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桑蚕(Bombyx mori L),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 Moore)和桑蟥(Ron-dotia menciana Mo re)均属翅鳞目、蚕蛾科,它们的亲缘关系较近,特别是桑蚕和野桑蚕,两者同起一源。桑蚕卵的氨基酸组成已经有所报导,但野桑蚕卵和桑蟥卵的氨基酸组成尚未有完整的资料。笔者在1987~1988年对这三种昆虫的卵进行了氨基酸分析,并作了简单的比较,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孟刚  彭云武  楚渠 《蚕业科学》2018,44(2):249-256
家蚕(Bombyx mori)由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驯化而来,深入分析野桑蚕的遗传多样性,对发掘和利用其基因资源有重要意义。对来自秦巴山区的3份野桑蚕种质材料的线粒体COⅠ基因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与从Gen Bank数据库中获取的15份野桑蚕、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线粒体COⅠ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和遗传进化分析。16份中国野桑蚕种质材料之间、2份日本野桑蚕种质材料之间的COⅠ序列分别存在65个和10个碱基的差异;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COⅠ序列中只存在7个碱基的差异。与来自中国四川、江苏等地的野桑蚕相比,来自日本、中国山东青州及秦巴山区的野桑蚕具有更为丰富的SNP位点。18份野桑蚕种质材料和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COⅠ序列共定义了25种单倍型,其中野桑蚕18种,家蚕7种。基于18份野桑蚕种质材料、30份家蚕种质材料的COⅠ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18份野桑蚕种质材料的聚类与其地理来源存在一定关联性,四川、江苏等地的野桑蚕各自独立成一枝,来自秦巴山区的5份野桑蚕种质材料分别与来自山东青州、四川地区的野桑蚕聚类;家蚕与中国野桑蚕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日本野桑蚕的亲缘关系较远,而来源于安康市汉阴县、岚皋县、汉滨区及山东青州的野桑蚕又与家蚕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同是来自秦巴山区的野桑蚕也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也再次佐证了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少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毒腺cDNA文库中克隆的肌球蛋白轻链2(MLC2)基因的cDNA,其开放阅读框为606 bp(GenBank登陆号为FJ262953),编码201个氨基酸,与家蚕(Bombyx mori)和野桑蚕(Bombyxmandarina)的MLC2等长,序列一致性达52%。3种MLC2都包含:1个同位且完整的EF-H功能域和Ca2+结合位,1个N端poly-lys基序及相同的丝氨酸磷酸化修饰位点。三级结构预测显示中国少棘蜈蚣MLC2的三维结构相似于乌贼(Loligo pealei)的同源模型,而家蚕和野桑蚕的则与淡色库蚊(Culexpipiens pallens)的MLC2一样类似于扇贝(Aequipecten irradians)的同源结构。分析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家蚕和野桑蚕MLC2的结构功能及其功能应用。  相似文献   

4.
杀虫剂溴氰菊酯对野桑蚕和家蚕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基于了解野桑蚕(Bombyxmandarina)和家蚕(Bombyxmori)对农用杀虫剂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差异,采用点滴法和浸叶法测定了溴氰菊酯对野桑蚕和家蚕的毒力,结果其毒力基本一致。野桑蚕和家蚕对溴氰菊酯的敏感度均较高,LD50在0.027~0.429 ng/头之间,但吴江野桑蚕、启东野桑蚕和苏大野桑蚕的抗药性较相对敏感的家蚕品种大造、菁松、皓月强10.11~15.89倍,较家蚕品种L11强4.37倍。  相似文献   

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生物体内的重要保护性酶类。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柞蚕(Antheraea pernyi)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基因的ORF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序列共编码154个氨基酸,具有Cu/Zn-SOD的保守性结构特征,与家蚕(Bombyxmori)、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以及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Cu/Zn-SOD基因的同源性分别是81.5%、81.7%、81.5%、66.7%。柞蚕蛹经紫外线照射处理后用半定量PCR方法检测,发现照射不同时间脂肪体内Cu/Zn-SOD基因的转录水平存在差异,在照射5 min后开始增加,至10 min时为转录高峰,15 min时又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家蚕由野桑蚕驯化而来,而野桑蚕sericin1及其上游调控序列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家蚕sericin1及其上游调控序列设计引物克隆野桑蚕sericin1及其上游调控序列,将克隆得到的野桑蚕Sericin 1序列翻译后用muscle软件与家蚕Sericin 1蛋白序列比对,结果表明预测的野桑蚕Sericin 1氨基酸序列与家蚕Sericin 1 A′(Ser1 A′)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很高,达98%。野桑蚕丝胶1基因上游调控序列与家蚕一样也存在多态性,克隆得到了1061bp和636bp的两条序列,中间存在425bp的插入序列,与家蚕丝胶1基因上游调控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和97%。  相似文献   

7.
