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霉菌毒素污染饲料后会降低其养价值,引起动物疾病,并危害人类健康,应当建立相应的检测体系。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目测法、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MS)、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和GC-MS)、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层析法(IC)、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综述了霉菌毒素常见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掌握黄曲霉毒素B1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2种真菌毒素在饲料中的污染状况,对117份饲料样品进行检测。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依据《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17)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分析。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B1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平均检出率分别为52.1%和44.4%,最大检测值分别为13.64μg/kg和2.37mg/kg。饲料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和呕吐毒素均有检出的共24批,检出率为20.5%。从检测结果得出,黄曲霉毒素B1存在超标现象,不合格率为0.85%;在饲料样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虽有检出但无超标情况。这表明霉菌毒素在饲料中的污染情况普遍存在,今后应加大对饲料中霉菌毒素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3.
作者综述了1992—2007年中国和亚太地区的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中6种主要霉菌毒素的检出水平和分布特点.分析了危害我国饲料安全、动物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的主要霉菌毒素以及控制策略.得出如下结论: (1)由于霉菌的生长受温度和湿度影响.不同霉菌毒素的发生概率和污染水平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中国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中超标率和检出水平最高的霉菌毒素是镰刀属霉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均属田间型毒素)。过去我们一直重视的黄曲霉毒素(仓储型毒素)超标率和检出水平均比较低。而来自东南亚地区的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中黄曲霉毒素超标率和检出水平较高。而镰刀菌属毒素的超标率和检出水平则比较低。 (2)饲料原料和配合饲料中多种霉菌毒素往往同时存在。由于不同毒素间具有协同作用,这将加剧毒素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和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霉菌毒素造成动物的生产性能下降和免疫机能抑制.导致动物患病甚至死亡.并能通过动物的肉、蛋、奶、内脏进入人类的食品链中,危害人类的健康。 (3)由于加工过程中霉菌毒素的浓缩效应,副产品原料.特别是玉米副产品如DDGS和玉米蛋白粉中.霉菌毒素的污染非常严重。 (4)与单一能量和蛋白饲料原料相比,配合饲料中的多种霉菌毒素的检测水平才是相对比较准确和客观的控制指标。 (5)由于我国饲料原料中超标率和检出水平最高的3种镰刀菌属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和呕吐毒素)均为田间型毒素.因此预防霉菌毒索对动物危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在采购环节控制原料质量和饲料生产中使用有效的霉菌毒素吸附剂。  相似文献   

4.
霉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有毒的二级代谢产物,经常在奶牛饲料及其原料中发现。最常见的霉菌毒素是黄曲霉毒素(AF)、伏马菌素(FB)、玉米赤霉烯酮(ZE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T-2毒素和赭曲霉毒素A(OTA)。当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浓度超过一定水平时,会导致奶牛发生免疫抑制、肝肾毒性、繁殖障碍等诸多健康问题。奶牛饲料原料在生长、收获、加工和储藏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应用脱毒方法是预防霉菌毒素危害奶牛健康的关键控制点。物理、化学和生物脱毒是实现霉菌毒素脱毒的常见技术措施。其中,物理吸附和生物降解脱毒具有安全、绿色、去除率高、不破坏饲料营养物质等诸多优势,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本文主要介绍了奶牛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生物特性、致病机理及其对奶牛的危害和物理、化学、生物脱毒方法,为防控霉菌毒素污染,实现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一项由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完成的研究中,大约20种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吸附效果进行了测试.所测试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对可检测水平的霉菌毒素无吸附效果,表明用于本研究中的这些吸附剂在用于对在受污染饲料中允许范围内的隐蔽型霉菌毒素吸附剂并无用处.霉菌毒素的添加和饲料的加工方法(如制粒或膨化)并不是本研究的主体,但有可能是下一阶段研究主体.  相似文献   

6.
饲料原料及配合饲料中叶黄素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饲料中的叶黄素含量直接影响到肉鸡皮肤及禽蛋蛋黄的着色效果,因此对于原料及配合饲料中叶黄素的检测意义重大。AOAC先后多次颁布了关于叶黄素的检测方法,最近一次所颁布的为高压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由于设备昂贵及操作的繁琐性很难在企业中推广。因此,我们在AOAC(1984)所颁布的柱层析结合分光光度计分析叶黄素的基础上略加改进,形成了目前这种饲料中叶黄素含量检测的简易方法。该方法自1992年以来,经过不同人的多年实践,证明是一种简易可靠、重复性好的检测方法。l仪器a.色层柱──15min×30cm(内径宽×长)的硬质玻璃管…  相似文献   

