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花蓟马在新疆设施蔬菜种植区的发生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西花蓟马是近年来传人新疆地区的一种新的入侵害虫,对设施蔬菜等农作物危害性极大.研究新疆设施蔬菜种植区西花蓟马发生及分布情况,监测西花蓟马的发生与危害,为西花蓟马的综合治理提供指导.[方法]在西花蓟马发生为害时期,调查温室蔬菜上西花蓟马的发生数量及危害.[结果]西花蓟马在新疆南北疆主要设施蔬菜种植区均有分布,在乌鲁木齐、吐鲁番、莎车等地日光温室辣椒、茄子、西葫芦、黄瓜、南瓜、冬瓜、西瓜、菜豆等蔬菜上发生均较为严重.据乌鲁木齐县日光温室内黄瓜上西花蓟马的调查,其数量由南向北依次增加,南边平均数量为28头/株,中间为40.6头/株,北边为46.8头/株.西花蓟马数量从温室进口处(东边)向里(西)逐渐减少,东边平均数量为57.93头/株,中间为33.27头/株,西边为16.87头/株.西花蓟马在设施黄瓜植株上部叶片和花上数量较多,且危害较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于2010年对昆明市近郊大棚和露地辣椒植株上的西花蓟马的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棚内更适合西花蓟马生存,降雨可明显降低露地辣椒上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辣椒开花期,西花蓟马种群数量迅速上升,成虫数量在盛花期达最大值,为平均735头/朵花,而若虫数量在末花期达最大(79头/朵花);西花蓟马成虫在辣椒上部叶的种群密度明显高于中、下部,而其若虫数量以辣椒中部叶片最多。运用聚集度指标、Taylor方法和Iwao的M-m方法进行空间分布检测结果表明,西花蓟马主要集中在辣椒花朵,其成虫、若虫的个体间相互吸引,存在个体群;其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不同品种棉田烟粉虱成虫种群动态及在棉株上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长江下游的江苏沿江棉区,采用5点随机取样法对鲁棉研15号(Bt棉)、中棉所29号(Bt棉)和苏棉9号(常规棉)棉田烟粉虱成虫种群动态与在棉株上的垂直分布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Bt棉田烟粉虱成虫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常规棉田,鲁棉研15号最高(58.4头/百叶),中棉所29号次之(39.3头/百叶),苏棉9号最低(29.4头/百叶);3种棉花植株上烟粉虱成虫种群消长的时序动态一致,7月中旬始见成虫,8月中下旬出现全年最高峰,10月下旬逐渐消失;烟粉虱成虫数量在3个品种棉花不同叶层均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据此,提出了棉田烟粉虱施药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4.
昆明大棚月季上西花蓟马种群动态与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蓟马对昆明切花产业造成了很大危害,西花蓟马近年来已成为昆明切花上蓟马的优势种.本文对昆明市大棚切花月季不同的时间、不同生育期蓟马若虫、成虫及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西花蓟马数量随花朵开放增加,最多为花中期16头/朵,西花蓟马在蓟马中所占比例在大棚内6月份可达100 %.运用聚集度指标测定、Iwao和Taylor幂法则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蓟马成虫、若虫和西花蓟马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且种群随其密度的升高分布越聚集;蓟马若虫聚集原因是由于昆虫本身的聚集行为,或由此行为与环境(如温度、湿度、寄主养分、杀虫剂施用频率等)共同作用所致,而西花蓟马成虫聚集行为则更多由环境因子造成.  相似文献   

5.
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在新疆的发生为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西花蓟马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2003年首次在中国北京发现报道.对新疆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温室蔬菜上的蓟马进行调查、采样、鉴定,确定蓟马种类,调查为害和发生情况.[结果]西花蓟马在温室黄瓜、西葫芦、西瓜等上均有危害,成虫和若虫主要聚集在花上和叶片上危害,平均有虫数量为西葫芦13~15头/花、黄瓜5.7~24头/花、辣椒2.5~4.6头/花、西瓜0.4~5头/花.[结论]经鉴定,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蓟马主要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相似文献   

6.
