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抑癌基因PTE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107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ER、PR和PTEN基因表达进行检测,并结合其临床表现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或无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ER、PR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PTEN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ER、PR有助于了解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术前或(和)术后的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7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ER、PR和nm23基因表达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检测,并对其在不同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进行了比较。结果:(1)ER、PR、nm2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1.0%、65.4%、64.5%。(2)ER:Ⅰ级的阳性表达率与Ⅲ级比较,P<0.01;肌层浸润>1/2的阳性表达率与无肌层浸润和肌层浸润≤1/2的比较,P<0.01;临床Ⅰ、Ⅱ期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Ⅲ、Ⅳ期的比较差异具显著性(P<0.01)。(3)PR:Ⅰ级的阳性表达率与Ⅲ级的比较,P<0.01;肌层浸润>1/2和肌层浸润≤1/2的阳性表达率与无肌层浸润的比较.P均<0.01;临床Ⅰ、Ⅱ期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Ⅲ、Ⅵ期的比较,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的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比较,P<0.05。(4)nm23:Ⅰ级、Ⅱ级的阳性表达率与Ⅲ级的比较,P<0.01;临床Ⅰ、Ⅱ期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Ⅲ、Ⅳ期的比较,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的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比较,P<0.05。结论:.ER、PR、nm23的检测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术前或(和)术后的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雌激素与三叶因子3(trefoil factor family 3,TFF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在PT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不同浓度雌激素刺激甲状腺乳头状癌K1细胞24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TFF3基因和蛋白水平变化,MTT法检测K1细胞增殖率;ER抑制剂ICI182780与10 nM雌激素作用K1细胞后,Western blot与MTT法分别检测TFF3蛋白水平和细胞增殖活力的变化;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不同浓度雌激素作用K1细胞24 h后TFF3荧光素酶活性的变化;qPCR检测TFF1、Bcl-2、cyclin D mRNA水平变化。结果 PTC组织中ERα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与性别、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TFF3阳性表达率具有相关性(P0.05)。TFF3 mRNA及蛋白水平、K1细胞增殖率随雌激素浓度升高而增高(P0.01);ICI182780能够抑制雌激素作用下K1细胞TFF3蛋白水平及增殖活力的增高(P0.01)。雌激素显著提高了K1细胞TFF3荧光素酶活性,并提高K1细胞雌激素反应基因TFF1、抗凋亡基因Bcl-2、细胞周期基因cyclin D mRNA水平(P0.01)。结论雌激素信号通路在PTC中促进了TFF3表达,进而促进了PTC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黄茂甲葺和三七总皂葺中主要有效成分人参皂葺Rgl、人参皂葺Rbl、三七皂葺R1抗CoCh 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有效配伍剂量、方法采用CoCh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以细胞乳酸脱氢酶 (LDH)漏出率为指标,研究4种有效成分对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有效机制浓度〔在此基础上按UH*(8s)均匀设计实 验,确定4种有效成分的有效配伍剂量〔结果4种有效成分都能抑制CoCI,诱导的PC12细胞LDH的漏出,与损伤组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对LDH漏出率的抑制作用增强、黄茂甲葺和人参皂葺Rbl 在50 }e,mol儿,人参皂葺Rgl和三七皂葺R1在100 }e,mol儿浓度时LDH漏出抑制率约为80%} UH*(8s)均匀设计实验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4种有效成分的8个不同浓度配伍都能抑制CoCI,诱导的PC12细胞LDH的释放,与损伤组相 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人参皂葺Rgl 50 }e,mol儿、黄茂甲葺0.781 25 }e,mol儿、人参皂葺Rbl和三七皂葺R1 各1.562 5 }e,mol/L配伍时抗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效应最强〔结论人参皂葺Rgl 50 }e,mol/L、黄茂甲葺0.781 25 }e,mol儿、人参皂葺Rbl和三七皂葺R1各1.562 5 }e,mol儿配伍组方为抗PC 12细胞氧化损伤的有效配伍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醋酸甲地孕酮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醋酸甲地孕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米非司酮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BAX表达.