱养殖30尾鱼,共投喂10周。结果显示:1) 2种Co源下,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均随饲料Co含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饲料Co含量极显著影响军曹鱼幼鱼的SGR、WGR和饲料系数(FCR)(P0.01),饲粮Co源和Co含量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SGR、WGR、成活率(SR)(P0.05)。2)饲粮Co源极显著影响红细胞计数(RBC)(P 0.01),饲料Co含量极显著影响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P0.01),饲料Co源和Co含量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HCT (P0.01)。3)饲料Co源极显著影响脊椎骨Co含量(P 0.01),饲料Co含量极显著影响脊椎骨和全鱼Co含量(P 0.01),饲料Co源和Co含量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脊椎骨和全鱼Co含量(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适宜含量的Co可改善军曹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血液学指标,提高组织中Co沉积量。以Co-Cl和Co-Met为Co源,饲料Co含量分别为17.75、19.40 mg/kg时军曹鱼幼鱼可获得最大SGR。以SGR、RBC、脊椎骨Co含量为判据,Co-Met的生物学效价分别为Co-Cl的1.47、1.49、1.12倍。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鱼粉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DL-蛋氨酸,配制蛋氨酸水平分别为0.72%、0.90%、1.00%、1.24%、1.41%、1.63%和1.86%的7种等氮等脂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9.79±0.04)g的军曹鱼84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进行为期16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0.90%和1.00%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0.72%组(P0.05)。随着饲料中蛋氨酸水平的升高,军曹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1.00%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1.00%组的饲料系数最低,除与0.90%和1.24%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0.72%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0.90%组全鱼粗脂肪含量达到最高,除与0.72%和1.00%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1.24%组全鱼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0.72%和0.90%组(P0.05)。随着饲料蛋氨酸水平的升高,军曹鱼肌肉中苯丙氨酸、赖氨酸、亮氨酸、丙氨酸、蛋氨酸以及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1.00%组肌肉中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含量显著高于1.63%组(P0.05)。由此可见,在低鱼粉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可提高军曹鱼的生长性能和体蛋白质含量;以增重率作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分析可知,军曹鱼对饲料中蛋氨酸的需要量为1.12%(占饲料蛋白质的2.43%)。  相似文献   

3.
以磷酸二氢钙为磷源,配制6组不同磷水平(0.61%,0.76%,0.91%,1.11%,1.31%和1.51%)的实验饲料,投喂军曹鱼幼鱼8周,评价饲料磷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磷水平的升高,增重率不断增加,在饲料总磷含量为0.91%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降低(P0.05);特定生长率变化趋势与增重率相同,各处理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鱼体水分、蛋白和脂肪无显著差异(P0.05)。随饲料磷的增加,鱼体和脊椎骨的钙、磷含量升高后稳定。血浆钙、磷含量在0.91%组最高;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随着饲料磷水平升高呈下降趋势;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0.91%组达到最高。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得到军曹鱼饲料中最适磷水平为0.93%;以脊椎骨磷含量为评价指标,军曹鱼饲料中最适磷水平为0.95%。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考察饲料n-3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水平对较大规格军曹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和肝脏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确定较大规格军曹鱼饲料中n-3HUFA的适宜水平。以白鱼粉、酪蛋白和去皮豆粕为主要蛋白质源,调节饲料中鱼油和玉米油的添加量,制成n-3HUFA水平分别为0.49%、0.73%、0.98%、1.41%、1.51%、2.06%及2.83%的7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投喂初重为70 g的军曹鱼8周。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放养30尾鱼。结果显示:1)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饲料n-3HUFA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0.73%~1.51%组的WGR和SGR显著高于0.49%和2.83%组(P0.05)。2.83%组的成活率(SR)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鱼体粗脂肪含量随饲料n-3HUFA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0.98%和1.41%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2.06%和2.83%组(P0.05)。2) 0.49%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2. 06%组(P 0. 05); 0. 49%组血清甘油三酯(TG)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总胆固醇(CHOL)含量随饲料n-3HUFA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以0.73%组最高,显著高于0.49%、2.06%和2.83%组(P0.05); 0.98%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0.98%~2.83%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高于0.49%和0.73%组(P0.05)。3)肌肉和肝脏C14∶0和C21∶0含量均以2.83%组最高,各组肌肉和肝脏C16∶0含量和饱和脂肪酸总量(∑SFA)无显著差异(P 0.05)。肌肉和肝脏C18∶1n-9、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MUFA)及C18∶2n-6含量均随饲料n-3HUFA水平的升高而下降。随饲料n-3HUFA水平的升高,肌肉和肝脏n-6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6PUFA)呈先上升后稳定趋势,C20∶5n-3(EPA)、C22∶5n-3、C22∶6n-3(DHA)含量及n-3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3PUFA)和n-3HUFA总量(∑n-3HUFA)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综上,饲料中添加n-3HUFA有助于提高较大规格军曹鱼的生长性能,降低体脂沉积,促进脂肪代谢,并可影响肌肉和肝脏脂肪酸组成。