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机从锦州市的超市中采集速冻食品,通过细菌的增菌、分离纯化、生化鉴定确定是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通过细菌的血清学鉴定确定7株单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分别是3株为1/2b,2株为1/2 a,2株为1/2 c。通过本研究了解单增李斯特菌在速冻食品中的污染情况,为防治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鉴定分离自新疆北疆绵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本研究采用多重PCR方法,鉴定来自病发地区部分羊场的发病绵羊、健康绵羊、羊舍环境和乌鸦粪分离的30株李斯特氏菌分离株的8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分离株血清型。结果为4株发病绵羊株有3株鉴定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血清型为1/2a或4b,1株为非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5株健康绵羊株血清型为1/2a;其余来自羊舍水源的3株、乌鸦粪的2株及健康绵羊16株为非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表明来自发病绵羊、健康绵羊及参考菌株LM血清型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8株来自新疆发病绵羊和健康绵羊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M)分离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及相关性,本实验对8株LM分离株进行小鼠致病力检测、多重PCR谱系鉴定、血清型鉴定及InlA基因的PCR-RFLP分析。结果显示,健康绵羊与临床发病绵羊中分离的LM分离株对小鼠具有相同的致病性;除1株临床分离株为血清型4b和谱系Ⅰ外,其余7株均为血清型1/2a和谱系Ⅱ;5株健康绵羊分离株的毒力基因InlA的PCR-RFLP复合基因型均为E型,而3株临床发病绵羊中的分离株为C型或B型。两种不同来源LM在小鼠致病性血清型及谱系上具有一致性及相关性,但其毒力基因InlA存在多样性。初步揭示健康绵羊携带的LM可以经内源性感染而发生李氏杆菌病,表明内源性感染是造成绵羊李氏杆菌病流行的一种传染方式。  相似文献   

4.
采集甘肃省兰州市、定西市、张掖市、酒泉市和庆阳市等地区部分屠宰场和农贸市场共1 387份样品。通过常规细菌学和分子鉴定方法对样品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血清型以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测定。1 387份样品中共分离出14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总分离率为1.0%。选择12种抗菌药物进行纸片扩散法(KB)药敏性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四环素和头孢噻吩耐受最严重,耐药率为100%。青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复方新诺明、红霉素、磷霉素和多黏菌素,多重耐药严重。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1/2a血清型菌5株(35.7%),1/2b血清型菌2株(14.3%)1/2c血清菌6株(42.9%),4b血清型菌1株(7.1%)。同时,分离株均能形成生物被膜,其中1/2a、1/2b和1/2c血清型菌株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较强。研究表明,甘肃省畜禽肉品中存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农贸市场中污染最严重,相关部门应加强监控,从而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对新疆绵羊脑炎临床分离株LM90SB2单增李斯特菌llsB基因进行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期进一步完善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S的功能研究。根据GenBank中单增李斯特菌F2365基因全长序列(登录号为:AE017262)设计其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新疆分离株LM90SB2的llsB基因进行扩增,回收目的基因与pMD19-T载体连接,采用PCR、双酶切鉴定筛选阳性菌并进行测序,对所获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及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新疆分离株LM90SB2的llsB基因序列全长为876 bp,共编码291个氨基酸;LM90SB2分离株llsB基因核苷酸序列与10-0809、81-0592、81-0558、02-1792、NTSN、02-1289不同分离株同源性均为100%,与CⅡMS-PH-1、NRRLB-57603株的同源性均为99.9%,与J1816、R2-502株的同源性为44.7%~45.0%。分子进化树显示,LM90SB2菌株llsB基因与血清型为4b的菌株亲缘关系较近,聚类为同一分支。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表明,LM90SB2 llsB蛋白为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不形成跨膜结构。本试验成功克隆了LM90SB2株llsB基因,为深入探讨该基因功能提供全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以下简称LM)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近年来引起各国卫生防疫单位的极大重视。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呼吁要重视对此菌的检测研究,本实验旨在检测兰州市肉制品中LM带染情况,探索肉制品中LM的分离鉴定的有效方法。l材料1.l标准菌株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54001-2(互型)、54002一2(2型)、54005——1(3型)、54006-l(4a型)各1株,购自北京生物制品鉴定所。