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观察了4匹马传贫云南强毒接种马和13匹用云南强毒攻击的弱毒苗接种马的形态学改变。4匹强毒马均出现急性型马传贫病理变化,但免疫器官中免疫活性细胞的坏死程度远不及我国辽毒急性型传贫马那样严重。甚至较美同Wyoming株毒也差。13匹接种弱毒苗的攻毒马形态学有三种类型变化。第一类型具有铁逆转,组织球,淋巴样细胞反应和网内系增生等较典型的马传贫病理变化,免疫活性细胞少,且变性,坏死。第二种类型无马传贫规律性病变,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但肝铁反应增强,脾铁反应明显增生。第三种类型无马传贫病理性损伤,免疫系统明显活化,增殖。依此衡量,10~(-3)lml攻毒试验马中出现Ⅰ型变化的占4/7,显然弱毒苗保护效果不够理想。10~(-4)2ml攻毒马Ⅰ、Ⅱ型变化的占5/6,表明我国研制的弱毒苗对云南毒有预防作用,可用于云南马传贫防制工作。但其中Ⅱ型变化的占3/5,Ⅲ型变化在各弱毒接种马中仅占1/3,比辽毒和Wyoming株毒攻击的弱毒接种马出现Ⅲ型反应的比数均低,结果很不一致。显然云南分离到的马传贫强毒接种马的病理变化及再攻毒马形态学改变与辽寝和Wyoming株毒有差异。本试验对这种差异进行了讨论,认为云南马传贫毒可能是又一个毒株。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将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嵌合毒、克隆 毒、疫苗毒分别接种健康马,接种后7个月,用马传贫 强毒攻击。攻毒后对发病死亡马和未死亡迫杀马做 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观察,以研究不同毒株对试 马的免疫保护情况。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对46例马传贫白细胞弱毒接种后3~55个月的马用中国马传贫强毒辽系和美国马传贫强毒Wyoming株攻击,攻击3个月后迫杀,经剖检、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和比较,基本可归纳为三种类型的形态学改变:Ⅰ型有典型的马传贫规律性病变,免疫活性细胞减少,其变性、坏死程度较强毒攻击对照马略轻;Ⅱ型无马传贫规律性病变,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但肝内有铁反应;Ⅲ型无马传贫病理性损伤,免疫系统明显活化、增殖。疫苗接种马经两强毒株攻击后出现各型变化的马匹比例数有一定差异,但80%以上疫苗接种后强毒攻击的马均呈Ⅱ、Ⅲ型形态学改变,即这些马均处于免疫状态,从而对攻毒马建立了病理形态学和免疫形态学相结合的检测手段。此外,本研究也提出了马传贫白细胞苗的免疫持续期可长达3年以上的形态学根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伪狂犬病病毒(PRV)流行株的基因变异及遗传演变规律,本试验对福建福州疑似发生猪伪狂犬病的猪场病料,首先选用PCR技术、小鼠接种试验、细胞接种试验及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等方法分离鉴定病原,再对病原进行毒价测定、TK和gE基因克隆及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病原为PRV野毒,命名为PRV-FJFZ株;PRV-FJFZ株TCID_(50)为10~(-7.2)/0.1 mL,LD_(50)为10~(-3.56)/0.1 mL,对比分析PRV-FJFZ与国外PRV参考毒株的TK和gE基因序列同源性发现,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5%~100.0%和99.8%~99.9%。TK和gE基因遗传进化树表明,PRV-FJFZ株与当前国内流行的变异PRV毒株在同一分支上,PRV-FJFZ株与国外PRV参考毒株在不同的分支上。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PRV的防控净化工作和疫苗株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马立克氏病(MD)是由鸡马立克氏病病毒血清1型(MDV1)引起的鸡高度接触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MDV1在体内的复制状况与其致病性强弱及传播能力直接相关。