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新型变异株在我国广泛流行,主要发生于肉鸡,其致病力弱、隐蔽性强但能造成法氏囊严重萎缩。本研究从山东济宁地区临床出现法氏囊萎缩的发病麻鸡中采集法氏囊病料,接种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通过RT-PCR方法进行病毒鉴定,将分离毒株回归SPF鸡进行致病性试验,同时对其主要抗原基因VP2进行进化分析。结果发现,该毒株能致死鸡胚;对其VP2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发现,其与近几年的新型变异株基因序列的进化关系较近,同源性为96.1%~99.2%;人工感染SPF鸡第7 d法氏囊即出现较为明显的萎缩,第14 d萎缩更为明显,囊体比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本研究分离到的麻鸡源传染性法氏囊病毒JN22株属于新型变异株,能导致SPF鸡法氏囊显著萎缩。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疑似广西东兰乌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例进行诊治,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细菌学检测、病毒检测和分离、序列分析以及病理切片观察,证实该鸡群感染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析表明,该毒株与疫苗株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1.0%~93.3%,与超强毒株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87.0%~96.0%,并且与超强毒株在系统进化树中同处一个分支。说明此次分离于乌鸡群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为超强毒株,并且发生了新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变异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和gB基因遗传变异特性,本研究对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变异株PRV GD的一步生长曲线和病毒对小鼠的毒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PRVGD毒株对KM小鼠的LD50为102.32TCID50。此外,对PRVGD株的gB基因进行了全长扩增,并对gB基因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研究结果显示,PRVGD株的gB基因与国内外PRV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3%~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6.8%~99.9%。与经典毒株相比,PRV GD株的gB基因有位点插入、突变和缺失。基于gB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PRV GD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鉴定的PRV流行变异毒株如ZJ01、TJ、HeN1和JS-2012株位于同一分支上,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与国内外经典毒株均处于不同进化树分支,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为PRV流行变异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及针对变异毒株的控制和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流行变异毒株的病原学特性及分子遗传变异特点,本研究从广东省某疑似暴发猪伪狂犬病的猪场采集的病料中分离到一株PRV毒株,命名为GD株。该病毒在PK-15细胞中能够产生典型的PRV细胞病变,病毒滴度可达109.0 TCID50/mL。将病毒感染KM SPF小鼠,接种小鼠在4 d内全部死亡,并且均出现典型的PR症状。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RV GD株的TK和gE基因与国内外PRV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4%~100%和97.6~99.9%,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4%~100%和95.5%~99.8%。基于gE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PRV GD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鉴定的流行变异毒株位于同一分支上。与经典株相比,PRV GD株的gE蛋白氨基酸序列在48和496位均有1个天冬氨酸(D)的插入,符合PRV变异株的典型特征。本研究成功分离到一株PRV变异株,为PRV流行变异毒株的防控和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于雷 《中国兽药杂志》2022,56(10):18-24
为探索一个已免疫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的817肉鸡场在免疫后发生IBD的原因,本研究对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通过RT-PCR扩增分离株VP2基因后进行相关分析,并对分离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分离到一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将其命名为ZHA001株;ZHA001株 VP2 基因序列与参考株的同源性为 90.1%~97.9%,与超强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大于99%;具有超强毒株的特征性氨基酸位点;遗传进化分析发现,ZHA001株属于超强毒株分支;致病性试验中,发病率为100%,致死率为90%。结果表明:IBDV ZHA001株为超强毒病毒。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研究从江苏某疑似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场采集病料,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RT-PCR检测、基因测序、SPF鸡胚接种、琼脂扩散试验和雏鸡攻毒等试验,证实了该鸡群发生了传染性法氏囊病,且分离到一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JSXY株),该病毒有较强的致病力,VP4基因比较分析发现其与变异株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同源性为95%。本研究为江苏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根据毒株的致病性,IBDV可分为无致病力(血清II型)、弱毒力(疫苗株)、经典强毒、变异株和超强毒株。血清II型株不引起鸡的法氏囊损伤和鸡只死亡。弱毒力株不引起死亡,但根据其毒力的差异对法氏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经典强毒株引起  相似文献   

8.
