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蓖麻饼粕进行了提取、分离和纯化,并对其提取物进行了杀虫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蓖麻饼粕粗提物及纯化后的样品均对菜青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而且杀虫活性与作用时间、提取物浓度呈正相关;蓖麻饼粕中蓖麻碱含量越高,杀虫活性越强。  相似文献   

2.
夹竹桃内生菌杀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离夹竹桃根、茎、叶内生菌并测定其抗虫活性。[方法]通过表面消毒,采用不同的分离培养基,将夹竹桃内生菌分离出来,并以蚜虫与斜纹夜蛾为供试昆虫,对其进行杀虫活性测定。[结果]共分离出116株内生菌,其中内生细菌51株,内生真菌65株;夹竹桃内生细菌对供试昆虫杀虫效果不明显;内生真菌有7株对蚜虫有明显的杀虫活性;12株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有明显的触杀活性。[结论]夹竹桃内生细菌杀虫效果不明显,而部分内生真菌具有明显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为供试昆虫,研究云南鱼藤(Derris yunnanensis Chun)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水提取物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云南鱼藤乙醇提取物对萝卜蚜和桃蚜的杀虫活性的大小顺序为: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水提取物;除水提取物外,其他提取物均对供试昆虫有较好的杀虫活性,且浓度越高杀虫活性越强.推断云南鱼藤中对萝卜蚜和桃蚜有杀虫活性的成分主要分布在高极性的正丁醇萃取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5种斑蝥素类化合物对小菜蛾胃毒活性的构效关系,为开发高效、易得的斑蝥素类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以斑蝥素(Ⅰ)为原料合成了斑蝥酸(Ⅱ),以去甲斑蝥素(Ⅲ)为原料合成了去甲斑蝥酸(Ⅳ)、去甲斑蝥酰亚胺(Ⅴ)、10种N-取代去甲斑蝥酰亚胺类化合物(Ⅵ)和10种N-取代去甲斑蝥酰胺酸类化合物(Ⅶ),其结构通过1 H NMR(核磁共振氢谱)和HRMS(高分辨质谱)表征;分别测定上述化合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25种化合物中,Ⅰ、Ⅱ的杀虫活性最高,LC50分别为12.37和13.77mg/L;化合物Ⅲ、Ⅳ的LC50分别为140.47和129.35mg/L;Ⅴ在设定的最高质量浓度下未表现杀虫活性;除Ⅵ-8外,Ⅵ均未表现杀虫活性;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Ⅵ,Ⅶ中活性最好的是Ⅶ-8,LC50为134.43mg/L。【结论】斑蝥素类化合物4、5位甲基的存在能极大地提高其杀虫活性;开环(二羧酸)形式的斑蝥素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取代基的电负性与空间位阻效应对斑蝥素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具有杀虫活性的海洋微生物的筛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棉铃虫(H.armigera)为初筛试虫,采用常规浸虫和微型筛选法测定采自中国海域的908株海洋微生物的杀虫活性,获得了14株具有杀虫活性的菌株,进一步测定在初筛中具有高杀虫活性的JAAS01菌株浓缩发酵液对棉铃虫、菜青虫(P.linnaeus)、粘虫(L.separata)、小菜蛾(P.xylostella)和菜缢管蚜(R.pseudobrassicae)的室内杀虫活性。结果表明,JAAS01菌株浓缩发酵液对粘虫的杀虫活性最高,达94 36%,对菜青虫和棉铃虫的杀虫活性中等,而对菜缢管蚜和小菜蛾的杀虫活性较低。研究结果显示,从海洋微生物中可筛选出对农业害虫具有杀虫活性的新型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讨软枝黄蝉杀虫活性成分.以菜青虫为靶标昆虫,采用生物活性示踪法分离鉴定软枝黄蝉杀虫活性成分,采用小叶碟添加法测定活性成分对菜青虫幼虫的杀虫活性;3种活性成分鉴定分别为黄蝉花定、黄蝉花辛和黄蝉花索。活性测试结果表明.3种活性成分对菜青虫5龄幼虫均有很强的拒食作用.处理后48hAFC.加值分别为0.071,0.045和0.103mg/mL,同时,3种化合物对菜青虫还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其中,以黄蝉花素毒杀作用最强,其LC50值仅为0.026mg/mL,优于对照药剂川楝素(0.033mg/mL);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可能是软枝黄蝉主要的杀虫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苏云金芽胞杆菌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可产生2种不同类型的专一性极强的杀虫蛋白,一种是在其产孢过程中形成的杀虫晶体蛋白(ICPs),包括晶体毒素(Cry)和细胞裂解毒素(Cyt),前者对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和双翅目或鳞翅目和鞘翅目以及线虫具有专一的杀虫活性,后者在体外具广泛的溶细胞活性,但其杀虫谱较窄,杀虫活性较低;另一种是在营养生长期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非晶体杀虫蛋白即营养期杀虫蛋白(VIPs),具有与杀虫晶体蛋白相似的毒性活性和专一性.