1.2培养基①前增菌液缓冲蛋白陈水②选择性增菌液胰蛋白陈17.og,酪蛋白陈3.Og氯化钠ss,磷酸氢二钾z.ss…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上海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在上海市不同超市和农贸市场采集479份动物源性食品样品,依据国标方法进行菌株分离,并对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血清型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测定。结果共分离鉴定34株单增李斯特菌,分离率为7.1%(34/47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的耐药率虽然不高,但日趋严重,对氨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头孢曲松的耐药性最高(55.88%),林可霉素次之(41.18%)。血清型鉴定表明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以血清型1/2a(3a)型为主(76.47%),血清型1/2c(3c)次之(17.65%),而致病性强的血清型4b(4d、4e)仅占2.94%。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实验表明,所有的菌株均能形成生物被膜,其中76.47%(26/34)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微弱。上海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主要流行1/2a(3a)血清型,耐药率日趋严重,均可形成生物被膜。因此,应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监控。  相似文献   

8.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作为四大重要食源性病原菌之一,对公共安全及畜牧业发展威胁极大。其lismff_0038是新发现的一个潜在毒力因子,与LM的神经感染和母胎感染密切相关。对食源性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5567的lismff_0038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功能验证提供基础。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lismff_0038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食源性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5567的lismff_0038基因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MD19-T载体,进行PCR、双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并对基因核苷酸序列和蛋白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食源性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5567的lismff_0038基因序列全长为988 bp。LM5567的lismff_0038核苷酸序列与02-6680株(4b,奶酪,加拿大)、10-0811株(1/2b,螃蟹,加拿大)、10-0809株(4b,粪便,加拿大)、81-0558株(4b,脑脊髓液,加拿大)、02-1103株、02-1792株(4b,奶酪,加拿大)、81-0861株(4b,卷心菜,加拿大)相似性91.1%。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上述菌株相似性100%。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表明,LM5567的lismff_0038蛋白为疏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属于跨膜蛋白。表明,克隆了LM5567的lismff_0038基因,为进一步探究lismff_0038基因的功能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5567的lmoF23650037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试验利用PCR方法对lmoF23650037基因进行扩增,连接pMD19-T载体进行克隆,筛选阳性菌株进行测序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扩增获得的lmoF23650037基因序列长为548 bp,克隆得到lmoF23650037基因的阳性转化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lmoF23650037蛋白属于跨膜蛋白,无信号肽序列;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比例较大,分别是46.31%和32.89%;序列比对结果表明,LM5567株lmoF23650037基因核苷酸序列与02-6680株(4b,奶酪,加拿大)、10-0811株(1/2b,螃蟹,加拿大)、10-0809株(4b,粪便,加拿大)、81-0558株(4b,脑脊髓液、加拿大)、02-1103株、02-1792(4b,奶酪,加拿大)、81-0861株(4b,卷心菜,加拿大)相似性均为100%;LM5567 lmoF23650037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上述菌株相似性均为93.3%。本试验成功克隆了lmoF23650037基因,为进一步探究lmoF23650037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对单增李斯特菌新疆绵羊脑炎临床分离株LM90SB2的lmo2192基因进行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中lmo2192基因序列(登录号:CAD00270)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对lmo2192基因进行扩增,回收目的基因,连接到pMD19-T载体上进行克隆,筛选阳性菌进行测序,测序后对lmo2192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对其进行同源性比对及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新疆分离株LM90SB2的lmo2192基因序列全长为1 277 bp,包含969 bp开放阅读框,共编码322个氨基酸;LM90SB2株lmo2192基因核苷酸序列与CⅡMS-PH-1同源性为100.0%,与81-0861、10-0809、81-0592、81-0558、NTSN、F2365和WSLC1033的同源性为99.8%~99.9%,与L2074和NH1同源性分别为97.0%和96.9%。