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菱鲆鳔器官发育的形态学与组织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取0—63日龄的大菱鲆(Sxophthalmus maximus L.)进行固定并显微组织切片观察。根据观察结果特大菱鲆鳔器官发育周期分为形成、充气、退化和消失4个阶段。在水温15—16℃下,初孵仔鱼的鳔原基末出现;孵化后第2天,鳔原基形成;孵化后第5天,气腺形成并首次充气;孵化后第8天,鳔腔中充满气体。到第19天大部分仔鱼的鳔腔中充满气体,气腺最发达。仔鱼的变态发育和鳔器官的退化几乎同步进行。孵化后第25天,鳔前端的气腺上皮首先退化,只余腹部的气腺上皮;至第31天,整个气腺完全退化,开始变态为幼鱼;至第63天鳔完全消失。过度膨胀的鳔器官内腔被来自内壁增生和肥大的上皮细胞占据。末充气的鳔器官较小,鳔腔内有中等程度的炎症。本实验目的旨为大菱鲆人工育苗中提高鳔的充气率从而提高其成活率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
观察瓦氏雅罗鱼胚后发育状况并测量其池塘培育条件下的早期生长指标.试验结果显示,在12.7~26.7℃水温条件下,瓦氏雅罗鱼初孵仔鱼全长为(7.04±0.30)mm,2日龄鳔一室原基形成,3日龄鳔一室充气,6日龄仔鱼开口,8日龄卵黄囊吸收完毕,10日龄脊索末端开始向上弯曲,18日龄鳔二室形成,脊索弯曲完成,39日龄各鳍发...  相似文献   

3.
美洲鲥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幼各发育期的连续取样,系统观察了仔、稚、幼各期的形态变化及生长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在水温(20±1)℃下,初孵仔鱼全长(6.75±0.60)mm;2日龄仔鱼即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4 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完毕进人晚期仔鱼阶段,完全依靠外源物质获取能量,主要以鳔室、脊椎形成及各鳍的分化与形成为主要标志;培育至36 d,仔鱼鳃盖后缘及脊椎骨两侧线有少量鳞片状突起,标志美洲鲥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65 d,仔鱼身上鳞片基本长出,腹膜闭合,美洲鲥完成变态成为幼鱼.仔鱼培育期间,除了严格控制培育水温在(20±1)℃外,2日龄仔鱼开口后就应及时投喂轮虫类开口饵料,密度为5~10 ind/mL,这是苗种培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稚鱼期间在主食枝角类、桡足类的同时进行驯食.本实验采用特制缓沉饲料及时驯化转食再过渡到伞部摄食人工浮性膨化颗粒饲料,驯食时间为21 d,驯食是成功进行人工池塘养殖的关键所在.本研究旨在探讨提高美洲鲥早期培育过程中的成活率及成功进行池塘养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漠斑牙鲆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胚胎及胚后发育进行观察,描述各发育时期的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在水温18.5±0.5℃,盐度32~33的条件下,受精卵历时49 h脱膜而出,孵化后仔鱼在水温20.5±0.5℃时,4日龄开口摄食,26日龄进入变态期,45日龄左右完成变态成为幼鱼.漠斑牙鲆的卵子为浮性卵,油球一个.刚孵化仔鱼的消化道细直,3日龄肛门开通,4日龄卵黄囊消耗殆尽,开口摄食.在原肠期胚体下包约1/2时,在视囊和胚盘上出现点状星状的黑色素细胞.孵化后体两侧菊花状黑色素均匀分布;进入变态期后,体两侧的幼体色素逐渐收缩消失,同时在有眼侧出现个体较小的圆形成体色素细胞.在早期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冠状鳍条的发生、伸长和缩短吸收.无鳔器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技术研究了初孵至50日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鱼苗的视网膜结构及视觉特性.测定了鱼苗发育过程中视网膜横切面上视锥细胞(CC)、外核层细胞核(ONN)和神经节细胞(GC)的数量变化,以及鱼苗经明暗适应后视网膜色素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2日龄仔鱼视网膜上出现色素层和视锥细胞层,为仔鱼开口摄食提供了视觉基础.5日龄仔鱼的视网膜没有运动反应.鱼苗从16日龄发育到30日龄,明暗适应后视网膜色素指数的差值显著升高(P<0.01),表明视网膜出现了显著的运动反应.16-39日龄,鱼苗视网膜上CC、GC数量显著减少(P<0.01),ONN数量显著增多(P<0.01),39-50日龄,视网膜上CC、GC和ONN数量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0.05).大菱鲆鱼苗变态前视网膜视敏度高,光敏性低,变态后视敏度降低,光敏性增强,视网膜逐步适应感受弱光的刺激,这与大菱鲆鱼苗变态后从浮游到底栖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变态后的大菱鲆光感受系统不发达.  相似文献   

6.
