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实验运用单克隆抗体PAP法,对实验感染鸭肝炎病毒雏鸭的组织切片进行染色观察,旨在动态研究病毒在雏鸭体内的分布以及病毒与组织病变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感染后3h,雏鸭心肌、肝、脾、肾、胰、腿部肌肉、大脑等组织的细胞浆内均出现了PAP染色的特异性棕黄色产物,除胰脏组织切片的PAP反应性在感染后168h达到最高外,上述其他组织的最高PAP反应性均在感染后24h;对同期的不同组织切片比较观察发现,肝、脾、胰外分泌腺、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腿部肌肉细胞的PAP反应性比心肌及大脑神经元细胞的PAP反应性强。由此表明,鸭肝炎病毒在感染后3h达全身化,并主要侵害肝、脾、肾、胰及腿部肌肉,继而引起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1周龄雏鸭,分别对感染后12h、24h、48h、72h、96h、168h、336h的雏鸭血液、肝、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血清中SOD活性在24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96h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肝组织SOD活性于感染后24h显著低于对照组,48h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脑组织中SOD活性无显著变化。肝组织中CAT活性48h开始下降.96h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结果说明自由基参与了雏鸭感染新型鸭肝炎病毒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从陕西周至县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和病死肉雏鸭的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电镜观察、鸭胚中和试验鉴定为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并从接种雏鸭死亡情况得知该分离株为强毒株。从而证明引起雏鸭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鸭病毒性肝炎所致。用公鸡高免血清紧急注射发病雏鸭,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1)建立单抗介导的、能够对黄曲霉毒素AFB1进行亚细胞定位的免疫组化方法;(2)探明AFB1侵染和分布于雏鸭靶器官(细胞)规律,为阐明AFB1对雏鸭的致病机理提供基础实验数据,为AFB1感染人类提供研究模型。【方法】(1)利用AFB1单抗、免疫组化理论和方法,结合石蜡切片技术,建立检测感染雏鸭组织器官和细胞中AFB1方法;(2)7日龄樱桃谷鸭饲喂黄曲霉毒素(AFB1)含量为150 µg•kg-1的全价饲料,分别于6、12、24、48、72、96、120、144、168和192 h各剖杀2只,取心、肝、脾、肺、肾、脑、十二指肠、法氏囊、胸腺和胰腺等组织器官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应用建立的单抗介导免疫组化对AFB1在感染雏鸭体内侵染的组织器官和细胞进行定位检测。【结果】(1)建立的单抗介导的免疫组化能够特异性检测到感染雏鸭组织中的AFB1,而对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鸭疫里默氏杆菌、鸭多杀性巴氏杆菌、鸭沙门氏菌和鸭大肠杆菌感染鸭组织呈现阴性反应;(2)雏鸭采食含AFB1饲料后,24 h可在肝脏和肾脏中检测到AFB1,随后在脾脏(48 h)、胰腺(96 h)、十二指肠(120 h)、心肌(144 h)及法氏囊(168 h)检测到AFB1,其中肝脏和肾脏的阳性结果最强;AFB1分布于肝脏肝窦及汇管区周围炎性反应带的肝细胞,肾脏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小球毛细血管,脾脏白髓及炎性细胞,胰腺腺上皮细胞,十二指肠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心脏血管周围和心脏发生空泡变性的心肌纤维中;AFB1主要集中分布于细胞核内,而细胞膜和细胞浆内也有少量的分布。【结论】(1)单抗介导免疫组化能够特异检测AFB1感染雏鸭组织石蜡切片中的AFB1和亚细胞定位, 还可用于AFB1感染雏鸭的实验室诊断和甲醛固定组织的回顾性诊断;(2)AFB1可广泛侵害感染雏鸭各个组织器官,以肝脏和肾脏最为严重。AFB1主要蓄积于被感染的细胞核。  相似文献   

5.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型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肿大和出血斑点为病理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其中以I型鸭肝炎病毒(DHV-1)危害最大,对易感雏鸭具有高度致死性且传播迅速,1周龄以内的易感雏鸭病死率常在95%以上。我国以DHV—I流行最为严重,几乎各养鸭地区均有发生和流行,是危害我国养鸭业的主要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6.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为特征。主要侵害6周龄以内雏鸭,尤以2日龄至3周龄的雏鸭最为易感,成年鸭有抵抗力,不同日龄的雏鸭发病后,死亡率有所不同,有的高达95%,有的低于15%。耐过的鸭成为僵鸭,生长和发育受到阻碍。一、流行病学病鸭及隐形带毒成鸭是主要传染源,在自然条件下,本病只发生于雏鸭,雏鹅亦可感染。主要是3  相似文献   

