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测定无特异病原KM小鼠主要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指标.方法精确称量无特异病原KM小鼠体重和11种脏器重量,计算脏器系数,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结果无特异病原无特异病原KM小鼠雌、雄小鼠间脏器重量在肝、双肾差异有极其显著性(P<0.01),脾显著性(P<0.05):脏器系数在肝、双肾差异有极其显著性(P<0.01),脾显著性(P<0.05).结论性别因素对无特异病原KM小鼠小鼠脏器重量、脏器系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生物安全体系是以猪场围墙为中心,即阻止外来病原侵入本场,防止疾病在场内的扩散,遏制疾病从本场传出的一系列措施与方法.这种防控疾病扩散的生物安全方法在现有认知水平上看好像并没有错误,但并不完善.我们知道:(1)猪场不可能完全阻止病原进猪场,只能最大限度降低病原载量;(2)很多病原本身就是条件性致病菌,健康状态下就存...  相似文献   

3.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PCR技术已经在病原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试验旨在利用PCR技术建立一种禽巴氏杆菌病原的快速、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养鸡生产中,为了便于管理、便于防疫,常常在鸡群整批出栏后,对鸡舍进行统一的消毒.为了彻底消灭病原微生物,切断病原的循环感染,目前常常对鸡舍采用五步消毒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从家禽分离出许多种霉形体,大体上可以分为病原性的和非病原性的两类.已经确认为病原性的有3种: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病和火鸡副鼻窦炎的禽败血霉形体,引起鸡和火鸡关节滑膜炎的滑液霉形体.1病原为禽败血霉形体.禽败血霉形体能凝集鸡红细胞,并能与血凝阳性株的抗血清在试管中发生凝集,故可利用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等方法进行诊断和检疫.  相似文献   

6.
血清学技术是建立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基础上的检测技术,它具有极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是实验诊断病原感染和鉴定病原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病原的重要方法,已在人和动植物的病理研究与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节肢动物的病理学中,血清学技术对于病原体的检测、鉴定等发挥了重大作用.50年代末期,血清学方法已被成功的应用于昆虫病毒的研究.60年代末,我国学者曾用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CPB)抗血清,鉴别了两种多角体形状的CPV(CPV-T和CPV-H)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国内外学者又相继对家蚕的其它各种病原进行鉴定、定位和早期诊断研究,促进了对家蚕病原研究的深入.现在,血清学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CPV)、病毒性软化病病毒(FV)、浓核病毒(DNV)等病毒病的研究与诊断.除此之外,也被应用于白僵菌和黄僵菌等真菌病原以及微粒子孢子等原虫病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用尸体剖检时取内脏进行组织培养作为分离鱼体病原微生物的标准方法,其缺点是要致死珍贵的鱼,故应谋求其他的检测方法.从鱼体液中检出病原不如从内脏器官容易,细菌性病原尤为如此,一般用于分离鱼病原菌的脏器是肾脏。  相似文献   

8.
1 短周期病原 短周期病原指由于病原在宿主体外存活的能力有限,所以病原必须最大程度上快速传播到新的易感宿主的一种病原.这些病原包括所有在机体外无法进行复制的病毒.也有少部分病毒与细菌可以在合适的环境中生活,但数量并不增加.短周期病原的特点包括:宿主体外快速失活、潜伏期短暂、感染后立刻开始排毒、保护性免疫力的快速形成、需要进入大量易感宿主以维持连续传播.  相似文献   

9.
绵羊进行性肺炎是由反转录病毒慢病毒亚科中的绵羊慢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进行性传染病.目前,这种传染病的病原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病毒分离培养、免疫扩散、ELISA和免疫印迹、PCR等.文章就绵羊进行性肺炎病原各种检测方法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无特异病原KM小鼠24项血常规值并进行比较.方法Coulter-JT全自动血常规检测仪,阻抗法检测.结果无特异病原KM雌、雄小鼠12项血常规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 性别因素对无特异病原KM小鼠血常规值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是危害桑椹的真菌病害。为了保证果用桑椹的品质和食用安全,探讨利用中草药抑制该病病原菌的效果。采用半固体药基混合法检测36种中草药提取物体内外抑制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菌的活性,结果表明,白癣皮、五倍子、诃子3种中草药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0.025 g/mL白藓皮提取液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菌的体外抑制效果较好,对菌丝的生长抑制率达86.12%,并且田间试验的防治效果显著,桑椹染病率下降至0.80%。家蚕食下分别喷施3种中草药提取液的桑叶后,对生长发育和吐丝营茧亦无不良影响。初步认为,白藓皮提取物可进一步开发为防治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新型植物源农药。  相似文献   

12.
桑树断枝病病原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柴晓玲  周金钱 《蚕业科学》1997,23(3):131-134
以桑小粒型菌核病子囊孢子,病椹及桑断枝病病枝组织为材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对所获得的优势菌种进行大田桑树桑花及嫩枝人工接种,结果表明,优势菌种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而在燕麦片培养基上生长迅速,田间接种后,6个优势菌种使桑树感染,出现桑树断枝病症状,平均感染率80%左右;经鉴定,桑树断枝病病菌为杯盘菌属Ciboria,桑小粒型菌核病病菌Ciboriasp。  相似文献   

13.
果桑品种“大10”的引种与栽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果用及果叶兼用桑品种大10,三倍体,由浙江省从广东省引进。经在浙江省种植表明,成林桑园每667m^2可产鲜果约1000kg,果型大、味甜,无籽;同时还可产桑叶约1600kg,桑叶养蚕叶质较好。耐寒性较弱,易感桑椹菌核病。  相似文献   

