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旨在探究熟化温度和时间对玉米淀粉糊化度及淀粉组分的影响。采用3×3双因素试验设计,温度和时间为自变量。温度为3个水平,分别为100、110、120℃;设时间为3个水平,分别为30、45、60 min;根据不同熟化条件对玉米进行整粒熟化。以玉米淀粉糊化度、直链淀粉、支链淀粉以及抗性淀粉值为参考依据,筛选出相对较优的熟化工艺参数。结果显示:熟化温度和时间对玉米淀粉的糊化度,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以及抗性淀粉含量均有影响,其变化规律为:与未熟化的玉米相比支链淀粉含量降低,总淀粉、淀粉糊化度、抗性淀粉与直链淀粉含量升高。当控制熟化时间为45 min、熟化温度在110~120℃玉米淀粉糊化度增长到49.97%,影响极显著(P0.01);支链淀粉含量增长到55.15%、总淀粉含量增长到71.04%,并且影响均显著(P0.05);抗性淀粉含量降低到4.12%,虽然有减少趋势但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熟化温度110~120℃,熟化时间45 min为相对较优的熟化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不同升温速率、α-淀粉酶添加量及膨化玉米比例下玉米粉糊化特性变化,并建立运用DSC技术研究淀粉糊化度。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对糊化起始温度影响不大,总平均起始温度在66.37℃左右,而峰值温度、结束温度、峰面积、峰高指数及热焓值随升温速率有显著增大;α-淀粉酶添加组与全玉米粉相比,糊化参数均显著增大。α-淀粉酶添加比例升高,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先升高后略有降低,α-淀粉酶添加量比1∶25时,峰面积、热焓值显著增大;膨化玉米比例下降,糊化温度参数波动不大,但峰面积、热焓值极显著的增大。建立热焓值与膨化玉米回归方程,相关性显著(R2=0.9825)。即DSC分析技术可作为研究玉米淀粉糊化度测定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糖类物质对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猪料生产中,玉米的熟化至关重要。然而,配方中糖类物质对玉米的熟化特性有一定的作用,旨在研究不同的糖类物质对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得出几种糖类物质(乳清粉、葡萄糖和蔗糖)和玉米混合物的黏度曲线。结果表明:随着乳清粉质量浓度的增加,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没有显著的变化(P0.05),糊化温度显著升高(P0.05),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谷底黏度和最终黏度显著降低(P0.05),但均呈现不规律的下降。回生值显著降低(P0.05),从而减缓老化速度。当蔗糖质量浓度2 g/mL时,峰值黏度显著升高(P0.05),蔗糖对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影响不显著(P0.05),但是蔗糖的加入却提高了玉米淀粉的回生值。葡萄糖显著提高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和破损值(P0.05),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和谷底黏度先升高后降低,糊化温度也随之增加,但影响不显著(P0.05)。当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2 g/mL时,回生值最大。因此,仔猪料的生产中要适当的提高加工温度,合理控制蔗糖的使用,选择适宜的葡萄糖添加量。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含水量玉米储存后对肉鸡生产性能和消化生理的影响。选择4 d商品代AA+公雏肉仔鸡540只,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分别饲喂由不同含水量的玉米(12%、12%+防霉剂、14%、14%+防霉剂、16%+防霉剂、18%+防霉剂)储存8个月后配制的基础日粮和代谢日粮,试验期为24 d,测定4~14、14~21、22~28 d肉鸡生产性能和消化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含水量玉米储存后对肉鸡22~28 d生产性能有显著影响,且随着玉米含水量增加,耗料增重比先降低后升高,肉鸡4~28 d耗料增重比与玉米含水量存在二次曲线关系(y=-0.0125x2+0.0635x+1.4875,R2=0.9333,P<0.05);不同含水量玉米储存后影响肉鸡养分消化率,随着玉米含水量增加,能量、有机物、磷、非抗性淀粉和总淀粉消化率均提高(P<0.05);不同含水量玉米储存后对肉鸡空肠和回肠相对重量有显著影响,且随着玉米含水量的增加,肉鸡空肠和回肠相对重量先降低后升高,十二指肠相对重量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  相似文献   