结果 观察组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而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均于对照组(P<0.01或0.05),观察组治疗后PCNA、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降低,BAX表达升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 醋酸甲地孕酮联合米非司酮可有效治疗子宫内膜癌,这可能与其调节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环境雌激素调控的β-半乳糖苷酶酵母细胞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建立环境雌激素的酵母评价体系,将人工合成的雌激素效应元件插入pMP206质粒的上游,并将该质粒转入人雌激素受体基因重组酵母细胞,使LacZ基因置于雌激素的调控之下,以构建可用于评价环境雌激素的酵母细胞。结果表明:经DNA测序发现pMP206/ERE-LacZ报告质粒DNA框架正确。对转化子进行PCR鉴定,发现有雌激素受体基因和pMP206/ERE-LacZ报告质粒的特异性条带,说明雌激素受体基因和受雌激素调控的LacZ报告基因已重组于酵母细胞。从而证明以LacZ为报告基因的环境雌激素酵母评价细胞重组成功。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理解镉对人体的健康效应以保障人体健康,以典型天然雌激素雌二醇(E2)为代表,研究了E2与Cd的共同作用效应.主要研究了人体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周期分析、雌激素活性作用途径等.结果发现Cd具有雌激素活性,但与E2共存时发生拮抗作用,雌激素活性明显下降.细胞周期研究表明,E2,Cd及两者混合物均能提高DNA合成期细胞比例,促进细胞增殖.增殖途径分析表明,E2,Cd及其混合物使细胞内雌激素受体α(ERα)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拮抗作用的发生主要来自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E2和Cd可以诱导增殖相关蛋白Ki67的表达,促进细胞增殖,而E2与Cd联合使Ki67的表达极大地降低.  相似文献   

8.
快速筛选环境雌激素酵母细胞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将雌激素效应元件(ERE)基本序列插入β-半乳糖苷酶的Lac Z报告基因的上游.并将其置于重组酵母细胞雌激素受体(ER)的调控之下。结果表明:当环境雌激素作用于酵母细胞时,会使ER发生变构效应.与ERE结合使LacZ基因得以表达.其表达量与环境雌激素的污染程度具有剂量效应关系,通过检测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可反映环境雌激素的污染程度;与双酚A和苯甲酸雌二醇活性相比较,β-雌二醇活性最强,但双酚A活性明显高于苯甲酸雌二醇。  相似文献   

9.
随着蛋鸡年龄的增加,蛋壳质量逐渐下降。研究旨在探讨在蛋鸡饲粮中添加大豆苷元,大豆中的天然植物雌激素对产蛋后期蛋鸡壳腺和蛋壳质量的影响。试验选用罗曼·来航(LSL)和罗曼·布朗(LB)两个杂交品种蛋鸡,分别饲喂黄豆苷元处理饲粮(50mg·kg(-1)饲料)和基础对照饲粮,试验期为60(-1)饲料)和基础对照饲粮,试验期为6072周。LSL组毛细血管的总数和红细胞内碳酸酐酶(CA)的活性都比LB组的鸡高。添加大豆苷元后LSL组鸡的CA活性并没有受到影响,但是LB组鸡却显著提高。结果表明,LB杂交鸡对大豆苷元更敏感。同时在蛋鸡壳腺内发现了雌激素的两个亚型雌激素受体α和β(ERα,ERβ)的完整图像。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法一般看到的是ERβ,而目前膜相关的染色法只用于ERα。值得注意的是,自从雌激素调控的CA通路被发现后,认为毛细管内皮细胞只含有ERβ,在LB杂交试验组发现CA活性升高,为雌激素受体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通路。添加大豆苷元对蛋壳质量和产蛋量并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大豆苷元对种杂交组合的免疫反应不同,但ERβ对杂交中通路的影响仍然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雌激素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实现主动干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成功率,本研究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雌激素受体在小鼠发情周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自然发情受孕组、自然发情假孕组(对照组)和超数排卵组小鼠在见栓后第2天,子宫内膜上雌激素受体(ER)表达量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之后的第4、6、8天,超数排卵组雌激素受体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自然发情受孕组小鼠子宫内膜中ER的表达在第4、6天时显著高于自然发情假孕组(P<0.05),在第8天时,自然发情受孕组小鼠子宫内膜中的ER阳性率与自然发情假孕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自然发情受孕组相比,自然发情假孕组和超数排卵组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窗口期开放延迟,而自然发情假孕组和超数排卵组差异不明显(P>0.05).