本实验选择近几年从国内不同地区MD暴发鸡场分离的6株MDV1强毒株、弱毒疫苗“814”株和国内标准MDV1强毒J-1株,分别人工感染SPF鸡,采用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感染后1d~28d病毒在淋巴细胞和羽髓中的复制状况。结果显示,接种1d后即可在淋巴细胞中检测到MDV1(10^2.6 copies~10^5.2 copies/10^6 cells);在检测期间,淋巴细胞中病毒载量略有上升的趋势,总体呈现不规律变化,而且变化并不明显。接种7d后羽髓中病毒载量开始显著增加,14d~21d达到峰值,超强毒株峰值处病毒载量可达到10^7 copies/10^6 cells,峰值期病毒载量是感染前期(1d~7d)的100~10000倍。强毒株在体内的病毒载量高于弱毒株,即复制能力高于弱毒株。研究表明,MDV1国内流行的毒株有增殖速度快,病毒载量高的新特点;MDV1致病性的高低与在其在体内的复制能力的高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伪狂犬病毒人工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伪狂犬病毒(PRV)人工感染小鼠的模型,本研究采用PRV强毒株接种猪、羊及小鼠,疫苗株接种小鼠,应用组织病理技术观察PRV人工感染不同动物导致的组织病变。以1×102~4.5×104TCID50不同梯度剂量PRV强毒株通过滴鼻或皮下接种途径人工感染小鼠,6×104~2.7×105TCID50不同剂量疫苗株皮下接种小鼠,统计各人工感染剂量下小鼠存活率。感染PRV动物脑部病理切片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PRV强毒株及疫苗株接种小鼠后与PRV感染猪、羊后出现相似病理变化,均可导致炎性细胞的浸润及大脑实质内小胶质细胞的增殖。免疫组化染色表明PRV可以感染小鼠脑组织。本研究最终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应用PRV疫苗株,采用1×105TCID50剂量通过皮下注射接种小鼠,在接种后6 d观察病变。该实验模型为进一步研究PRV感染小鼠后的天然免疫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交叉保护特性。这些病毒代表血清1型的不同亚型,包括最近分离到的毒株(变异株),和血清2型病毒。用含有10~5、10~6、10~7或10~8TCID_(50)的已知病毒的灭活苗接种3周龄鸡,2周后以10~2或10~(3·5)EID_(50)的标准毒株或血清1型变异株攻击。攻毒后5天和10天根据眼观和组织学损伤、体重及法氏囊/体重比估价保护作用。血清2型病毒不能保护鸡抵抗血清1型病毒的攻击。低剂量的变异株疫苗能保护鸡抵抗高剂量或低剂量标准毒株或变异毒株的攻击。低剂量标准毒株或变异株疫苗能保护鸡抵抗高剂量或低剂量标准毒株的攻击。高剂量的任何一种标准毒株疫苗均可保护鸡抵抗低剂量(10~2EID_(50))变异株的攻击,但不能抵抗高剂量(10~(3·5)EID_(50))变异株的攻击。标准株疫苗赋予抗变异株保护力的最低剂量依毒株不同而异。结果表明,保护作用依赖于疫苗和攻毒的毒株和剂量,而且变异株和标准株拥有共同的保护性抗原。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对马传贫血清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耐热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对2匹弱毒疫苗免疫马跟踪检测17个月,在接种3周后ELISA检测均呈阳性,其中一匹马ELISA抗体阳性持续到接种后10个月,另一匹马ELISA抗体阳性可持续到接种后一年.对两匹马的所有不同时期采集的血清样品经75℃加热5 min处理后,用ELISA检测均为阴性.另选6匹马传贫弱毒疫苗免疫马血清且ELISA检测抗体呈阳性的30个样品,经75℃加热5min处理后,均由阳性转变成阴性.4匹经马传贫病毒辽毒株(LN-EIAV)实验感染马且ELISA检测抗体呈阳性的血清样品,经75℃加热5 min处理后,结果仍为阳性.23匹ELISA检测抗体呈阳性的自然感染马血清样品,经加热处理后,19匹马血清样品仍为阳性,4匹马血清样品由阳性转变成阴性.结果表明弱毒疫苗免疫马较自然感染马血清抗体耐热性稍差.  相似文献   

9.