7.
就当前饲料中霉菌毒素残留严重,而相关检测与防控技术却不统一的问题,参考国内外对饲料中霉菌毒素残留的检测与防控先进技术,从而为饲料中霉菌毒素残留的检测与防控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8.
霉菌毒素是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对动物、人类和作物具有重大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的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饲料的原料中,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主要是通过谷物的生产、饲料的储藏和运输而产生的。不同的霉菌所产生的毒素各不相同,造成的危害程度也不相同,其中毒性最大的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菌毒素、玉米赤酶稀酮、呕吐毒素、T2毒素等。笔者认为:(1)霉菌毒素普遍存在。(2)大家对于霉菌毒素认识一致。(3)饲料中霉菌毒素危害严重。下面,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做一简单总结。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青海省部分地区猪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情况,应用ELISA方法对2012年采集的青海省部分地区205份猪饲料样品进行了赭曲霉毒素A (OTA)、黄曲霉毒素B1(AFB1)、呕吐毒素(DON)、玉米赤霉烯酮(ZON)的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56份商品化饲料中,OTA、AFB1、DON、ZON阳性率分别为7.05%、16.03%、83.33%和69.87%,49份自制饲料中,OTA、AFB1、DON、ZON阳性率分别为6.12%、28.57%、85.71%和73.4%;156份商品化饲料中,总单污率为11.54%,总混污率为79.49%,在49份自制饲料中,总单污率为8.16%,总混污率为91.84%;试验显示,青海省部分地区饲料中存在霉菌毒素的污染,且混合污染现象严重,同时自制饲料的污染程度较商品化饲料高.  相似文献   

10.
就当前饲料中霉菌毒素残留严重,而相关检测与防控技术却不统一的问题,参考国内外对饲料中霉菌毒素残留的检测与防控先进技术,从而为饲料中霉菌毒素残留的检测与防控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一)忽视霉变饲料一是有的饲料原料(如玉米)虽然购进时水分没有超标,但在其收割之前就遭霉变,这样的饲料中加防霉剂不起作用,忽视对已霉变饲料脱毒和解毒。二是忽视料槽和栏舍内地面霉料对猪的影响。三是饲料原料的霉菌毒素中容易被检测的是黄曲霉毒素,其他霉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等)容易被忽视。霉菌毒素会使猪采食量下降,生长缓慢,降低机体免疫力,导致繁殖障碍,如发情紊乱、早期胚胎死亡、假孕、产后无乳等,高浓度的霉菌毒素可以引起猪的迅速死亡。  相似文献   

12.
周孝治  张春艳 《广东饲料》2009,18(10):32-33
自“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以来,监控饲料及其原料中三聚氰胺的残留一直是饲料行业关注的焦点,目前饲料公司主要通过液相色谱法(HPLC)或酶联免疫试剂盒法(ELISA)对其进行检测或定性筛选,由于这些方法对仪器和人员的要求比较高,检测过程较为复杂,导致检测成本高而且耗时长,不利于饲料公司降低成本和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掌握伏马毒素(B1+B2)、赭曲霉毒素A、T-2毒素、黄曲霉毒素B1在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的污染状况,指导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企业开展霉菌毒素防控,降低霉菌毒素对饲料产品质量及畜禽养殖危害,减少经济损失,2019年对17种62份植物性饲料原料进行采集,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依据《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判定分析。结果表明:伏马毒素(B1+B2)、赭曲霉毒素A、黄曲霉毒素B1在17种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的污染状况差别明显,伏马毒素(B1+B2)、赭曲霉毒素A、黄曲霉毒素B1平均检出率分别为37.09%、8.06%、29.03%,最大检测值分别为15.96 mg/kg、26.60 μg/kg、351.00 μg/kg。从检测结果得出,4种霉菌毒素在17种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的污染较重,整体污染率达48.40%,玉米皮、喷浆玉米皮、花生粕3种植物性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B1超标,污染率与超标率不一定呈正比,表明霉菌毒素在植物性饲料原料中污染普遍,对饲料产品及养殖安全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该问题,提出控制植物性饲料原料质量建议,为今后控制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含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畜禽饲料受霉菌毒素污染在我国十分普遍,造成的危害巨大。加强饲料中霉菌毒素的监测关系到整个饲料产业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监测到的畜禽饲料中主要霉菌毒素的种类,并就其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饲料中的霉菌和其毒素对养殖企业的养殖成本影响十分巨大。本试验以北京大兴种猪示范基地为观察对象,检测不同饲料和饲料原料的蜡样芽孢杆菌、烟曲霉菌以及呕吐毒素(DON)、烟曲霉毒素(FB)和玉米赤霉烯酮(ZEN)3种毒素含量。试验结果表明,66份饲料原料和全价饲料样本中,蜡样芽孢杆菌样本的总体检出率为75.8%,烟曲霉菌检出率为69.7%;饲料原料中DON、FB和ZEN检出率较高,成品饲料DON检出率100%,FB检出率83.3%,ZEN检出率66.7%。结论 :北京地区的饲料霉菌及其毒素污染情况严重,应尽快制定饲料原料毒素污染限量。  相似文献   

