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选用安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黄淮山羊6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3种不同水平阴阳离子平衡(A组332 mEq/kgDM、B组418mEq/kgDM、C组496 mEq/kgDM)的日粮,研究日粮阴阳离子平衡对瘤胃代谢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日粮阴阳离子水平可以有效地提高瘤胃液的pH值,在饲喂后8 h 差异显著(P<0.05);随着DCAB的增加,丙酸、丁酸含量增加,但乙酸的相对含量减少,其中试验B组乙酸(418 mEq/kgDM)最高,试验C组最低(P>0.05),试验A组丙酸、丁酸的含量(332mEq/kgDM)最低,且试验A组和试验B组、试验C组丁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但乙酸/丙酸、乙酸/(乙酸+丙酸)的比例却逐渐降低;氨态氮的含量随着阴阳离子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在整个采样期间变化有波动.  相似文献   

2.
选择3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白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以可溶性淀粉、小麦淀粉、粉碎的滤纸纤维、木聚糖和果胶作为底物,精粗比为70∶30,维生素B1在瘤胃培养液底物中的浓度设为0(mg/kg)、30(mg/kg)、60(mg/kg)、90(mg/kg)4个水平,利用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法,通过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pH值、氨氮、乙酸、丙酸、丁酸以及TVFA、乳酸等指标的测定,探讨维生素B1对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精料日粮条件下,随着维生素B1添加量的增加,培养液的pH平均值呈降低趋势,NH3-N的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影响瘤胃发酵类型,但有降低乙酸浓度平均值、提高丙酸浓度平均值和TVFA浓度平均值、降低乙酸/丙酸比值的趋势。培养液中添加维生素B1可以降低乳酸的浓度。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日粮铜(Cu)、钼(Mo)添加水平对辽宁绒山羊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选用18月龄体重相近,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辽宁绒山羊羯羊12只,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分成4组,每组3只。试验分为Mo 0处理和Mo5处理,Mo0处理日粮是在基础日粮中不加Mo,Mo5处理日粮是在基础日粮中加Mo(DM)5 mg/kg,每期设4个Cu水平,即0、20、30、40 mg/kg。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Mo 5 mg/kg显著降低了瘤胃液的pH,而显著提高了氨氮浓度、乙酸和总VFA浓度(P<0.05);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铜对瘤胃液pH和氨氮浓度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乙酸、丙酸、总VFA的浓度(P<0.05);铜钼互作对氨氮浓度、乙酸、丙酸、丁酸及总VFA的浓度影响差异显著,对pH影响差异不显著。结果显示,当日粮中添加Mo为5 mg/kg,Cu为20 mg/kg时,有最适宜的瘤胃发酵水平。  相似文献   

4.
研究3种过瘤胃脂肪对绵羊瘤胃代谢的影响。选择4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小尾寒羊公羊(平均体质量42kg),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方法,以基础日粮组为对照组,在试验组日粮中分别添加40g脂肪酸钙、植物脂肪粉和硬脂肪粉,采集瘤胃液测定氨态氮、pH和挥发性脂肪酸。结果表明:1)饲喂3种过瘤胃脂肪对绵羊瘤胃氨态氮浓度没有显著影响。2)饲喂后pH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总体趋势,对照组pH比试验组高,但各处理对绵羊瘤胃液pH的影响不显著,以添加脂肪酸钙和植物脂肪粉效果较好。3)各组试验羊瘤胃乙酸、丙酸、丁酸的浓度及乙酸/丙酸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对瘤胃乙酸浓度没有显著影响;添加植物脂肪粉组丙酸浓度最高,与硬脂肪粉组差异显著;硬脂肪粉组丁酸浓度比对照组和脂肪酸钙组高,差异显著;硬脂肪粉组乙酸/丙酸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绵羊日粮中添加40g过瘤胃脂肪对瘤胃氨态氮浓度、pH和乙酸浓度没有显著影响,对丙酸浓度、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值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聪  黄应祥  刘强  王浩  霍文婕 《饲料工业》2006,27(19):22-24
选用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西门塔尔阉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研究日粮中添加戊酸[0、0.02、0.04和0.06g(/kg体重)]对瘤胃pH值、NH3-N和VFA的影响。结果表明:戊酸对瘤胃pH值无显著影响(P>0.05),0.06g(/kg体重)组NH3-N浓度显著降低(P<0.05);0.02g(/kg体重)组显著增加了瘤胃乙酸、丁酸、乙酸与丙酸比值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P<0.05)。日粮中戊酸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02~0.04g(/kg体重)。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奶山羊瘤胃内pH、氨态氮(NH3-N)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影响,以及添加吡啶羧酸铬对其的调控作用。