为了测定鸡、鸭、鹅新城疫病毒的毒力强弱。测定其血凝价、血凝素热稳定性试验、血凝解脱试验、氯仿敏感性试验、耐酸性试验,并对3株病毒进行理化特性测定;测定其1日龄雏鸭脑内接种致病指数、6周龄鸭静脉接种致病指数和对13日龄非免疫鸭胚的半数感染量(EID_(50))。结果鸡、鸭、鹅新城疫病毒的血凝价依次为2~9、2~8、2~8;血凝素热稳定性指数分别为5、15、15 min;血凝均为快速解脱型;对氯仿敏感;对p H值3.0、p H值5.0均敏感;1日龄雏鸭脑内致病指数分别为0.59、0.84、1.04;6周龄静脉接种致病指数均为0;对13日龄鸭胚的半数感染量(EID_(50))分别为:10~(-5.31)/0.1 m L、10~(-6.5)/0.1 m L,10~(-7.79)/0.1 m L。表明鸡新城疫为中等偏弱毒力毒株,而鸭、鹅新城疫病毒均为中等毒力毒株。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疑似禽腺病毒Ⅰ亚群(FadV-4)感染病例进行确诊,并掌握致病原与流行毒株的基因差异性和致病性,试验采用病毒分离与胚体病变观察、血凝性测定、病毒含量测定、Hexon基因序列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对该病例分离的病毒进行了鉴定与致病性分析。结果表明:临床病料分离毒株SC株对1%鸡、鸭、鹅、猪红细胞均无凝集性,对SPF鸡胚和健康鸭胚的半数致死量(ELD_(50))分别为1×10~(-5.17)/0.1 mL和1×10~(-4.83)/0.1 mL,SC株Hexon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近几年国内FadV-4流行毒株基因序列做遗传进化分析,分离毒株与国内近2年的FadV-4流行毒株处于同一个小分支中,与国外FadV-4流行毒株处于不同小分支中。SC株对10日龄、20日龄、30日龄SPF鸡的致死率分别为100%、70%、30%,对10日龄、20日龄、30日龄肉鸭的致死率分别为90%、50%、20%。说明SC株为国内近2年流行的FadV-4毒株,且国内FadV-4现流行毒株在遗传进化上具有自己的地域特点,SC株对不同日龄SPF鸡和鸭均具有一定的致病性,且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兽医学报》2019,(9):1674-1683
2013-2016年期间,从云南陆良、富源、寻甸及西双版纳规模猪场经Bartha-K61疫苗免疫猪群中发生流产的胎儿内脏组织病料中成功分离获得4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分别命名为FY-YN-2014、LL-YN-2014、XSBN-YN-2015和XD-YN-2014株。经TCID_(50)测定、动物致病性试验、免疫保护试验及gE、gD、gC、TK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TCID_(50)分别为10~(-6.083)/100μL、10~(-5.75)/100μL、10~(-6.583)/100μL、10~(-6.5)/100μL。采用Bartha-K61疫苗免疫过的经产母猪血清样品对XSBN-YN-2015分离毒株进行微量病毒中和试验,其结果显示gB抗体阳性、gE抗体阴性的血清样品的中和效价在1∶16~1∶32之间,用gB、gE抗体均为阳性的血清样品时,其中和效价在1∶64~1∶128之间。4株分离毒株接种昆明小白鼠、家兔2~5 d后,均出现奇痒的典型伪狂犬病临床症状。对健康非免疫断奶仔猪进行攻毒,同样出现伪狂犬病的典型发病症状,且能从脑及内脏组织中扩增出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并成功回收分离到病毒株。在昆明小白鼠上的LD_(50)分别是10~(2.625) TCID_(50)、10~(2.875) TCID_(50)、10~(2.625) TCID_(50)、10~(2.5) TCID_(50)。XSBN-YN-2015株在非免疫断奶仔猪(伪狂犬病病毒gE、gB抗体阴性)测得的LD_(50)=10~(5.33) TCID_(50)。XSBN分离毒株对免疫2次Bartha-K61疫苗的断奶仔猪的攻击试验结果显示,被攻击仔猪均出现高热、精神萎顿、厌食等临床表现,但1周后均能耐过并逐渐康复,提示Bartha-K61疫苗株免疫猪只对当前流行的伪狂犬病病毒云南变异毒株的攻击基本能够提供100%保护。4株伪狂犬病病毒云南流行毒株与近年来国内报道的TJ、HeN1、NH1201等变异毒株的gE、gC、gD及TK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均高度一致,同源性高达99%~100%,均分属于同一进化树分支,不过与早期的国内毒株SC、GDSH株,国外毒株Becker、Nia-1、CL15、Kaplan、Kolchis、Hercules、NIA3及疫苗株Bartha相比,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也未分属于同一进化分支,因此,4株伪狂犬病病毒云南流行毒株也属于变异毒株。  相似文献   

12.