16.
饲料中霉菌毒素生物学特性及其检测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霉菌毒素是毒性很强的霉菌次生代谢产物,是农作物的霉变重要诱因。当被动物体食入、吸入或被皮肤吸收后,霉菌毒素常常会引起机能减退、疾病乃至死亡。导致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的原因包括环境因素和饲料生产环节两个方面。高温高湿的环境会促进霉菌毒素的生长旺盛。近十年来因为与人类以及动物的健康和生产密切相关,霉菌毒素的研究不断得到重视。因此,饲料原料有效的、低成本的、快速的检测手段尤为重要。当前方法有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薄层色谱法(TLC)。此外,酶联免疫吸附(ELISA)也被应用到快速检测中。荧光偏振免疫法等新方法也逐步被应用,基于红外光谱技术的方法也不断被报导。防治农作物霉变的方法包括提早收割,合理干燥、设备处理和储存加工。此外可以使用化学、生物、脱霉剂等来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陈玲 《广东饲料》2008,(11):35-36
目前黄曲霉毒素检测的主要方法有:薄层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免疫亲和柱荧光光度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快速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是测定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常用方法,所涉及的仪器及试剂比较少,操作比较简单,被很多企事业单位所采用。但在应用ELISA法检测黄曲霉毒素时如果不注重操作细节问题,就可能出现假阳性,从而难以很好地监控饲料品质。  相似文献   

18.
1常见的霉菌和霉菌毒素 霉菌通常污染饲料或饲料原料,在其中生长并产生二级代谢产物——霉菌毒素。产毒霉菌主要有3个属,曲霉菌、青霉菌和镰刀菌,而霉菌毒素目前已发现超过350种。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AF)、玉米赤霉烯酮(ZEA)、T-2毒素、呕吐毒素(DON)、赭曲霉毒素(OT)、烟曲霉毒素(FUM)等。其中对猪危害最大的是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家禽饲料中,自然状况下发生率最高且致害作用最严重的是黄曲霉毒素和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相似文献   

19.
霉菌毒素(Mycotoxins)普遍存在于饲料和饲料原料中,是饲料及饲料原料中霉菌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对畜牧业生产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据报道全世界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霉菌毒素既可在田间生长时产生(田间毒素,如镰刀菌毒素)也可在仓储期间产生毒素(仓储毒素,如黄曲霉毒素、棕曲霉毒素)。谷物和饲料中霉菌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受许多因素影响,如气候条件、作物品种、作物的易感性、霉菌的种类、昆虫或化学物质的破坏、收获时是否用杀虫剂处理、贮存条件以及其他任何后续的操作过程。动物采食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常发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导致肿瘤和癌症的发生(主要为肝癌和肾癌),雌激素紊乱综合征,抑制免疫功能,动物性产品品质下降,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除急慢性毒性影响外,霉菌毒素对饲料的污染,  相似文献   

20.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36号根据《兽药管理条例》规定,我部组织制定了12种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现予发布,请各地遵照执行。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1、卡巴氧标示残留物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2、硝基咪唑类药物残留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3、磺胺二甲嘧啶残留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4、拉沙洛西钠残留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5、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残留检测方附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章二OO三年一月二十二日法(高效液相色谱法);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