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了探讨不同饲养方式、不同饲料类型对杏花鸡生产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相近的21日龄杏花鸡800只,随机分为4组,1,2组分别为果园放养组、舍饲组,3,4组分别为配合饲料组、五谷杂粮组,前3组饲喂自配的配合饲料,五谷杂粮组饲喂以玉米和麦麸为主的五谷杂粮。结果表明:果园放养组杏花鸡料重比、腹脂率、胸肌和腿肌滴水损失率极显著低于舍饲组(P0.01);果园放养组腿肌p H45 min值显著低于舍饲组(P0.05);饲养方式对杏花鸡其他性能和肉质物理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配合饲料组总增重、日增重极显著高于五谷杂粮组(P0.01);配合饲料组料重比极显著低于五谷杂粮组(P0.01);配合饲料组胸肌p H24 h值显著低于五谷杂粮组(P0.05);饲料类型对杏花鸡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说明果园散养杏花鸡可以节省饲料成本,而且从腹脂率指标来看优于地面平养;与饲喂五谷杂粮相比,饲喂配合饲料的杏花鸡增重迅速,饲料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2.
选用240只8日龄科宝肉鸡,分成4个处理:对照组全程饲喂基础日粮,以等能量替代原则,试验Ⅰ、Ⅱ、Ⅲ组用大豆磷脂和溶血磷脂不同比例替换大豆油的日粮饲喂肉鸡。试验自8日龄开始到42日龄,共34 d,研究大豆磷脂、溶血磷脂对肉鸡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屠体重也表现出相同趋势,全净膛重、全净膛率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的胸肌重、胸肌率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腿肌重、腿肌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的腿肌重高于对照组20.35%;试验组的滴水损失、肉色、穿刺力、硬度、弹性等指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p H值高于对照组(P0.05),黏性、咀嚼性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1或P0.05)。研究表明磷脂和溶血磷脂可显著提高肉鸡屠体重、腿肌重、腿肌率,减缓屠宰后p H值的降低改善肉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林间草地放养"农大5号"鸡的屠体性能和肉品质,通过在板栗园中建植菊苣人工草地轮换放养"农大5号"鸡,并测定分析其屠体性状指标及胸肌、腿肌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与清耕地散养组相比,菊苣草地放养组活重、屠体重、全净膛重、腿肌重和腹脂重均有所提高,而胸肌重有所下降;菊苣草地放养组的屠宰率、全净膛率、腿肌率和腹脂率均高于清耕地散养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菊苣草地放养组的胸肌和腿肌粗蛋白、肌苷酸、磷、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清耕地散养组,其中腿肌的肌苷酸含量为11.1%,显著高于清耕地散养组(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清耕地散养组(P0.05)。表明在减少15%日精料补饲量情况下,菊苣草地放养组的料重比较清耕地散养组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4.
