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杨梅炭疽病,以抱子和菌丝在被害树的嫩梢上越冬,次年传播为害。杨梅叶片被害初期,两面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病斑,扩大后呈黑色小粒点,晴天病斑易破裂穿孔;嫩梢被害,则布满点点病斑,逐渐变成秃枝。一般在5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月上中旬进入发病高峰期,常造成大量烂果、落果。根据该病发生规律,可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1增施有机肥杨梅树对肥料三要素很敏感,多施氮肥则会使杨梅枝叶徒长,诱发病害。宜于抽梢前和采果后分两次施肥,每次每666.7m~2施草木灰、腐熟堆肥和人畜肥等有机肥 1000~1500kg,以利杨梅…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凋萎病对杨梅的氮吸收和分配的影响,本文就发生凋萎病的杨梅树有病症、无病症当年抽生新技的叶片、枝干(包括韧皮部和木质部)以及2-3年生老龄叶片、枝干(包括韧皮部和木质部)、根(包括韧皮部和木质部)与健康杨梅树的相对应部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杨梅感染凋萎病后严重影响总氮在植物体内的分配及植物从土壤内吸收氮的总量。杨梅发病植株有病症和无病症的新梢叶片和新枝、老枝和根的韧皮部氮含量与健康植株相似,没有明显差异。发病杨梅植株表现症状和不表现症状的新枝木质部、根木质部的氮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健康植株。发病植株的2-3年生老龄叶片、老龄枝木质部的氮含量明显高于健康植株。发病植株根围土壤的速效氮含量明显低于健康植株。本文研究结果将为杨梅凋萎病发生机理的探索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硼肥对纽荷尔脐橙叶片硼效应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于2007年与2008年连续两年施用常规硼肥(B)和缓释硼肥(UB),后停施,并于2008-2011连续四年监测脐橙叶片硼含量的动态变化。试验结果为:施用两种硼肥均可显著提高脐橙叶片硼含量;施肥期间B处理叶片硼含量显著高于UB处理;施B连续两年,老叶出现硼过量积累现象,而UB未出现;停施硼肥后两处理叶片硼含量均下降,老叶中硼含量均低于新叶,UB处理下降幅度小于施B处理;两种不同硼肥均有一定的后效,均可维持停施硼肥后第二年春梢叶硼含量处于正常范围,但UB可维持停施硼肥第二年后新抽秋梢叶硼含量处于正常水平,而施B新抽秋梢叶硼含量接近缺硼临界值。因而,施用硼肥能够明显改善纽荷尔脐橙叶片硼营养状况,且不同种类的硼肥其营养效应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施肥对泡核桃结实及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刚挂果的泡核桃进行连续3a施肥处理。设置5个施肥处理:(1)不施肥;(2)4.0?kg复合肥(15-15-15)/株;(3)3.0?kg复混肥(8-10-12)/株+50g硼砂/株+50g硫酸锌/株;(4)4.0?kg复混肥(8-10-12)/株+50g硼砂/株+50g硫酸锌/株;(5)5.0kg复混肥(8-10-12)/株+50g硼砂/株+50g硫酸锌/株。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提高核桃单树果数、总果实重、总果仁重、核桃仁总氨基酸和核桃仁蛋白分别达对照组的318.18 %-572.72 %、384.83 %-752.32 %、406.96 %-775.42 %、16.64 %-23.47 %和17.36 %-22.22 % ,但不同处理间的核桃仁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核桃不同部位叶片中的氮、磷、钾、锌和硼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核桃果实数和果实重与核桃上部叶片磷、钾含量、核桃下部叶片硼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核桃果仁重与核桃叶片磷、钾含量和核桃下部叶片硼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核桃仁总氨基酸含量与核桃下部叶片氮、磷含量、核桃下部叶片的钾和硼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核桃仁蛋白含量与核桃叶片磷、核桃上部叶片的锌和核桃下部叶片的硼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核桃仁脂肪含量与核桃叶片养分含量相关性不显著。综合核桃产量和品质指标,研究表明施用有机质含量为15%的4.0 kg复混肥(8-10-12)/株+50g硼砂/株+50g硫酸锌/株的效果最佳,该施肥配比可在凤山核桃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裂裂区设计研究硼、钼、锌配施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硼、钼、锌以一定的比例配施可以显著提高苜蓿干草产量,尤其是硼(1.0kg/hm2)、钼(100g/hm2)、锌(3.0kg/hm2)配施可获得最高产量(17.7 t/hm2),较对照增产21.3%;单施硼(1.0 kg/hm2)或钼(100g/hm2)或锌(1.5 kg/hm2)也可以显著(p<0.05)提高苜蓿干草产量。