选用体重相近[(20.75±1.88)kg]的波尔山羊4只,采用自身对照,分3期试验,分别为对照组、热应激组和加铬组:对照组山羊在空调房中饲喂,温湿指数(THI)在70以下,处于非热应激状态;热应激组和加铬组山羊在室温动物房中饲喂,2组THI无显著差异(P>0.05),达79以上,处在相似的热应激状态。加铬组饲粮为基础饲粮中添加吡啶羧酸铬(铬含量为0.2 mg/kg饲粮)。每期试验14 d,在试验的第13天采集瘤胃液,测定pH、NH3-N和VFA浓度。结果表明:热应激可以显著降低奶山羊瘤胃内pH(P<0.05),显著提高瘤胃内NH3-N、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浓度(P<0.05),显著降低乙酸/丙酸(P<0.05)。饲粮中添加吡啶羧酸铬后可以显著提高热应激奶山羊瘤胃乙酸、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P<0.05),显著降低瘤胃丙酸浓度(P<0.05),对瘤胃pH、NH3-N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热应激使瘤胃pH显著降低,显著增加了VFA浓度,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饲粮添加吡啶羧酸铬可调节瘤胃VFA浓度,对热应激造成的影响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无机二价铁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用人工瘤胃模拟装置发酵72 h研究添加不同水平亚铁(0、30、60、90、120和150 mg/kgDM,源于硫酸亚铁)对体外瘤胃液氨浓度、微生物氮产量和挥发性脂肪酸(VFA)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亚铁可使发酵液不同时间点氨浓度和总氨产量、有机物发酵率、总微生物氮产量显著提高(P<0.05);与不添加的对照组相比,添加亚铁可使发酵液的总VFA、乙酸、丙酸、丁酸浓度明显增加(P<0.05),但乙酸、丙酸、丁酸摩尔比例没有差异(P>0.05);添加亚铁明显促进瘤胃有机物的发酵,增加瘤胃VFA产生量,过多的亚铁对瘤胃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选用4头体重约500kg,年龄3岁,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西门塔尔牛阉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以混合精料和玉米秸秆为基础日粮,研究不同添加水平苹果酸(0、70、140和210g/d)对牛瘤胃pH值、NH3-N、VFA的影响。结果表明:140g/d组和210g/d组瘤胃pH值显著低于对照组,140g/d组和210g/d组瘤胃乙酸摩尔比、乙酸/丙酸比例、氨态氮浓度和乳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70g/d组(P<0.05)、140g/d组和210g/d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丙酸和丁酸摩尔比显著高于对照组和70g/d组(P<0.05)。由以上结果得出,本试验条件下,苹果酸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40g/d。  相似文献   

9.
[目的]该试验旨在探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莫能霉素,对奶牛瘤胃内发酵、日粮营养物质降解率及奶牛血液生化指标影响。[方法]试验选取3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奶牛,设计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试验分为三组,MⅠ组为基础日粮;MⅡ组为基础日粮添加31.5mg/kg DM莫能霉素;MⅢ组基础日粮添加46.5 mg/kg DM莫能霉素。[结果]莫能霉素添加组pH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46.5 mg/kg DM的莫能霉素后氨态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日粮中添加46.5 mg/kg DM的莫能霉素后瘤胃内乙酸发酵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日粮中添加31.5 mg/kg DM莫能霉素后丙酸发酵量高于对照组(P〉0.05),且丙酸摩尔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日粮DM、CP和NDF在瘤胃内有效降解率随莫能霉素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添加组奶牛血液中的尿素氮,血浆中血糖及乳酸浓度,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日粮中添加莫能霉素可以提高牛瘤胃中的pH值,降低氨态氮浓度,显著提高丙酸摩尔比例,降低丙酸、乙酸比值,但减缓了粗蛋白的降解速度,一定程度上提高血液中尿素氮和血糖浓度。  相似文献   

10.
选用4头体重420 kg,年龄2.5岁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西门塔尔牛阉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以混合精料和玉米秸秆为基础日粮,研究异戊酸(0、0.02、0.04和0.06 g/kg体重)对瘤胃pH、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乙酸/丙酸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0.06 g/kg体重组显著降低瘤胃pH(P<0.05),饲喂后3~6 h 0.04 g/kg体重组和0.06 g/kg体重组NH3-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02 g/kg体重组(P<0.05);0.04 g/kg体重组瘤胃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增加(P<0.05),乙酸/丙酸比例显著提高(P<0.05)。异戊酸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04 g/kg体重。  相似文献   

11.