以上结果表明,雌激素通过ER对小鼠胚胎着床及窗口期子宫内膜容受性变化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前癃通胶囊干预下,TGF-β1mRNA 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基质细胞中的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 MTT 比色法检测前癃通胶囊对体外培养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基质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应用逆转录-多酶链反应 (RT-PCR)技术,观察前癃通胶囊干预下TGF-β1mRNA 在良性前列腺增生基质细胞中的表达的变化。结果3 种浓度 的前癃通胶囊能抑制前列腺基质细胞的增殖,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增强,高浓度组在不同时段对前列腺基质细 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中浓度组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浓度组在不同时段对前列腺基质 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与低浓度组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列腺基质细胞中的TGF-β1mRNA 表达 随着前癃通胶囊(药液)浓度的增高呈现下降趋势。TGF-β1mRNA 在高浓度组的表达最低,空白组的表达最高。高、中、 低浓度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浓度组与低浓度组比较TGF-β1mRNA 的表达明显减 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癃通胶囊对前列腺基质细胞的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降低TGF-β1mRNA 在基质细胞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干扰素-γ受体(IFN-γR)和雌激素受体(ER)在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的相互关系,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双标法,对正常成年雌性SD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中IFN-γR和ER共表达情况及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FN-γR和ER双标记阳性细胞广泛存在于大鼠下丘脑多个核团中,并且也分布在垂体和卵巢组织中;IFN-γR阳性产物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数为全细胞着色;ER阳性产物主要存在于整个细胞中,部分为核表达。推测γ-干扰素(IFN-γ)和雌激素在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中,以其各自的受体为介导进行两种物质间的信息传递,以此共同参与机体的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对雌激素效应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培养雌激素受体阳性细胞T47D和特异性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阴性细胞SK-BR-3,将1×10-7mol/L-1×10-9mol/L三种梯度浓度的HSYA作用于两种细胞,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α及ERβ、细胞外调解蛋白激酶1/2(ERK1/2)及p-ERK1/2、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抑癌基因P27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T47D细胞中,高浓度的HSYA促进了ERα、ERβ、ERK1/2、p-ERK1/2、PR的表达,抑制了P27的表达(P<0.01);在SK-BR-3细胞中,HSYA显著抑制了ERK1/2的表达,但对p-ERK1/2的表达影响不明显(P>0.05)。结论 HSYA在细胞内影响雌激素效应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不同,可能是通过调节ER表达及激活ERK信号通路而发挥雌激素样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hemanjiomaofliver,CHL)中雌激素受体阳性细胞(ER )与肥大细胞(Mastcell,MC)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HL20例标本中ER的表达及MC数量,并统计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间质中的ER 细胞与MC的形态特征相似;间质中的ER 细胞与MC在数量上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54,(P<0.01)。结论MC可能是雌激素在CHL的重要靶点,对调控CHL的增长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内皮素-1(ET-1)对肉鸡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体外增殖的影响及其发挥效应的受体途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观察ET-1对PASMC体外增殖的刺激作用,并分别观察内皮素A受体(ETAR)拮抗剂BQ123和B受体(ETBR)拮抗剂BQ788对ET-1作用下的肉鸡PASMC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ET-1可显著刺激肉鸡PASMC的增殖(P<0.05),此效应可被BQ123阻断;BQ788对ET-1刺激的PASMC增殖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ET-1具有促肉鸡PASMC增殖的作用,此作用受ETAR介导。