采用4×3双因子多水平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了有效环境温度(ET,15.0、21.2、35.3和37.6℃)和日粮能量浓度(ME,11.71、12.55和13.39 MJ/kg)对4~6周龄肉鸡生产性能、屠体性能和肌肉成分的影响.试验选用21日龄AA肉鸡216只,随机分为12个组,置于4个环控舱中,每舱3组,每组等分成3个重复 (笼),每个重复(笼)6只鸡,饲喂1种试验日粮,为期3周.试验开始及结束时测量试鸡的个体体重和相应阶段各重复的耗料量;饲养试验结束时进行屠宰,测量屠宰指标,并取胸、腿肌测定其成分.结果表明(1)有效温度对肉鸡的日采食量、日增重及料肉比影响显著(P<0.05),当温度超过常温时,日采食量及日增重显著下降(P<0.05),料肉比显著升高(P<0.05);(2)高温或极端高温显著提高肉鸡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和腿肌率(P<0.05),显著降低屠体重、胸肌重、腿肌重、胸肌率、皮下脂肪厚、肌间脂肪宽(P<0.05).低温组屠宰率显著升高(P<0.05),皮下脂肪厚显著下降(P<0.05).随着日粮能量浓度的升高,肉鸡屠体重显著升高(P<0.05),胸肌率及皮下脂肪厚显著降低(P<0.05);(3)有效温度对胸肌常规成分和胆固醇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与常温组相比,极高温组鸡的胸肌和腿肌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有效温度的上升与下降都显著增加了胸肌及腿肌的粗脂肪含量(P<0.05);高温及极高温显著增加了胸肌的水分含量(P<0.05);低温显著降低腿肌的粗灰分(P<0.05).日粮能量水平对腿肌粗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与适能组相比,高能组腿肌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有效温度与日粮能量蛋白水平对胸肌粗灰分含量有交互作用(P<0.05).由此可得,有效温度对肉鸡生产性能、屠体组成和胸肌、腿肌成分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日粮能量浓度,高温能显著降低肉鸡生产性能、屠体性能、肌肉蛋白质含量,增加肌肉脂肪含量,而提高日粮能量浓度则可增加肉鸡屠体重,但能否通过调整日粮能量浓度以减缓高温对肉鸡生产性能、其它屠体指标和肌肉成分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保护贵州地区倒毛鸡的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其生长性能和肉用价值,试验对倒毛鸡的生物学特性、屠宰性能及肉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倒毛鸡的蛋重为(42.75±2.18)g,孵化率约为75%。倒毛鸡在0日龄时,公、母鸡之间的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30日龄后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180日龄平均体重公鸡为1 776.12 g、母鸡为1 455.68 g,差异显著(P0.05)。180日龄腹脂率母鸡高于公鸡,而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屠宰率、全净膛率、腿肌率等性状指标公鸡优于母鸡,差异均显著(P0.05);其他性状指标在性别间差异不显著。公、母鸡腿肌p H值和剪切力均高于胸肌,失水率低于胸肌,公、母鸡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品尝实验显示,倒毛鸡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比普通土鸡更受欢迎。结论:倒毛鸡具有较好的肉用性能,有较大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试验选用12周龄的雪山鸡1 120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80只鸡),分别饲喂蛋能水平不同的日粮,从13~19周龄每周测量鸡只体重,计算周增重和料肉比,19周龄进行屠宰性能的观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蛋能比日粮对雪山鸡的周增重在第13、14、16、18、19周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周龄各组间,体重和累积料肉比无显著差异(P>0.05);第15、17、19周的周料肉比在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能量水平的日粮,对雪山鸡19周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和腿肌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胸肌率和胸腿肌率在第2组和第4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测定了放养与笼养条件下126日龄太行鸡活重、平均日增重、屠体重、屠宰率、全净膛率、剪切力、肌苷酸、肌内脂肪、pH值及肌肉颜色、肌纤维密度等指标,分析了不同饲养方式对太行鸡产肉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放养太行鸡公母鸡活重、平均日增重稍低于笼养鸡(P0.05);屠体重、胸肌重、腿肌重显著低于笼养鸡(P0.05);而屠宰率、全净膛率无论公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肉品质方面,除笼养太行鸡母鸡胸肌肌内脂肪含量、颜色黄度值明显高于放养母鸡外(P0.05),其它同性别之间肉质指标均无呈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相同条件下饲养的文昌鸡公鸡20只,10周龄时随机平均分为2组,一组进行手术去势,另一组不去势作为对照组。20周龄时测定各组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并测定血清血糖和总脂。结果表明:去势鸡的腹脂重、腹脂率极显著高于公鸡(P0.01),活重、肌间脂肪宽、皮下脂肪厚显著高于公鸡(P0.05),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腿肌重、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去势鸡与公鸡差异不显著(P0.05);去势鸡的胸肌和腿肌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公鸡(P0.01),腿肌内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公鸡(P0.05),胸肌内水分含量、滴水损失、熟肉率、剪切力、p H值、肉色差异不显著(P0.05);去势鸡血清总脂含量极显著高于公鸡(P0.01),血糖差异不显著(P0.05)。去势可明显提高文昌鸡公鸡的脂肪沉积能力。  相似文献   

9.
