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祖艳群  吴炯  肖烨宇  赵艳平  和祖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6980-16982,16996
[目的]为了对辣椒无公害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在As污染土壤上,氮肥对丘北辣椒植株叶片数、株高、分枝数、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辣椒砷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的生物量增加,有利于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植株丙二醛含量减少,As对植株的毒害作用减少;植株中的总砷含量表现出增加的趋势,300 kg/hm2氮素处理时辣椒的砷含量最高,为3.09 mg/kg。[结论]氮素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辣椒对As的吸收。  相似文献   

2.
液相-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食品中无机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准确测定食品中的无机砷。[方法]采用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LC-AFS)以及砷形态快速分析Princen柱和在线氢化物反应系统对食品中的砷进行检测。[结果]该方法对检测质量浓度为5μg/L的As(III)和As(V)标样,系统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检出限可以分别达0.98和2.88μg/L。该方法在5.0~100.0μg/L范围内的无机砷检测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可为0.999以上,加标量为10μg/L的回收率在95%以上。[结论]该方法是测定食品中无机砷含量的一种高效、低消耗的方法,在实际样品的无机砷检测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效果,非常适合无机砷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以浙江省某地铅锌矿附近污染农田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了砷污染农田生长水稻中砷的积累和形态组成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水稻不同器官中砷含量表现为根部>茎>叶>谷壳>糙米;水稻根部砷含量随土壤砷污染程度的加重和土壤pH值的增加而增加,而地上部特别是糙米中砷含量受土壤性状的影响较小;水稻植株中的砷以无机砷为主,其平均量约占全砷量的85%;在水稻各器官中,As(Ⅲ)与As(Ⅴ)的相对比例有所不同,在根部、谷壳和糙米中以As(Ⅲ)为主,在茎、叶中以As(Ⅴ)为主;水稻体内DMAV(二甲基砷)比MMAV(甲基砷),以及As(Ⅲ)比As(Ⅴ)更易向上部迁移;水稻体内As(Ⅲ)与As(Ⅴ)占总砷的比例存在消长关系;水稻中无机砷占总砷的比例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与土壤Eh值呈正相关;DMAV占总砷的比例与土壤pH值呈弱正相关,与土壤E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土壤淹水可增加水稻中DMAV的含量;DMAV占总砷的比例与无机砷的比例呈显著的负相关;水稻体内主要形态的砷[包括As(Ⅲ)、As(Ⅴ)和DMAV]含量基本上呈同步变化;在水稻糙米中As(Ⅲ)、As(Ⅴ)量与总无机砷量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浙江省某地铅锌矿附近污染农田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了砷污染农田生长水稻中砷的积累和形态组成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水稻不同器官中砷含量表现为根部>茎>叶>谷壳>糙米;水稻根部砷含量随土壤砷污染程度的加重和土壤pH值的增加而增加,而地上部特别是糙米中砷含量受土壤性状的影响较小;水稻植株中的砷以无机砷为主,其平均量约占全砷量的85%;在水稻各器官中,As(Ⅲ)与As(Ⅴ)的相对比例有所不同,在根部、谷壳和糙米中以As(Ⅲ)为主,在茎、叶中以As(Ⅴ)为主;水稻体内DMAV(二甲基砷)比MMAV(甲基砷),以及As(Ⅲ)比As(Ⅴ)更易向上部迁移;水稻体内As(Ⅲ)与As(Ⅴ)占总砷的比例存在消长关系;水稻中无机砷占总砷的比例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与土壤Eh值呈正相关;DMAV占总砷的比例与土壤pH值呈弱正相关,与土壤E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土壤淹水可增加水稻中DMAV的含量;DMAV占总砷的比例与无机砷的比例呈显著的负相关;水稻体内主要形态的砷[包括As(Ⅲ)、As(Ⅴ)和DMAV]含量基本上呈同步变化;在水稻糙米中As(Ⅲ)、As(Ⅴ)量与总无机砷量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砷(As)污染水稻土的微生物修复提供宝贵的菌种资源以及探索淹水条件下砷氧化菌修复As污染水稻土的可能机理。从全国各地As污染水稻土中筛选砷氧化菌,并进行分子鉴定、生理生化研究以及As污染土壤的修复试验。结果共计分离出6株具有砷氧化功能的菌株,其中一株扩增出砷氧化酶基因(aioA),命名为DWY-1,来自黄石As污染水稻土,经鉴定为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 sp.),革兰氏染色显示为阴性,属于兼性自养和兼性厌氧菌。