然而,这3种蛋白的分子结构和毒性机理各不相同.本文综述了ICP蛋白和VIP蛋白的杀虫机理和害虫抗性产生的分子基础,以及营养期杀虫蛋白的发现和应用对延缓或防止害虫针对ICP蛋白产生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中国粗榧的杀虫活性并初步探索其活性成分分离条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粗榧的杀虫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评价中国粗榧丙酮提取物对小菜蛾、粘虫、玉米象、淡色库蚊、家蝇、烟蚜和酢浆草茹叶螨等7种重要害虫的杀虫活性;并以粘虫3龄幼虫为试虫,采用活性追踪初步探索中国粗榧中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条件。【结果】中国粗榧丙酮提取物对供试的7种重要害虫均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其中对小菜蛾和粘虫幼虫的杀虫活性较好,处理48h后,其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胃毒致死中浓度(LC50)为74.94mg/mL,拒食中浓度(AFC50)为45.39mg/mL,对粘虫3龄幼虫的胃毒LC50为562.28mg/mL,AFC50为71.96mg/mL;处理24h后,对粘虫3龄幼虫的触杀致死中量(LD50)为0.22mg/头;初步分离结果表明,中国粗榧杀虫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石油醚萃取物中的Y5和Y6组分中,点滴量为0.05μg/头时,其触杀死亡率均为100%。【结论】中国粗榧丙酮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其作用方式表现为拒食、胃毒及触杀,活性成分主要是非极性亲脂物质。  相似文献   

9.
苦竹提取物杀虫活性测定及有效成分初步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蚜虫为供试昆虫,系统评价苦竹提取物的杀虫活性,并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对其杀虫活性有效成分进行初步分离。结果表明,苦竹提取物对蚜虫有较强的杀虫活性,在5.0 g.L-1浓度下,24 h和48 h校正死亡率分别达82.91%和94.20%;经萃取得到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组份,其中石油醚组份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在5.0 g.L-1浓度下24 h和48 h对蚜虫的触杀作用,校正死亡率分别达89.06%和98.35%;对石油醚组份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8个组份,其中第2组份(F2)具有显著的杀虫活性,在2.0 g.L-1浓度下F2对蚜虫的24 h和48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7.61%和93.2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野生兴安藜芦对榆紫叶甲不同龄期幼虫的防治作用.[方法]以野生兴安藜芦为材料,采用70%乙醇、60%丙酮、沸水对藜芦的根、茎、叶分别进行提取,研究各提取液对榆紫叶甲2龄、3龄、4龄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兴安藜芦不同药用部位的杀虫活性具有明显差异,以根提取物的杀虫活性最强,叶提取物的杀虫效果最差;不同提取方法的杀虫效果也有明显不同,以70%乙醇提取液的杀虫活性最强.[结论]试验结果为榆紫叶甲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鉴定马铃薯致病疫霉,同时比较3株拮抗菌对马铃薯致病疫霉的抗菌效果,以期获得1株更具有生防潜力的拮抗细菌,并加以鉴定。用涂布分离法得到3株拮抗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马铃薯致病疫霉和这3株拮抗菌。同时比较这些拮抗菌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分析菌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效果。结果鉴定出1株马铃薯致病疫霉PLB-2 Phytophthora infestans和1株具有明显抑制效果的拮抗细菌WZ-502 Brachybacterium sp.。菌株WZ-502的菌液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孢子囊直接萌发和休止孢萌发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菌株WZ-502菌液浓度为3.65×107 CFU·mL-1、稀释度为10-2~10-3时,对马铃薯致病疫霉的抑制效果均明显,稀释度为10-3时,马铃薯致病疫霉孢子囊萌发率和释放率均在40%以下。因此,菌株WZ-502对马铃薯致病疫霉抗菌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2.