选择地方品种灵山鸡和隐性白羽洛克鸡各90只,从28日龄开始分为试验组(34±1)℃和对照组(26±1)℃,饲养至49日龄。每周进行体重记录,49日龄进行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测定,分析慢性热应激对不同品种肉鸡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肉鸡热处理前后的体重增长差异明显。隐性白羽洛克鸡的屠宰性能测定中,试验组的活重、屠体重、胸肌重、腿肌重都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腹脂重和腹脂率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灵山鸡的屠宰性能测定中,试验组的屠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半净膛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肉质性状的测定中,隐性白羽洛克鸡试验组的胸肌和腿肌的p H值都极显著降低(P0.01),而腿肌和胸肌的剪切力则极显著升高(P0.01)。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生产中的热应激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研究黄灯笼辣椒油树脂对文昌鸡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180只1日龄文昌鸡,集中育雏2周后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0组为对照组,1、2、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200、400 mg/kg的黄灯笼辣椒油树脂,饲养11周。试验结果表明:基础日粮中添加黄灯笼辣椒油树脂,对11周龄文昌鸡屠宰率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活体重、全净膛率、腿肌率、腹脂率、胸肌率和肝脏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提高肌肉粗脂肪含量均有一定作用,但不显著(P0.05);对200、400 mg/kg添加组胸肌滴水损失有显著影响,对腿肌滴水损失影响不显著(P0.05);腿肌p H值、水分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均高于胸肌,对肌肉45 min和24 h p H值、剪切力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粪菌移植浓度对鸡器官发育和炎症反应的影响,试验采用成年健康高体重吐鲁番斗鸡与来航鸡杂交后代鸡母鸡作为供体,90只1日龄相同品种健康雏鸡作为受体,进行类菌移植。将90只受体鸡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高浓度粪菌移植组(H组)和低浓度粪菌移植组(L组),每组30只,连续对受体鸡进行粪菌移植,4周后测定受体鸡的体重以及胸肌、腿肌、肝脏、脾脏、法氏囊等器官重量;采用H.E.染色法比较研究胸肌、腿肌和十二指肠的形态结构变化;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比较研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炎性因子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表明:L组体重和腿肌重极显著大于H组(P0.01),胸肌和脾脏重量均显著大于H组(P0.05),肝脏和法氏囊重量大于H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C组和L组胸肌单位面积内肌纤维数量均显著高于H组(P0.05),L组腿肌单位面积内肌纤维数量显著高于H组(P0.05),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均显著高于C组和H组(P0.05);H组脾脏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L组(P0.05),盲肠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增多且极显著高于L组(P0.01)。说明低浓度粪菌移植可促进雏鸡器官发育,而高浓度粪菌移植可导致雏鸡发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整能量和蛋白,研究三种不同营养水平的饲粮对山东地区笼养肉鸡生产性能及屠体品质等相关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rbor Acres,AA)肉鸡360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试验分两阶段进行,0~3周龄为第一阶段,4~6周龄为第二阶段,饲喂蛋白和能量水平设计为低(L)、中(M)、高(H)的三种玉米-豆粕型日粮。结果显示:(1)H、M组平均日采食量均较L组少,其中H组显著低于L组(P0.05),且饲料转化效率均高于L组(P0.05)。(2)L组的腹脂率显著低于H组(P0.05),全净膛率较其他两组高(P0.05)。(3)胸肌中粗脂肪水平随营养浓度的提高而增加(P0.05),M组腿肌a*值显著高于L组(P0.05)。结果表明,山东地区笼养肉鸡首先应避免饲粮中能量、蛋白质水平不足,以前期蛋白21.0%,代谢能12.34 MJ/kg,后期蛋白19.5%,代谢能12.91 MJ/kg为基准,合理调整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北京油鸡生长和屠宰性能、肉品质以及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8周龄北京油鸡公鸡1 200只,体重(561.75±7.39) g,随机分成2个组,对照组为集约化笼养(笼养组),试验组为林下放养(放养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鸡。试验分为9~14周龄和15~20周龄2个阶段,试验期间饲喂相同饲粮。