在好氧条件下和厌氧条件下菌株DWY-1均可以将三价砷[As(Ⅲ)]氧化为五价砷[As(Ⅴ)],且厌氧条件下可将As(Ⅲ)氧化与硝酸盐还原过程进行偶联并从中获得能量用于自身的生长。将菌株DWY-1接种到淹水As污染水稻土中,培育14 d后,孔隙水和土壤底泥中磷酸可提取态的As(Ⅲ)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73.0%和80.0%,总As含量分别降低32.6%和32.9%。综上,菌株DWY-1可作为修复As污染水稻土的潜在菌种资源;在淹水水稻土中,砷氧化菌可以耦合厌氧As(Ⅲ)氧化与硝酸盐还原过程并从中获得能量进行生长,此过程可作为修复As污染水稻土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Fe在As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室内水培法,运用色谱-原子荧光联用技术研究了在外源不同形态砷[亚砷酸盐As(Ⅲ)、砷酸盐As(V)和二甲基砷(DMA)]处理下,通过添加不同浓度Fe3+(0~2.0 mg·L-1)对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大薸(Pistia stratiotes)和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3种水生植物生物量、总砷吸附量和吸收量的影响,重点考察了培养液中和植物体内砷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植物对各形态砷吸附较少,以吸收为主。Fe3+添加后,As(Ⅲ)培养下,大薸和凤眼莲体内的总砷含量显著增加;As(V)培养下,3种植物体内的总砷含量均显著增加;DMA培养下,3种植物体内的总砷含量均无显著变化。培养液砷形态分析结果显示,As(Ⅲ)培养下,10 d后3种植物培养液中的As(Ⅲ)均转化为As(V);As(V)培养下,高浓度Fe3+显著减少了黑藻和凤眼莲培养液中As(V)的含量;DMA培养下,Fe3+显著减少凤眼莲培养液中DMA的含量。植物不同部位As形态分析结果显示,As(Ⅲ)或As(V)培养下,添加Fe3+后大薸根部As(V)和As(Ⅲ)含量均显著增加,凤眼莲根部仅As(V)含量显著增加;As(Ⅲ)培养下,添加Fe3+后大薸茎叶内As(Ⅲ)含量显著增加,凤眼莲茎叶内As(V)含量显著增加;As(V)培养下,添加Fe3+后黑藻茎叶内As(V)和As(Ⅲ)含量均显著增加,但大薸和凤眼莲茎叶仅As(Ⅲ)含量显著增加;DMA培养下,Fe3+的添加能显著增加凤眼莲根部的DMA含量,高浓度Fe3+(2 mg·L-1)添加能显著增加凤眼莲茎叶内DMA含量。因此,一定浓度的Fe3+能够增加植物对砷的吸收,在利用大型水生植物治理砷污染水体时,Fe3+的合理使用能增加植物修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研究蔬菜和土壤砷含量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云南省丘北县开展大田调查试验。[结果]蔬菜根、茎叶、果实中总砷平均含量分别为0.62、0.92和0.46 mg/kg,叶菜类、果菜类蔬菜各部位总砷含量分别为茎叶根,茎叶根果实。土壤中总磷和速效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3.49 g/kg和124.11 mg/kg,土壤中总砷和有效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8.24和7.11 mg/kg。土壤中磷含量(总磷和速效磷)和土壤中砷含量(总砷和有效砷)是影响蔬菜中砷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pH、CEC和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6.9、10.32 cmol/kg和54.24 g/kg,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蔬菜中砷含量。[结论]不同类型蔬菜对砷累积的主要部位是茎叶。影响蔬菜中砷累积的因素除土壤pH、CEC和有机质外,主要为土壤磷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文山三七中As分配规律及其对皂苷和黄酮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野外大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云南文山三七主要种植区不同年份三七(二年生和三年生)不同部位(主根、须根、剪口)As分配规律,探讨As元素对三七主要药效成分黄酮和皂苷含量的影响.[结果]砷含量在三七各部位分布依次为:须根>剪口>主根.三七须根中As含量最高,为0.31 ~ 0.33mg/kg.3年生三七须根和主根的砷含量较2年生高.三七中黄酮含量为3.45 ~ 11.10 mg/g,2年生三七黄酮含量大于3年生三七.三七须根中黄酮含量与须根中As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总皂苷和单体皂苷含量在剪口和主根中较高,三七总皂苷含量为4.08% ~13.51%,人参皂苷占总皂苷的90.53%~97.79%.3年生三七的总皂苷和单体皂苷含量大于2年生三七.须根中三七皂苷R1含量与须根中As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剪口中总皂苷含量、Rg1含量和Rb1含量均与剪口中As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因此,三七As含量对药效成分的影响与不同部位和不同皂苷类型有关,As能导致须根中皂苷含量的累积,须根中黄酮和剪口中皂苷含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9.
