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6,(12):2176-2182
目前已知革兰阴性菌的分泌系统共有6种类型,然而在沙门菌中只发现其中5种,即Ⅰ型、Ⅲ型、Ⅳ型、Ⅴ型和Ⅵ型分泌系统,对Ⅱ型分泌系统却未见报道。沙门菌的许多生物学特性是依赖于其分泌系统实现的,通过这些分泌系统,分泌性蛋白质或毒素被转运到细菌胞外,与宿主细胞发生相互作用而发挥其致病性。  相似文献   

2.
<正>细菌为了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和扩散,必须分泌一些毒力因子。革兰氏阳性细菌(G+)具有单一胞浆膜,胞浆膜外是一层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革兰阴性细菌(G-)则有两层生物膜,分为内膜(胞浆膜)和外膜,内膜和外膜之间为一层肽聚糖层和外周质间隙。毒力蛋白质的分泌需要跨膜,蛋白质跨膜所依赖的分泌通路称为分泌系统[1]。截至目前,已经在细菌中发现了5种主要类型的分泌系统:Ⅰ型分泌系统(TypeⅠsecretory system,T1SS)、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ory system,T3SS)、Ⅳ型分泌系统(TypeⅣsecretory system,T4SS)、Ⅴ型分泌系统(TypeⅤsecretory system,T5SS)和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ory system,T6SS)[2-4]。  相似文献   

3.
问号钩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Ⅲ型分泌系统相关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鼠疫耶尔森菌Ⅲ型分泌系统和大肠杆菌鞭毛系统中已知蛋白,以NCBI/Blast软件搜索问号钩体全基因组中与之高度同源的蛋白;用TMHMM-2.0对所得蛋白跨膜区进行分析;用Interpro对所得蛋白结构城进行分析,初步整理出问号钩体Ⅲ型分泌系统组成,发现10个被注释为鞭毛系统的相关基因和Ⅲ型分泌系统有关,并和鼠疫耶尔森菌Ⅲ型分泌系统相关蛋白有较高同源性。6个为跨内膜蛋白,4个为胞内蛋白,并共同组成Ⅲ型分泌系统的内膜孔道,但没能发现组成外膜孔道的蛋白组分。问号钩体Ⅲ型分泌系统与鞭毛组装系统共用相同的部分组分,但钩体Ⅲ型分泌系统和经典Ⅲ型分泌系统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它缺乏外膜孔道结构,且分泌产物先进入胞周间隙。  相似文献   

4.
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借助于细菌的分泌系统来发挥其毒性。革兰氏阴性细菌有5种类型蛋白分泌系统(Protein secretion system),即Ⅰ~Ⅴ型。其中,Ⅲ型分泌系统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Ⅲ型分泌系统广泛存在于动、植物致病菌中。在动物致病菌中,胞外菌利用Ⅲ型分泌系统黏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然后跨越胞膜将特异性蛋白注入宿主细胞内,而存在于空泡中的细菌也利用此系统穿越空泡膜注入蛋白质,从而来调节宿主细胞的功能。研究该分泌系统可能会发现新药的靶子,理解该分泌途径可能对于高毒性的或不稳定的成分的靶向运输等都有重要意义,Ⅲ型分泌系统正日益受到微生物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病原体在感染的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寻找外在的基本营养物质,又要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清除.这些过程大多都依赖于某些特殊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由细菌自身合成及释放,或存在于细菌表面,或释放到细菌的外环境中,或者是注入到宿主细胞内.这些蛋白质参与了细菌的各种重要生命活动,包括菌毛和鞭毛等细胞器的生物合成、营养物质的获取、对宿主细胞的毒力以及对药物抵抗力的形成等.因此,充分了解这些蛋白质从细胞内膜(IM)、细胞周质和外膜(OM)到达细菌表面的运输过程是了解宿主和病原菌之间联系的关键.分子微生物学已经揭示了革兰氏阴性细菌分泌生物学活性外蛋白的多种不同机制,目前备受关注6个分泌系统即Ⅰ,Ⅱ,Ⅲ,Ⅳ,V,Ⅵ及Ⅶ型分泌系统[1].所有的分泌系统均持有特殊的成分来介导效应蛋白穿过细菌不同的膜结构(即IM、细胞周质和OM).这些分泌途径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组群:Sec依赖性和非Sec依赖性[ 2].其中Ⅱ型分泌系统(T2SS)和V型分泌系统(T5SS)用Sec转移酶和氨基端信号肽运输其效应蛋白,Ⅰ型(TlSS)、Ⅲ型(T3SS)、Ⅳ型(T4SS)和Ⅵ型(T6SS)则采用的不依赖Sec转移酶的机制.Ⅵ和Ⅶ(T7SS)型分泌系统是最近被发现的分泌系统[3-5],还不清楚T7SS的机理,但已知T6SS被认为是许多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潜在毒力决定因子,能够促进细菌病原体之间,以及细菌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现在对其机制的研究还很缺乏,但已经在不同的动物感染模型中观察到了T6SS表型.  相似文献   

6.