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技术研究了初孵至50日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鱼苗的视网膜结构及视觉特性。测定了鱼苗发育过程中视网膜横切面上视锥细胞(CC)、外核层细胞核(ONN)和神经节细胞(GC)的数量变化,以及鱼苗经明暗适应后视网膜色素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2日龄仔鱼视网膜上出现色素层和视锥细胞层,为仔鱼开口摄食提供了视觉基础。5日龄仔鱼的视网膜没有运动反应。鱼苗从16日龄发育到30日龄,明暗适应后视网膜色素指数的差值显著升高(P0.01),表明视网膜出现了显著的运动反应。16–39日龄,鱼苗视网膜上CC、GC数量显著减少(P0.01),ONN数量显著增多(P0.01),39–50日龄,视网膜上CC、GC和ONN数量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0.05)。大菱鲆鱼苗变态前视网膜视敏度高,光敏性低,变态后视敏度降低,光敏性增强,视网膜逐步适应感受弱光的刺激,这与大菱鲆鱼苗变态后从浮游到底栖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变态后的大菱鲆光感受系统不发达。  相似文献   

7.
采捕山东威海外海黄海海域的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亲鱼进行驯化和培育,在人工条件下成功驯化存活野生亲鱼49尾,经短期促熟培育后,通过人工授精方式获得了多批次受精卵.对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详细描述了从受精卵到早期仔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太平洋鳕成熟卵子为沉性卵,圆球形,卵径为0.9-1.1 mm,无油球.胚胎发育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为9-10℃、盐度为27-29的海水中孵化,受精卵历时312 h 30 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为(3.85±0.12) mm,6日龄仔鱼开口,肛门与外界相通,进入混合营养期.8日龄仔鱼卵黄囊消耗殆尽,开始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仔鱼开口饵料为轮虫(Rotifer),12日龄开始摄食卤虫(Artemia saline)无节幼体.6日龄仔鱼鳔原基形成,16日龄鳔充气成为亮泡状.12日龄仔鱼形成肠道第1个生理弯曲,22日龄仔鱼第2个肠道生理弯曲形成.研究结果可为太平洋鳕亲鱼驯化培育和苗种培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采捕山东威海外海黄海海域的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亲鱼进行驯化和培育,在人工条件下成功驯化存活野生亲鱼49尾,经短期促熟培育后,通过人工授精方式获得了多批次受精卵。对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详细描述了从受精卵到早期仔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太平洋鳕成熟卵子为沉性卵,圆球形,卵径为0.9–1.1 mm,无油球。胚胎发育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为9–10℃、盐度为27–29的海水中孵化,受精卵历时312 h 30 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为(3.85?0.12)mm,6日龄仔鱼开口,肛门与外界相通,进入混合营养期。8日龄仔鱼卵黄囊消耗殆尽,开始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仔鱼开口饵料为轮虫(Rotifer),12日龄开始摄食卤虫(Artemia saline)无节幼体。6日龄仔鱼鳔原基形成,16日龄鳔充气成为亮泡状。12日龄仔鱼形成肠道第1个生理弯曲,22日龄仔鱼第2个肠道生理弯曲形成。研究结果可为太平洋鳕亲鱼驯化培育和苗种培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胚后发育特点,对其早期发育阶段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对其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进行了描述与分析。根据卵黄囊和油球消失、仔鱼开口与摄食、鳍膜消退、鳍棘变化、色素沉积和全身被鳞等发育特征,把黄斑篮子鱼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包括早期仔鱼和后期仔鱼)、稚鱼期和幼鱼期。黄斑篮子鱼初孵仔鱼全长(1.913±0.105) mm,在水温23~24.3℃,3日龄开口;6日龄卵黄囊和油球被完全吸收,进入后期仔鱼期;17日龄鳍膜消失,各鳍发育基本完成,进入稚鱼期;33日龄鳞片覆盖全身,完成变态,外部形态特征与成鱼相近,进入幼鱼期。