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1.6%~100.0%。系统进化树显示,LM90SB2菌株lmo2192基因与4b血清型菌株亲缘关系较近,聚为同一分支。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表明,LM90SB2 lmo2192蛋白为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不形成跨膜结构。蛋白结构域预测,lmo2192蛋白为ATP酶组分。本试验成功克隆LM90SB2分离株lmo2192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其基因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乳业》2011,(4):42-42
美国SEOKAHEO等人用13种血清型单增李斯特全菌混合物免疫小鼠,制备出2株单克隆抗体。结果表明,这2株抗体对除4c、4e外的11种血清型单增李斯特活菌和热致死单增李斯特菌均有高亲和力,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绵羊致病株李斯特杆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生化反应,溶血试验,致病力试验,PCR方法对分离的新疆5株绵羊致病株李斯特杆菌90SB1,90SB2,90SB5,90SS1,125SL进行了种型的鉴别测定,并用RAPD技术对这5株李斯特杆菌及标准株李斯特杆菌进行分型。试验结果,五株绵羊致病株(野毒株),在生化反应,培养特性,溶血性,致病性及溶血素基因特异性等方面表现高度的一致性,属于同一种LM。RAPD实验表明此5株LM指纹图谱相同,属于同一个型。此5株致病性LM与标准LM对照株(从食品中分离到)指纹图谱差异显著,属于不同型。  相似文献   

13.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作为四大重要食源性病原菌之一,对人类及多种畜禽健康威胁极大。LM细胞胞壁表面分布多种毒力蛋白,在感染机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有一类至关重要的表面蛋白其C末端含有保守基序LPXTG,分选酶A能够识别基序LPXTG,共价结合到肽聚糖上,呈现在细胞表面发挥毒力作用。本试验以不同食品中分离得到的24株单增李斯特菌为试验对象,设计合成了41对预测含LPXTG基序表面蛋白的引物,利用PCR技术进行扩增,凝胶电泳成像系统检测扩增产物片段大小,计算24株食品源单增李斯特菌LPXTG基序表面蛋白的携带。结果表明,不同LM分离株LPXTG蛋白基因的携带率不同:其中仅有12.5%(3/24)的分离株携带率在85%以上;不同LPXTG蛋白基因的检出率不同,在41个检测对象中,有8个基因的检出率100%,有3个基因的检出率不足20%,Lmo1115基因在所有分离株中均未检测到。本研究对了解食品源LM分离株的LPXTG蛋白基因的分布以及探明食品源LM的致病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兽医学报》2019,(12):2380-2385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作为四大重要食源性病原菌之一,对公共安全及畜牧业发展威胁极大。其毒力岛4(LIPI-4)是新发现的一个潜在毒力因子,与LM的神经感染和母胎感染密切相关。以54株食源性LM的DNA为模板,针对LIPI-4的6段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的方法检测LIPI-4的携带情况并对携带株的LIPI-4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54株LM中有5株携带LIPI-4基因,携带率为9.26%;5株食源性LM LIPI-4基因的同源性均为100%,与CC1代表株LM09-00558 LIPI-4基因的同源性99%以上;对LIPI-4中EIIC结构域分析表明5株食源性LM LIPI-4均为PTS~(Lac)家族。食源性LM携带LIPI-4基因且属于PTS~(Lac)家族,研究LIPI-4基因对进一步了解LM的致病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srtA 基因对单增李斯特菌LM90SB2毒力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LM90SB2 srtA 基因缺失株LM90SB2-ΔsrtA,比较分析了亲本株LM90SB2与缺失株LM90SB2-ΔsrtA对MBMEC、HBMEC、RAW264.7、SIEC 4种细胞系的粘附、侵袭、胞内增值能力及LM90SB2和LM90SB2-ΔsrtA 感染小鼠后,小鼠的LD50及肝脏、脾脏、脑载菌量变化差异。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srtA 基因缺失株;与亲本株LM90SB2比较,缺失株LM90SB2-ΔsrtA 对RAW264.7和SIEC的粘附率、侵袭率及胞内细菌数量均下降,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小鼠 LD50降低了21.38倍,肝脏、脾脏载菌量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结果表明,srtA 基因对单增李斯特菌LM90SB2的毒力具有关键作用,参与粘附、侵袭BMEC,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因子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构建单增李斯特菌(LM)hly基因缺失株,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和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获得基因缺失株LM△hly112-153,研究该缺失株对巨噬细胞的侵袭力、溶血能力并测定其LD50,同时评价该缺失株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经PCR扩增及序列分析表明获得基因缺失株LM△hly112-153,该缺失株对巨噬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下降(p<0.01);其溶血活性比野生株降低2个滴度;并且该缺失株对BALB/c小鼠的LD50为4.253×108 cfu,高于野生株3个数量级;免疫保护试验显示,经缺失株免疫的小鼠对野生株攻毒有75%的免疫保护率。