结果表明:1) 14周龄,笼养组北京油鸡活体重与放养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20周龄,放养组油鸡活体重较笼养组显著下降(P<0.05); 2个饲养阶段放养组油鸡腿肌率较笼养组显著上升(P<0.05),腹脂率显著降低(P<0.05),而胸肌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 20周龄,放养组胸肌和腿肌亮度(L*)和红度(a*)值显著高于笼养组(P<0.05); 2个饲养阶段放养组胸肌黄度(b*)值显著下降(P<0.05),而腿肌b*值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 20周龄,放养组北京油鸡胸肌粗蛋白质含量较笼养组显著升高(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 2个饲养阶段放养组北京油鸡胸肌肌苷酸含量较笼养组显著上升(P<0.05),腿肌粗蛋白质和肌苷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饲养方式对肌肉水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 0.05)。4)北京油鸡胸肌和腿肌中脂肪酸种类基本一致,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最高,放养组肌肉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笼养组(P<0.05),而饱和脂肪酸和总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饲养方式对北京油鸡生长和屠宰性能、肌内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存在影响,林下放养方式可改善北京油鸡肌肉品质和肉质风味。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吉林黑鸡的屠宰性能及其相关性,试验选择1日龄[♂(39.23±3.98)g,♀(34.10±3.70)g]的吉林黑鸡480只,分成公母2组,每组240只,在相同条件下饲养至150日龄[♂(3 071.00+138.11)g,♀(2 863.50+107.03)g]进行屠宰。结果表明:公鸡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腿肌重均极显著高于母鸡(P0.01),但腹脂重极显著低于母鸡(P0.01);公鸡的屠体重与半净膛重、全净膛重和腿肌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腹脂重与半净膛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母鸡的屠体重与半净膛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净膛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腹脂重与胸肌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吉林黑鸡的屠宰性能优秀,符合优质鸡的屠宰要求。  相似文献   

15.
试验随机选取310日龄茶花鸡64只(公母各半),对其肉品质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相同部位不同性别间,公鸡胸肌和腿肌肉色的亮度值(L*)、失水率、蒸煮损失显著高于母鸡(P0.05),而红度值(a*)、p H45 min值显著低于母鸡(P0.05),黄度值(b*)无显著差异(P0.05);公鸡胸肌p H24 h、剪切力显著低于母鸡(P0.05),公鸡腿肌p H24 h、剪切力与母鸡差异不显著(P0.05)。2相同性别不同部位间,公鸡和母鸡胸肌的L*值、剪切力、失水率显著高于腿肌(P0.05),a*值、p H45 min值、p H24 h值显著低于腿肌(P0.05),b*值无显著差异(P0.05)。3各指标间的相关性,p H45 min值、p H24 h值与剪切力、失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L*值与a*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失水率呈显著正相关;a*值与剪切力、失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失水率与蒸煮损失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研究母体日粮低能量对后代肉仔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肉质的影响.试验选用低脂系肉种鸡120羽,随机分成2组,每组60个重复,每个重复1羽,即单笼饲养.在肉种鸡产蛋期产蛋率达到5%进行试验处理,试验分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代谢能量为对照组的80%孵化后的肉仔鸡按照母体不同能量处理各挑选健康仔鸡,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进行饲养,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母体日粮低能量有降低1日龄肉仔鸡体重的趋势,对全期日增重和料重比影响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母体日粮低能量对后代肉仔鸡胸肌和腿肌的水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胸肌率和腹脂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增加腿肌率(P<0.05);3)与对照组相比,母体日粮低能量对后代肉仔鸡胸肌和腿肌的pH、红度、黄度、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pH、红度和黄度值有升高趋势,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有降低趋势,胸肌和腿肌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母体日粮低能量显著提高后代肉仔鸡胸肌和腿肌肌纤维密度(P<0.05),显著降低后代肉仔鸡胸肌和腿肌肌纤维直径(P<0.05).