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细胞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主要引起仔猪腹泻,发病率及病死率极高,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要感染仔猪,必须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目前已有研究证实,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细胞表面受体为猪氨基肽酶N(pAPN)。为了能更好的揭示pAPN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机制,学者针对pAPN的结构、功能以及与病毒的感染结合区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开展了筛选pAPN结合短肽的工作,以此来探索病毒受体的阻断剂。为进一步研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机制及其细胞受体的作用提供参考,论文就目前pAPN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猪腹泻是全球养猪生产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病毒性腹泻具有传播快、致死率高和防控难的特点。常见的引起仔猪腹泻的病毒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轮状病毒(PoRV),近几年新发现的猪δ冠状病毒(PDCoV)、猪嵴病毒(PKV)和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ADS-CoV)也与仔猪腹泻相关。病毒分离是病毒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也是进行病毒研究的前提。对上述6种常见猪肠道病毒的分离进展进行综述,可为掌握这些病毒的分离情况、疾病发展动向监测、疫苗研发以及猪腹泻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引起仔猪病毒性腹泻甚至死亡的关键诱因,而安全高效的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卵黄抗体具有降低仔猪腹泻率、死亡率等优点已应用于生猪养殖。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致病机理及其卵黄抗体的制备与应用效果的研究进展,为卵黄抗体在防治猪流行性腹泻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仔猪病毒性腹泻分析及综合防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仔猪腹泻呈多发性趋势,因传播速度快、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给猪场带来巨大损失[1],研究发现[2],腹泻死亡的仔猪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8.9%,可见,该病严重制约着仔猪的健康生长。腹泻病毒感染是导致仔猪腹泻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许多病毒可致仔猪腹泻,如诺如病毒、博卡病毒、星状病毒等,但最常见、危害最深的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轮状病毒(RV),目前临床上很难区分这3种病毒[3-4],常呈单独或混合感染,严重影响养猪业发展。如何更好地发现、治疗、预防该病,一直是各级兽医从业人员研究的重点。现就其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诊断、治疗及综合防制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确诊广西一存栏1000头母猪的某规模养猪场2耀3日龄仔猪临床持续表现严重拉稀症状的病因,研究对拉稀仔猪进行了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对拉稀仔猪的发病情况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实验室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进行PCR/RT-PCR方法检测可能引起仔猪腹泻的常见疫病病毒(如猪瘟病毒、猪蓝耳病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圆环病毒3型)以及常见肠道腹泻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和猪丁型冠状病毒)。结果在2窝拉稀仔猪肠系膜淋巴结中均分离到猪链球菌2型(S.s2),同时在拉稀仔猪肠道中均检测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而其它病原检测均为阴性,表明S.s2和PEDV混合感染可能是引起本次仔猪拉稀病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向萌  陈弟诗  任玉鹏  王一丹 《养猪》2021,(1):109-112
猪冠状病毒是猪病毒性腹泻的一类重要病原,感染仔猪死亡率可达100%,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将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德尔塔冠状病毒以及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等4种猪冠状病毒检测方法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进行系统的讨论和展望,以期为临床上猪冠状病毒的高效检测、精准防...  相似文献   

7.
2010年以来,华东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仔猪腹泻病.部分省份的仔猪发病率高达87%.其主要病原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2012年1月,重庆长寿区一规模猪场暴发严重的仔猪腹泻病.仔猪多在吃初乳后1天左右发病.出现水样腹泻、呕吐、脱水等症状。发病率高达70%,病死率达90%。经血清学和病原学诊断,该病主要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A群轮状病毒引起,并伴发了大肠杆菌病和Kobu病毒病。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7,(5):142-148
调查江苏某集约化管理的大型种猪场的仔猪腹泻情况及分析病因,为有效防控仔猪腹泻提供参考。通过对该场腹泻仔猪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观察、记录,对采集的发病仔猪病料进行细菌学和病毒学检查以及细菌的药敏试验,并统计、分析仔猪腹泻发病的主要原因。结果发现在临床上观察到仔猪发生严重的呕吐、腹泻和脱水症状,病理变化主要出现在胃肠道。腹泻主要发生于3~19日龄的仔猪,症状随着日龄增大而逐渐减轻。病原体为大肠杆菌的病例占70.0%、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占42.5%、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占15.0%、A群轮状病毒(GARV)占2.5%。本场的腹泻以大肠杆菌和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为主,也存在一定的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轮状病毒病的混合感染,故发生仔猪腹泻病时做多种病原检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化养猪生产中,仔猪腹泻很常见,也是非常难防控的老大难问题,其发生普遍、原因复杂损失巨大仔猪腹泻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从病原角度看,多为菌群失调造成,母猪奶水不足、仔猪不能吃足母乳等均可引发仔猪菌群失调从而导致腹泻。许多研究证明,引起仔猪腹泻的重要病原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轮状病毒。现针对大庆某猪场腹泻仔猪进行的病原学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贵州省仔猪病毒性腹泻病原流行情况,对2013—2015年贵州省7个市(州)采集的35个规模养猪场316份仔猪腹泻粪便样品进行病原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各地均存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轮状病毒(PoRV)感染,PEDV阳性率为62.43%,TGEV阳性率为7.91%,PoRV阳性率为11.76%。不同病原在不同地区呈显著流行趋势,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PEDV与PoRV混合感染率为18.04%,PEDV与TGEV混合感染率为5.06%,TGEV与PoRV混合感染率为3.80%,PEDV、TGEV与PoRV混合感染率为1.90%,近3年主要流行病原为PEDV。为临床防控仔猪病毒性腹泻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18年11月,湖南郴州某规模化猪场发生2~3日龄仔猪呕吐、腹泻为主的疫情,发病率70%,死亡率80%,为确定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从发病猪群中采集2头病死猪的小肠、肺脏、淋巴结等组织进行PCR检测及基因测序分析。检测结果显示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蓝耳病均为阳性,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均为阴性。测序分析显示所检测到的猪蓝耳病病毒与JXA1毒株高度同源,为高致病性毒株,检测到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为变异毒株,隶属于GⅡ-b群。综合分析,引起此次新生仔猪大批死亡系变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混合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所致。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弄清三峡库区仔猪传染性腹泻病原的感染及流行规律,本试验于2013-2015年从三峡库区的18个规模化猪场采集了180份发生腹泻的病料进行猪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猪流行性腹泻病病毒(F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和猪轮状病病毒(RDV)4种病原的检测,结果表明,三峡库区6个地区4种仔猪腹泻传染性病原检出率由高至低顺序为PEDV、RDV、TGEV和EPEC,依次为22%、12.7%.5.5%和3.8%,表明三峡库区规模化猪场PEDV和RDV感染广泛,且三峡库区规模化猪场存在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3.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为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对仔猪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发病仔猪表现为呕吐、腹泻和脱水等临床特征。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和测序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猪流行性腹泻毒株基因组序列被测定,极大丰富了该病的分子流行病学信息。论文结合近年来关于猪流行性腹泻基因组(尤其是主要抗原变异区S基因)结构特征做一简要综述,为丰富究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查明贵州省毕节市某猪场仔猪持续腹泻、消瘦死亡的原因,对送检的2头典型发病仔猪进行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观察,采集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PCR检测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RT-PCR核酸检测。结果:仔猪临床症状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水样腹泻,呕吐,消瘦直至死亡;剖检可见腹股沟淋巴结出血,肠道充气肿胀;细菌分离鉴定为葡萄球菌,该分离菌对盐酸多西环素、硫酸安普霉素、泰乐菌素高度敏感,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头孢拉定、替米考星、硫酸粘杆菌素耐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结论:该猪场的发病仔猪存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建议使用高敏药物对葡萄球菌感染进行治疗,同时加强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的免疫。  相似文献   

