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建立了两种猪腔前卵泡的分离方法。方法I采用将卵巢剪成碎块(约2mm左右),通过孔径180μm网筛挤压过滤,其滤液用孔径40μm网筛过滤,检卵。方法Ⅱ是将剪碎的卵巢碎块用胶原酶消化1h,然后用孔径180μm网筛挤压过滤,滤液用孔径40μm网筛过滤,检卵。通过对猪卵巢腔前卵泡的分离及培养,发现方法Ⅰ分离的总体效果要优于方法Ⅱ。另外,还发现猪龄越大,腔前卵泡的回收率越低。不同的胶原酶浓度,其分离的效果也不一样,浓度越高越不利于培养。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种新的机械分离卡拉库尔羊卵巢腔前卵泡的方法:将Ф3mm带有钢丝的电线一端去掉胶皮,暴露内部钢丝并将其压成扁形,常规灭菌处理。用带胶套的镊子将卵巢夹住,用钢丝刮擦其表面后用PBS溶液冲洗两次,然后收集冲洗液;将刮过的卵巢置于培养液中用组织剪剪成不同大小的碎片,用网筛过滤,收集滤液,滤液和冲洗液在37℃培养箱中静置15分钟后,在90倍以上体视显微镜下镜检检卵。这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检卵率,每小时可达57.11枚±4.32枚(n=5小时)。  相似文献   

3.
牛腔前卵泡的机械分离与采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建立了皮肤移植刀切割、剪碎、分级过筛的牛卵巢腔前卵泡体外分离技术 ,分离出了在直径 6 0~180 μm的不同大小的腔前卵泡 ,提高了腔前卵泡的回收效率 [5 7.2 3± 10 .2 1(个 /h) ,n =2 0 ]。  相似文献   

4.
牛腔前卵泡的简易机械分离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两种机械法分离牛腔前卵泡。方法一 (M -1) ,皮肤移植刀切割、剪碎、过滤镜下直接捡卵法。方法二 (M -2 ) ,皮质片剪碎、离心、悬浮、过滤镜下捡卵法。M -1平均每卵巢采卵数为 46 9个± 18 2个 ,M -2为 6 8 4个± 12 5个 ;处理时间M -1为 2 5 4min± 6 7min ,M -2为 46 3min± 16 8min ,两种方法采集腔前卵泡数量及处理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平均每小时采集卵泡数分别为 99 5和 87 2个 ,M -1多于M -2。两种方法获得腔前卵泡大小分布规律也有明显差异 ,M -1采集腔前卵泡直径为 6 0~ 15 0 μm ,绝大部分是次级卵泡 ,而M -2获取腔前卵泡则偏小。总的看来 ,M -1处理时间短 ,回收效率高 ,方法简便 ,且分离卵泡直径较大 ,适于体外培养 ,是机械分离牛腔前卵泡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研究旨在找出一种水牛腔前卵泡的有效分离方法。采用酶消化结合机械法来分离水牛的腔前卵泡 ,并分别进行培养。来自屠宰场的水牛卵巢 ,先用剪刀去掉髓质部 ,用眼科手术剪刀将其剪碎 ,然后分别用浓度为 0 (CK )、0 0 2 %、0 0 4%、0 0 8%的胶原酶消化 2 0分钟 ,采集腔前卵泡 ,每个卵巢分别获得 3 3 5 6± 6 1 5、40 3 8±6 1 2、47 75± 6 84和 5 2 69± 6 1 5个腔前卵泡 ,试验组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 p <0 0 5 )。体外培养 72h后的腔前卵泡存活率分别为 5 0 86%、43 5 5 %、43 0 6%和 2 7 3 1 % ,用 0 0 8%胶原酶消化的存活数显著低于其它组 ( p <0 0 1 )。用胶原酶分离水牛的腔前卵泡 ,适宜的浓度为 0 0 4%。  相似文献   

6.
试验以直径在200~300 μm的次级卵泡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分离方法和卵巢不同发育状况对猪次级卵泡分离和采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显微分离法每个卵巢可采集的卵泡数极显著高于剪碎过滤法,显微分离法分离每个卵泡所用的时间极显著低于剪碎过滤法;有黄体和无黄体的卵巢对卵泡采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有黄体的卵巢分离的卵泡数稍多于无黄体的卵巢.  相似文献   