正细菌为了促进生物被膜(Biofilm,BF)的形成、提高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和定植能力,进化出了许多简洁的机制,用来加工、组装和分泌相应的功能性蛋白~([1])。目前已经在细菌中发现了9种分泌系统,包括:Ⅰ型分泌系统(Type Ⅰ secretion system, TISS)由3种蛋白(内膜ABC转运蛋白、周质膜融合蛋白和外膜孔蛋白)组成跨细胞双层膜的复合物,  相似文献   

7.
布鲁菌是一种严重危害家畜和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致病菌,近几年国内牛羊养殖场和人的感染率急速攀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研究认为,布鲁菌在细胞内可以利用Ⅳ型分泌系统(typeⅣsecretion system,T4SS)分泌多种效应蛋白进入宿主细胞,这些效应蛋白能够改变病原菌在感染细胞内的转运,避免最终被杀死;也能逃避感染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维持其在细胞内的持续存在。本文将主要从Ⅳ型分泌系统的基本功能、效应蛋白筛选的方法、以及效应蛋白的功能研究作一简要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Ⅲ型分泌系统(Typr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是一种将细菌蛋白通过膜屏障注入宿主细胞的装置,Ⅲ型分泌系统(T3SS)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定植反刍动物储存宿主所必需的,也是引起人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E. coli 注射蛋白质进入上皮细胞使得细菌可以黏附并且促使其长时间定植在动物体内。在此,对关于EHEC Ⅲ型分泌系统调控的研究近况、效应蛋白表达的共调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细菌Ⅲ型分泌系统的发现是病原菌致病机理的重大发现。病原菌为了生存和进入真核宿主细胞,经过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了入侵宿主细胞的特异性机制,其中最显著的机制是细菌Ⅲ型分泌系统(T3SS)。T3SS可以将病原菌效应蛋白直接注入宿主细胞中。最初T3SS只是在少数的致病菌中发现,后来在人类、动物甚至植物的共生菌或益生菌中都有发现。近几年在T3SS的结构、装配以及致病机理的研究上取得巨大的进展。研究T3SS的装配不仅有助于探索病原菌的致病机制,还对研究细胞器装配和蛋白分泌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ExoS是铜绿假单胞菌通过Ⅲ型分泌系统靶向输入真核细胞的毒性蛋白之一,该蛋白有助于细菌进入宿主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并抑制细胞分裂、导致细胞凋亡,在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对近年来有关ExoS蛋白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为难治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蛋白分泌在调控细菌与周围环境的互相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革兰氏阴性菌的分泌涉及内膜和外膜的跨膜转运,已知的6种蛋白分泌系统均显示出相当可观的多样性。而革兰氏阳性菌除了部分蛋白通过其中的几种分泌系统来分泌外,其还进化、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蛋白分泌系统,就是Ⅶ型分泌系统(TypeⅦSecretion System,简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兽医学报》2019,(8):1647-1652
<正>革兰阴性菌具有外膜和内膜2层脂质双分子层,其分泌系统较革兰阳性菌更为复杂多样,而其中V型分泌系统是其中结构最简单的一种。V型分泌系统所转运的蛋白质统称为自转运蛋白(autotransporter)。自转运蛋白是在革兰阴性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蛋白质,它通常作为细菌的外膜蛋白或者分泌蛋白在细菌的多种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动物共生菌或致病菌中,这些细菌在与宿主体内环境的长期共同进化中,分化出多种功能的自转运蛋白,使其能够更加适应体内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兽医学报》2019,(12):2405-2411