15.
2018年8月,南京、北京等地某些猪场发生仔猪腹泻,送检结果表明,仔猪腹泻是由猪嵴病毒(PKV)引发的病毒性腹泻。在临床上采用细胞因子和益生菌等产品组合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统计数据如仔猪发病率、死淘率等指标分别进行方差检验,差异非常显著(P<0.05)。本方案对控制猪场由猪嵴病毒引发的病毒性仔猪腹泻疗效确实,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从临床仔猪腹泻样品中分离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并对其S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对腹泻仔猪小肠样品进行RT-PCR检测、病毒的分离培养、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S基因测序及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仔猪腹泻由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在Vero细胞上成功分离流行性腹泻病毒,命名为XP2018,该毒株细胞病变明...  相似文献   

17.
旨在对疑似猪流行性腹泻(PED)患猪的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并制备灭活疫苗。从因腹泻病死的7日龄内仔猪的小肠组织及内容物中,分离出1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命名为PEDV-GS。用Vero细胞对病毒进行扩增,病毒液中加入终浓度为0.7 mg/mL甲醛,28℃灭活48 h,加入ISA 61 VG佐剂进行乳化,经稳定性、安全性和效力试验,初步研制出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毒株灭活疫苗。疫苗免疫妊娠母猪后对仔猪进行母源中和抗体检测、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稳定性和黏度检测都合格,且对仔猪安全有效,对妊娠母猪产仔数量及质量无影响,其被动免疫抗体至少持续到仔猪产后28 d。试验成功制备了具有安全性和高保护率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  相似文献   

18.
3种致猪腹泻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建立了用于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与猪轮状病毒(PRV)的三重RT-PCR方法,以调查猪群中腹泻病毒感染情况.通过该方法对采自广东省规模化猪场的95份临床疑似病毒性腹泻病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猪流行性性腹泻病毒阳性率为33.7%,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阳性率为4.2%,猪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0%;猪流行性性腹泻病毒和猪轮状病毒混合感染率为8.4%,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混合感染率为2.1%.  相似文献   

19.
猪病毒性腹泻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的总称,病原主要为猪轮状病毒(RT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及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呈地方性和季节性流行。临床症状主要以发生水样腹泻为主,并伴有脱水、呕吐,通过抗生素治疗无显著效果。该病能够导致仔猪死亡、阻滞育肥猪生长,降低饲料报酬率和加大养猪成本,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21年10月初,大理某规模化猪场仔猪出现严重腹泻、呕吐等症状,且病死率较高。为确定发病原因,采集腹泻死亡仔猪淋巴结、肺脏、肝脏、肾脏和小肠等组织样品,采用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德塔冠状病毒、猪轮状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核酸,结果仅在肠组织病料中检测到PEDV核酸,未检测到其他病原核酸。进一步对1份PEDV阳性样品的S1基因片段进行RT-PCR扩增、测序与分析,发现该毒株S1基因部分序列与国内流行变异株(JN599150.1)同源性为99.8%,与CV777疫苗株同源性仅92.5%,提示该毒株为变异株。研究结果表明,该猪场仔猪腹泻是由PEDV变异株感染所引起,通过采取系列防制措施后该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