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由核地杖菌(Scleromitrulashiraiana)等病原真菌引起的桑椹菌核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木霉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害生防菌,获得对核地杖菌有拮抗作用的木霉菌进行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了从桑椹菌核病发病桑树根际土壤中获得的3株真菌为候选拮抗菌株,基于3个菌株的形态及分子生物学分类结果,分别将Ta-N11鉴定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Th-N13和Th-N36鉴定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3株拮抗菌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表现出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拮抗菌Ta-N11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52.2%.田间防效试验的初步结果表明,3株拮抗菌株发酵液喷施对桑椹菌核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拮抗菌株Ta-N11在2个示范点的病果率较清水对照组降低了约30个百分点.综上所述,棘孢木霉Ta-N11菌株对桑椹核地杖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具有一定的实用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
桑椹菌核病是果桑生产的重要病害,筛选对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木霉菌进行生物防治,对确保果桑生产的稳产与桑果的食用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不同果桑种植区域的桑椹菌核病发病桑园采集桑树根际土壤样品,通过土壤稀释涂布法及形态学特征观察分离到48株木霉菌。采用对峙培养的方法,研究48株初筛菌株对桑椹菌核病病原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重寄生能力,筛选出20株具有较强拮抗能力的木霉菌菌株,并进行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有7株菌株与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9株菌株与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1株菌株与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1株菌株与橘绿木霉(Trichoderma citrinoviride)、1株菌株与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有较高的相似度。采用玻璃纸法检测20株木霉菌菌株中,有8株菌株的菌丝分泌物对核盘菌处理6 d内的抑制率稳定在80%以上。进一步从中筛选出哈茨木霉Tr16、绿木霉Tr48、棘孢木霉Tr50共3株拮抗作用明显的菌株,利用其发酵液进行桑椹菌核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Tr16和Tr50菌株发酵液的10倍稀释液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27%、82.53%,优于80%多菌灵500倍稀释液的防治效果,具有一定的实用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3.
桑树内生细菌的分离及生防益菌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不同品种健康桑树植株组织中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共得到229个菌株。探讨了较合理的内生细菌分离纯化方法,对内生细菌数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桑树根、茎、叶柄、叶片、花蕾等组织内均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且不同品种及组织中内生细菌的数量均存在差异。离体抑菌作用测定表明,229株桑树内生细菌中,有42株(18.3%)菌株对桑树炭疽病菌有拮抗作用,有25株(10.9%)菌株对桑粘格孢菌有拮抗作用;以上67株菌种又有8株菌株对多种病原真菌都有抑菌作用,表现出较强抑菌活性,具有作为生防菌的应用潜能。对8株内生拮抗菌株进行了细菌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G21、G49、Y12和J26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G82和J50归属于假单孢菌属(Pseudom onas sp.),Y33归属于欧文氏菌属(Erwinia sp.),B19归属于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sp.)。  相似文献   

4.
采用含菌平板抑菌圈测定法,从120株高寒草地牧草内生细菌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对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拮抗能力较强的菌株264ZY7,其抑菌圈直径为1.22 cm。264ZY7菌体短杆状,大小为1.534 μm×0.571 μm~3.210 μm×0.781 μm,革兰氏阳性菌,根据形态特征,并结合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将菌株264ZY7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通过室内盆栽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效达69%,此外,该菌株对8种病原真菌具有抑菌能力,说明抑菌谱较宽,且抑菌率均大于30%,对番瓜根腐病菌(Fusarium sp.)效果最明显,抑菌率为52.84%。该研究结果为高寒草地紫花针茅内生细菌264ZY47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株桑树内生拮抗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经过严格表面消毒的桑树根、茎、叶中分离获得内生细菌76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作为指示菌进行拮抗菌的筛选,其中5个分离株具有抑菌活性,复筛选出抑菌活性及热稳定性最强的G21菌株。进一步研究表明G21菌株对家蚕病原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绿僵菌(Metarhizium)均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该菌株的形态及部分生理生化特征为:革兰阳性,杆状,产芽孢,接触酶阳性,好氧。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芽孢杆菌(Bacillus)的同源性达到99.8%。综合以上鉴定结果确定G21菌株为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6.
甘草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抑菌活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药用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内生真菌资源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通过组织块法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选择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枸杞黑果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 f.sp.cucumeris)、黄瓜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4种细菌作为供试指示菌,采用对峙法和改进的菌块法测定抑菌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从甘草根、茎、叶中分离出20株内生真菌,其中根部最多,占分离菌株总数的65.0%,其次为茎部,叶部最少;经形态学初步分类鉴定归于2目2科5属,梭孢霉属为优势菌属,占分离菌株总数的70.0%;在分离的内生真菌中有15株菌对1种或1种以上供试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为分离内生真菌总数的75.0%,19株菌对1种或1种以上供试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为分离内生真菌总数的95.0%;有7株内生真菌对枯草芽孢杆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P<0.05),有 8株内生真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有3株内生真菌对大肠杆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有1株内生真菌对革兰氏阴性铜绿假单胞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其中菌株RLEFR015对番茄灰霉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菌株RLEFR010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菌株RLEFR002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供试细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菌株RLEFR015、RLEFR002、RLEFR010均为梭孢霉属,为高活性菌株。甘草内生真菌具有多样性和抑菌活性,多数菌株对供试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具有拮抗活性,对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枯草芽孢杆菌拮抗活性较强,预示着甘草内生真菌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7.
桑椹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椹菌核病的病原为柔膜菌目的真菌,病原真菌孢子在桑树开花期间侵入雌花引起初次侵染,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采取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相结合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一株桑树内生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健康桑树叶片中分离到一株内生拮抗细菌L144,该菌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及病原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S rDNA碱基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定名为Bacillus subtilisL144。该菌株已在GenBank注册,登录号为EU118756。对菌株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其生长的最适pH值为6.5,最适生长温度为33℃,能广泛利用碳源,氮源。  相似文献   