7.
用RT-PCR诊断Ⅰ型鸭肝炎病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取北京郊区某鸭场的病鸭肝脏制备病料,接种12日龄鸭胚尿囊腔及2日龄健康雏鸭,应用RT-PCR方法对病鸭的肝脏悬液及鸭胚尿囊液进行检测并测序,确定所分离的病毒为Ⅰ型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8.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急性败血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鸭呈现沉郁、转圈、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并具有肝脏肿胀、出血,胆囊充盈,胆汁颜色变淡等病理变化。鸭病毒性肝炎有三种类型,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呈世界性分布.可引起雏鸭的严重死亡,死亡率高达90%,其广泛分布,成为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9.
检测雏鸭肝炎病毒的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微孔滤膜为抗原栽体,用酶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直接检测病死雏鸭组织和鸭胚(或鸡胚)尿囊液中的雏鸭肝炎病毒(DHV-1)。建立了抗原斑点试验(AST)。试验的最佳工作条件:以50%脱脂牛奶,37℃1小时封闭;酶标单抗浓度为1:1600;底物缓冲液为0.05mol/LpH7.6Tris-HCl。用该法检测了175份病料,并进行阻断试验、交叉试验、平行试验及重复性试验。结果证明,这是诊断雏鸭肝炎病毒的一种微量、简便、特异性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南京江浦某鸭场发病死亡的8日龄雏鸭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耐氯仿,无血凝性,RT - PCR鉴定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病毒为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该毒株的病毒含量为107ELD50/0.1 mL,病毒回归鸭出现与临床发病鸭相同的症状,从攻毒死亡鸭体内分离到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1.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鸭死亡后多呈角弓反张姿势.剖检以肝肿大、土黄色并有出血斑点为主要特征,且胆囊扩张.脾脏多呈灰白色.主要组织学病变为肝呈变质性肝炎,表现为肝弥漫性空泡变性、局灶性坏死和出血.脑水肿,包括脑小血管周围水肿,神经细胞水肿.脾脏发生坏死性脾炎.胰腺、心肌、骨骼肌等组织间质水肿及实质细胞水泡变性.胸腺、胰腺、法氏囊均有坏死灶.结果表明,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败血症  相似文献   

12.
试验感染鸭病毒性肝炎雏鸭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试验感染Ⅰ型鸭肝炎病毒雏鸭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接毒后12h肝、脾、肾及胰等器官组织主要表现为变性性变化;接毒后24h,则呈现明显的坏死性变化;接毒后72h及168h,则出现较为明显的增生性反应。脑表现为非化脓性脑炎变化。肝、肾、脾及胰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主要是组织细胞的膜系统及核结构的损伤。在肝细胞和脾细胞中有脂滴。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有晶格状排列的类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3.
应用RT-PCR技术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在人工感染番鸭体内的动态分布和排毒规律.结果显示在感染后ld可在肝、脾脏、法氏囊、胸腺和盲肠扁桃体中检出病毒RNA,表明病毒首先入侵免疫器官;随后其他器官中逐渐检测到病毒.高峰期为攻毒后7~14 d,所有器官中均能检测到病毒,此时也是病毒感染发病最严重的时间.感染后14 d,在肺和...  相似文献   

14.
鸭源流感病毒人工感染鸡后诱导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 (简称TUNEL)法对鸡感染鸭源流感病毒A/duck/Nanjing/ 2 1/ 95/ (H9N?)后的细胞凋亡情况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鸡在接种AIV后第 3d ,肾脏、肺、心、肝、脾、胸腺、法氏囊等组织发生了明显的细胞凋亡 ,其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未接毒对照鸡 其中 ,肾脏的细胞凋亡率最高 ,为 8 9% ,其次是淋巴器官脾(2 6 % )、胸腺 (2 2 % )和法氏囊 (2 3% ) 这些结果表明A/duck/Nanjing/ 2 1/ 95(H9N?)毒株在活体内诱导了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鸭胚肝细胞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15日龄左右的鸭胚肝脏,经清洗、剪碎后,加入最终浓度为0.125%的胰酶,37℃消化15~20分钟,以含犊牛血清的199培养基为营养液,置含5%CO_2培养箱内培养72小时,可制成鸭胚肝细胞单层培养物,若向培养基中加入10%的鸭胚尿囊液,能促进细胞的生长,接种鸭肝炎病毒后,感染细胞可在48小时出现CPE,96小时形成空斑。  相似文献   