以SGR为评价指标,由折线模型得出较大规格军曹鱼饲料中n-3HUFA的适宜水平为0.95%。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硒源和硒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肝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以确定军曹鱼幼鱼对不同硒源的最适需要量。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3、0.6、0.9和1.2 mg/kg(以硒计)的亚硒酸钠(Se-S)或蛋氨酸硒(Se-Met),配制9种试验饲料(共用对照饲料),饱食投喂初始体重为(22.18±0.35)g的军曹鱼幼鱼10周。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放养30尾试验鱼。结果表明:1)硒水平对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有极显著影响(P0.01),但对成活率(SR)和饲料系数(FCR)无显著影响(P0.05);硒源及硒源与硒水平的交互作用对SGR、W GR、FCR和SR均无显著影响(P0.05)。SGR和W GR随着硒水平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2)硒水平极显著影响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血清GSH-Px活性(P0.01),并显著影响血清GR活性(P0.05);硒源极显著影响肝脏GR、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MDA含量及血清T-SOD活性(P0.01);硒源和硒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肝脏CAT活性和MDA含量及血清T-SOD活性(P0.05)。肝脏和血清GSH-Px活性随着硒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稳定趋势,GR活性呈先下降后稳定趋势。2种硒源均在添加量为0.9 mg/kg时有最高的肝脏GSH-Px活性,最低的肝脏GR活性。肝脏CAT活性随着硒水平的升高逐渐升高。3)脊椎骨、全鱼和肝脏硒含量随硒水平的升高而增加。硒源极显著影响脊椎骨硒含量(P0.01),硒源和硒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肝脏和脊椎骨硒含量(P0.01)。以蛋氨酸硒和亚硒酸钠为硒源,通过二次回归曲线分析得出饲料硒水平分别为1.29和1.46 mg/kg时军曹鱼幼鱼可以获得最大SGR。以SGR和全鱼硒含量为判据,军曹鱼幼鱼对蛋氨酸硒的生物利用率分别相当于亚硒酸钠的1.20和2.90倍。  相似文献   

6.
以鱼粉、豆粕和酪蛋白为主要蛋白源,小麦粉为糖源,配制出基础饲料。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7.5%的牛油(BT)、鱼油(MFO)、豆油(SO)、玉米油(CO)或花生油(PO)作为不同脂肪源,制出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并以此饲料投喂军曹鱼幼鱼(8.3±0.5g)8周。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的脂肪源显著影响军曹鱼的生长(SGR)和肌肉、肝脏的脂肪酸组成(P<0.05)。投喂饲料中含有鱼油的军曹鱼表现出最好的特定生长率,其次分别为豆油组、花生油组、玉米油组和牛油组。鱼油对军曹鱼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中的EPA和DHA等n-3系列高不饱和脂肪酸(n-3HUFA)是军曹鱼的必需脂肪酸。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质量为(0.78±0.05)g的白甲鱼幼鱼90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分别饲喂豆油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2%、4%、6%、8%和10%(实测脂肪水平为2.83%、4.52%、6.68%、9.14%、11.35%和14.07%)的试验饲料,养殖期为60 d。结果表明: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FCR)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时WGR、SGR达到最大(分别为362.98%和3.06%/d),显著高于除6.68%和9.14%组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PER达到最大(3.70%),而FCR达到最小(1.34),显著高于/低于除11.35%组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白甲鱼幼鱼的肝体比则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上升,6.68%、9.14%、11.35%和14.07%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白甲鱼幼鱼的脏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白甲鱼幼鱼WGR、SGR、FCR及PER最优时,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10.12%、9.56%、9.42%和10.18%。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全鱼及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升高,而全鱼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全鱼及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的血清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胆汁酸(TBA)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逐渐升高,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则逐渐降低。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血清CHO含量达到最高,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时,血清TG含量达到最高,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得出,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可促进白甲鱼幼鱼的生长,提高其饲料转化率和免疫能力;饲料脂肪水平过高则可引起其肝损伤或组织病变。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白甲鱼幼鱼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9.42%~10.18%。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脱脂蚕蛹替代饲料中鱼粉对建鲤生长性能、体成分及健康状况的影响,并对75%替代后添加晶体赖氨酸的效果进行研究。试验配制5种等氮(粗蛋白质36.8%)等能(粗脂肪5.5%)饲料,即含10%鱼粉的基础饲料(DSP0),脱脂蚕蛹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25%、50%和75%鱼粉的3种饲料(DSP25、DSP50和DSP75)以及在75%替代基础上添加0.7%的晶体赖氨酸的饲料(DSP75-Lys)。将270尾平均体重为(15.30±2.97)g的建鲤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鱼。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直接替代组(DSP0、DSP25、DSP50、DSP75组)的末重(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摄食量(FI)和蛋白质效率(PER)均随替代水平的升高逐渐下降,其中DSP75组的FBW显著低于DSP0组(P<0.05),WGR、SGR和PER显著低于DSP0和DSP25组(P<0.05);直接替代组的饲料系数(FCR)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升高,且DSP75组显著高于DSP0和DSP25组(P<0.05);直接替代组的肥满度(CF)和腹腔脂肪指数(IFI)均随替代水平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且DSP75组显著高于DSP25组(P<0.05);直接替代组的比肠长(RGL)随替代水平的升高逐渐升高,且DSP75组显著高于DSP0组(P<0.05)。