9.
对健康香蕉植株体内的内生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63株内生细菌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2株对香蕉枯萎病具有强烈拮抗作用的菌株。这两株菌均能够显著抑制FOC菌丝生长, 抑菌率均在55%左右。通过生理生化、形态特征及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鉴定均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10.
以自主分离的烟管菌(Bjerkandera adusta)M-1为拮抗菌株,首次探究其对油菜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抑制作用,优化其液体培养条件以提升代谢液抑菌效果,为油菜菌核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新思路。通过菌饼对峙抑菌试验和液体培养液抑菌试验测定菌株M-1抑菌效果,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对核盘菌的重寄生作用;以不同温度水浴处理该菌株代谢液探究其热稳定性。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法确定其最适液体培养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调查菌株M-1对油菜菌核病的防病效果。结果表明,菌饼对峙抑菌试验中菌株M-1对油菜核盘菌的抑菌率达到67.9%,显著高于多菌灵(22.7%)和甲基托布津(31.4%),而液体培养液抑菌试验中其无菌代谢液对油菜核盘菌的抑菌率为51.8%,分别是多菌灵处理和甲基托布津处理的1.3和2.2倍。显微观察发现该菌株对油菜核盘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在拮抗区两者菌丝形态均发生变化,扫描电镜下则清晰地观察到菌株M-1菌丝直接穿插、刺透油菜核盘菌菌丝,使后者菌丝膨大、变形甚至裂解,表现出强烈的重寄生作用。经过80 ℃甚至100 ℃水浴后,菌株M-1代谢液抑菌率仍在35%以上,显示出一定的热稳定性。对该菌株液体培养条件优化后确定了最佳条件组合:C/N为7.5,pH为4.7,装瓶量为33%,时间为22 d,转速为180 r·min-1,温度为32 ℃,优化后其代谢液抑菌率能够提升到80.9%。温室盆栽试验调查发现其对油菜菌核病的防病效果达到71.4%,高于多菌灵处理(53.2%)。烟管菌M-1作为生防真菌对油菜核盘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条件优化后进一步提升了生防效果,在油菜菌核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苏静  李双明 《草原与草坪》2019,39(3):79-84,91
采用平板稀释涂抹法从甘肃农业大学草坪实训基地土壤分离得到18株真菌分离物,按照菌落形态特征将其归类为5种真菌并编号为GSAF1、2、3、4和5,通过黑麦草离体组织和皿内幼苗接种土传真菌分离物,明确了3种土传病原真菌GSAF1,4和5,根据其形态特征将它们分别鉴定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立枯丝核菌(Rhizotonia solani)和镰孢属(Fusarium sp.)。共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2株细菌分离物,编号为ZSR20-ZSR32,采用皿内拮抗法筛选到3株拮抗细菌,分别为ZSR26,30和32菌株,其中菌株ZSR30的抑菌能力略高于菌株ZSR32,对3种土传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均高于30%,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达36.2%;ZSR32菌株对3种病原真菌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ZSR26对3种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抑菌作用较低,抑菌率均小于20%。结合形态学和16SrDNA分子鉴定方法,初步将ZSR26,30和32均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12.
芽孢杆菌(Bacillus)能产生多种抑制真菌的物质,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已成功应用于包括桑树真菌类病害在内的多种植物真菌类病害的生物防治.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生防芽孢杆菌抑菌物质的研究进展,包括生防芽孢杆菌抑真菌物质的种类、抑菌作用机制及其在桑树和其他植物真菌病害生物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同时对生防芽孢杆菌在桑椹菌核病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研发和应用新型生防菌剂防治桑树真菌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分离到的桑椹缩小性菌核病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进行病原对抑菌药剂敏感性的室内试验,为有效防控该病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在对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与已知近缘菌株核糖体大亚基rRNA序列的比对,明确该病原菌在分类上属于核盘菌科(Sclrotiniaceae)核地杖菌属(Scleromitrula S.Imai)核地杖菌(Scleromitrula shirai-ana)。该病原菌的主要形态与生物学特性为:子实体单个子囊内的8个子囊孢子在未成熟期排列为2列,随着子囊孢子的生长发育,排列方式逐渐由2列变为不规则的线性排列;病原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5℃,菌丝及菌核的致死温度为50℃;病原菌生长的适宜pH范围为5~8,最适宜生长的pH为7。80%百菌清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为0.012 0 mg/mL,可选择百菌清对桑椹缩小性菌核病进行化学防控试验。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荒漠植物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通过组织块法分离其内生真菌,并选择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4种人体病原细菌作为指示菌测定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分离的25株内生真菌以茎部最多,根部次之,叶部最少,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归于2目3科11属,曲霉属(Aspergillus)为优势菌属;84%的分离菌株对2种以上病原真菌,以及60%的分离菌株对1种以上病原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2株高活性菌株CKEFL003和CKEFS001对多种病原菌拮抗作用明显,均为曲霉属。牛心朴子内生真菌在根茎叶组织器官中数量分布存在差异,种群构成具有多样性特征,对植物和人体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抑菌资源较为丰富,高活性菌株为曲霉属,抗菌谱较宽。  相似文献   