【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我国重要农业入侵害虫,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是其优势捕食性天敌。论文旨在系统评价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控制作用以及同一地区两个种群的生物学差异。【方法】采集露地辣椒上的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在室内条件下饲养2—3代后,用带花的辣椒嫩梢饲喂西花蓟马,用西花蓟马2龄若虫饲喂南方小花蝽进行试验。采用两性种群生命表和特定年龄-阶段捕食率的研究方法,系统测定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云南种群的生长发育、繁殖力、捕食率以及预测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结果】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的不同虫期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阶段重叠现象,且两种昆虫的雌成虫存活率均高于雄成虫。南方小花蝽若虫共5个龄期,而西花蓟马为4个龄期,南方小花蝽具有更长的若虫历期和更短的成虫寿命,且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均低于西花蓟马,尤其是雌成虫的存活率要明显低于西花蓟马。南方小花蝽由卵成功发育成为雌成虫和雄成虫的概率分别为32.67%和20.67%,西花蓟马分别为46.67%和16.67%,西花蓟马具有更高的雌性比例。南方小花蝽和西花蓟马的繁殖参数(fx)在整个繁殖期内具有高峰,分别在整个发育时间的22 d和16 d出现。南方小花蝽平均单雌产卵量为42.00粒,低于西花蓟马的平均产卵量59.86粒,其种群的净生殖率(R0)、总繁殖率(GRR)、内禀增长率(r)、周限增长率(λ)均低于西花蓟马,而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T)长于西花蓟马。种群预测结果显示经过90 d后西花蓟马的个体数量达南方小花蝽的9.66倍,其中雌成虫数达到17.15倍。南方小花蝽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率随龄期逐渐升高,其种群净捕食率(C0)为140.81,转化率(Qp)为9.05。南方小花蝽雌、雄成虫在整个发育阶段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平均捕食量分别为159.67和86.00头。【结论】以西花蓟马为食物的南方小花蝽个体能较好地完成生活史且种群增长稳定;在相同条件下西花蓟马比南方小花蝽具有更强的种群增长潜力。南方小花蝽可作为西花蓟马生物防治的重要天敌,在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在西花蓟马暴发前10—20 d释放,并在西花蓟马持续暴发过程中连续释放可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设施黄瓜和番茄田间烟粉虱及其优势天敌发生动态,为设施黄瓜和番茄田间烟粉虱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系统调查,利用五点取样记录昆明市宜良县设施黄瓜和番茄田间烟粉虱成虫及其天敌种类、数量,采用四分位法划分其发生时期;利用生态位相关指数分析烟粉虱及其优势天敌在时间生态位上的关系。【结果】设施黄瓜和番茄田间烟粉虱优势天敌均为烟盲蝽(Nesidiocoris tenuis)、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和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不同设施作物田间烟粉虱及其优势天敌的消长规律略有差异,设施黄瓜田间烟粉虱较设施番茄田发生时间早、种群数量增长迅速;在烟粉虱主要发生时期,设施番茄田间的种群数量为1.03头/cm2,显著高于设施黄瓜田(P< 0.05,下同)。烟粉虱在设施黄瓜田间主要发生时期为黄瓜苗期~开花坐果期,设施番茄田间主要发生时期为番茄初花期~幼果期。草间小黑蛛和烟盲蝽在2种作物田间的同一发生时期,种群数量间无显著差异(P> 0.05),但2种天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值在不同种植环境下差异较大。丽蚜小蜂生态位宽度值较小,发生较集中,在主要发生时期和发生晚期,设施番茄田间种群数量分别为0.34和0.24头/cm2,均显著高于设施黄瓜田。设施黄瓜和番茄田间与烟粉虱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的天敌均为烟盲蝽,分别为0.9664和0.9637。【结论】设施番茄田间烟粉虱主要发生时期在番茄初花期~幼果期,设施黄瓜田间烟粉虱主要发生时期在黄瓜苗期~开花坐果期。在烟粉虱主要发生时期应辅以化学防治等其他防治措施,以压低烟粉虱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8.