直接替代组的全鱼粗蛋白质、水分及肌肉各氨基酸含量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DSP75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DSP0组(P<0.05),全鱼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DSP0组(P<0.05)。直接替代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随替代水平的升高逐渐升高,且DSP75组显著高于DSP0、DSP25和DSP50组(P<0.05);直接替代组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随替代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且DSP50和DSP75组显著低于DSP0组(P<0.05);直接替代组的肝胰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随替代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且DSP75组显著低于DSP0和DSP25组(P<0.05);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胆固醇(CHOL)含量逐渐降低,肝胰脏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升高,但各直接替代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晶体赖氨酸后,试验鱼各指标均有所改善,且鱼体粗蛋白质含量还显著高于DSP0组(P<0.05),但转氨酶活性及抗氧化指标仍与DSP75组无显著差异(P>0.05)。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体成分及健康状况指标,脱脂蚕蛹可替代建鲤饲料中50%以下的鱼粉,同时添加晶体赖氨酸可提高鱼体的蛋白质沉积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大规格额尔齐斯河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k)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形体指标、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期确定大规格额尔齐斯河银鲫饲料中脂肪的适宜水平。试验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3.88%、6.52%、8.87%、11.25%和13.52%的5种实用饲料,在21~23℃水温下投喂初始体质量为(52.78±0.10) g的大规格额尔齐斯河银鲫8周。结果显示:饲料脂肪水平对试验鱼的末体质量,全鱼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肌肉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以及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先升高后降低,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8.87%时达到最高值;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逐渐下降,而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上升;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先逐渐增加,在饲料脂肪水平达到8.87%后保持相对稳定。摄食脂肪水平为3.88%饲料的试验鱼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摄食其他饲料的试验鱼(P0.05)。以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为评价指标,分别进行折线和二次回归分析,得出大规格额尔齐斯河银鲫饲料中脂肪的适宜水平为8.51%~10.45%。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液学指标和肝脏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鱼粉、豆粕、棉籽粕、菜籽粕、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成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5%、30%、35%、40%和45%的5种等能饲料(脂肪水平均为9%)。选取初始平均体质量为(4.70±0.01)g的尼罗罗非鱼幼鱼3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成活率、肥满度、肝体比和内脏比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P<0.05),蛋白质沉积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全鱼水分、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全鱼粗脂肪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水平为25%的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全血中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全血中血红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水平为40%的组全血中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蛋白质水平为25%的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血清中肌酐、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水平为25%的组肝脏中溶菌酶活性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中过氧化氢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蛋白质水平为25%的组最低,显著低于蛋白质水平为35%和45%的组(P<0.05)。蛋白质水平为45%的组肝脏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知,在饲料脂肪水平为9%条件下,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5%时即可满足尼罗罗非鱼幼鱼的生长需求,但适当提高饲料蛋白质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尼罗罗非鱼幼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不同钙、磷添加水平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的生长性能、体成分、组织钙和磷水平和血清指标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在钙添加水平为0、0.50%、1.00%的条件下,分别添加0、0.40%、0.80%、1.20%、1.60%的磷,配制15种不同钙和磷水平的试验饲料。将1 800尾初始重为(0.38±0.01)g的对虾随机分为15组,每组投喂1种试验饲料,每组3重复,每重复40尾虾。养殖8周。结果表明:1)饲料钙添加水平及钙添加水平与磷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P<0.01);饲料磷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WGR、SGR、PER、FCR和存活率(SR)(P<0.01)。