5.
谷物中抗性淀粉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性淀粉广泛存在于谷物中,对动物营养及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应用Megazyme公司提供的方法对高直链玉米淀粉、玉米、早籼稻糙米和糯米抗性淀粉含量进行了测定,其抗性淀粉含量分别为44.98%、3.89%、1.52%和0。  相似文献   

6.
玉米淀粉较马铃薯等淀粉价格低廉,应用广泛,但黏度较低限制其在饲料和食品等行业中的应用,为改善玉米淀粉的黏度特性,试验以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为原料进行复配,以峰值黏度为指标,建立回归方程,取峰值黏度为6 000 cp,得复配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最适配比为3∶7。将复配淀粉与玉米淀粉进行透明度、凝沉性、冻融稳定性、溶解度和膨胀力等性质比较。结果表明,复配淀粉与玉米淀粉相比,其抗老化能力高、热稳定性差、透明度高并且凝沉性冻融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7.
新玉米水分大,收割和储存不当易霉变,霉菌的潜在性及霉菌毒素的存在给饲料品控提高了难度.加之玉米是后熟生理作物,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含量最高,一定程度上影响畜禽的饲料消化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研究小米、糯米、籼米和玉米4种不同谷物类饲料原料中淀粉(总淀粉、直链和支链淀粉、抗性和非抗性淀粉)含量及其在生长猪回肠末端和全消化道(粪)消化率.选择体重为(25±2.72)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阉公猪16头,实施"T"型瘘管手术,随机分为4个处理(小米、玉米、糯米和籼米),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分别直接饲喂小米、玉米、糯米和籼米单一日粮,试验期7 d.结果显示,在回肠末端和全消化道内,各日粮总淀粉的消化率分别是:小米组99.31%和99.88%,糯米组100%和100%,籼米组99.37%和100%,均显著高于玉米组98.26%和99.80%(P<0.05).由结果得知,以上4种谷物淀粉因其回肠末端消化率高而具有较高的葡萄糖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配比玉米、小麦和糖蜜对混合饲料糊化特性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以4种不同品种的玉米、3种不同品种的小麦以及糖蜜为材料,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对17种不同配比的混合饲料糊化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配比对混合饲料的糊化特性有着均一影响。起始糊化温度与玉米含量呈正相关,与小麦含量呈负相关。糖蜜可显著降低混合饲料的峰值黏度。糖蜜在玉米含量较高时,提高混合饲料的崩解值,而在小麦含量较高时降低混合饲料的崩解值。回生值受三者成分的交互作用影响,糖蜜可显著降低混合饲料的回生值,减缓混合饲料的老化。  相似文献   

10.
燕麦粉作为一种谷物,加工后可广泛应用于饮料体系。应用快速黏度仪研究燕麦粉的淀粉糊化特性,同时,通过面筋蛋白醇溶指数法及稀乳酸法分别研究燕麦粉的面筋蛋白质特性,探讨不同工艺条件对淀粉糊化特性及面筋蛋白质黏度特性的影响,测定燕麦粉中β-葡聚糖含量。结果表明:β-葡聚糖含量对燕麦粉的快速黏度仪稀酸法面筋蛋白质黏度特性的测定无明显影响。另外,稀乳酸法中峰值黏度及最终黏度与醇溶指数法中最终黏度间分别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3、0.8364,而与醇溶指数法中醇溶指数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不同谷物对断奶马驹肠道内容物中酶活力、淀粉含量及VFA浓度的影响,为断奶马驹肠道发育健康、养分消化、饲粮搭配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出生日期、体重(112.39 kg±7.50 kg)相近,5月龄断奶的哈萨克公马驹18匹,随机分为3组,每组6匹,分别补喂玉米、燕麦和大麦。在相同的粗饲料条件下,以等淀粉原则确定各组精料的补喂量,进行为期60 d的补饲试验。马驹屠宰后,采集各肠段内容物,测定淀粉酶活力、淀粉含量及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结果】(1)燕麦组马驹小肠淀粉酶活力极显著高于玉米组(P<0.01),显著高于大麦组(P<0.05);玉米组马驹小肠β-淀粉酶活力极显著高于燕麦组和大麦组(P<0.01)。(2)燕麦组马驹回肠支链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玉米组和大麦组(P<0.01),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玉米组(P<0.05),粪便中支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大麦组(P<0.05);玉米组马驹盲肠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燕麦组(P<0.05),极显著低于大麦组(P<0.01),结肠直链淀粉含量也显著低于燕麦组和大麦组(P<0.05)...  相似文献   