黄板诱杀及其对烟粉虱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黄瓜大田内黄板诱杀烟粉虱成虫的最佳方法及对烟粉虱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烟粉虱对黄板具有强烈的正趋性。对寄主黄瓜上的烟粉虱成虫进行黄板诱杀时,最好是将黄板垂直悬挂于黄瓜行间,黄板高度基本上保持与植株顶端相平。黄板对黄瓜田其他昆虫如有翅瓜蚜、瓜蓟马、弹跳虫、蚊、斑潜蝇等也有显著的诱杀作用。烟粉虱种群趋势指数,黄板诱杀区为3.5198,对照区为8.6300;黄板诱杀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达到0.4079,与对照区相比,黄板诱杀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效果可以达到59.21%;黄板诱杀区天敌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为6.7917,对照区为6.1617。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灵武长枣花期蓟马的种类,于2020年6月上旬至7月上旬采用五点取样法对灵武长枣枣花上的蓟马进行调查,并对枣树坐果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为害枣花的有2种蓟马,一种为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另一种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其中花蓟马为优势种。在3个调查地,蓟马成虫发生量峰值均出现在6月中旬。从平均虫口密度看,大秦长枣基地西花蓟马成虫发生量显著高于花蓟马,银湖公司2种蓟马成虫平均虫口密度相近,大泉林场西花蓟马成虫略高于花蓟马。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是灵武长枣花期的主要害虫,蓟马成虫种群数量在盛花期最高,其为害会影响枣果坐果率。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油菜花粉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的影响,在菜豆叶片上添加油菜花粉饲养西花蓟马,研究其特定年龄生命表、繁殖特征生命表及西花蓟马种群增长动态参数。结果表明: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增长迅速,其种群趋势指数为33.060;西花蓟马取食油菜花粉后刺激其种群数量上升,其净增值率(29.096 5)、内禀生长率(0.151 1)和周限增长率(1.1631)均高于只有菜豆叶片处理,种群加倍时间(4.587 3d)和平均世代周期(22.306 5d)则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某花卉基地大棚非洲菊不同花期、不同时间西花蓟马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的调查,运用聚集度指标、Iwao和Taylor回归方程进行了其空间分布图式的测定。结果表明:西花蓟马为非洲菊上蓟马优势种,盛花期共数量占蓟马总数的96%,成虫数量随非洲菊开放花朵的增加而增加,到盛花期达最高密度15头/朵,而若虫主要集中在即将凋谢的花朵中,最高密度达36头/朵。5月中旬为蓟马的危害高峰期,且蓟马的总量随温度的增减变化明显。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在非洲菊上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成虫的聚集原因主要是环境因素和自身的习性,而若虫的聚集原因主要是环境因素。利用Iwao回归法中的α,β参数计算出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理论抽样数,为田间调查取样提供了有效方法,并为西花蓟马的预测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色板粘贴法和植株调查法对宁夏设施黄瓜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以明确宁夏设施黄瓜西花蓟马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为确定西花蓟马防治关键时期、建立生物与化学等防治因子协调控制技术以及减少化学药剂使用等提供依据,为制定西花蓟马综合治理策略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西花蓟马1—3月虫口数量整体较低(平均低于4头/板),4月虫口数量明显上升,5、6月达到高峰期(虫口数量可达16头/板),随后虫口数量有所减少,9月随着秋冬茬黄瓜定植时间的延长,蓟马虫口数量又有所波动.西花蓟马天敌昆虫主要有小花蝽(Orius similis)、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小十三星瓢虫(Hippodamia tredecimpunctata)、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等.其中小花蝽数量较多,活动时间较长(4月至9月),5、6月小花蝽达到高峰期(平均可达1.2头/株),7月以后数量逐渐减少;其他天敌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小十三星瓢虫、中华草蛉虫口数量均较低,平均不足0.2头/株.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通过对云南省弥渡县四季豆西花蓟马的危害情况进行研究,为四季豆西花蓟马的防治提供依据。为了更加了解西花蓟马在四季豆叶片上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8种聚集度指标以及Iwao回归方程对四季豆叶片上的西花蓟马进行了分析,同时,比较了花期和成熟期以及叶片在绿色和浅绿色两种生长情况时,西花蓟马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四季豆叶片上西花蓟马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型;成虫主要分布在四季豆上部,若虫分布在下部;若虫数量在各个时期均多于成虫数量,成熟期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普遍高于开花期叶片上的种群;绿色叶片上的种群数量要多于浅绿色叶片上的种群数量。四季豆西花蓟马呈聚集分布,在田间防治四季豆西花蓟马时,应该注意对若虫以及绿色叶片上的蓟马进行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14.