为分析肉桂油口服液对沙门菌Ⅲ型分泌系统的抑制作用及机制,以鸡白痢沙门菌CVCC1798和鼠伤寒沙门菌SL1344为研究对象,基于主要毒力因子SipA的分泌表型,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和荧光定量PCR分析检测肉桂油口服液对沙门菌主要毒力因子SipA和SipB分泌的影响及机制。结果显示,肉桂油口服液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浓度范围内,可抑制沙门菌Ⅲ型分泌系统活性及其入侵细胞的能力。蛋白免疫印迹表明肉桂油口服液降低沙门菌Ⅲ型分泌系统主要效应蛋白SipA和SipB的分泌及调控蛋白HilA的表达。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肉桂油口服液抑制沙门菌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及调控蛋白的转录水平。结果提示肉桂油口服液可有效抑制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及调控蛋白的转录和分泌,表明肉桂油口服液是一种潜在抗沙门菌感染先导复合物。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蛋白与毒力的关系,采用SDS-PAGE测定了82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细胞外膜蛋白(OMP),比较了不同临床背景分离株的OMP表型差异,根据外膜蛋白的电泳迁移率Rf值和蛋白含量对OMP与毒力菌株的相关性和PAGE分型进行了聚类分析。图谱表型分析结果表明,82个分离株分成以相对分子质量36~40ku为特征的Ⅰ型和以42~45ku为特征的Ⅱ型2种类型,约34%患病猪分离株属于PAGEⅠ型,只有8.7%健康猪分离株属于PAGEⅠ型。Rf值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外膜蛋白分为3种类型,PAGEⅠ、PAGEⅡ和PAGEⅢ型。图谱蛋白含量聚类分析显示5个PAGE型。结果提示,36~40ku蛋白与菌株的毒力相关。  相似文献   

15.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狂犬病病毒糖蛋白(RVgp)基因BglⅡ片段(1675bp)分别正向插入到原核高效表达载体pET-17b和pET-17b2(用SacⅠ-NdeⅠ缺失掉pET-17b60bp含起始密码子ATG小片段)的BamHⅠ切点,构建重组质粒pET-17bRVgp和pET-17b2RVgp。将其分别转化表达受体菌E.coliBL21(DE3)和E,coliBL21(DE3)plysS.IPTG诱导表达,菌体经超声波裂解处理后SDS-pAGE,染色,在分子量约60000处可见重组质粒表达的较宽的蛋白带,以抗RVgpMcAb进行Western-blot检测,表明该表达蛋白为RVgp。通过扫描显示,表达的RVgp占菌体总蛋白的10%~14%,其中pET-17b2RVgp在E。coliBL21(DE3)中的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分泌IgA和IgG的浆细胞是黏膜免疫系统中两种重要的效应细胞。本研究旨在探究分泌IgA和IgG的浆细胞在家兔鼻腔中的分布特征。以20只健康成年家兔为研究对象,根据硬腭褶皱和牙齿特征,依次将家兔鼻腔分为Ⅰ、Ⅱ、Ⅲ、Ⅳ、Ⅴ 5段,运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及统计学方法,对分泌IgA和IgG的浆细胞在家兔鼻腔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分泌IgA和IgG的浆细胞在家兔鼻腔每段都有分布,主要弥散分布于鼻黏膜固有层中;其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核一般位于细胞一侧,胞质丰富呈阳性反应。统计结果显示:分泌IgA和IgG的浆细胞在鼻腔不同段的分布密度由高到低依次是:鼻腔第Ⅳ段、第Ⅴ段、第Ⅲ段、第Ⅱ段、第Ⅰ段。其中分泌IgA的浆细胞在鼻腔Ⅲ、Ⅳ、Ⅴ段的分布密度显著高于鼻腔Ⅰ、Ⅱ段(P<0.05),在上颌鼻甲、鼻中隔和筛鼻甲的分布密度显著高于上鼻甲(P<0.05);与分泌IgA的浆细胞相比,分泌IgG的浆细胞除鼻腔第Ⅳ段的分布密度显著高于鼻腔Ⅲ、Ⅴ段(P<0.05)外,其分布变化趋势基本与分泌IgA的浆细胞类似。