仔稚鱼生长随日龄的增长呈现出先快后慢再快的生长趋势;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出膜后随日龄不断伸长,28日龄长到最大值,之后逐渐收缩。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拉氏■仔稚鱼发育生物学特性及适宜下塘时间,对拉氏■进行了胚后仔稚鱼发育显微观察、仔鱼饥饿试验和仔鱼下塘试验。胚后仔稚鱼发育观察结果显示,水温16~18℃,拉氏■初孵仔鱼全长(4.69±0.37)mm,卵黄囊全长(3.12±0.10)mm,2日龄眼点变黑,5日龄消化道开始贯通,6日龄仔鱼鳔一室开始充气,7日龄脊索末端开始弯曲,仔鱼开口摄食,9日龄卵黄囊消失,12日龄鳔二室形成,21日龄仔鱼鳔二室充气,23日龄仔鱼背鳍、臀鳍开始形成,27日龄仔鱼腹鳍开始形成,至35日龄仔鱼各鳍发育完善。仔鱼饥饿不可逆点试验结果表明,16~18℃,拉氏■仔鱼开口第1天(7日龄)初次摄食率为36.36%,9日龄达最高初次摄食率85.71%,饥饿不可逆时间临界点为仔鱼14日龄,此时仔鱼摄食率为40.91%。仔鱼开口前全长(L)与日龄(t)符合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L=8.0031[1-e(-0.3139(t+2.8093))]。拉氏■适宜下塘试验结果表明,水温14.5~20.1℃,池塘轮虫生物量8.30~18.58mg/L,拉氏■仔鱼最高成活下塘时间、体质量增长的适...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鳔器官的发育对海水鱼类人工培育苗种的影响,仔鱼期鳔的形成和充气是影响闭鳔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鳔发育异常一是导致仔稚鱼死亡,二是导致脊柱前凸。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影响海洋闭鳔鱼类鳔器官充气的因子有营养因子和环境因子,充气量,水表面的油膜,温度,盐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影响仔鱼水表面吞饮空气,影响鳔的充气率,仔鱼摄食EPA和DHA含量低的饵料后,活力差,仔鱼到达水表面吞饮空气的能力下降,鳔的开腔率降低,此外仔鱼体内甲状腺素的含量可能对仔鱼鳔的开腔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对横带髭鲷(Hapaloyenys mucronatus)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 详细描述胚胎和仔稚幼鱼各发育时期的时间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 横带髭鲷的受精卵为透明的圆球形浮性卵, 卵径 (1.32±0.01) mm, 多个大小不等的淡黄色油球。胚胎发育经历 6 个主要阶段: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在水温(21.0±0.2) ℃, 盐度 26 条件下, 受精卵约经 36 h 30 min 孵出初孵仔鱼。胚后发育阶段的划分主要依据卵黄囊、油球、鳍膜、鳞片和体色条带的变化, 可分为早期仔鱼期、晚期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 4 个阶段。初孵仔鱼全长(2.96±0.15) mm, 具单个油球, 3 日龄开口摄食轮虫, 4 日龄卵黄囊消耗完全, 9 日龄油球消耗完全, 24 日龄鳍膜完全消失, 体侧和腹部出现初生栉鳞, 进入稚鱼期。45 日龄被覆栉鳞, 全身黑色素加深, 腹部呈灰白色, 进入幼鱼期。横带髭鲷早期发育过程中有 3 个重要形态特征:从 2 日龄至 38 日龄, 横带髭鲷的头背部 1~9 枚硬棘出现和退化; 从 5 日龄开始腹鳍出现并正异速生长, 至 38 日龄腹鳍逐渐由长翅形退变为扇形; 56 日龄幼鱼期, 体表明显可见 6 条横向黑色素带, 在体态上与成鱼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3.
达氏鳇胚后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样本系黑龙江野外采集的达氏鳇(Huso dauricus)亲体经人工受精后孵出的子一代,对刚出膜的仔鱼[0日龄,体长(12.08±0.68) mm]到早期稚鱼[60日龄,(129.21±7.69) mm]的胚后发育形态进行了观察.从形态发育上看来,达氏鳇仔鱼的胚后发育可分为2个时期:早期仔鱼阶段,即从刚出膜(0日龄)到初次开口摄食(9日龄);晚期仔鱼阶段,即从初次开口摄食到各器官发育基本完成,体透明特征消失,鳍褶和颌齿彻底消失(50日龄),之后进入早期稚鱼期.早期仔鱼的形态发育和分化明显较晚期仔鱼和稚鱼快,运动、呼吸、感觉和消化等器官在此期间发育与分化快速同步协调,且速度快,使得仔鱼获得避敌与摄食能力,提高了成活率.晚期仔鱼发育主要表现为各骨板的分化和完善,鱼鳍游泳器官功能的进一步强化,鳔的发生和发育,表明此阶段游泳和躲避敌害能力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4.
