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花期渍水对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影响及其与小麦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关系,以期为江汉平原小麦抗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裂区试验,以襄麦55和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设不渍水(CK)和开花期连续渍水7 d(WL)处理,测定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及产量和产量结构等指标,并分析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变化与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关系。【结果】 0~20 cm土层各形态氮素含量对渍水的反应强度较20~40 cm和40~60 cm表现更剧烈。与CK相比,WL处理下(渍水后0~7 d),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下降,下降幅度达65.7%~81.2%,铵态氮含量则上升48.7%~54.8%;碱解氮含量有所下降,总氮含量上升,但变化幅度较小。当撤去水分处理后(渍水后7~14 d),硝态氮含量急剧上升,甚至恢复至与CK相同水平,铵态氮含量逐渐下降,与CK变化趋势相反;总氮和碱解氮含量变化与CK趋势一致。随后至小麦成熟期,CK和WL处理下各氮素含量总体上均逐渐降低。开花期渍水显著降低了襄麦55和郑麦9023的花后氮素积累量(P<0.05,下同),并导致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均显著下降;襄麦55花后氮素积累量下降幅度显著小于郑麦9023。此外,WL处理显著降低了襄麦55和郑麦9023的千粒重和籽粒产量,与CK相比襄麦55和郑麦9023的产量分别降低25.24%和34.81%。通过对渍水条件下土壤各形态氮素含量与产量及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冗余分析可知,渍水第7 d (渍水终止当天)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小麦产量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均呈正相关,铵态氮和总氮含量与小麦籽粒产量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呈负相关,与土层深度关系较小;碱解氮含量与小麦籽粒产量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关系存在土层间差异。【结论】开花期渍水显著降低小麦产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对土壤各形态氮素的影响主要在0~20 cm土层,以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变化对渍水的响应最敏感,其中硝态氮含量与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和籽粒产量呈正相关,而铵态氮与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和籽粒产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山农23和济麦20为试验材料,研究灌浆期(花后10~20 d)高温对小麦旗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条件下,山农23的SOD活性一直显著高于对照,而济麦20的SOD活性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山农23中Fe-SOD和Mn-SOD表达量的变化与SOD活性的变化趋势相似,但Cu/Zn-SOD表达量的变化与SOD活性的变化趋势不同。济麦20中3个SOD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均与SOD活性的变化基本一致。高温胁迫条件下两个小麦品种的GR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山农23中GR表达量的变化与GR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济麦20中GR表达量的变化早于GR活性的变化。总体来看,高温胁迫条件下山农23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Fe-SOD和Mn-SOD基因对SOD活性起主要作用,抗氧化酶相关基因对灌浆期高温胁迫的响应比酶活性更敏感。  相似文献   

3.
以强筋型小麦郑麦9023、中筋型小麦温麦4号和弱筋型小麦豫麦50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类型小麦籽粒灌浆期碳水化合物、淀粉及其组分含量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小麦籽粒灌浆期的蔗糖含量均随灌浆进行呈降低趋势,葡萄糖含量在灌浆前期亦呈逐渐降低趋势。郑麦9023以花后6 d籽粒果糖含量最高,而后逐渐降低;豫麦50和温麦4号籽粒的果糖含量亦在花后6 d达到峰值,之后迅速降低,至花后24 d时略有升高,而后又迅速降低。郑麦9023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6和18 d,且第1个峰值显著高于第2个;而豫麦50和温麦4号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均出现在花后12 d。随着灌浆的进行,不同类型小麦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且豫麦50明显高于郑麦9023和温麦4号。不同类型小麦籽粒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P)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3类小麦AGPP活性的峰值均出现在花后18 d,UGPP和SSS活性的峰值,温麦4号分别出现在花后12和18 d,豫麦50和郑麦9023则分别出现在花后18和12 d。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验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MHC Ⅰα和β2m基因是否参与诱导抗寄生虫免疫应答,为揭示鱼类免疫系统启动抗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感染的细胞免疫应答分子机制打下基础.