匈牙利有关兽医单位分离到几株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通过交叉中和试验,与“珀杜”(Purdue)毒株在血清学上未见差异。其中一株CK_p毒株经通过原代猪肾组织培养15代和继代猪甲状腺组织培养27代,致病力逐渐丧失,但保留了抗原性;在继代猪甲状腺组织培养中其滴度为10~5-10~6/毫升。用该毒株2毫升给5日龄的无特定病原仔猪鼻内接种,有50%发病,而给母猪鼻内接种5毫升则无发病症状。  相似文献   

13.
用马传贫驴白细胞123代弱毒通过 LP 继代细胞传代获得的 LP 继代毒制备了6、8、10、13及15代 LP 继代细胞疫苗,然后分别用10倍稀释及原液疫苗2 ml/匹皮下接种马进行效力试验。结果,在10倍稀释疫苗免疫组中,6代疫苗及15代疫苗保护率均为50%,10代疫苗保护率为100%;在原液疫苗免疫组中,6代疫苗保护率为50%,8、10、13及15代疫苗保护率均在90%以上。为此,该疫苗使用最佳代次为8~13代。  相似文献   

14.
利用抗伊氏锥虫表膜抗原的McAb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48匹健康马(骡)、5匹人工接种伊氏锥虫马(骡),9匹先用锥虫弱毒株免疫后用强毒株攻毒马(骡)共278份血清的循环抗原(CA),同时用常规间接ELISA检测了相应的循环抗体(CAb)。结果: 278份血清的CA、CAb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但其阳性检出时机不完全吻合;人工接种马(骡)的CA阳性检出率高于CAb,于接虫后经1-2个CA高峰而死,濒死前4/5动物的CA呈现阳性,免疫马(骡)在攻虫前CA即可呈现阳性,多经1-3个CA高峰后逐渐转阴;人工接种马(骡)的CA水玉高于免疫马(骡),二次攻虫后的CA水平高于首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研制成功了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在现地广泛用于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免疫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人们对马传贫的免疫机理,尚不清楚。为此,我们肘接种马传贫弱毒疫苗马进行了外周血TB淋巴纠胞的动力学观测,以期为  相似文献   

16.
马传染性贫血驴强毒gp90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EIAV驴强毒株D-AmR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了约1.4kb的gp90基因。将其克隆后进行了测序。测序结果表明所扩增的1338个核苷酸片段含有完整的gp90基因全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结果表明:D-A EIAV与国内分离株辽系强毒L株差异率仅有1.8%,而与国外毒株(克隆1369,WENVl7、WENVl6、PSPEIAVl9)核苷酸差异率在35.5%~37.2%之间;D-A株与国内分离株L株氨基酸水平差异率在2.9%,而与国外毒株氨基酸水平上的差异率在42.6%—46.0%;D-AEIAV有19个N-连接糖基化位点,L株、WENVl7和WENVl6是18个,克隆1369、WENVl6和WENVl7亲本毒株PSPEIAVl9是12个。  相似文献   

17.