烟粉虱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烟粉虱在黄瓜上的经济损害水平和经济阈值。黄瓜幼苗4叶期时,烟粉虱的经济损害水平为9.3159%;烟粉虱的经济阈值为每株黄瓜有烟粉虱成虫18.4474头,即平均每片黄瓜叶有成虫4.6119头。  相似文献   

15.
大棚黄瓜上烟粉虱成虫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棚烟粉虱成虫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烟粉虱成虫的聚集强度随密度的上升而下降;成虫始终处于聚集-扩散-再聚集-再扩散的动态过程之中.烟粉虱成虫在黄瓜植株上部充分展开的幼嫩叶片上数量最大;烟粉虱在大棚黄瓜上呈指数增长,其模型为Nt=2.5642e0.532t,(r=0.9858**).应用最优分割法将烟粉虱成虫动态划分为3个时期,分别为建立期、发展期和暴发期,在种群建立期对烟粉虱实施控制可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和Iwao法、Taylor幂法则,考查了2006年7—8月份烟粉虱成虫种群(Bemisia tabaci)在黄瓜上的分布型;分析这些聚集度指标与密度的相关性,选择了受密度影响较小的负二项分布的k值,描述种群的时序动态。结果显示:在黄瓜的生长期间,该成虫种群聚集强度有明显的变化,水平空间为高→低→高→低,百株虫量最多为23359头,最少为1908头;垂直空间为低→高→低→高,百株第8叶烟粉虱成虫数量最多,为9093头,其次是第9叶和第7叶,分别为8488头和8353头。从该种群在黄瓜上的整个发生期来看,种群空间格局处于扩散和聚集交替进行的动态过程中。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合适的抽样数。  相似文献   

17.