[方法]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刺激隐核虫感染斜带石斑鱼前后MHCⅠα和β2m基因在感染局部位点和免疫器官中的表达变化进行检测.[结果]MHCⅠα和β2m基因在健康斜带石斑鱼的组织中均呈组成性表达,且以在外周血、腮、头肾和脾脏中的表达量较高.经刺激隐核虫感染后,MHCⅠα和β2m基因在斜带石斑鱼皮肤中的表达明显上调,均在感染后第5 d达峰值,其中MHCⅠα基因的最大表达量为2.6倍、β2m基因的最大表达量为6.1倍;在腮中二者呈波动性变化,而在头肾中以显著下调为主.在脾脏中,MHCⅠα基因在刺激隐核虫感染后第5 d显著上调表达,为对照组的2.0倍,至感染后第7 d其表达水平略微下调,为对照组的1.5倍;β2m基因表达于感染后12h即升高至对照组的4.0倍,此后呈下调表达趋势,至感染后第5 d其表达水平再次上调为对照组的3.4倍.[结论]在刺激隐核虫感染过程中,斜带石斑鱼MHCⅠα和β2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皮肤、鳃、头肾和脾脏中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即鱼类MHC Ⅰ类分子可能参与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在抗寄生虫感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小麦叶锈菌侵染前后2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叶片中的POD、PPO、PAL、β-1,3-葡聚糖酶4种防卫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种前,抗病品种的POD和PPO活性均高于感病品种,而抗、感品种间PAL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差异不大;接种叶锈菌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小麦叶片中的4种防御酶活性均高于未接种处理,并且抗病品种接种后PPO活性变化幅度明显高于感病品种;抗病、感病的小麦接种叶锈菌处理与未接种处理的POD、PPO、PAL、β-1,3-葡聚糖酶4种防卫酶的活性均升高,POD、PPO、PAL 3种酶活性在接种后3 d达到峰值,β-1,3-葡聚糖酶在接种后4 d达到峰值;相对于其他防御酶,PAL在测定期内活性变化程度不高,表现平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接种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ing disease,RSD)菌后甘蔗防御酶活性的变化,为进一步探明甘蔗与RSD病菌的互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温汤脱毒后的甘蔗品种桂糖1 1号(GT11)为材料,设RSD菌液浸种为处理,ddH2O浸种为对照,测定甘蔗茎、叶不同时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5种防御酶活性变化.[结果]在RSD病菌胁迫下,甘蔗茎和叶片中相关防御酶活性均有所变化,茎中除APX活性一直高于对照外,其他酶活性均表现为在90 d时低于对照,180d时高于对照;叶中除POD活性一直高于对照外,其他酶活性在90 d时高于对照,180 d时低于对照.[结论]在RSD病菌胁迫下,甘蔗茎和叶片中CAT、SOD、POD、APX及GR活性均有所提高,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在茎中出现逐渐高于对照的趋势,叶片则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盐胁迫下小黑麦中碳酸酐酶(CA)基因表达特点及酶活性变化规律.[方法]采用0.15M NaCI对两个六倍体小黑麦品种幼苗进行胁迫处理,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胁迫条件下CA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进行检测,并利用pH计法对相应材料中的碳酸酐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盐胁迫条件下两个小黑麦品种幼苗中的CA基因表达量及酶活性均较对照有所增强.随胁迫时间的不同,参试的两个小黑麦品种中CA基因表达量及酶活性变化的幅度有一定差异.[结论]盐胁迫对小黑麦中CA基因的表达量和酶活性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选择信阳地区主栽小麦品种西农979、鲁农116、优麦2号、郑麦379、豫农035和新麦288进行大田种植,统计分析其赤霉病发病情况。同时,室内种植上述6个小麦品种,并在苗期接种不同浓度禾谷镰刀菌孢子悬浮液,培养至四叶期,测定不同品种间SOD和POD含量,分析各品种赤霉病苗期抗性。结果表明,西农979、鲁农116和优麦2号三个品种在大田种植中赤霉病抗性较好,郑麦379和豫农035田间抗性较差;各品种接种后SOD、POD指标出现显著变化,西农979、鲁农116和优麦2号苗期酶活性变化不大,推测其受赤霉病影响较小,抗性较强;豫农035苗期POD、SOD活性变化较大,推测其受赤霉病影响较大,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试验以水稻垦鉴稻10号及其转ICE1(Inducer of CBF expression 1)基因水稻T2-9株系为实验材料,低温(0℃)处理水稻幼苗0-10 d,测定抗氧化酶(SOD、CAT、POD、GR和APX)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常温下,转基因植株抗氧化酶活性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经低温胁迫后,转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的抗氧化酶活性在变化幅度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冷处理12h后,除POD外非转基因水稻的抗氧化酶活性开始下降,而转基因水稻酶活性仍继续升高;SOD、CAT、APX和GR活性分别在冷处理2、4、4、6 d达到最大值。与非转基因水稻相比,低温胁迫过程中转基因水稻POD活性没有明显变化。非转基因水稻POD活性水平则明显升高,在冷处理2天时达到最大值,是同处理时期转基因水稻POD活性的2.1倍。