苏云金杆菌新菌株WZ-7的PCR-RFLP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RFLP技术分析了自河北省土壤中分离的苏云金杆菌新菌株WZ-7,结果表明该菌株含有cryl、cry2Ab、cryllal型基因,其中cryl型基因的酶切片段类型不同于已发表的基因类型,有可能含有新的基因。SDS—PAGE分析结果出现130、79、73、66、60、58kD左右的6种晶体蛋白,毒素蛋白类型属于Ⅱ型。室内生测结果显示,该菌株对重要的农业害虫棉铃虫、甜菜夜蛾、小菜蛾、菜青虫、玉米螟等均有较高的杀虫毒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中肠蛋白ABCC1(HaABCC1)与Cry1Ac的结合特性及对Cry1Ac毒力的影响,明确HaABCC1在Cry1Ac杀虫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HaABCC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原核表达得到HaABCC1两个跨膜区片段的蛋白,与Cry1Ac进行Ligand blot试验,验证其与Cry1Ac的体外结合特性;利用RNAi技术干扰棉铃虫幼虫的HaABCC1,在3龄幼虫腹部注射siABCC1,比较HaABCC1的表达量及Cry1Ac处理后棉铃虫死亡率的变化;通过细胞转染将ABCC1导入Sf9细胞系中,确定pAc-ABCC1重组质粒转入Sf9细胞后,用细胞生物测定的方法比较Cry1Ac处理后细胞死亡率的变化;比较敏感品系(96S)和Cry1Ac抗性品系(BtR)棉铃虫的HaABCC1基因全长序列,并通过荧光定量RT-PCR检测HaABCC1在抗、感棉铃虫中的表达量。【结果】 HaABCC1跨膜区TMD1和TMD2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成功表达,两个HaABCC1跨膜区片段蛋白均能与活化的Cry1Ac在体外结合;棉铃虫注射siABCC1后,HaABCC1的表达量显著下降,与未注射的棉铃虫、注射DEPC水和siEGFP的棉铃虫相比,用活化的Cry1Ac蛋白处理HaABCC1被干扰的棉铃虫,其幼虫死亡率显著降低,表明棉铃虫幼虫的HaABCC1被干扰后,能显著降低Cry1Ac对棉铃虫的毒力;用活化的Cry1Ac蛋白处理成功转入HaABCC1的Sf9细胞,与对照Sf9细胞相比,细胞的死亡率明显上升,表明将HaABCC1导入Sf9后能显著提高Cry1Ac处理后的细胞死亡率;抗性品系(BtR)与敏感品系(96S)棉铃虫的HaABCC1氨基酸序列没有差别,但抗性品系BtR棉铃虫HaABCC1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 HaABCC1是Cry1Ac的特异性结合蛋白,可能是Cry1Ac的功能受体蛋白,并可能参与对Cry1Ac的抗性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引起广西多地泰国红宝石青柚产生叶片变形、扭曲、皱缩、褪绿花叶和矮化症状的病原,为有效防治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广西多地采集疑似发病的红宝石青柚叶片样品,利用柑橘褪绿矮化相关病毒(Citrus chlorotic dwarf-associated virus,CCDaV)特异引物进行PCR检测,通过分段扩增、克隆等方法对样品进行鉴定并获取全长基因序列,运用RDP5和MEGA 7.0对所获得的全长基因序列进行重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PCR检测结果显示采集的红宝石青柚叶片样品可扩增出642 bp的目的条带,证实红宝石青柚受到CCDaV感染;采用分段克隆的方法获得LA-1、LA-2、WM-1、GG-1、GG-2、WZ-1和WZ-2等7个各地代表分离物的全长序列,序列长度分别为3641、3642、3642、3640、3642、3644和3644 bp;核苷酸相似性比对发现,7个分离物间的核苷酸相似性在98%以上,与GenBank已登录的CCDaV各分离物间的核苷酸相似性在99%以上,说明研究获得的病毒分离物为CCDaV的分离物;重组分析发现,7个分离物未发生重组。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研究获得的WZ-1和WZ-2分离物分别与Tha1-19、Tha30处于同一个小分支,说明这2个分离物与Tha1-19和Tha30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余几个分离物则分处不同的小分支,说明CCDaV广西分离物间仍有一定的进化多样性。【结论】引起广西红宝石青柚叶片呈V字型、皱缩、卷曲、褪绿花叶和植株严重矮化等症状的病原为CCDaV,部分地区分离物存在地域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虫酰肼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抗性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甜菜夜蛾对虫酰肼产生抗性的风险,了解虫酰肼[3,5-二甲基苯甲酸1-1(1,1一二甲基乙基)-2(4-乙基苯甲酰)肼,tebufenozide]对甜菜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浸渍法,分别使用虫酰肼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LC50剂量隔代和LC10剂量继代汰选抗性,比较各代生物学特性变化;不同剂量分别处理甜菜夜蛾3龄幼虫和卵块,研究药剂对当代及下一代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LC50剂量隔代汰选抗药性至F11代,甜菜夜蛾幼虫对该药剂的敏感性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没有产生抗性;羽化率及成虫寿命变化不明显,而化蛹率、蛹重和单雌产卵量逐代显著降低。用LC10剂量继代汰选抗性缓慢上升,至F19代抗性增加2.52倍;化蛹率、蛹重、羽化率、成虫寿命及单雌产卵量变化不显著。分别用虫酰肼2.5、5、10、20及40 µg•ml-1浸渍法处理3龄幼虫,随剂量提高幼虫成活率随之降低,幼虫期缩短,化蛹率及蛹重下降,但羽化率及成虫雌雄比变化不大;当大于等于10 µg•ml-1剂量处理幼虫,不仅随剂量提高而降低了下一代成虫产卵量,而且下一代幼虫成活率,幼虫及蛹体重也有所下降。