参照NDV评价毒力的方法对1998—2008年间收集的25株H9N2AIV的致病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25株H9N2AIV不同毒株间致病性有较大差异,大致分为3类:致病性偏强、致病性中等和致病性较弱。从中选出致病力有差异的8个毒株进行了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指数(ICPI)、6周龄鸡静脉接种指数(IVPI)以及8周龄SPF鸡人工感染排毒试验,结果证明大部分毒株ICPI和IVPI基本上为0,排毒散毒的高峰期在攻毒后第5天到第6天。在25个毒株中,3#和12#表现出了比较高的致病性,不仅其EID50值最高(分别为10-8.8/0.2mL和10-8.8/0.2mL)、ELD50值最高(分别为10-7.9/0.2mL和10-8.7/0.2mL),而且鸡胚平均死亡时间也最短(分别为66.5,69h)。3#、12#还出现了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指数(分别为0.238,0.437)和6周鸡静脉内接种指数(分别为0.34,0.51)。在8周龄SPF鸡人工感染排毒试验中3#和12#毒株的排毒量大,排毒时间也明显长于其他毒株(第2~9天)。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我国H9N2AIV不同毒株致病性有明显差异,呈多态性,致病性偏强的毒株造成鸡群较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湖北省犬腺病毒2型(CAV-2)的基因遗传变异特征,本试验从武汉市某比格犬养殖场采集免疫过犬四联活疫苗的临床发病犬的眼、鼻和肛拭子,将经PCR检测为CAV-2阳性的病料接种犬肾细胞(MDC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CAV-2分离株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E3、Fiber、Penton和E1b基因PCR扩增和测序分析以及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经分离和鉴定共获得3株CAV-2,分别命名为HB404株、HB405株和HB078株。3株CAV-2分离株的E3、Fiber、Penton和E1b基因与国外疫苗毒株相似性分别为98.4%~99.6%、99.3%~99.9%、99.8%~99.9%和99.5%~99.7%;3株分离株的E3、Fiber和Penton基因与国内流行毒株相似性分别为96.6%~97.5%、98.5%~99.7%和99.4%~99.9%。且3株CAV-2分离株与国外疫苗毒株在同一分支,与国内流行毒株不在同一分支。HB405株能使犬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眼鼻有分泌物、打喷嚏和咳嗽等临床症状。结果表明,3株分离株的亲缘关系与国外疫苗毒株较近,HB405株为强毒...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弱毒疫苗免疫马血清对同源和异源病毒株的中和活性差异,本研究构建了不同EIAV株(EIAV_(FDDV3-8)、EIAV_(LN)、EIAV_(UK)和EIAV_(YN))Env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将这些质粒与包装质粒(pUK-Gag-pol)及表达荧光素酶的转移质粒(pONY8.1)共转染293T细胞;将假病毒与疫苗免疫马(5#、8#)血清共孵育后接种于ELR1-293T细胞单层;通过检测细胞中荧光素酶活性,计算疫苗免疫马血清中和50%假病毒感染的血清稀释倍数,评价血清对病毒的中和活性。结果显示,疫苗免疫马血清对表达不同Env假病毒的中和滴度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是:pVR1012-FDDV-3-8-Env、pVR1012-LN-Env、pVR1012-UK-Env、pVR1012-YN-Env,而且免疫血清对不同病毒株的中和能力与不同病毒株Env的变异呈负相关(5#,R~2=0.99;8#,R~2=0.96)。虽然免疫马血清中和异源病毒株的能力显著低于同源病毒株,但其对异源病毒株仍具有良好的中和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EIAV弱毒疫苗可以激发抗不同病毒株的广谱中和抗体。  相似文献   

20.
鸡新城疫病毒(NDV)V_4株是澳大利亚学者自健康鸡体内分离获得的自然无毒株.自1988年以来,我们对其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鉴定,结果发现,V_4株病毒可以在鸡胚中很好地增殖,感染鸡胚的尿囊液对鸡红细胞的血凝效价可达1:320~1:1280,这种血凝作用能为已知的NDV阳性血清所抑制,也能凝集人的O型红细胞,但不凝集猪、马等动物的红细胞,对发育鸡胚不致死,但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可达10~(-8.0)~10~(-9.0)/0.1mL;56℃1h仍然保留感染性,通过耐热筛选,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