7.
猪腔前卵泡机械分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分离到的卵泡数量、分离时间和卵泡在体外培养3 d后的存活率为指标比较了两种机械方法分离猪腔前卵泡的效果。结果表明:用针刮法分离猪腔前卵泡的数量(Φ<50μm:203600±59000;50μm≤Φ≤150μm:29.40±10.34;Φ>150μm:9.30±3.29)极显著(P<0.01)高于剪碎法(Φ<50μm:18900±12000;50μm≤Φ≤150μm:13.95±3.70;Φ>150μm:4.95±1.61),而且针刮法16.16±1.43 min分离时间比剪碎法(20.30±1.48)min短,(P<0.01)。体外培养3 d后,腔前卵泡存活率在两种方法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应用针刮法分离猪腔前卵泡能有效保护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的正常形态以及基膜的完整性,从而使分离到的猪腔前卵泡维持正常的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8.
为确立一种快速分离高质量腔前卵泡的方法,试验选择绵羊卵巢30枚随机分为1组、2组、3组,分别采用剪碎法、消化酶-机械分离法、针刮法进行分离处理。结果表明:每个卵巢采卵数以3组最高,极显著高于1组(P0.01),与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分离处理时间3组较短,与1组、2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1组与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腔前卵泡质量以3组获取可用卵泡数占捡卵总数(卵泡完好率)最高,达80.16%,1组次之,2组最差。综合考虑,针刮法操作过程简单、处理时间短、分离腔前卵泡总数及可用卵泡数量较多,可作为分离绵羊腔前卵泡的一种较为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卵巢大小及发育状况与牛腔前卵泡采集数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简单机械分离法处理了 12 7枚成年牛卵巢。结果显示 ,在外观正常的卵巢中 ,腔前卵泡的采集数量与卵巢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 ,而有无黄体与腔前卵泡的采集数量无明显关系 ;卵巢上不同大小的可见卵泡的数量和分布与腔前卵泡的采集量有关。卵巢上可见卵泡分布均衡 ,大、中、小卵泡均有分布 ,小卵泡不过多以及无大卵泡 ,但中、小卵泡较多的 ,无论是否有黄体存在 ,均可获得较多腔前卵泡。而卵巢表面脂肪化、卵巢充血、有弥散性片状黄体及幼稚卵巢的 ,则腔前卵泡分离很少或几乎分离不到  相似文献   

10.
猪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哺乳动物卵巢中有数量丰富的腔前卵泡,腔前卵泡体外发育的研究,对于揭示卵子发生和卵泡发育的内在规律有重要意义,并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卵巢资源促进动物繁殖,保护濒临灭绝物种及人类生殖健康。猪腔前卵泡自开始研究以来,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作者简要阐述了猪腔前卵泡培养方法、培养条件的研究进展及其体外培养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旨在在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液中添加N-乙酰半胱氨酸(NAC),揭示NAC对不同直径卵泡来源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效果的影响,解析其对氧化还原平衡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收集猪卵巢上大腔(4~6 mm)、中腔(2~4 mm)、小腔(1~2 mm)卵泡中的卵母细胞,在以上3种卵泡来源猪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液中,均分别添加0、1、2、4 mmol·L-1浓度的NAC处理,评价卵丘扩展指数、第一极体排出率等成熟指标,检测卵母细胞中ROS水平、谷胱甘肽(GSH)含量和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NAC处理对大腔卵泡来源卵母细胞的卵丘扩展指数和ROS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对大、中腔卵泡来源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排出率无显著作用(P>0.05);而适量浓度的NAC(2 mmol·L-1)处理可显著提高中、小腔卵泡来源卵母细胞的卵丘扩展指数(P<0.05),降低ROS水平(P<0.05),提升小腔卵泡来源卵母细胞的第一极体排出率(P<0.05)。同时,NAC处理对大、中腔卵泡来源卵母细胞中的GSH含量和抗氧化基因SOD、CAT...  相似文献   

12.
水牛小腔卵泡分离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的分离方法和酶作用的不同时间,以及不同的卵巢表面状态等因素对水牛小腔卵泡分离效果的影响,以期建立有效的水牛小腔卵泡分离体系。结果发现,采用机械与酶结合的方法分离水牛小腔卵泡时,平均每个卵巢获得5.64个小腔卵泡,显著高于机械法分离平均每个卵巢获得的3.12个小腔卵泡数(P<0.05);当胶原蛋白酶作用12或15 min,每个卵巢平均获得的小腔卵泡数均显著高于5和10 min处理组(P<0.05),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当消化时间延长到20 min时,卵泡膜被酶消化而破裂,没法分离到小腔卵泡;从表面小于2 mm卵泡且无黄体的卵巢分离获得的小腔卵泡平均数显著高于表面无可见卵泡且有黄体的卵巢组的平均数(7.50和2.25,P<0.05)。以上结果表明,选用表面无小于2 mm卵泡且无黄体的卵巢,采用机械与酶结合的方法,酶作用时间为12~15 min分离水牛的小腔卵泡,可获得的小腔卵泡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3.
哺乳动物卵巢中有数量丰富的腔前卵泡,小鼠腔前卵泡卵母细胞从开始尝试分离至今已经获得试管后代,为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文章简要地综述了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的方法,主要讨论了血清、生殖激素等培养液添加成分对小鼠腔前卵泡培养的影响及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人工受精的做法是,先用镊子从肛门处划破鱼腹部,挑去肠,在后肠泄殖、腔前右侧的挑取扁平长形的精巢置于干燥的受精皿中,捣碎或研磨,或将精液直接挤于受精的卵上,整个操作过程应避免阳光直射。取卵的方法是:将雌鱼头上尾下,从前向后轻轻挤压腹部,使成熟的卵粒挤入玻璃皿中,用雄鱼的尾部轻轻搅拌精卵,使之受精,然后再加入少量的过滤的湖水搅拌均匀,静置1-2分钟。将受精卵用清水冲洗3-4次,去除精巢和组织碎块。  相似文献   