将秦皇岛某养鸡场疑似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死鸡进行剖检,为了对该疑似病例进行确诊,并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经对流免疫电泳,对采集的病料进行病毒的分离,阳性法氏囊病料进行病毒RNA的提取,采用套式RT-PCR对病毒的VP2高变区进行扩增,分析氨基酸序列。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被检毒株与GenBank报道的标准超强毒株OKYM、UK661、DV86同源性高达100%,与V3、V2亲缘关系较近。动物回归试验可使健康鸡100%发病,病死率80%。表该分离株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广西流行株的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接种的方法对2006年~2007年间采集自广西各鸡场的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病料进行病毒分离,设计针对VP2高变区(vVP2)的引物对分离物通过RT-PCR进行鉴定及序列分析.共分离出9个IBDV毒株,其ELD50在105/0.2 mL~106/0.2 mL之间.分离株vVP2序列通过具有分型意义的酶切位点和关键位点氨基酸分析,证实9个分离株均属于vvIBDV.同源性分析表明,9个分离株之间在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7.2%~100%和95.2%~100%,与vvIBDV参考株同源性分别为93.8%~98.2%和92.4%~98.6%,而与常用疫苗株Bursine-2、B87(in),变异株GLS,经典毒株,中等偏强毒力株YL052的同源性仅有90%左右.遗传进化分析发现,分离株与vvIBDV参考株同处于1个大分支,与DV86和OKYM株的亲缘关系最近,与2000年~2005年问广西分离的vvIBDV株距离较远,它们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分群.研究表明,近2年来广西仍然存在vvlBDV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从山西某养殖场分离到一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经序列比对,发现其与国外经典超强毒株的同源性高达99.6%,除222位点,其他位点均具备超强毒株的序列特征,结合临床发病特征,确定为超强毒株。用此超强毒株研制成传染性法氏囊病灭活疫苗,对健康鸡群三免,当卵黄抗体滴度达到27时,收集鸡蛋,制备高免卵黄抗体,用此高免卵黄抗体治疗IBDV感染鸡群,有效率达100%。  相似文献   

11.
用RT-PCR方法对山东省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组织样品进行检测,对阳性样品进行了病毒分离,设计引物扩增出分离病毒的全基因组。谱系分析表明,除WF株外,其他分离株与国内大部分强毒株位于同一个谱系。序列分析表明,LY、QD、BZ、LC、TA、DZ、HZ、JN分离株VP2七肽基序均为S-W-S-A-S-G-S,在第222、253、256、279、284、294和299位上的氨基酸残基分别是A、Q、I、D、A、I和S,具有IBDV强毒的分子特征。攻毒试验表明,LY株产生明显IBD病变,死亡率为40%(2/5),为强毒株,结果与序列分析一致。WF株与B87和Gt疫苗株位于同一谱系,VP2分子特征也与Gt弱毒株相同,攻毒试验显示WF株为弱毒株。同源性分析表明,LY、QD、BZ、LC、TA、DZ、HZ、JN与国内分离的强毒株之间VP2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3.3%~99.8%,与现行商品疫苗毒株B87和Gt的VP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1~96.2%和94.5~96.9%;WF分离株与国内分离株之间VP2氨基酸同源性为95.6%~99.2%,与疫苗株B87和Gt株VP2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2%和99.6%。本文对山东省流行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对病毒的基因组学和致病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此研究对了解本病的流行现状,分析病毒变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17,(10):74-80
为了解广东地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流行现状,对广东地区猪场进行了PEDV流行株的分离,分离得到1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对分离毒株的S、N、M及ORF3基因进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检测的PEDV毒株GD/JMEP与经典的CV777毒株亲缘关系较远,与近几年广东地区流行的PEDV毒株处于一个群,亲缘关系较近;通过ORF3序列分析发现,未有核苷酸的缺失;N、M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发现,GD/JMEP与EAS1等经典毒株的同源性相对较低,与2013—2015年中国、美国、韩国等流行毒株的同源性较高;相比于经典传统毒株CV777,GD/JMEP的N基因存在9个氨基酸的差异,M基因存在11个核苷酸位点的变异和3个氨基酸的改变S基因存在几个位点核苷酸的缺失或者插入;与目前流行毒株比较,M、N基因存在核苷酸位点的改变,S基因在406位点存在新的突变;通过氨基酸比对分析,GD/JMEP发生了6个新的氨基酸位点突变,表明本试验所检测的PEDV为目前广东流行毒株。  相似文献   

13.