用虫酰肼10~300 µg•ml-1剂量浸渍卵块,卵孵化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但用 50 µg•ml-1以上剂量处理时,可明显降低初孵幼虫、4日龄幼虫成活率以及幼虫及蛹体重。【结论】虫酰肼对甜菜夜蛾当代及下一代的生物学特性存在明显影响,而甜菜夜蛾对该药剂不易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细胞色素P450 CYP9A14基因在氯氰菊酯抗性棉铃虫中肠里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抗性棉铃虫是敏感棉铃虫中肠表达量的17倍。将棉铃虫中肠P450 CYP9A14基因的一个490bp反向重复片段以双链RNA干扰(double-stranded RNA interference,dsRNAi)的方法重组到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HaNPV)中,结果表明以该重组病毒注射氯氰菊酯抗性棉铃虫体内后,幼虫中肠CYP9A14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寻防治榆紫叶甲病的生防菌株。[方法]从榆紫叶甲虫体上分离菌株后进行培养,并对室内饲养的榆紫叶甲各龄幼虫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从感病榆紫叶甲成虫虫体上分离到18个菌株,其中12个菌株具有几丁质和蛋白质降解活性。5个菌株对1~2龄幼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病力,在接种后1~3 d幼虫开始死亡,处理后7 d幼虫的累积死亡率为21.2%~46.8%,其中YJA-03和YJA-10菌株的累积死亡率30.0%。YJA-03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菌,经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PCR扩增鉴定确定它属于短杆菌属(Exiguobacterium)。YJA-10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经鉴定其属于Glutamicibacter属。[结论]YJA-03和YJA-10菌株可用作防治榆紫叶甲病的生防菌。  相似文献   

18.
白星花金龟幼虫的肠道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降解菌,能够消化和利用大量的木质纤维素。通过刚果红染色法结合滤纸降解法,从其肠道中分离筛选出1株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较强的纤维单胞菌(Cellulomonas sp.)h9。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对该菌的生长及相关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液体CMC-Na培养基中发酵120 h,菌体生长达到稳定期,CMC酶活性也在此时达到峰值为0.19 U·mL-1。通过基因组de novo测序技术获取该菌的全基因组序列,经BLAST软件与GOG和CAZy数据库中的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确定菌株h9具有重要的纤维素降解相关基因及代谢通路,包括内切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外切葡聚糖酶等。从而为筛选优质酶,构建纤维素降解工程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供试材料。  相似文献   

19.
试验研究了生物杀虫剂Success与2株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混用对菜蛾幼虫杀虫效果和Success对Bt芽孢存活萌发的影响.室内生物测定表明,低浓度的Success能明显提高Bt对菜蛾幼虫的杀虫效果和杀虫速度,较菌株DP和20单独使用后24,48,72 h的杀虫效果分别提高了0.74~1.57倍,0.68~1.22倍;0.23~0.57倍,0.13~0.52倍;0.16~041倍,0.18~0.32倍,杀虫速度提高了24 h.田间试验表明,混用后的杀虫效果也明显高于菌株单用和化学杀虫剂功夫的防治效果.Success对Bt芽孢的存活和萌发无影响.这些为Bt与Success复配制剂的制备和田间混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苗种培育用潜在益生菌,采用培养方法从虾夷扇贝幼体及养殖水环境中共分离出300株细菌,经过产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能力测定,及以灿烂弧菌为指示菌株的拮抗活性测定,从中筛选出既能产酶又拮抗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的W115菌株。溶血试验结果显示,W115菌株不产生溶血素,不具有潜在的致病性;以终浓度为1×106cells/m L的W115菌株浸浴感染受精后48 h的扇贝幼体49 d,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扇贝幼体是安全的;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W115菌株与埃氏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espejiana相似性为100%;将该菌株以终浓度1×104cells/m L和1×106cells/m L添加在虾夷扇贝苗种培育水体中,以不加潜在益生菌为对照组,每组设3个平行,养殖扇贝幼体至出库(共49 d),在第11天(壳顶幼体期)、26天(匍匐幼体期)、49天(稚贝期)时测定并计算幼体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SGR),结果显示,1×104cells/m L组3个时期幼体的存活率和第26天匍匐幼体及第49天稚贝的SGR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1×106cells/m L组3个时期幼体的存活率和SGRs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埃氏假交替单胞菌W115菌株可促进虾夷扇贝幼体的存活和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