15.
研究腔前卵泡的体外培养可以深入了解卵泡发育生长机理以及卵母细胞与周围颗粒细胞、膜细胞之间信息交流机制.猪卵巢采用机械法分离卵泡,随机分为五组:基础培养组、MT10-11 M组、MT10-9 M组、MT10-7 M组、DMSO组.基础培养组以DMEM/F12为基础培养基,添加10 mU FSH、7.5%FBS、1%ITS...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本县山羊寄生虫进行了大面积普查,并用丙硫苯咪唑片进行驱治试验,现将报告如下: 一、普查我们在六也、百马、古河、江南、岩滩、雅龙、板升、羌圩等乡进行大面积普查,普查以粪检为主,结合少量剖检。粪检采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和沉淀集卵相结合的方法。即直接从山羊直肠取粪5克,置研钵中研碎后,加入饱和食盐水20毫升,搅拌均匀,用40目筛过滤,将滤液注入青霉素瓶  相似文献   

17.
用改良的McCoy’s 5a无血清培养液 (含 3mML -谷氨酰胺、0 1%BSA、2 0ng/ml睾酮、2 5 μg/ml转铁蛋白、10 0ng/ml胰岛素和 4ng/ml硒 ) ,在 96孔培养板中 ,每孔 2 5 0 μl培养液的条件下 ,研究了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腔前卵泡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培养液中添加 90 μM的维生素C有利于维持腔前卵泡体外生长时结构的完整性 ,显著提高牛腔前卵泡体外培养 10天的存活率 (P <0 0 5 ) ,但并没有发现对腔前卵泡的生长、发育和成腔有促进作用 (P >0 0 5 ) ;在培养液中添加3 0 μM的维生素E对Φ >13 0 μm的腔前卵泡及其卵母细胞有促进发育和促进卵泡腔形成的趋势 (P >0 0 5 ) ;在培养液中联合添加 12 μM维生素E和 96μM维生素C ,能显著提高牛腔前卵泡体外培养 10天的存活率 (P <0 0 5 ) ,并对牛腔前卵泡的生长和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18.
哺乳动物腔前卵泡体外培养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卵巢内的原始卵泡库是雌性生殖资源的储存库,但大部分卵泡在腔前阶段已退化闭锁了,这无疑是对这一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腔前卵泡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了一系列的培养体系,尤其在小鼠上做的比较成功,已经得到了少量后代。文章主要就卵泡的发生发育过程,腔前卵泡的分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不同直径腔前卵泡培养体系的建立,影响腔前卵泡发育的因素及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为进一步完善腔前卵泡培养体系,揭示其发育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猪完整分离有腔卵泡内的卵泡液含量丰富,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制作方法往往很难制作出结构自然完整的卵泡切片。本试验用Bouin氏固定液固定猪分离卵泡72 h,脱水程序采取二甲苯∶乙醇(1∶1)过渡的方法,并适当加长透蜡时间。通过改进卵泡固定、脱水和透明等程序后,成功制成效果优良的猪分离卵泡组织切片。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在猪不同大小卵泡的分布与表达,分离直径小于3 mm、3~5 mm及大于5 mm健康完整有腔卵泡,分别采用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结合共聚焦成像等方法,对各组卵泡中GPER的分布及相对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GPER在猪不同大小卵泡的颗粒细胞、膜细胞、卵丘细胞和卵母细胞质膜及胞质中均有分布,以大于5 mm卵泡组颗粒细胞分布最多、着色最深;GPER相对表达量随着卵泡的发育而逐渐升高。GPER在猪不同大小卵泡的分布和表达量变化与卵泡的发育过程大体一致,提示其可能介导了雌激素调节猪卵泡发育与卵母细胞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