硼、钼互作对苜蓿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硼(1.0 kg/hm2)和锌(3.0 kg/hm2)配施可以显著提高苜蓿粗蛋白质含量;在不施硼的情况下,钼、锌配施可以显著降低苜蓿粗蛋白质含量;单施锌对苜蓿粗蛋白质含量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硼、钼、锌配施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裂裂区设计研究硼、钼、锌配施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硼、钼、锌以一定的比例配施可以显著提高苜蓿干草产量,尤其是硼(1.0kg/hm^2)、钼(100g/hm^2)、锌(3.0kg/hm^2)配施可获得最高产量(17.7 t/hm^2),较对照增产21.3%;单施硼(1.0 kg/hm^2)或钼(100g/hm^2)或锌(1.5 kg/hm^2)也可以显著(p〈0.05)提高苜蓿干草产量.硼、钼互作对苜蓿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硼(1.0 kg/hm^2)和锌(3.0 kg/hm^2)配施可以显著提高苜蓿粗蛋白质含量;在不施硼的情况下,钼、锌配施可以显著降低苜蓿粗蛋白质含量;单施锌对苜蓿粗蛋白质含量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农业新技术》2006,(1):26-26
一、硼肥蔬菜缺硼明显表现在植株茎叶柄变粗、变脆易分裂,根系发育差,叶片暗绿,新叶色淡而变形,生长点受损或坏死,花器发育不正常,生育期延长。生产中常用的硼肥有硼砂和硼酸。硼肥可作基肥、追肥、种肥施用。在缺硼土壤上作基肥用时,每667m2可施硼砂或硼酸0.5 ̄1.5kg;作种肥浸  相似文献   

8.
以1年生盆栽枳砧纽荷尔脐橙为试材,研究不同施N水平对叶片N含量,春梢、夏梢和秋梢落叶率,以及春梢、夏梢和秋梢叶绿素含量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施N植株前期落叶率略高于未施N植株,后期无显著差异;叶片N含量与施N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7);施N处理显著提高了不同枝梢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并且在整个测定时期内使叶绿素含量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单株施N量高于6.5 g时叶绿素含量不再显著增加,但更有利于维持叶绿素含量的周年稳定;对照(不施N)的不同枝梢叶片叶绿素含量从当年9月开始明显下降,翌年3月出现锐降,而施N植株仅略微下降。由此可见,N不仅可提高叶绿素含量且可减少其季节性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9.
硼、钼、锌与大量元素配施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7,自引:7,他引:40  
刘贵河  韩建国  王堃 《草地学报》2004,12(4):268-272
在氮磷钾肥料基础上,研究硼、钼、锌配施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磷钾肥可以提高苜蓿干草产量,降低叶茎比,但对其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大;在氮磷钾肥适量的基础上,硼、钼、锌合理配施可以增加苜蓿干草产量,其中单施硼(2.0 kg/hm2)或锌(1.5 kg/hm2)增产显著(P<0.05),分别较对照增产29.0%和25.9%;硼、钼、锌配施对各茬次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同;单施锌苜蓿粗蛋白质含量呈降低趋势,单施钼粗蛋白质含量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缺铁黄化塔罗科血橙树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叶面喷施新型铁肥(200?、300?、450?稀释液)、土施EDDHA-Fe(60g/株)和不施铁为对照(CK)等5个处理,研究施铁对塔罗科血橙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和叶片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新型叶面铁肥叶片叶绿素含量较CK显著增加。喷施新型铁肥200?处理的叶片活性铁与全铁含量均显著高于CK和EDDHA-Fe;喷施新型叶面铁肥叶片PSⅡ反应中心的有活性数量(RC/CSo)增加了15.10%~31.33%和受体侧PQ库的大小(Sm)显著提高了35.46%~53.58%。喷施铁肥200?处理的Fv/Fm和Fm/Fo分别较CK提高了5.32%和18.95%,其PIabs和PItotal也显著高于CK处理。因此,喷施新型铁肥200?稀释液对矫治石灰性紫色土塔罗科血橙叶片缺铁黄化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桑树细菌性疫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东省已调查的 16个市 (县 )均有桑树细菌性疫病发生 ,病害主要有黑枯、枝裂、缩叶和叶斑 4种症状。每年 5月底至 6月初开始表现症状 ,7~ 8月份为发病盛期 ,发病率一般为 5 %~ 10 % ,重者可达 4 0 %以上。对病害症状、培养性状、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结果表明 ,山东省的桑树细菌性疫病病原菌绝大多数属丁香假单胞杆菌桑树致病变种 (Pseudomonassyringaepv .mori)生物型Ⅴ。疫病病原菌可随病残体在自然表土、灭菌土壤、自然土层 10cm深处以及桑树上越冬 ,存活到翌年 5~ 6月份。室内药效测定表明 ,70 %百菌清、卡那霉素和农用链霉素对桑树细菌性疫病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田间防治试验以 30 %琥胶肥酸铜悬浮剂的效果最好 ,达85 0 % ,其次为农用链霉素 ,防治效果达 4 5 %以上。  相似文献   

12.