刘彦群  鲁成 《蚕业科学》2018,44(3):353-358
家蚕(Bombyx mori)的驯化是农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国的养蚕业已有近7 000年的历史。关于家蚕的起源与进化不仅是蚕丝文化和蚕业发展历史溯源研究的焦点,也一直是蚕学界关注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核心是家蚕的直接野生祖先来源和起源地(驯化事件的发生地)。家蚕的野生祖先是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为学界早期的共识。近20多年又从染色体水平和DNA序列水平进一步证实了家蚕的野生祖先是中国野桑蚕,而不是日本野桑蚕,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的观点在学界也达成了共识。但是,家蚕的起源地仍存在单起源中心(在中国北方的某个地区驯化而来)和多起源中心(在华北、华东、华南,以及印度和越南等不同地区独立驯化而来)的争论,澄源正本尚缺乏遗传学证据。本文综述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家蚕起源与进化的重要进展,根据动物起源与进化研究的最新方法,提出了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扫描和大样本策略的家蚕起源与进化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8.
野桑蚕细胞色素P450家族CYP4M5基因的克隆和诱导表达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在生物体对外源化合物的代谢和内源化合物的调节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昆虫对杀虫剂产生抗性与单加氧酶系介导的代谢反应有关。以野桑蚕(Bombyxmandarina)中肠为材料,依据家蚕(Bombyxmori)基因组P450基因预测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一个P450家族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CYP4M5(GenBank登录号:EU273876)。序列分析表明,野桑蚕CYP4M5基因编码区长度为1 512 bp,编码503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8 kD,等电点7.8。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家蚕CYP4M5的同源性最高,达97.42%。分析鉴定了该基因在野桑蚕各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溴氰菊酯诱导24 h后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正常野桑蚕幼虫体内,CYP4M5在脂肪体中的表达水平最高;野桑蚕经5 ng/μL溴氰菊酯药液处理后,CYP4M5在中肠和脂肪体中表达量分别增加1.1倍和4.4倍。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野桑蚕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作用。  相似文献   

9.