本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母体日粮低能量对后代肉仔鸡的胴体品质及肉质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通过测定p H值、胸肌率、腿肌率、失水率、屠宰率、腹脂率来研究不同大蒜添加水平对肉仔鸡腹脂及常规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的肝重和肺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组肉仔鸡胃重和肠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2%大蒜的试验组的胃重和肠重也高于添加1%、3%的试验组,而在脂肪宽上则仍然是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1%、2%、3%鲜大蒜可显著提高肉鸡肉质。添加大蒜粉的试验鸡肌肉的失水率和剪切力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大蒜的添加量增多肉仔鸡的胸、腿肌的失水率和剪切力减小。试验组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相对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大蒜试验组的腹脂率相对于对照组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饲养方式对南川鸡生长及屠宰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选用28日龄、体重大小基本一致的南川鸡20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只,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分别采用笼养与地面平养方式进行饲养,饲养至80日龄时进行屠宰性能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地面平养南川鸡80日龄体重、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笼养(P0.05),料重比显著高于笼养(P0.05);笼养南川鸡80日龄的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腿肌重和瘦肉率均高于地面平养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肝重、脾脏重显著高于地面平养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饲养方式对南川鸡的生长速度和饲料消耗有显著影响,对屠宰性能指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选取21日龄健康快大型岭南黄羽肉鸡45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50只鸡(公母各半),室温27~36℃。第1组饲喂黄羽肉鸡常规营养水平饲粮,作对照组;第2组饲粮营养水平提高5%;第3组饲粮营养水平提高10%。试验期42天。试验结果表明,饲粮营养水平提高5%显著提高了试鸡21~42日龄阶段饮水量(P<0.05),饲粮营养水平提高10%使试鸡21~42日龄阶段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饲料转化率显著提高(P<0.05),43~63日龄阶段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整个试验阶段的饲料转化率显著提高(P<0.05)。提高饲粮营养水平降低试鸡试验第1周(P=0.0237)、第6周体温(P=0.0013)和第6周呼吸数(P=0.0093)。饲粮营养水平提高5%组试鸡42日龄血清尿素氮含量降低20.45%(P>0.05),饲粮营养水平提高10%组试鸡42日龄、63日龄血清尿素氮含量分别降低15.91%、18.82%(P>0.05)。提高饲粮营养水平降低试鸡腿肌(P=0.0001)和胸肌的水分含量(P=0.001),提高试鸡腿肌的脂肪含量(P=0.0013)。综合试验结果认为,高温环境下提高饲粮营养水平能提高试鸡的生长性能,改善体成分,其中营养水平提高10%组好于5%组。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必需氨基酸平衡且相同条件下降低饲粮粗蛋白水平对育成阶段蛋鸡生长性能、骨骼发育、性成熟指标、粪便p H和粪便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状态良好的70日龄海兰褐育成鸡400只,分为4个处理,饲粮蛋白水平分别为:对照组16.58%、试验1组16.16%、试验2组15.71%、试验3组15.05%,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预饲7 d,试验期42 d。在试验开始及结束称取鸡只体重,记录每周耗料量,计算体重均匀度、料重比;同时测量胫骨长度。试验结束测量输卵管长度及卵泡重量,检测粪便p H和粪便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结果表明:(1)各处理组中试验初体重、试验末体重、总增重及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组之间总采食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试验1组最高为3 036.40 g,对照组总采食量最低为2 959.20 g,试验2组、试验3组分别为3 012.00、2 986.80 g;(2)各处理组胫骨长度差异不显著(P0.05);(3)各处理组输卵管长度、卵巢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4)粪便p H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粪便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各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1、2、3组中粗蛋白含量比对照组分别低13.51%、14.12%、10.39%。综上在必需氨基酸平衡且相同条件下降低粗蛋白水平对育成阶段蛋鸡生长性能、骨骼发育及性成熟等指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粪便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上述结果表明,在减少饲粮中豆粕应用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粪便中氮的排放量,即有助于节约饲料成本及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