间作及几种物理防治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VD)是以烟粉虱为传播媒介的病毒病,该病害的暴发直接导致番茄毁灭性绝产.从控制传播媒介烟粉虱种群数量着手,用黄板监测烟粉虱种群数量的变化,探讨了设置防虫网、铺设地膜、间种黄瓜、棚体覆盖紫外吸收膜等处理对烟粉虱种群数量的防控效果.采用平行跳跃式5点取样方法统计数据,采用SAS 9.1对数据进行统计,利用极差分析法对试验中涉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设置防虫网处理较无防虫网处理烟粉虱种群数量少33.41%.铺设黑白地膜、银黑地膜对烟粉虱种群数量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有较好的防控效果,黑白地膜、银黑地膜较黑色地膜烟粉虱数量分别少54.50%、50.55%.统计后期覆盖防虫网、黑白地膜处理的发病率最低,为8.18%.间种黄瓜对烟粉虱的种群数量无显著影响,间作黄瓜处理下铺设黑白地膜发病率仅为8.05%,而铺设黑色地膜发病率达11.25%.影响TYLCVD发病的物理因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地膜、防虫网、黄瓜,最优组合为铺设黑白地膜、设置防虫网、间种黄瓜.覆盖紫外吸收膜较覆盖普通PVC膜烟粉虱种群数量少37.13%,紫外吸收膜处理下铺设银黑地膜田块发病率最低,为9.85%.大棚覆盖PVC膜,铺设不同地膜时,黄板监测统计的烟粉虱种群数量显示挂置2~9d时诱集的烟粉虱种群数量上升幅度最大,诱集烟粉虱成虫数量由少至多依次为黑白地膜、银黑地膜、透明地膜、无地膜、黑色地膜.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在上海市研究了番茄和黄瓜的种植密度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种群动态的影响和化学防治方法.结果表明,烟粉虱的种群数量在寄主的生育期内持续增长.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在发生高峰期,番茄和黄瓜上烟粉虱成虫及4龄若虫数量比较为:低密度>正常密度>高密度.在药效试验中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3 000倍和10%烯啶虫胺水剂2000倍的处理,对防治烟粉虱成虫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冬季作物上主要蓟马的组成及吡虫啉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冬季作物花期主要蓟马的组成、空间分布及吡虫啉对其的毒力情况,采用5个聚集度指标、Iwao和Taylor模型对云南省砚山县冬季常见作物花期的主要蓟马种类和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并采用浸液饲喂法测定吡虫啉对主要蓟马的毒力。结果表明,冬季花期3种作物上主要蓟马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黄蓟马(Thrips flavus)、烟蓟马(Thrips tabaci);不同作物上蓟马的组成比例存在差异,豌豆上的优势种为西花蓟马,萝卜和油菜上的优势种为黄蓟马;黄蓟马在萝卜上的种群密度最高(14.356头/株),花蓟马在豌豆上的种群密度最低(1.889头/株)。聚集度指标分析结果表明,4种蓟马在不同作物上均为聚集分布,且蓟马个体间表现出相互吸引;单种蓟马种群密度与聚集度呈正相关性,即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聚集度增大,蓟马成虫的聚集主要是由自身习性造成。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种蓟马对吡虫啉的敏感性依次为黄蓟马(LC_(50)=174.263 mg/L)烟蓟马(LC_(50)=203.089 mg/L)花蓟马(LC_(50)=263.104 mg/L)西花蓟马(LC_(50)=390.132 mg/L),西花蓟马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抗药性。蓟马在常见作物上能安全越冬和危害,成为翌年春季农作物上的虫源,应加强对这些冬季作物上越冬蓟马虫口数量的控制,同时需重点监测西花蓟马对吡虫啉抗药性增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控制西花蓟马在烟草上的危害,采用物理防治(插置功能型蓝板)、生物防治(释放胡瓜钝绥螨)和微生物菌剂防治(喷施球孢白僵菌)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研究其对西花蓟马和烟草番茄斑萎病的防效。结果表明,烟田西花蓟马迁入始期与烟草移栽期一致,集中在4月下旬;到6月26日西花蓟马数量达到高峰值,蓝板诱集数量达368头/块,之后西花蓟马数量急剧减少,7月16日之后进入缓慢减少期。综合防治区西花蓟马发生数量较少,最高诱集数量仅为69头/块,远低于空白对照区(325头/块)。从防治效果上看,综合防治措施对西花蓟马和烟草番茄斑萎病的防治效果均随着时间的延长整体呈升高趋势,化学防治区的防治效果与之相反。其中,综合防治措施对西花蓟马的防效最高达77.05%,对烟草番茄斑萎病的防效最高达75.72%。在烤烟生长后期(8月5日),综合防治措施对西花蓟马、番茄斑萎病的防效分别为55.55%、75.72%,而化学防治的防效分别仅为11.12%、28.43%。说明综合防治措施对西花蓟马和烟株番茄斑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保持时间较长,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