《北方蚕业》2016,(1):62-62
2016年4月15日,商务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2016年度全国桑蚕种、茧、丝生产引导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2015年,全国桑园面积82.13 hm2(1232万亩),比上年(下同)减少0.8%;桑蚕茧发种量1578万张,减少3%;桑蚕茧产量63万吨,减少2.1%;桑蚕茧收购均价1698元/50kg,下降5.8%,蚕农实现收入199亿元人民币,减少6.6%;桑蚕丝产量16.9万吨,增长3.9%;真丝绸商品出口额31亿美元,下降0.4%;丝绸内销出现恢复性增长。鉴于2015年桑蚕种减产、丝绸出口低迷、国内原料库存较大,2016年若无重大气候变化或自然灾害,预计桑蚕种繁制发放1500~1600万张,桑蚕茧产量60.5~63.5万吨,桑蚕丝产量16.2~16.8万吨。为加强我国茧丝绸行业宏观引导,保持茧丝供需基本平衡,维护农工贸三方利益,加快推进茧丝绸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知》要求各地要参考产量预测,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做好2016年桑蚕种、茧、丝生产的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向家蚕添食CuCl_2和FeCl_2,研究金属离子Cu~(2+)和Fe~(2+)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茧丝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Cu~(2+)能够促进家蚕的生长发育,提高产茧量及茧丝力学性能,当添食035 g/L CuCl_2时,与空白试验组相比,5龄3~6 d蚕体质量平均日增加81%,体长平均日增加83%,全茧量增加23%,茧长增加55%,茧丝中β折叠含量增加691%,茧丝极限断裂强度增加23%;Fe~(2+)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则无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家蚕生长和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家蚕蚕丝产量和品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柳蚕卵黄原蛋白(Vg)cDNA 3'端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蚕(Actias selene Hubner)是野生泌丝昆虫.从柳蚕雌蛹脂肪体中提取总RNA,根据已经解析出的其它泌丝昆虫的卵黄原蛋白c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柳蚕卵黄原蛋白cDNA 3'端进行RACE(rapid ampliftcation of eDNA ends)扩增,经克隆和测序得到了一条1 072 bp的cDNA片段,该序列与柞蚕(Antheraea pernyi)、天蚕(An.theraea yamamai)、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家蚕(Bombyx mori)、樗蚕(Samia cynthia pryeri)、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樟蚕(Saturnia japonica)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2.5%、82.4%、67.0%、63.2%、80.3%、78.5%、81.0%.同源性分析表明,昆虫卵黄原蛋白的一级结构在进化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2.
建立黄连水提液中盐酸小檗碱含量检测的方法。以乙腈-0.03 mol/L磷酸二氢钾(30∶70)为流动相,采用高压液相色谱仪和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10-60μg/m L范围内,盐酸小檗碱浓度和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盐酸小檗碱的平均回收率为98.15%(n=6),RSD为1.87%。该方法符合方法学考察的规定,可作为黄连水提液中盐酸小檗碱含量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建立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白龙散中龙胆苦苷和小檗碱含量的方法。试验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0.5%三乙胺水溶液(用85%磷酸调p H值至3.0)-甲醇(60:40,v:v)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 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70 nm;龙胆苦苷和小檗碱的含量测定范围分别为4.09~102.2μg/m L(R=0.999 7),3.93~98.26μg/m L(R=1.000 0);加样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3%,97.78%;RSD分别为0.96%,1.23%;该方法方便、准确、可靠,适用于测定白龙散中龙胆苦苷和小檗碱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盐碱及变温条件对花苜蓿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3个变温处理(10/20℃,15/25℃,20/30℃)、6个浓度盐处理(盐为NaCl,浓度为0、50mmol/L、100mmol/L、150mmol/L、200mmol/L、250mmol/L)和碱处理(碱为Na2CO3,浓度为0、5mmol/L、10mmol/L、15mmol/L、20mmol/L、25mmol/L)研究盐、碱以及盐碱与温度的交互作用对两种不同来源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发芽速度均显著降低。低浓度盐、碱条件下,温度对花苜蓿种子发芽影响不显著;但在较高浓度的盐、碱条件下,不同温度处理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速度的影响差异显著;最适发芽温度为15/25℃。随着盐浓度升高,花苜蓿种子胚根长度逐渐减小,但胚轴长度没有明显变化;在一定浓度Na2CO3胁迫下花苜蓿能正常发芽,当Na2CO3浓度为15mmol/L(pH=10.95)时,两种花苜蓿发芽率均高于60%。两种花苜蓿相比较,林下花苜蓿抗盐碱性高于草甸花苜蓿。  相似文献   

15.