观察和记录了黄条鰤(Seriolaaureovittata)早期生活史阶段生长发育的形态与数量特征,描述了胚胎和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表观特征与生长特性。黄条鰤成熟卵子为透明的圆球形浮性卵,卵径(1.48±0.04)mm,单油球,油球径(0.37±0.02) mm。在水温(21.5±0.5)℃,盐度32, pH 8.0~8.2条件下,受精卵历经73 h 40 min破膜孵化。初孵仔鱼全长(4.23±0.39) mm,卵黄囊长椭圆形,长度约为全长的1/3。3日龄仔鱼全长(4.61±0.43) mm,开口,卵黄囊消耗95%,眼睛变为黑色,鳔原基形成。4日龄仔鱼全长(4.57±0.88) mm,肛门与外界联通,开始摄食轮虫。5日龄仔鱼全长(4.68±0.25) mm,卵黄囊耗尽,鳔开始充气。油球在8日龄消耗完毕,仔鱼全长(5.14±0.36) mm,完全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7日龄仔鱼全长(4.79±0.36) mm,鳔充气变为亮泡状。初孵仔鱼消化道细而直,随着仔鱼发育,消化道变得粗大,肠道内褶回增多,在10日龄仔鱼全长(5.19±0.37)mm,形成第一个肠道生理弯曲,15日龄仔鱼全长(5.71±0.50)mm,形成第二个肠道生理弯曲,消化能力不断增强。脊椎末端弯曲在15日龄开始,至25日龄全长(8.66±1.06)mm,弯曲过程完成。35日龄稚鱼全长(20.04±1.56)mm,各鳍条数与成鱼一致。60日龄幼鱼全长(65.06±1.94) mm,鳞片形成。80日龄幼鱼全长(134.05±3.25) mm,体表出现一条纵向横贯眼睛和尾椎末端的浅黄色色素带,在体态上与成体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5.
采用封闭式育苗技术进行了云纹石斑鱼苗的人工培育试验,即在整个育苗过程中不换水,通过向水体中注入纯氧、添加EM菌和水产养殖环境改善剂调节育苗水体中的理化因子,并通过油膜收集装置及时清理污物,保持水质稳定。试验过程中测定了育苗水体中相关理化因子和鱼苗数量的变化,观察并记录了鱼苗的生长和摄食情况。苗种培育试验中,水温为24.0~30.2℃,p H 6.31~7.98,盐度30~32,溶氧量在6 mg/L以上,理化因子基本稳定。试验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的全长、肛前距、体高和日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0095x~2+0.0407 2x+2.093 8,R~2=0.988 7;肛前距与日龄的关系为y=0.0050x~2+0.005 0x+0.925 0,R~2=0.990 0;体高与日龄的关系为y=0.002 0x~2-0.000 0x+0.829 0,R~2=0.993 0。云纹石斑鱼7日龄仔鱼的胃肠饱满度平均为1.087,平均摄食量为16.7个轮虫;18日龄仔鱼胃肠饱满度平均为1.877,平均摄食量为87个轮虫,与7日龄仔鱼相比,其摄食量明显增加。云纹石斑鱼仔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摄食高峰在16:00~18:00,属于白天摄食型,晚上基本停止摄食。苗种生产试验结果:受精卵总量为1.604 kg,共孵化仔鱼1.01×10~6尾,孵化率为57.7%;初孵仔鱼经41 d培育后,共获得稚鱼1.70×10~5尾,成活率为16.8%,畸形率10%。  相似文献   

16.
以产自黑龙江的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为研究对象,对其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的形态特征和时间进行观察和描述。将受精卵去膜,在Holtfreter氏液中培育,着重观察去膜卵在原肠胚及后期发育的形态特征。在水温(23.5±1.0)℃条件下,黑龙江三角鲂胚胎从受精到出膜历时30 h 10 min,历经7个主要发育阶段(分为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出膜期),25个发育时期。初孵仔鱼体长为(4.33±0.16)mm,在(25.5±1.0)℃条件下,经144 h,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此时全长为(7.73±0.20)mm。早期仔鱼可根据眼色素沉积、体色素沉积、鳔和卵黄囊的变化分为眼色素增多期、体色素增多期、鳔出现期、鳔充气期和卵黄囊完全吸收期5个时期。黑龙江三角鲂在鳔充气膨大(出膜后96 h)前无摄食行为。在出膜后96~144 h为混合营养期,此时适宜将仔鱼转入池塘进行夏花培育。本研究旨为黑龙江三角鲂的资源保护和苗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叶尔羌高原鳅胚胎发育与胚后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形态学和生态学方法,对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Hedinichthys)yarkandensis(Day)]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阶段全过程进行观察、拍照并测量。