结果证明,分泌IgA和IgG的浆细胞弥散分布于家兔每段鼻腔的鼻黏膜固有层中,有利于SIgA和IgG分子在整个鼻黏膜形成完整的保护屏障;分泌IgA和IgG的浆细胞主要分布在家兔鼻腔Ⅲ、Ⅳ、Ⅴ段及上颌鼻甲、筛鼻甲和鼻中隔,提示这些区域是家兔鼻腔免疫的重要效应部位。本研究为家兔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及进一步探讨家兔鼻腔免疫应答的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制以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 4种外毒素蛋白(ApxⅠA、ApxⅡA、ApxⅢA、ApxⅣA)和外膜蛋白(OMP)为组分的亚单位疫苗,在本研究室已表达纯化的r ApxⅠA、r ApxⅡA、r OMP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得到ApxⅢA、ApxⅣA基因,并分别将其克隆至表达载体p ET-32a中,测序验证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宿主菌BL21 (DE3),经IPTG诱导表达后获得重组蛋白r ApxⅢA和r ApxⅣA。将获得的5种蛋白(rApxⅠA、r ApxⅡA、r ApxⅢA、r ApxⅣA和r OMP)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成亚单位疫苗免疫BALB/c雌鼠进行免疫效果测定,设灭活疫苗组(Ⅰ组)、弗氏佐剂乳化的亚单位疫苗组(Ⅱ组)、白油佐剂乳化的亚单位疫苗组(Ⅲ组)、灭活疫苗+白油佐剂乳化的亚单位疫苗组(Ⅳ组)和PBS组(Ⅴ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表达了重组蛋白r ApxⅢA和r ApxⅣA且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加强免疫后,Ⅱ组、Ⅲ组和Ⅳ组的r ApxⅠA、r ApxⅢA、r ApxⅣA和r OMP抗体水平基本一致(p0.05),均显著高于Ⅴ组和Ⅰ组(p0.05);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Ⅱ组与Ⅲ组保护率一致(p0.05),显著高于Ⅴ组(p0.05)。表明本研究中的亚单位疫苗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新型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肠道病原菌,在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微生物中常列榜首。沙门菌的致病性与其Ⅲ型分泌系统(T3SS)密切相关。沙门菌能够利用T3SS选择性分泌效应蛋白至感染细胞的胞质中,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调节宿主细胞的功能,完成细菌的感染和胞内定殖过程,从而逃避机体的清除作用。沙门菌T3SS的作用机制研究对于沙门菌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对沙门菌T3SS的结构、组装及作用机理做一综述,以期为沙门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朱必凤  杨旭夫  彭凌  韦昭玉 《兽医大学学报》2012,(11):1656-1661,1668
采用SDS-PAGE测定了82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细胞外膜蛋白(OMP),比较不同临床背景分离株的OMP表型差异,分析了OMP与毒力菌株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外膜蛋白分为3种类型:PAGEⅠ、PAGEⅡ和PAGEⅢ型。约34%患病猪分离株属于PAGEI型,只有约9%健康猪分离株属于PAGEI型,说明36000-40000蛋白与菌株的毒力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检测和比较大肠杆菌(E.coli)产生的细胞毒素坏死因子(CNF),用10^10E.ColiO32菌株口服接种2窝仔猪。在24小时内,接种E.coliO88的6头仔猪死亡2头,3头发生腹泻,其他仔猪于接种后1、5、6和8天屠宰,细菌培养表明感染E.coli者,早期整个大肠发生菌血症;呈现的早期肠炎病变,发展为小肠结肠炎;菌血症扩展到肺部;组织学病变为脑、心、肝和肾出现毒血症,呈充血、水肿和渗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