采用连续跟踪定点监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滇东南三个不同三七种植区域分别对农户分散种植和SOP种植管理方式下三七种植土壤和三七块根As含量进行连续跟踪测定,分析研究了自然种植条件下三七种植管理方式对土壤As残留和三七安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砷背景值对三七的安全品质影响较大,在土壤砷背景值较高的区域种植三七,收获后的三七砷平均残留量高于在土壤值较低的区域,经过两年的三七种植管理,三七种植土壤砷含量总体表现为逐年增加的趋势,种植前土壤砷背景值相比,经过两年的三七种植,种植土壤有明显的砷残留现象,不同的管理方式砷残留量有较大的差异,SOP种植管理和农户分散种植管理方式下土壤砷平均残留量分别为7.17 mg/kg和76.38 mg/kg,两者相差10.65倍。总体来看,目前的三七种植状况不容乐观,除自然因素外,三七种植土壤砷的来源还有待对三七种植过程中每个环节及投入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而要保障三七产品的安全品质,除了对种植基地的科学选择外,栽培技术的细化改进以及种植监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来琳  曾琳  柯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797-12799
[目的]为获取兼具砷氧化还原功能的多功能菌株。[方法]通过多次分离、纯化,先从广西河池砷污染地区的水源洞水样中筛选出砷耐受菌,再从砷耐受菌中筛选出在好氧条件下既能还原As(Ⅴ)又能氧化As(Ⅲ)的多功能菌株CLL-B7。[结果]经测定16SrDNA的序列,鉴定菌株属于Microbacterium sp.,GenBank中的注册号是JF975617。该菌株能耐受高达115mmol/LAs(Ⅴ)和40mmol/LAs(Ⅲ),不能利用除营养肉汤外的多种有机碳源,在pH6条件下生长情况最好。该菌株在3d内几乎能完全还原10mmol/LAs(Ⅴ),并从第7天开始表现出砷氧化功能。[结论]该菌株能在好氧环境下进行砷还原,可能利用有机碳源作为电子供体。  相似文献   

1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年限三七根中皂苷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伟伟  王齐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407-1408,1651
[目的]测定不同年限三七根中皂苷的含量。[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云南文山产区的三七主根中皂苷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探索了不同种植年限样品中皂苷含量的变化情况。色谱条件:色谱柱为Kromasil ODS C18(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03 nm,柱温25℃。[结果]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皂苷含量也相对增加,最佳种植的年限为3~4年。[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不同年限三七根中皂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赵燕飞  秦枫  江科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075-7076
[目的]确定三七茎基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优化其回流提取工艺。[方法]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法测定三七茎基总皂苷含量的方法,并以总皂苷含量为指标,优选回流法提取三七茎基总皂苷的工艺条件。[结果]在0.008 3~0.049 6 mg/ml浓度范围内,人参皂苷Rg1浓度与吸光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 4),平均回收率为99.3%(n=4),RSD为3.4%。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g/ml)、乙醇浓度60%,浸泡时间12 h,提取3次,每次2 h。[结论]该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提取工艺经济、合理,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梧州低海拔林下三七种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梧州低海拔林下种植三七的可行性,为扩大梧州乃至广西三七种植规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林下田间栽培法,调查记录梧州低海拔林下三七的出苗、现蕾、开花、病虫害发生率、产量、质量、重金属含量及农药残留量等.[结果]梧州林下三七的出苗率、现蕾率及开花率分别高达96%、88%和90%,发病率及虫害率分别不高于0.57%和0.72%,平均产量为2526 kg/ha,质量指标达到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要求,重金属限量和农药残留量均符合《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WM/T 2-2004)》的规定.[结论]梧州低海拔林下种植三七具有可行性,可在广西低海拔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4.