12.
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淀粉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法测定不同饲用玉米的淀粉含量。所测值分别与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淀粉含量进行比较,并分析该两种方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淀粉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法准确率高、重现性好,实验室操作易掌控,更适用于测定饲用玉米中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13.
为比较玉米不同品种和不同器官微量元素含量,本研究选取山东省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32个,从淀粉性质上包含粉质玉米10个,胶质玉米22个;从籽实外型上包括马齿型9个,半马齿15个,硬粒8个;从成熟时期包含早熟6个,中熟7个和晚熟19个;从用途上包含普通玉米24个,饲用玉米4个和糯玉米4个。完熟期收割,测定不同品种和不同器官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按照四种分类方法,不同品种间玉米全株和秸秆中风干基础上Cu、Fe、Mn、Zn、Co、Se含量没有表现出统计学上的差别(P> 0.05)。而只考虑玉米籽实部分,不同品种间Cu、Fe、Zn、Co含量差异显著(P <0.05),粉质玉米籽实中Cu、Fe、Mn、Zn、Co的含量较胶质玉米分别提高10.1%、15.1%、6.6%、11.6%、31.1%(P <0.05);硬粒中Cu、Mn、Zn的含量较半马齿分别提高15.6%、9.5%、10.8%(P <0.05);早熟品种中Fe、Mn、Zn、Co的含量较中熟品种提高16.7%、7.8%、11.0%、24.8%(P <0.05);糯玉米中Cu含量较普通玉米提高14.9%,Fe、Co...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储存时间对玉米猪消化能、代谢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采集储存时间分别为1、2、3、4、5年的普通黄色马齿型玉米样品。试验一:选用30头初始体重为(35.3±3.3)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采用直接法测定5个玉米样品的消化能、代谢能和营养物质的表观全肠道消化率。试验二:选用6头初始体重为(35.3±2.0) kg装有简单T型瘘管的杜×长×大三元杂交去势公猪,采用6×6拉丁方试验设计,采用直接法测定5个玉米样品中粗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表观和标准回肠末端消化率。结果显示: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玉米中干物质和淀粉含量线性降低(P0.05)。除了精氨酸,储存时间对玉米中粗蛋白质和各氨基酸含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玉米的消化能和代谢能以及总能、淀粉、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全肠道消化率呈线性降低(P0.05)。另外,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玉米的粗蛋白质以及各氨基酸的表观和标准回肠末端消化率均线性降低(P0.05)。总而言之,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玉米的猪消化能和代谢能以及纤维物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均线性降低,从而导致其饲用价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5.
饲料原料在储存期间的品质不可能不发生变化,营养价值会随贮存期的延长而降低.1 储存期间主要成分的变化1.1 碳水化合物 饲料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为淀粉,α和β淀粉酶与淀粉作用后将淀粉分解成糊精和果糖,在湿度75%以上的储存初期,淀粉酶的作用会增加.由于淀粉酶的水解作用,水分的含量增加,饲料中的糖分经分解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干物质质量减少.总之,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碳水化合物发酵后,产生酒精及醋酸,除减低营养价值外,并使饲料发生一股酸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中,一个试验的目的是测定淀粉酶和蛋白酶是否能提高2周龄以下肉鸡的养分消化率。试验的处理组分为以玉米-豆粕为基础日粮的对照组与日粮中添加了淀粉酶或淀粉酶+蛋白酶的试验组。结果发现,酶制剂的添加对肉鸡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没有作用。这一点已被淀粉和蛋白质的回肠消化率测定数据证实:对照组、淀粉酶组与淀粉酶+蛋白酶组3组肉鸡的平均值分别为96.8%、96.8%、96.9%和83.9%、80.1%、79.6%。三组日粮的淀粉总肠道消化率(Total Tract Digestibility,TTD)平均值分别为97.8%、97.7%和97.7%,其日粮AMEn值分别为3 129 kcal/kg、3 129 kcal/kg和3 106 kcal/kg。另一个试验采用2×2×2因子设计8个试验处理,以测定玉米颗粒(常规或简单粉碎以及精细粉碎)和非淀粉多糖酶、淀粉酶或非淀粉多糖酶+淀粉酶对1~21日龄肉鸡生长性能和养分利用率的作用。饲喂简单粉碎的玉米(几何平均粒径为736μm)型日粮的肉鸡,较之饲喂精细粉碎玉米型日粮(几何平均粒径为482μm)的肉鸡,增重更高(808 g/羽比750 g/羽)(P0.001)、饲料转化率(1.27比1.32)更低。这一点得到了更低AMEn值(2 852 kcal/kg对2 972 kcal/kg)的确证。淀粉酶的添加对饲喂简单粉碎玉米型日粮的肉鸡生长性能无影响,但提高了其增重、饲料转化率,也提高了饲喂精细粉碎玉米型日粮的肉鸡AMEn值,这可能是因为其增加了消化道前端的淀粉消化率。非淀粉多糖酶的添加对两种日粮都有作用,最明显的是,常规的玉米型日粮与细粉碎玉米型日粮的饲料转化率(1.27对1.23)和增重(750 g/羽对789 g/羽)。日粮AMEn值的变化同样重要,添加酶制剂后,AMEn从2 972 kcal/kg增至3 042 kcal/kg,2 852 kcal/kg增至3 009 kcal/kg。  相似文献   