桑平疹干枯病(Massaria mori Miyake)是一种桑树的枝干病害,在浙江省分布较广,为害较重,发病率最高可达100%。经研究发现,本病菌存在无性时期,在PSA培养基中能形成分生孢子器,厚垣孢子以及有性时期的子囊和子囊孢子。明确了本病菌的分类地位应隶属于子囊菌亚门,腔菌纲、格孢腔菌目、格孢腔菌科。本病的发生和寄主、病原的生态环境有关,接种发病率分别为30%,60%。因品种不同,形成愈伤组织有差异,直接影响变色部分的长短。本病菌在越冬后,于次年3月引起初次侵染,均从伤口侵入,一年内有重复感染。完成本病菌的生活史需要35—58天,接种潜育期一般为18天。在12月低温8℃时,子囊孢子萌芽率仅1.5%,故桑树整枝宜在1月份低温时进行。  相似文献   

13.
卢全有  夏志松 《蚕业科学》2010,36(6):1017-1021
为了能有效检测桑树中的类似类病毒小分子RNA(mscRNA),给解明mscRNA与桑树花叶型萎缩病发生的关系提供依据,以来自不同蚕区和不同季节发病桑园中的桑树花叶型萎缩病病株叶片为材料,采用LiCl法和DEAE纤维素柱层析法分别提取病叶组织中的mscRNA,然后利用往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Return-PAGE)进行检测鉴定,并对mscRNA在2mol/LLiCl溶液中的溶解性及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采用LiCl法和DEAE纤维素柱层析法都可以有效地提取阳性材料中含有的mscRNA;在溶解及不溶于2mol/LLiCl的阳性材料RNA样品中均含有丰富的mscRNA,mscRNA在LiCl溶液中的溶解性与已知类病毒的溶解性有很大的差异;当提取的病桑叶片组织总RNA量为480ng时,通过Return-PAGE可以检测到mscRNA,当总RNA量≤96ng时,已检测不到其中含有的mscRNA;在36株发病植株的叶片总RNA样品中,有7个样品检测出含有mscRNA,检出率约19%,在一些病症明显的植株样品中未检测出mscRNA,而在一些病症较轻的植株样品中却检测出mscRNA。检测结果提示:mscRNA与桑树花叶型萎缩病症的表现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生物检测的方法研究了扁穗牛鞭草根、茎、叶水浸液对潜在混生种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扁穗牛鞭草根、茎、叶水浸液对牧草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大体包括延迟和抑制萌发2种方式;不同浓度的化感物质对幼根和幼苗伸长的影响表现为促进、抑制或多种作用并存,0.100%和0.200%浓度的茎、叶水浸液使白三叶幼根扭曲畸变,0.200%浓度根水浸液使紫花苜蓿叶片变小皱缩。经初步试验表明,扁穗牛鞭草较理想的混生种是红三叶。  相似文献   

15.