着重从数字信息技术来探讨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棚内栽培的重要影响因素,用传感器及数字信息技术设备对三七棚内的温度、水分、光照、湿度等进行快速精准的观测,为三七的精准化栽培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以三七为主要原料,通过提取得到三七的有效成分,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试验,对影响饮料品质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确定最佳配方,研制出了一种风味、色泽、口感均佳,并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新型饮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油菜挥发物对三七主要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为利用油菜与三七轮作或作为生物熏蒸材料控制三七根腐病害提供指导.[方法]利用挥发物收集装置收集油菜茎和叶组织的挥发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油菜切段和研磨挥发物成分及相对含量;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油菜茎和叶挥发物及挥发物中硫醚类和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对3种根腐病菌(腐皮镰刀菌F-3、恶疫霉菌D-1和锈腐病菌RS006)的抑菌活性.[结果]油菜茎和叶对F-3菌株的抑菌活性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在最大用量2.0 g/皿时对D-1和RS006菌株的抑制率均大于65.00%.油菜切段挥发物的主要成分为二甲基二硫醚(相对含量55.86%),研磨的主要成分为叶醇(相对含量54.14%)等醇类物质.硫醚类和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中的二甲基二硫醚(DMDS)、二甲基三硫醚(DMTS)和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对三七根腐病菌均有抑菌活性,强弱顺序为AITC>DMDS>DMTS.DMDS在浓度1200 mL/m3时对F-3、D-1和RS006菌株的抑制率分别为35.24%、73.23%和52.19%;DMTS在50 mL/m3时对F-3和RS006菌株的抑制率分别为61.55%和78.71%,对D-1菌株的抑制率为100.00%;AITC在8 mL/m3时对F-3和RS006菌株的抑制率为53.85%和79.39%,在2 mL/m3时即可完全抑制D-1菌株的生长.[结论]油菜挥发物中的DMDS、DMTS和AITC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利用油菜与三七轮作或对土壤进行生物熏蒸以控制三七根腐病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行广西田七病害调查,为今后广西田七病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4~2015年于田七病害发生高峰期,采用平行线取样法在广西百色市不同海拔、不同遮光率、不同荫棚类型及不同七龄的田七园开展田七病害种类、分布和为害程度等调查,统计各调查点发病株数,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同时观察并记录各观测点的海拔、遮荫棚透光率、荫棚类型及七龄等生态因子情况。【结果】广西田七主要真菌性病害7种,分别为圆斑病、黑斑病、根腐病、炭疽病、灰霉病、白粉病和疫病。在广西百色市,田七圆斑病和黑斑病在高海拔区域发生严重;根腐病在低海拔区域发生严重;荫棚透光率越大,叶部病害越严重;避雨荫棚田七叶部病害比普通荫棚轻。【结论】圆斑病、黑斑病和根腐病是目前广西田七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通过避免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方建园,设计避雨荫棚,保持园内通风,可极大降低田七病害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8.
许蔼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978-14979
[目的]建立了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同时测定中药三七中5种重金属(铜、砷、镉、汞、铅)含量的方法。[方法]三七样品微波消解后经ICP-MS测定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5种元素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系数r0.999 5,加标回收率为92.5%~96.6%,6次重复性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SD≤4.38%。[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方法前处理简便、快速,检测准确,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产地、生长年限三七的不同部位(根、茎、叶)中三七总皂苷的变化规律,从而分析产地和生长年限对三七总皂苷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三七药材中三七总皂苷的含量,测定波长为560 nm。[结果]虽然三七的根、茎、叶中的总皂苷的百分含量不同,但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都有一定量的增加。其中根部的总皂苷含量增加最为明显,平均每年增加量为46.5%,并在生长年限为2年时出现较大的波动性,茎部和叶内的总皂苷含量虽然都有所增加但增加的量不如根部明显,平均每年增加量分别为23.9%和33.9%,其中一年生三七的叶中总皂苷的含量有较大的波动性;三七根部的总皂苷含量是根、茎、叶3个部位中最高的。[结论]不同生长年限的三七和三七不同部位中三七总皂苷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津岛链霉菌JT-2F对三七根腐病菌的抑制作用,为三七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板拮抗和滤纸条法测定津岛链霉菌(Streptomyces tsukiyonensis)菌株JT-2F对三七根腐病菌和3种三七叶部病害病原菌的的抑制作用,并采用离体块根刺伤接种法测定菌株JT-2F对三七根腐病菌的防治效果;利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测定菌株JT-2F发酵液中蛋白酶、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等酶活性。【结果】菌株JT-2F对三七根腐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抑菌率达76.47%,对3种三七叶部病害病原菌也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抑菌率均超过80.00%。菌株JT-2F的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菌丝体畸形、膨大变粗,并呈串珠形状。产酶能力测定结果显示,菌株JT-2F可分泌几丁质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可破坏病原菌菌丝体,并抑制病原菌生长。离体防效试验结果显示,菌株JT-2F发酵原液对离体三七块根根腐病的防效达78.43%。【结论】津岛链霉菌菌株JT-2F对三七根腐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具有较好的生防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