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12月新疆伊犁州霍城县发生不明山羊疫情,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怀疑为小反刍兽疫感染。对3只病死山羊病料、8只患病山羊分泌物棉拭子样品和6只患病山羊血清样品分别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利用竞争ELISA试剂盒对6份血清样本进行抗体检测,结果全部为阳性。利用抗原捕获ELISA试剂盒,在11只病羊样品中都检测到小反刍兽疫抗原。利用能特异性检测小反刍兽疫病毒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在11只病羊样品中检测到小反刍兽疫病毒核酸。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PRV N基因片段RT-PCR反应,从11只病羊样品中检测到PPRV核酸。针对2号样本病原核酸N基因和F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该毒株与西藏流行株序列片段相似性分别为96.5%和97.5%。遗传进化分析,该病原属于谱系4,与巴基斯坦等国流行毒株遗传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2.
我国首例小反刍兽疫诊断报告   总被引:30,自引:10,他引:30  
2007年7月我国西藏发生不明山羊疫情,国家外来动物病诊断中心对当地动物疫病控制中心送检的14只病死山羊病料和一批血清样品分别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利用较敏感的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特异性荧光定量RT-PCR方法,在11只病羊组织中检测到小反刍兽疫病毒核酸。利用次敏感的PPRV普通RT-PCR方法,从8只病羊组织中检测到PPRV核酸。针对1号样本病原核酸N基因和F基因片段进行遗传发生分析,该病原属于4系。利用竞争ELISA试剂盒对送检的13份血清样本进行抗体检测,结果全部阳性。将1号组织样本接种Vero细胞分离病毒,透射电镜观察下,发现了500纳米左右的病毒粒子。对分离毒株进行PCR检测同样证实其为PPRV。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小反刍兽疫疫情在野生反刍动物中的流行情况,在风险较高且野生动物集中分布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以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阿里地区和那曲地区,平行采集棉拭子样品和血清样品各78份。通过RT-PCR检测小反刍兽疫病毒核酸,同时用竞争ELISA检测反刍野生动物血清中的小反刍兽疫病毒特异性抗体。结果检测样品中未发现阳性样品。说明该批次样品中没有发现野生动物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研究结果可为小反刍兽疫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小反刍兽疫快速、准确、高通量诊断的需求,建立一种基于PCR及焦磷酸测序技术平台的小反刍兽疫病毒鉴定方法。对Gen Bank中已公布的小反刍兽疫病毒N基因序列进行分析,设计专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及焦磷酸测序,测得序列经比对分析可以确定是否为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采用所建立的PCR-焦磷酸测序方法对西藏采集的10份血清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检测,而且该样品可初步鉴定为疫苗株感染。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在广东信宜市大成镇一家规模羊场随机选取60只健康山羊为研究对象,设立山羊口蹄疫疫苗和小反刍兽疫疫苗"分点同时免疫"组、单独注射口蹄疫疫苗组,单独注射小反刍兽疫疫苗组,免疫30 d后采集血清样品,检测抗体。结果表明,山羊口蹄疫疫苗和小反刍兽疫疫苗"分点同时免疫"组与分别单独注射组相比,免疫效果差异不显著。说明对山羊进行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工作中可以采用2种疫苗分点同时进行免疫。  相似文献   

6.
基于氨基酸序列和采用Gamier-Robson和Chou-Fasman等多种方法分析的α-螺旋、β-折叠和转角等二级结构结果,预测小反刍兽疫病毒N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设计4段多肽并进行人工合成,作为包被抗原建立小反刍兽疫血清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用于检测小反刍兽疫山羊临床血清样品,以对预测的B细胞抗原表位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研制的间接ELISA敏感性为96.0%,特异性为96.25%,与进口标准竞争ELISA试剂盒的符合率为96.15%。结果表明,研制的间接ELISA方法适用于小反刍兽疫临床血清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湘西州于2014年开始进行小反刍兽疫强制免疫工作,为了解湘西州规模羊场小反刍兽疫免疫情况,掌握免疫动物抗体水平,湘西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山羊养殖量相对较大的永顺县和龙山县进行采样检测.此次共采集样品350份,采用竞争ELISA试剂盒进行免疫抗体检测.从总体检测结果看,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农业部规定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制备了针对小反刍兽疫PPRV全病毒特异性卵黄抗体,利用PPRV N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和PPRV IgY为主要材料,建立了PPRV双夹心ELISA检测方法检测小反刍兽疫病毒。用该ELISA方法分别检测小反刍兽疫病毒、蓝舌病病毒、鹿流行性出血病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赤羽病病毒、口蹄疫病毒,结果表明该ELISA方法可以特异性检出PPRV而与其他病毒间无交叉。用该ELISA和RT-PCR同时检测162份临床样品,结果表明ELIS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9.2%和93.7%,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8.1%。该方法的建立为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初筛检测及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经济、快速、有效的方法,适用于设备条件不足的基层实验室。  相似文献   