DA-6对野大麦幼苗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促进剂--DA-6对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幼苗光合作用和生长的影响.在二叶期喷施较低质量浓度(5 mg/L,10 mg/L)的DA-6,可显著促进幼苗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提高;四叶期喷施较高质量浓度(20 mg/L,30 mg/L, 40 mg/L)的DA-6,可显著提高野大麦幼苗的生物量,其中20 mg/L和30 mg/L的处理,幼苗生物量分别提高55.1%和59.6%;光合作用能力分别提高12.8%和18.1%.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野大麦对NaCl胁迫的响应,试验采用室内盆栽幼苗培养和理化分析的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NaCl[1%(T1)、2%(T2)、3%(T3)、4%(T4)、5%(T5)]进行胁迫处理,测定野大麦幼苗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叶片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叶绿素、Na+含量呈升高趋势,T5组最高,分别为98.4%、47.55μmol/L、5.10 mg/g和66.84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T2组最高,分别为76.24μg/g和16 800 U/(g·min);K+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基本维持同一水平;Na+/K+比值呈升高趋势,T5组最高。说明野大麦耐受NaCl能力较强,能够通过多种代谢方式适应盐胁迫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解决野桑蚕作为试验昆虫在室内饲养难的问题,以江苏启东野桑蚕为材料,用家蚕低成本饲料进行了饲育研究。在催青期温度25℃、饲育温度27~25℃以及光照条件1~2龄12 L 12 D、3~5龄15 L 9 D的条件下,野桑蚕人工饲料育的2龄起蚕率为31.3%,幼虫期20~48 d,雌、雄蛹体质量分别为0.45、0.25 g,蛹期17~23 d,雌蛾平均产卵266粒,产滞育卵的母蛾占45.0%。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能够使野桑蚕顺利完成世代发育。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杀虫剂用于球虫卵囊消毒的可能性,检测了丁硫克百威、氯虫苯甲酰胺、茶核苏云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辛硫灭多威和甲基硫菌灵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孢子化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氯虫苯甲酰胺0.3μL/m L处理组球虫孢子化率为61.2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3μg/m L和30μg/m L处理组球虫孢子化率分别为60%、63.75%和65%,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处理组。进一步利用氯虫苯甲酰胺(0.3μL/m L)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μg/m L)处理球虫孢子化卵囊1 h和24 h并接种鸡,各处理组抗球虫指数(ACI)均在100以上,高于生理盐水处理对照组(ACI=53.5),其中以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处理1 h组ACI值最高,达129.7。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能显著降低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孢子化率及致病力,具有用于鸡球虫卵囊消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野桑蚕mtDNA中A+T丰富区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中国野桑蚕mtDNAA +T丰富区片段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在所测定的 72 0bp左右的片段中 ,A +T含量为 92 0 8% ,与不同家蚕品种的mtDNA相近 ,中国野桑蚕与家蚕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呈高度同源性 (98%以上 ) ;但与日本野桑蚕相比 ,中国野桑蚕mtDNA的A +T丰富区片段 ,缺少 2个 12 6bp的重复单位 ,A +T含量低 0 9% ,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也较低 (72 % )。该片段与中系家蚕mtDNA比较 ,有 15个变异位点。对mtDNAA +T丰富区的中国野桑蚕和日本野桑蚕及中系、日系和韩国的 4个家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表明 ,日本野桑蚕有可能由中国野桑蚕分化而来。  相似文献   

20.
野桑蚕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9A20V1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和比较家蚕与野桑蚕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可从分子生化机制上探索家蚕对农药的抗性。基于此,利用RT-PCR方法从野桑蚕中肠组织中克隆了一个P450家族基因CYP9A20V1(GenBank登录号:FJ378716)。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为l 596 bp,编码53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约61.4 kD,等电点8.1。在线Blast分析结果表明:野桑蚕CYP9A20V1基因与家蚕CYP9A20的同源关系最近,同源性达到98.7%;与棉铃虫CYP9A12基因的同源性也达到57.1%。根据已知的P450蛋白序列结构进行比较分析,野桑蚕CYP9A20V1与家蚕CYP9A20编码氨基酸序列在底物识别位点SRS1、SRS2、SRS4、SRS6区域完全相同,在SRS3和SRS5区域的同源性分别是88.9%和94.1%,推测这2个基因具有相同的底物识别能力;野桑蚕CYP9A20V1与棉铃虫CYP9A12在SRS1、SRS4、SRS5、SRS6区域的同源性分别为47.1%、88.2%、76.5%和60%,在底物识别区域的同源性较高。初步推测野桑蚕CYP9A20V1基因可能与抗除虫菊脂类农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