15.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海南省土壤中分离到5株对香蕉枯萎病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经形态特征及16S rDNA序列将菌株S40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S40的拮抗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发酵滤液均可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的萌发和生长。组培袋装苗实验表明拮抗菌可明显推迟其发病和死亡时间,三种不同处理的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71.2%、83.3%和92.4%。  相似文献   

16.
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桑树的主要病害,随着广西果桑种植面积的扩大,桑椹菌核病发生逐年严重,已成为制约广西果桑生产的关键瓶颈。通过对广西桑椹菌核病的病原传播侵染过程、病症以及发病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论述,为桑椹菌核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桑树内生拮抗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L144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探讨该内生菌的开发应用价值,研究了该内生菌对植物生长及营养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L144菌株培养液能明显提高玉米和桑树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胚根长,增加玉米和桑树幼苗的株高及植株鲜质量和干质量,提高植株体内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且以菌株培养液10倍稀释液的促生作用最为显著;该菌株的菌体悬浮液及胞外分泌物对玉米幼苗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生作用;该菌株还具有分泌植物生长激素、溶解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性能,有可能是其促进植株生长的主要作用机制。试验结果提示,L144菌株的培养液及菌体和胞外分泌物对植物有较明显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内生细菌部分生物功能进行鉴定及测定;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青藏高原青海省海西线叶嵩草根部分离出10株内生细菌。结果表明,10株内生细菌均能固氮,2G1和2G10能够产IAA;其中2G2、2G3、2G4、2G5、2G6、2G7、2G8和2G9对指示菌均有拮抗作用,对马铃薯炭疽菌Colletotrlchum coccodes的拮抗作用最强,抑菌率达88.58%。通过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结合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将2G1和2G10分别鉴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和Bacillus simpix,2G2和2G9鉴定为亲甲基醇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2G3和2G6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2G4和2G5鉴定为云南苏铁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2G7和2G8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极端生境牧草根部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及功能菌株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圆孢芽孢杆菌A95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茶树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多种家蚕病原真菌具有强烈拮抗作用的细菌。经培养特征观察以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S rDNA碱基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圆孢芽孢杆菌,定名为Bacillus globisporusA95。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已在GenBank注册(登记号:AY387584)。  相似文献   

20.
从表现桑椹菌核病病症的桑树病果中分离到一株优势真菌菌株,菌株在PDA平板上培养的菌落外观特征与在染病桑椹(病果)小核果间菌丝发育形成的菌核病菌类似,均出现黑色菌丝团,但新分离株的黑色菌丝团不形成菌核。通过对菌株r DNA ITS 583 bp片段序列(Gen Bank登录号:KT824639)的PCR检测,并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属于拟茎点霉(Phomopsis sp.SC1104)。该菌株的致病性试验表明,桑树花期受感染后,在桑椹即将成熟时表现出病理特征,病果整个或者部分呈白色,在病果的小果间出现不规则的黑色菌丝团,并能从病果中重复分离和检测到相同的病菌。试验分析显示Phomopsis sp.SC1104菌株可感染桑椹致病,推测该菌株或作为潜伏性病原菌在桑椹菌核病的大面积暴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