9.
<正>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发生于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在绵羊和山羊中流行,其对幼龄动物的致死率可达50%~80%。一步法荧光定量R T-PCR方法已用于对本病的检测。1材料与方法1.1样品4份样品S1、S2、S3、S4均为病羊鼻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广西柳州市山羊规模养殖场小反刍兽疫母源抗体动态,从6个山羊规模养殖场(3个圈养场、3个放养场)随机采集173份免疫母羊所产羔羊血清,通过阻断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羔羊体内小反刍兽疫母源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73份血清样品中,小反刍兽疫抗体阳性55份,抗体阳性率为31.79%;羔羊的小反刍兽疫母源抗体受母羊免疫时间与次数,即免疫抗体水平有关,同时也与羔羊的断奶时间和日龄有关;60日龄以内羔羊的平均抗体阳性率为62%,60日龄以后下降至30%以下。结果表明:对羔羊的最早免疫时间为60日龄左右;羔羊母源抗体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消长水平并不一致,需要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11.
正羊小反刍兽疫病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羊的一种急性、发热性、病毒性传染病,也称羊瘟、假性牛瘟,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其中,绵羊、山羊最易感。该病毒可以感染不同阶段的羊,当羊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时,临床主要表现为口炎、发热、肺炎、腹泻等为主要特征,感染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我国在2007年首次报道了羊的小反刍兽疫病,世界卫生组织将羊小反刍兽疫病列为了A类疫病。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中麻疹病毒属,该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等多  相似文献   

12.
为做好河南省小反刍兽疫防控工作,全面掌握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及病毒感染状况,按照2020年河南省动物疫病专项监测方案要求,在全省开展了小反刍兽疫专项监测。在群内采用随机采样原则,对全省所有种羊场以及较大规模羊场(存栏量≥3 000只)进行调查,共监测60个养殖场,采集血清学样品1 817份,病原学样品1 718份,使用竞争ELISA、荧光RT-PCR分别检测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水平及病毒核酸。结果显示:小反刍兽疫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为73.80%,其中商品场免疫抗体水平优于种羊场;不同企业生产的小反刍兽活疫苗免疫抗体合格率均高于70%的农业农村部最低标准;不同区域羊场免疫抗体水平有所差异,免疫2次及以上的羊场免疫抗体水平优于只免疫1次的;所有样品小反刍兽疫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结果表明,河南省近期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的风险较低,防控成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小反刍兽疫病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羊的一种急性、发热性、病毒性传染病,也称羊瘟、假性牛瘟,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其中,绵羊、山羊最易感。本文针对突然死亡的羊的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器官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技术等进行综合的诊断,最后,该病被确诊为小反刍兽疫病,因此,本文介绍了对羊小反刍兽疫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4.
采用小反刍兽疫抗体竞争ELISA试验对山东省日照市8家羊场的120份血清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以了解日照市规模化羊场小反刍兽疫免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合格117份,合格率97.5%。小反刍兽疫的抗体水平检测合格率均在80%以上,能为羊群提供较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上海浦东新区兽医实验室对各乡镇规模羊场及散养户进行羊小反刍兽疫的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血清抗体检测采用ELISA方法,病毒检测采用荧光RT-PCR方法。2018年下半年共采集血清样品833份,抗体阳性数750份,抗体阳性率为90.03%;采集口鼻棉拭子样品356份,检测结果全为阴性。2019年上半年共采集血清样品471份,抗体阳性数432份,抗体阳性率91.72%;采集口鼻棉拭子样品171份,检测结果全为阴性。羊小反刍兽疫的免疫抗体平均阳性率90.64%,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阴性。通过本次调查,得知上海浦东新区羊小反刍兽疫的免疫状况比较良好,发生该疫病的风险比较低,同时为评估该区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控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小反刍兽疫在云南省红河州的流行情况及疫苗防控效果,应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该州13个县市采集自人工免疫山羊的920份血清进行抗体检测,同时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15份山羊组织样品检测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核衣壳蛋白(N)基因小片段,并取PCR扩增呈阳性的组织样品进一步做N基因大片段的克隆与测序,最后与国内外参考毒株进行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及进化关系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该州小反刍兽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为70.65%,病毒核酸阳性率为20.46%;当地流行毒株与国内其他毒株同源性最高,均属于基因Ⅳ系毒株,并与印度株和土耳其株进化关系相近。据此推测,当地流行毒株可能最初从国外传入,再伴随引种传入云南。调查证实,以国外基因Ⅱ系毒株制成的弱毒疫苗,虽与我国毒株不同基因系,但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镇远县2017-2019年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情况,采集4个乡镇规模羊场及散养户羊血清样品311份,采用竞争ELISA方法进行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311份羊血清样品中有255份合格,总体合格率为82%,达到农业农村部规定≥70%的标准要求,说明镇远县羊小反刍兽疫免疫效果总体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8.
正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小反刍兽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山羊、绵羊的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2013年12月份以来,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先后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给养羊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1病原及流行特点小反刍兽疫病毒是有囊膜的病毒,自然环境下抵抗力较弱,50℃的温度60分钟  相似文献   

19.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引起的一种山羊和绵羊的急性、烈性、致死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目前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方法主要有胶体金试纸条、酶联免疫ELISA、板式化学发光。本试验利用小反刍兽疫病毒N蛋白和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小反刍兽疫磁微粒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将整个反应过程缩短至15 min。为大批量临床检测小反刍兽疫病毒抗体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如东县小反刍兽疫免疫状况及其流行特点,科学评估防控效果,笔者对2017-2019年全县小反刍兽疫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共采集397个养殖场(户)1808份血清学样品,305份羊棉拭子病原学样品。应用竞争ELISA、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分别进行免疫抗体和病毒核酸检测。数据显示,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分别为93.27%、93.56%和94.11%。所有规模场(户)免疫抗体效果均符合农业部标准;病原学样品未检测出阳性样品。结果表明如东县小反刍兽疫整体防控效果好,免疫质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