2)饲料钙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肌肉粗蛋白质(CP)、粗脂肪(CL)、粗灰分(Ash)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的全虾CL、Ash的含量(P<0.05);饲料磷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全虾CP、CL含量,肌肉CP、CL、Ash含量(P<0.01);饲料钙添加水平与磷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全虾CL含量,肌肉CP、CL、Ash含量(P<0.01)。3)饲料钙添加水平和磷添加水平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全虾、肌肉、虾壳的钙和磷水平(P<0.01)。4)饲料钙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酚氧化酶(PO)活性,钙离子(Ca2+)含量(P<0.01);饲料磷添加水平极显著的影响对虾血清ALP、PO的活性,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无机磷(IP)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血清Ca2+的含量(P<0.05);饲料钙添加水平与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的血清ALP活性,Ca2+、IP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血清TG含量(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以SGR为判断依据,通过二次回归曲线模型分析得出凡纳滨对虾幼虾饲料中钙和磷的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1.00%和1.26%。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革胡子鲶幼鱼对饲料中有效磷(AP)的最适需求量,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分别配制有效磷含量为0.22%、0.39%、0.55%、0.71%、0.88%和1.04%的6种商业饲料,磷源来自于饲料原料和磷酸二氢钙。每种饲料随机投喂3组试验鱼,在池塘中悬挂的浮动网箱(1.5m×1.5m×2.0m)中饲养革胡子鲶幼鱼(初重7.94±0.08g)10周,每个网箱中放养60尾鱼,每天投喂3次(7:30,13:00和17:30)到表观饱食。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有效磷水平从0.22%增加到0.55%,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升高(P0.05),然后进入平台期。饲料中有效磷水平显著影响了全鱼蛋白、脂肪、灰分含量以及肥满度和肝指数(P0.05)。全鱼和脊椎磷含量受饲料有效磷影响的变化趋势类似于特定生长率。基于特定生长率、全鱼和脊椎磷含量、折线模型分析表明,革胡子鲶对饲料中有效磷需要量分别为0.58%、0.72%和0.75%。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水平南极磷虾粉等量替代饲料中进口鱼粉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全鱼营养成分组成、血液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共设4组利用不同水平南极磷虾粉等量替代饲料中鱼粉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0%(D1组)、3%(D2组)、6%(D3组)、9%(D4组),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组,每个重复放养初始体重约为(12.43±0.16)g/尾的大口黑鲈(LargemouthBass)30尾,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饲养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显著提高,SGR分别提高14.0%、15.8%、20.5%,PER分别提高9.1%、16.8%、27.3%,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其中以9%南极磷虾粉替代组效果最佳;(2)各试验组全鱼的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南极磷虾粉替代组的粗脂肪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6%南极磷虾粉替代组较对照组提高13.8%(P<0.05);(3)南极磷虾粉等量替代组试验鱼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WBC)较对照组分别提高66.1%、61.1%、56.5%(P<0.05),而红细胞数目(PBC)较对照组分别提高25.2%、25.2%、20.7%(P<0.05),而红血蛋白(HGB)、白蛋白(ALB)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4)各替代组试验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含量的上升而上升,其中9%替代组分别较对照组提高45.0%、36.4%(P<0.05),各替代组试验鱼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血清中丙二醛含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5)各替代组血清中甘油三酯(TG)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TC)的含量随着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含量的上升而上升,其中9%替代组较对照组提高21.5%(P<0.05),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南极磷虾粉是大口黑鲈配合饲料中的优质蛋白源,适当替代鱼粉可以提高大口黑鲈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以及免疫功能,本试验中以6%、9%南极磷虾粉等量替代饲料中鱼粉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黄颡鱼幼鱼的赖氨酸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营养成分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进而确定黄颡鱼幼鱼的赖氨酸需要量,试验设计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粗蛋白质45.00%,粗脂肪7.00%),饲料中晶体赖氨酸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0.30%、0.60%、0.90%、1.20%和1.50%,实测各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58%、1.89%、2.15%、2.41%、2.67%和2.90%。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00 g左右的黄颡鱼幼鱼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进行为期12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58%组黄颡鱼幼鱼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赖氨酸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在赖氨酸水平为2.41%时具有最大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以1.58%组最低,显著低于除2.15%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的肥满度、肝体比和内脏比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全鱼和肌肉干物质、粗脂肪含量以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全鱼和肌肉粗灰分含量以及全鱼粗蛋白质含量(P0.05),全鱼和肌肉粗灰分含量均以2.41%组最低,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以2.41%组最高。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全血中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无显著影响(P0.05),对血清中总胆固醇、葡萄糖含量及谷草转氨酶活性亦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甘油三酯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线性模型分析得出黄颡鱼幼鱼对饲料中赖氨酸的需要量为2.61%(相当于饲料蛋白质的5.80%)。