选用4只体重约40 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新疆美利奴羯羊按分期试验设计,分别添喂赖氨酸席夫碱-铜配合物0(第Ⅰ期)、4(第Ⅱ期)、8(第Ⅲ期)g/d·只,以研究不同水平的赖氨酸席夫碱 铜配合物对绵羊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添喂水平的提高,绵羊对玉米秸秆干物质的采食量增加,其中添喂量为8 g/d·只组与0 g/d·只组相比,采食量提高了12.5%(P<0.05)。瘤胃液pH在4 g/d·只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添喂8 g/d·只时在前3 h内具有明显减缓瘤胃液pH下降的作用。各组瘤胃液NH3-N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但8 g/d·只组的整体瘤胃液NH3-N含量有降低趋势。添喂赖氨酸席夫碱-铜配合物可降低乙酸和TVFA含量,提高丙酸和丁酸含量,使瘤胃发酵由乙酸型向丙酸型转变。本试验结果表明,添喂赖氨酸席夫碱 铜配合物对绵羊瘤胃发酵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羊草型(MLC)、小麦-羊草型(WLC)、玉米-地瓜秧型(MSP)和小麦-地瓜秧型(WSP)4种类型日粮对杜泊羊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4头体重相近(55.10±1.24)kg、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杜泊羊为试验动物,采用2×2析因设计,4×4拉丁方饲喂方式,连续进行4期动物试验,每期试验18 d,预试期12 d,正试期6 d。结果表明:适应性试验表明,突然更换日粮后,玉米组pH在第6天恢复到日粮更换前水平,而小麦组在第7天恢复到日粮更换前水平;玉米羊草组氨态氮(NH_3-N)浓度在第7天回升到日粮更换前水平,其余三组均在第8天回升到更换前水平。各处理间pH差异显著(P0.05),杜泊羊采食后8 h内,羊草组pH显著高于地瓜秧组(P0.05);各处理间瘤胃液NH_3-N浓度差异显著(P0.05),杜泊羊采食后6 h内,小麦组显著高于玉米组(P0.05);各组间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差异显著(P0.05),且有交互作用;小麦组的乙酸浓度显著高于玉米组(P0.05),4组的丙酸、丁酸、戊酸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地瓜秧组显著高于羊草组(P0.05);而玉米组的异戊酸浓度显著高于小麦组(P0.05);羊草组乙酸/丙酸比值显著高于地瓜秧组(P0.05)。由此可见,小麦型日粮可获得较高的NH_3-N浓度,而玉米型日粮可获得较高的乙酸和异戊酸浓度;羊草型日粮可获得较高的瘤胃pH和乙酸/丙酸比值,而地瓜秧型日粮可获得较高的丙酸、丁酸、戊酸的浓度,TVFA浓度受精料和粗饲料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丝兰皂甙对绵羊瘤胃发酵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2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雄性东北细毛羊,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饲喂0、100、200、300mg/kg水平丝兰皂甙,研究其对瘤胃发酵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对试羊采食后的0、2、4、6、8h瘤胃内环境指标进行测定,各组在同一时间点pH无显著差异(P〉0.05),但总体上随着丝兰皂甙添加水平的上升,pH随时间变化有变缓趋势;300mg/kg组较对照组4h和6h乙酸浓度下降15.1%和19.8%,丙酸浓度则提高22.7%和22.9%,差异显著(P〈0.05),各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100、200、300mg/kg组对氨的抑制率分别为17.17%、29.84%和27.12%,200mg/kg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8d后,测定试羊血液生化指标,各组均处正常生理范围内且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发酵试验研究蜜蜂肽对瘤胃发酵参数及甲烷气体排放量的影响。本试验选用健康、体重[(40±3)kg]相近的高山美利奴羊(n=4)作为瘤胃液供体。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共3个处理,在每千克干物质基础上,分别添加0、0.75、1.50 mg的蜜蜂肽,每个处理7个重复。发酵24 h后,冰水终止发酵,收集产气和发酵液,测定瘤胃发酵液pH,确定蜜蜂肽对发酵液气体产量、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及部分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发酵24 h,与不添加蜜蜂肽相比,添加0.75 mg蜜蜂肽能显著提高瘤胃内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P<0.05),显著降低丙酸比例(P<0.05),显著提高甲烷产量(P<0.05),有提高瘤胃pH(P=0.080)和普雷沃氏菌数量(P=0.078)的趋势。综上所述,在体外发酵24 h条件下,蜜蜂肽对绵羊瘤胃发酵有一定影响,能够调节绵羊瘤胃发酵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水平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APS)对锦江黄牛瘤胃体外发酵指标及养分降解率的影响。