17.
1米糠粕作为饲料原料的优势一是淀粉含量高(约20%~30%),能量高,可代替部分玉米;二是灰分低,吸收率高,富含多种维生素;三是水分低,存放期长;四是米糠粕是经高温、浸油后的产品,粗纤维软化、淀粉糊化,更有利于吸收。2米糠粕的营养指标粗脂肪含量:1%~2%;蛋白含量:15%以上;淀粉含量:20%~30%;粗纤维含量:9%;矿物质(钙、  相似文献   

18.
影响饲料酶活力测定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近年来,在畜牧类学术期刊上,关于饲料酶的研究报道很多。但是,它们绝大多数是探讨酶的作用机理和动物饲喂应用试验,很少涉及酶活的分析测定,这种现象对于饲料酶的生产和推广应用都是很不利的。判断饲料酶质量优劣的标准主要是酶的催化活力和稳定性而不是饲养效果。因为影响后者的因素很多,酶的作用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常用的饲料酶主要有植酸酶、淀粉酶、蛋白酶和非淀粉多糖酶四大类。经过科研工作者多年的艰苦努力,植酸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测定分析方法目前已基本成熟。近期内,我国饲料工业协会将颁布测定饲料用植酸酶活力的行业标…  相似文献   

19.
范洪琼 《中国饲料》2019,(14):33-37
文章旨在研究乳酸浸泡处理小麦和玉米对植酸磷、抗性淀粉及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选择玉米、小麦和小麦+玉米(1∶1混合),分别在0、10和25g/kg乳酸中浸泡0、6、12、24和48h。然后直接分析样品的营养成分或在21℃下保存4周直至分析。结果显示:乳酸对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养分的影响随乳酸浓度和浸泡时间的增加而更加明显,培养48h后以25g/kg乳酸处理的影响最大。在25g/kg乳酸中浸泡48h后,玉米、小麦和小麦-玉米总磷含量降低9%(P<0.05),植酸磷含量分别降低24%、30%和25%(P<0.05)。浸泡48h后,小麦和小麦-玉米中植酸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虽然乳酸处理对总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浸泡在25g/kg乳酸中,小麦的抗性淀粉含量增加了51%(P<0.05),而玉米和小麦-玉米的抗性淀粉含量分别降低了52%和19%(P<0.05)。综上所述,乳酸处理小麦和玉米可以有效降低谷物中植酸磷的含量。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和玉米在25g/kg乳酸中浸泡48h是降低植酸磷含量的最适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为获得玉米-豆粕型肉鸡全价颗粒饲料的适宜调质温度,将玉米-豆粕型肉鸡全价粉料分别在70、80和90℃三个温度进行调质后制成颗粒饲料,分别测定三种调质温度下的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颗粒耐久性和还原糖含量以评价调质温度对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和颗粒耐久性均随调质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还原糖的含量则随调质温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1),玉米-豆粕型肉鸡全价颗粒饲料的适宜调质温度为70~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