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低牛磺酸含量的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4%、0.8%、1.2%、1.6%的牛磺酸,配制成5种试验饲料。将300尾平均体重为(19.14±0.06)g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每组投喂1种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的增重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增加(P0.05),内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肝脏指数、肥满度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全鱼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肝脏和肌肉中总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游离丝氨酸含量以及肝脏游离蛋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鱼血清、肝脏、肌肉和全鱼中牛磺酸含量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且与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907,P0.05)。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肝脏牛磺酸保留率呈上升趋势,而肌肉中牛磺酸保留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此外,各组试验鱼肌肉牛磺酸保留率均高于肝脏。由此得出,饲料中一定含量的牛磺酸能促进斜带石斑鱼生长和摄食,降低全鱼脂肪沉积,增加全鱼蛋白质沉积,降低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斜带石斑鱼饲料中牛磺酸的适宜含量为1.04%。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水解物(YHY)对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幼鱼生长性能、全鱼及肌肉氨基酸组成以及肝胰脏抗氧化指标和组织形态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5%、1.0%、1.5%、2.0%和2.5%的YHY,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YHY0(对照)、YHY0.5、YHY1.0、YHY1.5、YHY2.0和YHY2.5]。选择初始体重为(5.53±0.14) g的青鱼幼鱼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青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质效率(PER)上升后逐渐平缓。YHY1.5和YHY2.0组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YHY2.5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YHY1.5、YHY2.0和YHY2.5组PE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YHY对青鱼幼鱼全鱼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呈上升趋势,在YHY2.5组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YHY添加水平对青鱼幼鱼肌肉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YHY2.0和YHY2.5组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YHY显著增加了青鱼幼鱼全鱼以及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以及呈味氨基酸含量(P0.05),同时,显著提高了肌肉中各种氨基酸的氨基酸价(AAS)、化学价(CS)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P0.05)。4)青鱼幼鱼肝胰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YHY添加水平为1.5%时,青鱼幼鱼肝胰脏的T-AOC及T-SOD活性均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YHY对青鱼幼鱼肝胰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有利于改善肝胰脏细胞空泡化现象。综上所述,基于SGR和PER的数据分析,在饲料中添加1.57%~2.02%的YHY能提高青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同时,YHY能提高青鱼幼鱼全鱼及肌肉的氨基酸含量、肝胰脏抗氧化指标,改善肌肉品质,并且不会对青鱼幼鱼的肝胰脏组织形态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探索饲料中胆汁酸添加水平对齐口裂腹鱼幼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及体成分的影响。以360尾健康、平均体重为(12.74±0.14)g的齐口裂腹鱼幼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4组试验鱼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75、150、300 mg/kg胆汁酸的试验饲料,养殖时间为70 d。结果表明:随着胆汁酸添加水平的增加,齐口裂腹鱼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蛋白质效率(PER)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饲料系数(FCR)则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各胆汁酸添加组的WGR、SGR、PE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FCR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当胆汁酸添加水平为150 mg/kg时,WGR、SGR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26.63%和1.69%/d;当胆汁酸添加水平为300 mg/kg时,PER达到最大值,为1.64%;FCR则在胆汁酸添加水平为75 mg/kg时有最小值,为1.56。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WGR、SGR、PER和FCR最佳时的胆汁酸添加水平分别为186.83、192.86、166.67和183.33 mg/kg。随着胆汁酸添加水平的增加,齐口裂腹鱼幼鱼的肥满度(CF)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则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各胆汁酸添加组的C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VSI、HSI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胆汁酸添加水平的增加,齐口裂腹鱼全鱼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全鱼、肌肉及肝胰脏中粗脂肪含量则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但全鱼及肌肉中水分、粗灰分含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胆汁酸能有效地提高齐口裂腹鱼幼鱼的饲料利用率,促进其生长,改善其形体指标,减少其肌肉及肝脏中脂肪的沉积。综合考虑,齐口裂腹鱼饲料中胆汁酸适宜的添加水平为166.67~192.86mg/kg。