[方法]选取4头健康并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锦江黄牛公牛,采集瘤胃液。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试验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25%、0.5%、1.0%、2.0%和4.0%的黄芪多糖,体外发酵24 h后测定发酵参数、养分降解率,并评定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结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0%和2.0%添加组的瘤胃液菌体蛋白(MC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2.0%添加组的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降低(P<0.05);1.0%添加组的丙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乙丙酸比值显著下降(P<0.05);0.5%、2.0%和4.0%添加组的粗蛋白(CP)降解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添加组的总产气量、pH、乙酸含量、干物质(DM)降解率、酸性洗涤纤维(ADF)降解率及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变化(P>0.05)。MFAEI指数评定结...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讨瘤胃发酵产物乙酸、丙酸以及乙酸和丙酸比对奶牛干物质摄入量(DMI)、产奶量(MY)和乳成分的影响。通过回顾已发表文献,使用荟萃分析的方法构建模型并进行相应的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试验整理了关于奶牛生产性能的中文及英文相关文献51篇,共计181个处理,研究不同的饲料原料、营养成分、饲料添加剂对不同生理阶段泌乳奶牛瘤胃发酵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基于此51项试验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与瘤胃内乙酸和丙酸产量相比,奶牛的产奶量(R2=-0.426,P<0.01)、乳脂率(R2=0.359,P<0.01)、乳脂产量(R2=-0.257,P<0.01)、挥发性脂肪酸(VFA)(R2=-0.226,P<0.05)和干物质采食量(DMI)(R2=-0.485,P<0.01)与瘤胃发酵产物乙酸和丙酸比有更强的相关性;瘤胃乙酸和丙酸比与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乳脂产量和DMI存在极显著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P<0.01),其比值的增加会导致DMI、产奶量、乳脂产量极显著降低(P<0.01),乳脂率极显著升高(P<0.01),瘤胃乙酸和丙酸的比值每增加1,乳脂率增加0.26%,奶牛的干物质摄入量、产奶量分别减少2.34和4.99 kg。通过荟萃分析发现,乙酸与丙酸的比值可以更科学地预测乳脂在乳中的占比且准确反应牛奶乳脂率的变化,为饲粮的选取及调控乳品质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碘酸钙对牦牛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以碘酸钙作为添加形式,以牦牛饲粮为底物进行体外瘤胃发酵,底物碘含量分别为0.1、0.3、0.5、0.7、0.9 mg/kg,发酵48h,测定发酵后的产气量、瘤胃发酵指标及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当底物碘含量为0.3mg/kg,NH_3-N浓度、微生物蛋白质(MCP)含量、脂肪酶(LPS)活力、胰蛋白酶(TYS)活力、纤维素酶(CLS)活力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267 mg/100mL、4.619g/L、0.462U/mL、65.463U/mL、69.527U/mL,碘含量为0.3mg/kg时,乙酸(aceticacid)、丙酸(propionicacid)、总酸(TVFA)浓度达到最高值,分别为:56.142mmol/L、30.877mmol/L、87.460mmol/L,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乙酸与丙酸的比例达到最小值1.819,显著低于其它所有组乙酸与丙酸的比例(P<0.05);在底物碘含量为0.5mg/kg时,淀粉酶(AMS)活力与纤维素酶(CLS)活力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832U/mL、69.527U/mL;在底物碘含量为0.7mg/kg时,总产气量与甲烷产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0.8mL、11.88mL。综合以上结果,在体外条件下,在底物碘含量为0.3~0.7mg/kg时,有利于瘤胃发酵和饲草料降解。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饲养水平对阿勒泰羊胃肠道发育、瘤胃发酵参数、消化酶活性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月龄相近(3~3.5月龄)、体重均一(19.16±0.54) kg、臀型一致、健康状况良好的阿勒泰母羔羊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自由采食60 d后,参照NRC(2007)饲养标准中维持能量(Em)需要,3个组分别按1.5Em(0.75 MJ·kg-1 W0.75)、1.0Em(0.50 MJ·kg-1 W0.75)和0.5Em(0.25 MJ·kg-1 W0.75)饲喂30 d。