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山梨酸对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C2C12)增殖、IGF-1分泌、GH/IGF系统和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通过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山梨酸(0、0.1、1.0、10.0和100.0μmol/L)处理C2C12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RIA法检测细胞IGF-1分泌量,qPCR法检测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10.0μmol/L山梨酸显著促进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1和2 d)和无血清(4和5 d)培养的C2C12细胞增殖(P<0.05);2)0.1、1.0和100.0μmol/L山梨酸均显著抑制无血清培养的C2C12细胞IGF-1的分泌(P<0.05);3)1.0μmol/L山梨酸显著上调无血清培养的C2C12细胞IGF-1R、GHR和CPT1b的mRNA表达(P<0.05),对IGFBP3(P=0.09)、PDK4(P=0.10)和PGC1α(P=0.10)的mRNA表达量也有提高趋势.提示山梨酸可促进C2C12细胞的增殖和GH/IGF系统及糖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但对IGF-1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中药护卵汤对反复多周期促排卵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干预作用,为中医药辅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方法 建立反复多周期促排卵小鼠模型(模型组),部分给予中药护卵汤治疗(中药组),以及未使用药物的自然周期小鼠为正常对照(空白组)。比较各组在孕2 d、孕5 d两个时间段的子宫形态及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蛋白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光学形态:与空白组和中药组相比,孕5 d模型组小鼠子宫内膜发育明显不良。子宫内膜ER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孕2 d和孕5 d中药组小鼠子宫内膜ER蛋白表达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相比,孕5 d中药组小鼠子宫内膜ER蛋白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PR蛋白表达:孕2 d和孕5 d中药组小鼠子宫内膜PR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和空白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西医多周期促排卵过程中辅以中药护卵汤,能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发育,增加子宫内膜ER/PR蛋白表达,改善多周期促排卵小鼠的子宫内膜容受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外源性亚精胺对鼠卵巢生殖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不同质量分数(0.05、0.10和0.15 mg/g)亚精胺腹腔注射6周龄昆明鼠,24 h后采集卵巢组织样品,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卵巢组织中促卵泡激素受体、促黄体生成素受体、雌激素受体1、雌激素受体2和雄激素受体基因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05 mg/g亚精胺处理组卵巢促黄体生成素受体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5 mg/g组促黄体生成素受体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亚精胺处理量的增加,卵巢组织中促卵泡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1、雌激素受体2和雄激素受体表达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均在0.15 mg/g处理组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表明,亚精胺可通过介导鼠卵巢组织生殖激素受体基因表达来参与调控鼠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山羊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在雌激素影响胃肠道机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取雌性山羊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经免疫组化SP法染色后,在数码显微镜下拍照、测量,用高清晰图像分析系统对雌激素受体(ER)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并计算相对表达量。雌激素受体在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的神经元、支持细胞和过路纤维均有ERα、ERβ受体免疫阳性产物分布,但主要分布于神经元胞体。在神经元胞体中,细胞膜和细胞质为强阳性染色,而细胞核为弱阳性染色。ERα在神经元胞体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非神经元胞体结构(P0.05),ERβ在神经元胞体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非神经细胞结构(P0.01)。雌性山羊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神经元具有对雌激素刺激反应的受体,提示腹腔肠系膜前神经节可能作为雌激素作用于胃肠道的内分泌途径和自主神经对胃肠道调节的神经途径之间相互协调的网络节点。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不同发育时期大鼠乳腺中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ERα)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方法对不同发育时期大鼠乳腺组织中的ERα进行了半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妊娠和泌乳期大鼠乳腺组织中的ERα表达水平均低于处女期,且差异显著(P<0.05);整个妊娠过程中,以妊娠12 d最高;随着泌乳期的进行,ERα的表达水平增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ERα可能参与了乳腺细胞的发育和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