结果显示:叶尔羌高原鳅,卵微黏性,略有沉性,受精卵呈卵圆形,卵径为(0.60±0.052)mm,在水温(20.0±1.0)℃下,历时65 h 34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分为7个生理阶段过程;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体色、鼓鳔和须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初孵卵黄囊仔鱼全长(2.0±0.65)mm,出膜后7 d,卵黄囊吸收完毕,完全消失;初孵仔鱼继续培育至16日龄,仔鱼鳃盖后缘鼓鳔明显长出,须清晰可辨,体色加深,心脏红色素明显,体色与成体相似,标志后期仔鱼发育完全进入稚鱼期,此时鱼苗全长(8.0±0.45)mm;培育至30日龄,仔鱼鼓鳔完全,鳃盖张合明显,身体透明特征消失,稚鱼阶段完成发育进入幼鱼期,此时全长达(13.0±0.55)mm,其外部形态和生态习性均与成鱼相似。试验中,卵黄囊长度(LY)和出膜天数(D)的关系式:LY=0.0286D2–0.0636D+3.1196(R2=0.9050);用直线方程拟合卵黄囊长度(LY)和卵黄囊仔鱼全长(LT)的关系式:LY=–1.315LT+5.368(R2=0.8199);拟合卵黄囊仔鱼全长(LT)和出膜后仔稚鱼天数(D)的关系式:LT=–0.0263D2+0.5113D+1.6169(R2=0.9890)。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叶尔羌高原鳅的早期发育特征为该物种的保护和增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其苗种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发育和生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鞍带石斑鱼的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初孵仔鱼到幼鱼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卵黄囊的变化,长鳍棘的长出与收缩,鳞片和体色斑纹的出现,鞍带石斑鱼胚后发育可以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又可分为卵黄囊期仔鱼和后期仔鱼。水温27~30℃,盐度27~31,pH值8.0~8.4的海水中培育,初孵仔鱼至孵化后2日龄为卵黄囊期仔鱼。2日龄仔鱼开口,3日龄至20日龄为后期仔鱼,22日龄至30日龄为稚鱼期,31日龄进入幼鱼期。鞍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和收缩,也是生产育苗当中比较关键的仔稚幼鱼变态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可观、可量和可数性状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3.0±1.0) ℃条件下,1 d出现胸鳍;4 d卵黄囊消失,鳔基和第1背鳍鳍基清晰可见;7 d油球消失,出现腹鳍;8 d第1背鳍鳍基和腹鳍出膜;9 d披透明圆形小鳞;12 d鳔和腹两侧后匙骨清晰可见;14 d出现第2背鳍支鳍骨和臀鳍支鳍骨;16 d披锥形小鳞,上、下颌出现锥形齿;19 d分化出第2背鳍鳍条和臀鳍鳍条;20 d尾柄下侧长出尾鳍鳍条;24 d时,第2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条形态发育完全;27 d鳔大量充气。可量性状变化的曲线方程 R2 值均>0.90,第1背鳍鳍高,4~30 d呈指数递增;视囊0~11 和11~20 d为线性递增,0~11 d递增程度<11~20 d,21~30 d为指数递增;口裂4~13和22~30 d为线性递增,13~22 d为线性递减;全长、体长、体高和矢耳石直径等拐点前为线性递增,拐点后为指数递增,拐点集中在19~23 d。初孵仔鱼共27对肌节,头部6对,躯体21对;仔鱼末期,第2背鳍支鳍骨数为31~36根,臀鳍支鳍骨数为33~35根;稚鱼末期,第2背鳍和臀鳍鳍条数与支鳍骨数相对应,胸鳍鳍条数为15~18根,尾鳍鳍条数为12根;早期幼鱼45 d时,鳍条分节明显,第2背鳍鳍条2节,臀鳍鳍条3节,尾鳍鳍条为7~10节,50 d躯体4~5条黑色条带。研究较详尽地描述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丰富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基础资料,可为其苗种繁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和体表黑色素细胞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朱杰 《水产学报》2002,26(3):193-200
对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及体表黑色素细胞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绘制了1-60日龄大菱鲆鱼苗形态发育图,同时观察拍摄不同发育时期体表黑色素细胞的形态变化。14-17℃水温时,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约需60d。1-14日龄主要为器官发育;14-40日龄主要为形态变化,25日龄左右开始变态;40-60日龄变态基本完成。变态前,鱼苗体表的幼体黑色素细胞对称分布,以素细胞密度先增加后减少。变态开始后,鱼体两侧体色出现不对称。有眼侧体表幼体黑色素细胞减少,逐渐由成体黑色素细胞替代,体色变深;无眼侧幼体黑色素细胞逐渐消褪,未出现成体黑色素细胞,体色逐渐变为白色。若有眼侧体表成体黑色素细胞的出现受阻,则形成白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