结果表明:1)随饲养水平的降低,羔羊全胃、瘤胃、小肠的重量逐渐降低,且1.5Em组全胃、瘤胃、小肠重量和瘤胃指数显著高于1.0Em和0.5Em组(P<0.05),1.5Em和1.0Em组小肠长度和小肠指数显著高于0.5Em组(P<0.05),但1.5Em和1.0Em组无显著差异(P>0.05);2)随饲养水平的降低,绵羊瘤胃液pH先升高后降低,1.5Em组pH显著低于0.5Em和1.0Em组(P<0.05),氨态氮(NH3-N)含量逐渐降低但3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以及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异戊酸含量1.0Em组最低,且1.0Em组TVFA、乙酸、丙酸含量显著低于1.5Em和0.5Em组(P<0.05),丁酸、戊酸和乙酸/丙酸1.0Em和0.5Em组显著低于1.5Em组(P<0.05);3)随饲养水平的降低,瘤胃液消化酶活性降低,脂肪酶、蛋白酶活性1.5Em组显著高于1.0Em和0.5Em组(P<0.05),1.0Em和0.5Em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α-淀粉酶3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4)瘤胃内容物中真菌、原虫的相对含量1.5Em组显著高于1.0Em和0.5Em组(P<0.05),但1.0Em和0.5Em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白色瘤胃球菌1.0Em组最低,显著低于1.5Em和0.5Em组(P<0.05),黄色瘤胃球菌3组之间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见,饲养水平对阿勒泰羊胃肠道发育、瘤胃发酵参数、消化酶活性及瘤胃微生物区系都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添加小肽与酵母培养物对舍饲育肥牦牛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和发酵参数的影响,试验选取36头年龄为4周岁左右、体重水平相当、健康状况良好的麦洼牦牛,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饲喂全混合日粮(TMR),试验Ⅰ、Ⅱ、Ⅲ组在TMR基础上分别添加1%酵母培养物、0.75%小肽、1%酵母培养物+0.75%小肽。试验结果表明:(1)四个处理组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互养菌门(Synergistest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小肽和酵母培养物的添加显著降低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提高了拟杆菌门和互养菌门的相对丰度,但差异不显著(P>0.05)。从属水平分析,拟杆菌科的BS11菌属(Bacteroidetes BS11 gut group)、理研菌科RC9菌属(Rikenellaceae RC9 gut group)、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 1)、克里斯滕森菌科的R7菌属(Christensenellaceae R 7 group)为四个处理组共有优势菌属。添加小肽和酵母培养物,显著提高了理研菌科RC9菌属、普雷沃氏菌属、疣微菌科UCG-010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010)、帕匹杆菌属(Papillibacter)、柔膜菌纲RF9菌属(Mollicutes_RF9)的相对丰度(P<0.05)。(2)小肽与酵母培养物单独添加或同时添加对瘤胃中pH和氨态氮(NH3-N)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降低了瘤胃中乙酸浓度,但差异不显著(P>0.05);1%酵母培养物组和1%酵母培养物+0.75%小肽组显著提高了瘤胃中丙酸浓度(P<0.05),0.75%小肽组虽提高了瘤胃中丙酸浓度,但差异不显著(P>0.05);小肽与酵母培养物单独添加或同时添加都显著降低了乙/丙(P<0.05),表明瘤胃发酵从乙酸型向丙酸型转变,有利于能量利用效率的提高。综上所述,小肽与酵母培养物单独或同时添加都促进了瘤胃有益菌群生长,使瘤胃发酵从乙酸型向丙酸型转变,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小肽与酵母培养物合用具有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20.
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将8只装有瘤胃瘘管绵羊分为4组;饲粮DCAB采用(Na++K+-Cl-)meq/100gDM公式计算,按DCAB水平不同分为4个处理,即A(25)、B(35)、C(45)、D(55),结果表明:(1)各处理瘤胃液pH值均在6.21-6.94之间变动,(P〉0.05),各组在喂后3h下降到最低点。(2)B、C、D处理瘤胃液氨氮浓度各时间段平均值显著低于A处理(P〈0.05);B处理喂后1h、3h、5h、7h NH3-N浓度显著低于A处理(P〈0.05);处理NH3-N浓度变化于4.47-49.67mg/100mL之间。(3)B处理瘤胃液尿素氮各时间段浓度平均值显著高于A、C、D处理(P〈0.05)。(4)各处理瘤胃液乙酸、丙酸、丁酸、TVFA浓度及乙酸/丙酸值各时间段平均值间差异不显著(P〉0.05);B、D处理丙酸浓度高于A、C处理(P=0.08),A处理丁酸浓度高于B、C、D处理(P=0.06),B、D处理乙酸/丙酸值低于A、C处理(P=0.07)。综合考虑,35 meq/100gDM DCAB水平有利于绵羊瘤胃发酵,该组合为最佳日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