桑树断枝病病原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柴晓玲  周金钱 《蚕业科学》1997,23(3):131-134
以桑小粒型菌核病子囊孢子,病椹及桑断枝病病枝组织为材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对所获得的优势菌种进行大田桑树桑花及嫩枝人工接种,结果表明,优势菌种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而在燕麦片培养基上生长迅速,田间接种后,6个优势菌种使桑树感染,出现桑树断枝病症状,平均感染率80%左右;经鉴定,桑树断枝病病菌为杯盘菌属Ciboria,桑小粒型菌核病病菌Ciboriasp。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广西杧果流胶病的发生情况,于2012和2013年分别对百色市右江区、田东县、田阳县、武鸣县和灵山县等不同地区的杧果品种进行了流胶病发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广西杧果流胶病发生较为普遍和严重,平均病株率达50%以上,不同品种的发生为害情况差异显著。其中百色市右江区阳圩农场华屯分场、田阳县林逢镇福兰村、田阳县百育镇九合村的台农发病率分别高达98.1%、97.5%、97.4%,病情指数分别为13.7、12.5、10.7。武鸣的四季蜜杧发病率高达96.8%,病情指数为11.8,而田阳县百育镇九合村的红象牙发病率为30.2%,病情指数仅为1.5,受害较轻。在同一果园中,台农发病重,而红象牙、金煌杧发病较轻;同一植株上嫁接不同品种时,也是嫁接台农的发病重而嫁接红象牙、金煌杧的发病轻。  相似文献   

17.
草地早熟禾对干旱及旱后复水的生理响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进一步明确冷季型草坪草形态、水分生理和碳分配模式对干旱及复水处理的反应,本试验以草地早熟禾草的3个栽培种:新歌来德、午夜和奖金为材料,进行人工模拟干旱处理21d,然后再恢复浇水21d。期间测定了草坪质量、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总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NC)含量及14C同化物在根、茎、叶的分配率。试验结果表明,干旱胁迫造成3个品种的草坪质量和RWC明显下降,变化幅度因品种和处理时间不同而存在差异;复水后,草坪质量和RWC不同程度地得到恢复,其中奖金表现出较强的恢复能力。干旱胁迫初期,3个品种根部14C分配率明显增加,干旱14d时,3个品种14C分配模式为:根>茎>叶。随着干旱胁迫的进行,14C由根部向茎和叶片转移,其茎和叶片中14C分配率明显升高。复水21d后,3个品种中14C分配率模式为:茎>叶>根;干旱胁迫期间,3个品种的叶片、茎和根之间TNC积累量一直发生变化,干旱胁迫21d时,3个品种TNC含量在根、茎、叶中的积累模式为:叶>茎>根。复水后,3个品种根、茎、叶中TNC积累量较干旱胁迫21d时各自对应器官中TNC积累量有不同程度下降,但TNC在根、茎、叶中的积累模式与干旱胁迫期间保持一样。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和复水处理中碳同化物在植物体内不同器官不同分配率及碳水化合物在植物体内不同器官中积累是草坪草对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的一种生理调节反应,将为今后研究草坪草在其他逆境胁迫下的抗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朱方容  何彬  林强  胡乐山 《蚕业科学》1999,25(3):135-140
对72 个桑树杂交组合进行两种冬伐处理,研究冬伐形式对桑树的花叶病抗性、春叶产量和叶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冬伐处理对桑树的花叶病抗性、春叶产量和叶质均有极显著的影响。采用冬留长枝的冬伐形式,可使花叶病的株发病率降低5517 % ,病情指数降低7399 % ,病害对产量的综合损失率降低8645 % ;桑树的总枝条长度、单位条长叶片数、单叶重分别增加3296% 、1233 % 和2377 % ,从而使春叶产量大幅提高,平均增产13593 % ;春叶的干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总糖含量显著提高,桑叶养蚕可使全茧量、茧层量、产卵数、良卵数分别提高388 % 、416 % 、60 % 和60% 。  相似文献   

19.
叶绿素含量与草坪草对叶枯病抗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16个草坪草品种为材料,测定了感病品种Granda、RebelⅢ、RebelJ、SR8500 和抗病品种SR5100、Franklin、Reliant、SR5200E等感染叶枯病后的叶绿素含量,以未发病叶为对照,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在未发病叶中与田间发病率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72**,且极显著相关(P<0.01)。叶枯病导致草坪草病叶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其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为12.3~31.8%。抗病品种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低于感病品种,表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草坪草的抗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