本研究构建了基因缺失株LM△hly112-153,该缺失株对小鼠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以上研究为减毒李斯特菌疫苗载体的研发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毒力岛4(LIPI-4)携带株的血清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本研究以新疆各师局2014年~2017年常规送检的1 027份食品中分离的5株携带LIPI-4的LM(菌株编号LM461、LM873、LM928、LM2947、LM5573)为研究对象,采用PCR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对其7个看家基因的序列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并通过腹腔注射法测定小鼠LD_(50),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其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结果显示,5株食源性LMLIPI-4携带菌株血清型PCR分组均为1/2b、3b和7;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均为ST87(CC87);LM928、LM2947、LM5573、LM461和LM873菌株对小鼠的LD_(50)分别为10~(7.2) cfu、10~(7.2)cfu、10~(7.3)cfu、10~(7.5)cfu、10~(8.6)cfu;5株LM分离株均能形成生物被膜,其中LM928和LM2947形成能力最强,LM873最弱。本研究首次明确LIPI-4不仅仅存在于LM CC4克隆群,同时也存在于ST87型,CC87克隆群,该结论对LM LIPI-4的致病性及其致病机理的进一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禽病原性大肠杆菌分离株 TK3 ( O1 )提取 型菌毛免疫 BALB/c小鼠 ,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 ,获得 4株能稳定分泌针对 型菌毛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 ,分别命名为 a B6 、b G5 、c F3和 c G3。单抗阻断甘露糖敏感血凝试验、免疫胶体金和 Western blot试验证明 ,单抗是 型菌毛特异的。这些单抗培养上清及腹水的 ELISA效价为分别为 1 0 - 2~ 1 0 - 3和 1 0 - 5~ 1 0 - 6 ;腹水的平板凝集价为 1∶ 1 2 8~ 1∶ 2 56。上述4株单抗对 77株带 型菌毛的禽病原性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分离株进行了检测 :O1 8分离株阳性率为72 %,O78分离株阳性率为 1 7%,O2分离株阳性率为 3 3 %,O88分离株阳性率 89%,O1 1分离株阳性率为60 %,O2 6分离株阳性率为 3 3 %。表明研制的 型菌毛单抗能检出大多数 O1 8、O88、O1 1分离株的 型菌毛 ,而对 O78、O2、O2 6分离株相应菌毛的检出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对actA基因和plcB基因双缺失的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M)yzuLM1-2菌株进行感染动力学研究。分别用减毒突变株yzuLM1-2和野生型菌株yzuLM4给BALB/c小鼠静脉注射或灌服,并对脏器中LM的分布动态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显著高于野生型菌株感染剂量的条件下注射或灌服接种后,减毒突变株组小鼠肝和脾中的LM数量迅速下降,被清除的速度显著快于野生型菌株组。溶血素(LLO)抗体的测定结果显示,减毒突变株菌能和野生型菌同样激发较高水平的抗体。小鼠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减毒突变株免疫组对同种血清型LM的攻击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力,可达100%。结果表明,yzuLM1-2突变株侵袭力下降,致病力降低,能激发较高水平的抗体产生,可以作为预防动物李氏杆菌病的候选疫苗菌株,并为用作运送外源保护性抗原的载体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20.
选取毒力差异显著的两株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建立不同毒力及菌量的小鼠感染模型(A组低剂量攻弱毒、B组半数致死量攻弱毒、C组半数致死量攻强毒、D组过量攻强毒),研究不同毒力LM对机体的致病性差异以及机体对不同毒力菌株的免疫应答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毒力LM在小鼠体内的迁移能力不同,感染后2 h,C组和D组小鼠心脏中就可检出LM菌,感染后4 h,A组和B组还各有1只小鼠心脏中未检出细菌,至感染后6 h,D组的1只小鼠脑中就可检出细菌,感染后8 h,A组和B组各有1只小鼠脑中可检出细菌,至感染后2 d A组还有1只小鼠脑中未检出细菌;剖检及组织病理观察显示,感染LM后4组小鼠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和脑损伤,损伤程度与细菌毒力呈正相关;血清炎性因子检测可见,3种因子的表达量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即在感染早期表达量上升至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至平稳,除高剂量攻强毒的小鼠比其他3组小鼠更早的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外,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弱毒LM同样可刺激机体产生一定强度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