16.
将本实验室构建的鸭α-干扰素基因疫苗(pcDNA-SDIFN-α)分别按每只50、100、200μg3个剂量肌肉注射免疫樱桃谷鸭,以PBS、空载体质粒pcDNA3.1(+)和鸭瘟弱毒疫苗为对照,免疫15d后攻击感染鸭瘟强毒,于攻毒后2h、6h、12h、24h、3d、6d、9d、14d、22d、26d、33d和40d采全血,同时取死亡鸭的各组织器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鸭瘟病毒在鸭外周血中的动态变化和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①3个剂量pcDNA-SDIFN-α和鸭瘟弱毒疫苗都对鸭产生良好保护作用,免疫鸭未发生死亡;而PBS和空载体对照组3只鸭中有1只鸭死亡,死亡鸭心、肝、脾、肾、胰和各段肠管中均检测到鸭瘟病毒DNA且其含量大于pcDNA-SDIFN-α免疫鸭外周血病毒DNA含量;②3个剂量pcDNA-SDIFN-α免疫鸭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比PBS和空载体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特别是在2h差异极显著(P<0.01);攻毒后24h内,3个剂量pcDNA-SDIFN-α免疫鸭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均低于鸭瘟弱毒疫苗免疫鸭,差异显著(P<0.05);3个不同剂量pcDNA-SDIFN-α免疫组之间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攻毒初期,200μg免疫鸭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最低,100μg次之,50μg最高。研究表明,pcDNA-SDIFN-α肌肉注射免疫鸭后能产生一定的抗鸭瘟强毒感染的作用,并在攻毒初期表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采集疑似鸭瘟病毒自然感染的病死番鸭的肝脾等组织,应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进行病毒分离,通过对分离毒的血凝特性(HA)测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荧光定量PCR、PCR产物测序和动物回归试验等初步鉴定。结果显示:通过MDEF从疑似病料中分离到4株病毒(DPVfj1、DPVfj2、DPVfj3、DPVfj4),均不能凝集鸽红细胞;IFA结果排除了分离毒为鹅细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呼肠孤病毒、鸭副粘病毒和禽坦布苏病毒;鸭瘟病毒荧光PCR试剂盒检测分离毒核酸均为鸭瘟阳性;鸭瘟病毒(JQ673560)gJ蛋白基因序列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均为阳性,且PCR产物序列与鸭瘟病毒参考株gJ蛋白基因序列相似度均大于99%;动物回归试验显示,分离毒人工感染30日龄番鸭和同居感染5日龄雏番鸭均可复制出与自然感染一致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并能回收到病毒。上述结果表明4株分离毒均为鸭瘟病毒强毒株。  相似文献   

18.
以制备的鸭坦布苏病毒单克隆抗体致敏乳胶,建立检测鸭坦布苏病毒抗原的乳胶凝集方法。经优化后确定其最佳致敏抗体量为300μg、最佳致敏时间为3 h、致敏温度为37℃。以乳胶凝集试验和RT-PCR对73份自然感染病例进行检测,分别检出阳性27、31份,两者检出的阳性符合率为87.1%。本方法快速、简便,适用于基层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快速检测临床1型鸭肝炎病毒(DHAV-1)感染的方法,根据DHAV-1的vp1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以DHAV-1及其他常见的感染鸭的病毒基因组为模板,建立了DHAV-1的特异性RT-PCR检测方法;以10倍梯度稀释的DHAV-1 RNA为模板,测定该方法的灵敏度;采集江苏多地的疑似DHAV-1感染病料,提取基因组进行RT-PCR扩增,产物经测序鉴定后判断所建立方法的检测率。结果显示,建立的方法可以特异性扩增DHAV-1 vp1基因保守区360 bp的序列,最低可检测1 fg基因组模板,对临床样品检测率为100%。表明,成功建立了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可以用于临床快速诊断DHAV-1感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褪黑素是由松果体分泌的吲哚类激素,褪黑素通过与其受体(Mel 1a, Mel 1b and Mel 1c)结合发挥对动物的节律性,生殖调控,抗凋亡和抗氧化等调节作用。为探究Mel1a mRNA和Mel1a蛋白在鸭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以及在各个组织的相对表达量,研究褪黑素通过Mel1a受体参与鸭的生殖调控作用及其他生物学效应奠定基础,采集鸭心、脾、大脑、小脑、肾、肝、肺、胰和骨骼肌肉组织,利用PCR、免疫组织化学和RT PCR技术研究Mel1a mRNA和Mel1a蛋白在鸭各组织中表达分布以及Mel1a mRNA的相对表达量。研究结果表明:鸭Mel1a mRNA在心、脾、大脑、小脑、肾、肝、肺、卵巢、胰和骨骼肌组织中均存在表达;Mel1a蛋白在大脑、肺、肝、骨骼肌、肾、心和胰组织中均有表达;Mel1a mRNA定量结果表明,各组织中的Mel1a mRNA表达量存在差异,大脑、肺、卵巢、脾、小脑和胰脏的相对表达量较高,而肝、骨骼肌、肾和心的相对表达量较低。褪黑素首先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理调控功能,所以通过研究Mel1a mRNA和蛋白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分布及其相对表达量,为研究褪黑素及其受体的生理功能如调控昼夜节律,抗凋亡、抗氧化、增强免疫力、卵母细胞成熟以及胚胎的发育探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