经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接种、易感鸡接种试验、电镜观察,从安徽地区疑似病鸡的法氏囊组织分离到3株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分离株人工感染4周龄鸡,致死率分别为92%、83%、67%。接种9~10SPF鸡胚测得的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分别为10-6.8/0.2mL、10-5.4/0.2mL、10-4.6/0.2mL。应用Nested-PCR分别对3株分离株VP2基因高变区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个分离株与国内外参考超强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2%~99.5%,氨基酸同源性为99.3%~100%,VP2高变区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符合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特征。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致病特性以亚临床型IBD症状为主,最典型的病变是法氏囊迅速萎缩,未见经典毒株所致的高死亡率及典型的腿肌出血等症状。当常规IBD疫苗免疫的鸡群受到变异毒株侵袭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兽医学报》2017,(4):762-767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多见于雏鸡,感染雏鸡常见免疫器官萎缩,法氏囊损伤并诱导机体严重的免疫抑制,致使被感染鸡易受2次感染或免疫失败,给禽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现首先简要分析了传染性法氏囊病不同毒株基因组序列间的同源性与进化性关系,并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编码序列的microRNA靶位点进行了预测,其次探讨了microRNA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之间的调控关系,最后对microRNA在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中的可能应用进行展望,以期为深入研究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子调控机制和防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青年鸡的一种以免疫抑制为特征的疾病,它能引起法氏囊的严重病变。这种病是由双股双片段RNA病毒引起的,该病毒是双股RNA病毒科的一个成员。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控制途径主要是用减毒或灭活苗免疫鸡群。在美国和欧洲认为法氏囊病毒有两种血清型,但只有血清I型病毒用于制备商品性疫苗,血清Ⅱ型病毒无致病性。最近有报道,从患有法氏囊病且有高水平抗体的鸡中分离出一株血清I型法氏囊病病毒,这一株病毒是法氏囊病病毒的变异株。有人认为具有不同抗原性的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毒株的出现是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CH-1a株致弱过程中不同代次病毒(S39、S70、S148、S171)及国内分离株(GD3、JS1、JS5)的结构蛋白基因(ORF2~ORF7)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并与国内外毒株序列进行比较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PRRSV CH-1a株各传代毒株和国内分离毒株各个结构蛋白序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与GenBank上的登录序列进行了比对,发现GP2~GP5同源性在83.1%~100%,M蛋白同源性在95.4%~100%,N蛋白同源性在87%~100%,其中以GP2、GP3和GP5发生突变几率较大;另外,发现PRRSV CH-1a不同代次病毒GP5的H38突变为Q38(S70),L146突变为Q146(S148),而2006年分离的PRRSV变异毒株由F39突变为I39,而且分离毒株的毒力明显强于经典毒株.进化分析表明,GD3毒株与2006年~2007年分离的毒株以及PRRSV CH-1a株的亲缘关系均较近,处于二者的中间位置.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5,(3):34-38
为了确定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流行特点及变异规律,本研究对我国华东地区分离到的14株PEDV的ORF3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并与国内外代表毒株的ORF3基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华东地区检测的PEDV流行毒株的ORF3基因之间的同源性为92.4%~100%,与经典毒株CV777同源性为92.0%~96.4%,与PEDV变异株的同源性为95.1%~100%。根据ORF3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分离的14个PEDV毒株与CV777的遗传进化距离较远,与PEDV变异株的遗传进化距离较近,表明我国PEDV流行毒株以变异株为主,较以往的疫苗株CV777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因此需要开发新的疫苗,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报道分离出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变异株,其致病特性以出现亚临床型IBD症状为主,没有经典毒株所致的高死亡率及典型的腿肌出血等症状,最典型的病变是病鸡法氏囊迅速萎缩,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常规IBD疫苗免疫的鸡群受到IBDV亚型(变异毒株)侵袭时,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是当前某些地区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13个地方分离株与3个商品疫苗株的VP1-b基因(756 bp~1 522 bp)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本研究对其进行RT-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获得的VP1-b基因长度均为767 bp; 13个分离株VP1-b节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7 %~100%和72.9%~100%,其中10株超强毒分离株与经典株、弱毒株、疫苗株的同源性较高,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5.7%~100%和94.5%~100%,所有12个超强毒分离株与超强毒参考病毒株的同源性均较低,核苷酸同源性仅为68.2%~79.2%;在遗传进化分析中,所有病毒株被分为3个分支,与相应病毒株的基于IBDV-VP2高变区(vVP2)序列的遗传进化树比较并结合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弱毒株HUN0804之外,其它12个分离株可能均为重组病毒.据此推测,基因重组可能是目前IBDV流行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