14.
试验表明,在其它桑园管理措施一致的前提下,用70%甲基托布津WP800倍液及50%多菌灵WP1 000倍液于盛花期喷洒或在花椹期人工摘除花椹对防治桑树断梢病效果最佳。生产中建议伐条方式由春伐改为夏伐,推荐采用在花椹期摘除花椹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弄清云南苹果产区根际真菌种群与分布,从云南主要苹果产区的6个市(县)采集根部病害样品,观察并记录其在田间的危害症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与纯化获得200份真菌分离物,利用真菌ITS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与序列BLAST比对,同时结合真菌形态分析鉴定分离获得的真菌属种。研究表明苹果根际真菌包含有致病菌、有益拮抗真菌、腐生菌、内生真菌与环境代谢真菌几种类型。在分离获得的真菌分离物中,根腐病致病菌和拮抗真菌占大部分,分离率分别为31.15%和22.11%,其次为果实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8.04%,叶部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7.04%,腐生菌种群获得分离率为4.02%,枝干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2.5%,内生真菌粉红螺旋聚孢霉分离率为1%,木质纤维素降解真菌粗糙脉孢菌分离率为0.5%。此外,研究发现一些功能尚无研究的根际真菌。根腐病优势致病菌尖孢镰刀菌分布于马龙、泸西,具有较高检出率,宁蒗次之,其余果园没有检测出此菌;腐皮镰刀菌仅分布在宁蒗、泸西、与丽江;引起苹果轮纹病和苹果枝干溃疡病的葡萄座腔菌分布于马龙、昭通、泸西;属于拮抗性真菌的木霉属和毛霉属真菌在云南苹果产区分布广泛。 研究推断苹果园根际微生物是存在致病菌与生物防治菌之间的互相对抗与斗争。根际腐生,功能不明的微生物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研究为云南苹果果园根部病害的防控,调整根际微生物菌群促进苹果产量品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防控植物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和根瘤菌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植物病害的发生,提高植物生物量。AM真菌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机理包括:改善寄主营养状况、补偿作用、改变根系形态、与病原菌竞争侵染位点和寄主光合作用产物、改变根际微生物区系以及激活寄主防御机制。根瘤菌防病机理可归纳为:寄主生理生化的变化、根系形态改变和寄主防御机制激活。AM真菌和根瘤菌两者相互作用,可更好地防控植物病害。本文归纳了国内外AM真菌和根瘤菌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及机理,同时展望了两者在生防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以兰箭3号春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anjian No.3)为试验材料,探究接种AM真菌扭形球囊霉(Glomus tortuosum)与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对箭筈豌豆生长及炭疽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扭形球囊霉后,箭筈豌豆炭疽病的发生受到明显抑制,发病率较不接种对照降低70.15%,病情指数较对照降低51.36%;两种AM真菌显著促进了箭筈豌豆生长及N、P吸收,接种扭形球囊霉和根内根孢囊霉后地上生物量相比对照增加18.44%~54.92%,地下生物量增加25.68%~84.68%,N、P含量增幅最高在1倍以上;两种AM真菌也显著增加了箭筈豌豆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P<0.05)。综上可知,扭形球囊霉和根内根孢囊霉不仅能够有效抑制箭筈豌豆炭疽病的发生,而且可显著促进植物养分吸收和植株生长,影响植物抗逆生化指标,有作为箭筈豌豆炭疽病潜在的生防菌株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AM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是自然界中最广泛的植物共生真菌,可以提高宿主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AM真菌能通过改善养分吸收、增加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提高抗氧化酶类活性、强化渗透调节作用并维持植物内源激素平衡,增加生长素的合成,调节碳氮代谢,刺激胁迫诱导基因表达,增强植物根系及菌丝本身对重金属元素的固持作用等提高植物对非生物逆境(如干旱、高低温、重金属、盐碱)的抗性;并能通过构建菌丝网络,形成对根部入侵病原真菌的机械屏障,增强抗病性相关酶活性,合成与抗病性相关的次生代谢产物,增强抗病、虫相关基因的表达,菌丝传递抗虫防御信号,能提高邻近植株的抗虫性,增强植物的抗病虫能力。本文归纳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AM真菌影响植物抗逆性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对AM真菌在促进植物抗逆性方面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丛枝菌根及其宿主植物对根际微生物作用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王树和  王晓娟  王茜  金樑 《草业学报》2007,16(3):108-113
丛枝菌根(AM)真菌和根际微生物均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的微生物类群,深入研究和揭示根际微生物对AM真菌的作用及其对宿主植物的影响,对于利用和调控土壤根际微环境,促进植物生长,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AM真菌为中心,通过对当前广泛关注的几种根际微生物类型:根际细菌、根际放线菌、根际真菌和根际线虫等对AM真菌的生物学效应,进而对宿主植物影响的结果,深入分析根际微生物与AM真菌相互作用的生态学机理,为阐明土壤生态系统中根际微生物-AM真菌-宿主植物的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分离到的桑椹缩小性菌核病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进行病原对抑菌药剂敏感性的室内试验,为有效防控该病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在对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与已知近缘菌株核糖体大亚基rRNA序列的比对,明确该病原菌在分类上属于核盘菌科(Sclrotiniaceae)核地杖菌属(Scleromitrula S.Imai)核地杖菌(Scleromitrula shirai-ana)。该病原菌的主要形态与生物学特性为:子实体单个子囊内的8个子囊孢子在未成熟期排列为2列,随着子囊孢子的生长发育,排列方式逐渐由2列变为不规则的线性排列;病原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5℃,菌丝及菌核的致死温度为50℃;病原菌生长的适宜pH范围为5~8,最适宜生长的pH为7。80%百菌清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为0.012 0 mg/mL,可选择百菌清对桑椹缩小性菌核病进行化学防控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