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饲料对拉氏幼鱼生长、体成分和免疫力的影响,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质源,以豆油为脂肪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3%、28%、33%、38%,脂肪水平分别为5%、8%、11%的12种半精制饲料,饲喂初始均重为(27.60±0.13)g的拉氏幼鱼。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放养30尾试验鱼,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拉氏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拉氏幼鱼的PER和FCR有显著影响(P0.05),但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各生长性能指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23%和28%蛋白质组的W GR和SGR显著高于33%和38%蛋白质组(P0.05),8%脂肪组的FCR显著低于11%脂肪组(P0.05),与5%脂肪组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都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蛋白质水平为28%时达到最高值,而全鱼水分含量不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脂肪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但8%和11%脂肪组差异不显著(P0.05)。嗜水气单胞菌攻毒48 h后,低、中蛋白质组(23%和28%蛋白质组)的存活率高于高蛋白质组(33%和38%蛋白质组),低脂肪组(5%脂肪组)的存活率高于其他2个脂肪组(8%和11%组)。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得出,拉氏幼鱼饲料的适宜蛋能比为23.67~26.03 mg/k J,蛋白质水平为23%~28%,脂肪水平为5%~8%。  相似文献   

19.
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探讨2个生长阶段(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以鱼油调整饲料脂肪水平,配制5种脂肪水平(7.07%、9.92%、12.92%、15.95%和19.04%)的等氮饲料,分别投喂体重为9.1 g(幼鱼阶段)的斜带石斑鱼8周和体重为102.6 g(养成阶段)的斜带石斑鱼10周。同一生长阶段,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幼鱼阶段放养25尾鱼,养成阶段放养20尾鱼。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肥满度(CF)和脏体比(VSI)均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饲料系数(FCR)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上述指标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2.92%时获得极值。2)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上升,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全鱼和肌肉其他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无规律性变化。3)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血浆总蛋白(TP)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血浆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L)含量与饲料脂肪水平呈线性或曲线关系。4)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肝脏肝脂酶(HL)、脂蛋白脂酶(LPL)、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均逐渐下降,而肝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则逐渐上升。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阶段肝脏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养成阶段肝脏ACP活性逐渐下降,幼鱼和养成阶段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肝脏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性与饲料脂肪水平呈正相关关系。6)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胃肠道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逐渐下降,胃肠道脂肪酶活性逐渐上升。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适宜水平的脂肪可以改善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且对体成分、生化指标和消化代谢酶活性有一定影响;以SGR、FCR和PER为评价指标,幼鱼和养成阶段的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均在11%~13%内。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赖氨酸(Lys)和蛋氨酸(Met)水平对鲤鱼生长性能和不同部位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211.5±10.3) g的鲤鱼为研究对象,采用3×5双因素试验设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Lys(0、0.47%和0.70%)和Met(0、0.15%、0.30%、0.45%和0.60%),配制成15种试验饲料。2 640尾鱼随机分为1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4尾鱼,养殖周期8周。结果表明:1)饲料Lys与Met水平对鲤鱼生长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饲料Lys水平为0.47%和0.70%时,鲤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较未添加时有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饲料Met水平为0.15%、0.30%、0.45%和0.60%时,鲤鱼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均较未添加时有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2)饲料中Lys和Met水平对鲤鱼肌肉中除亮氨酸和天冬氨酸外的氨基酸含量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饲料Lys水平对肌肉中16种氨基酸含量都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Met水平对肌肉中7种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3)饲料中Lys和Met水平对鲤鱼内脏团16种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饲料Lys水平对内脏团的7种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Met水平对内脏团的10种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4)饲料中Lys和Met水平对全鱼16种氨基酸中5种氨基酸含量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饲料Lys水平对全鱼11种氨基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Met水平对全鱼9种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Lys和Met水平对鲤鱼有促生长作用,但鲤鱼对这2种氨基酸的添加水平变化不敏感。饲料中Lys更多用于机体的组织合成,而Met更多用于营养素的储备,从而说明Lys为本试验饲料配方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