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不同抗性的向日葵品种与锈菌(Puccinia helianthi)互作后保护酶系代谢的变化与向日葵抗锈病性的关系,接种锈菌后不同时间测定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这5种酶活性升高幅度均高于感病品种,说明这5种酶活性的变化与向日葵抗锈病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万寿菊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寿菊又名金盏花、臭芙蓉 ,千寿菊、蜂窝菊 ,属菊科万寿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人工栽培万寿菊主要是取其花朵作为提取黄色素的原料。在正常条件下 ,种植万寿菊可实现公顷产鲜花 2 2 .5t以上、产值可达 135 0 0元左右、利润可达6 0 0 0元左右 ,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陆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建立产销通路 ,并提及物流在流通环节的重要性。最后就大陆各地的招商引资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3.
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成效与主要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成效、主要措施和今后发展的策略,以期为兴宁市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秸秆切碎灭茬机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双轴击切式破碎秸秆和根茬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单轴压切原理和非等长刀切碎模型,并对秸杆切碎灭茬机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该机田间试验表明切碎率达91.4%,根茬破碎率达86.5%。该机的应用必将促进一年两熟平作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创新设计能力等方面,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两门课程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独立设课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施磷量对黄秋葵生长、产量、品质及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能显著提高黄秋葵株高、茎粗及叶数等生长发育指标(P0.05)。施磷处理黄秋葵产量高于不施磷处理,随施磷量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下降,当P_2O_5施用量为50 kg/hm~2时增产幅度最大。施磷还提高了黄秋葵可溶性糖、V_C及黄酮等品质指标,以P_2O_5施用量为25~50 kg/hm~2时品质较好。适量施磷也有利于黄秋葵植株氮磷钾含量的提高。因此,综合产量及品质等指标,黄秋葵较适宜的施磷量为50 kg/hm~2。  相似文献   

17.
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杆菌渗入烟草表皮瞬间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观察实验为例,对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创新型实验的选题设计、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了探讨。该实验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是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厌氧水解效率,采用双层平板法筛选出一株耐低温兼性厌氧蛋白酶产生菌192.经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茵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生长8~12h达对数期,初始pH 7.5时酶活力最高.蛋白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5℃、pH 7.0,酶活力最高达39.3 U/mL.该酶在50℃以下,pH 6.0~9.0性能稳定.在60℃以上热稳定性很差,70℃保存lh酶活力全部丧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干旱和温度胁迫对大蒜病毒积累的影响.【方法】采用qRT-PCR等方法对干旱和温度胁迫下大蒜叶片生理生化特性以及LYSV和OYDV两种病毒的积累量进行测定.【结果】干旱和温度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低于对照(土壤含水量20%,温度22℃),对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以及SOD活性呈现不同程度的影响;干旱胁迫下,LYSV和OYDV的积累量均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显著增加,在10%土壤含水量下,LYSV和OYDV分别达到8.60×106和6.54×106;温度胁迫下,低温4℃显著阻止了LYSV和OYDV的积累,高温35℃也对LYSV的积累量(1.78×106)起阻碍作用,而对OYDV的积累量(5.00×106)起促进作用.【结论】干旱和温度对大蒜LYSV和OYDV积累的影响不尽相同,对于其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平贝母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贝母(Fritilaria ussuriensisMxni m)俗称平贝,为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东北的长白山区,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区有栽培。平贝母是东北主要地产药材之一,鳞茎入药,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其主要成分是平贝母生物碱。2003年黑龙江省铁力市栽培的平贝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