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评估商品规格杂交黄颡鱼的食用营养价值,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ividraco(♀)×P.vachelli(♂)]、雄性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商品鱼的形体指数、出肉率和肌肉的营养组成、氨基酸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黄颡鱼的肥满度与雄性黄颡鱼无显著差异;杂交黄颡鱼的胴体率、含肉率和脏体比均与雄性瓦氏黄颡鱼及雄性黄颡鱼无显著差异(P0.05)。杂交黄颡鱼肌肉水分含量最高,脂肪含量最低,而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与雌、雄黄颡鱼均无显著差异;雄性瓦氏黄颡鱼肌肉中水分、蛋白质和灰分的含量较低,脂肪含量最高;杂交黄颡鱼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和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与黄颡鱼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雄性瓦氏黄颡鱼(P0.05);杂交黄颡鱼肌肉脂肪中C22:6n3的比例和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比例与雌性黄颡鱼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高于雄性瓦氏黄颡鱼,均低于雄性黄颡鱼。试验表明,杂交黄颡鱼的体形和出肉率与雄性黄颡鱼一致,其肌肉为低脂蛋白食品,营养价值与黄颡鱼接近。  相似文献   

2.
正黄颡鱼属于鲇形目鲿科(亦称鮠科)黄颡鱼属,黄颡鱼属有5个种,即黄颡鱼、长须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中间黄颡鱼,当前进行人工养殖的黄颡鱼属品种主要有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2种。黄颡鱼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耐低氧,产量高等特点。在水体中营底层生活,对各类水体适应能力强。黄颡鱼属杂食性鱼类,食谱范围较广,幼鱼以枝角类、桡足  相似文献   

3.
黄颡鱼在分类上隶属于鲶形目、黄颡鱼属,有黄颡鱼、江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4种,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主要是黄颡鱼和江黄颡鱼。黄颡鱼虽然个体较小,但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很受消费者欢迎。目前,黄颡鱼的池塘集约式养殖在四川、湖北、浙江、江苏等地区都有较快的发展。本文就池塘标准化养殖无公害黄颡鱼进行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母本、瓦氏黄颡鱼(P.vachelli)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黄颡鱼子代。对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及其杂交子代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黄颡鱼的核型为2n=52,24m+20sm+4st+4t,NF=100;瓦氏黄颡鱼的核型为2n=52,24m+16sm+12st,NF=104;杂交子代的核型为2n=52,24m+20sm+6st+2t,NF=102。杂交子代分别继承了双亲的一套染色体,表明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子代为真正的杂交种。对杂交黄颡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与双亲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杂交黄颡鱼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6.90%,粗蛋白为18.40%,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3.70%和1.10%,且粗蛋白含量高于黄颡鱼(15.37%)和瓦氏黄颡鱼(17.15%)。杂交黄颡鱼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为16.16%,必需氨基酸为6.9%,鲜味氨基酸为6.14%,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2.18。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依次为杂交黄颡鱼(42.70%)黄颡鱼(41.37%)瓦氏黄颡鱼(39.42%),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依次为杂交黄颡鱼(0.72)黄颡鱼(0.71)瓦氏黄颡鱼(0.65),表明杂交黄颡鱼属于优质的营养资源。  相似文献   

5.
<正>黄颡,俗名黄骨、汪丁,是我国优质名贵淡水鱼类,广泛分布在我各大水域,其中以两广、两湖、浙江、四川等地为主产地。黄颡具有生长周期短、群体产量高、鱼价稳定利润可靠,耐运输、上市规格及出塘时间灵活等特点,同时,两湖两江黄颡消费量增大,促进了黄颡人工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其养殖范围也从主养区向周边地区扩散,由主养省份向临近省份扩散。目前浙江主养区域在湖州。黄颡鱼属有5个种类,分为黄颡鱼、瓦氏(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中间黄颡鱼、长须(岔尾)黄颡鱼。由于浙江黄颡育苗技术及设备落后,浙江区域内人工养殖黄颡  相似文献   

6.
<正>黄颡鱼是一种适温性很广的鱼类,黄颡鱼隶属于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为了探索黄颡鱼池塘健康高效养殖技术模式,课题组于2009年在武汉市新洲区水秀渔  相似文献   

7.
2002~2003年在江苏省滨海县进行主养异育银鲫池塘套养黄颡鱼试验示范与推广,2002年试验示范、推广套养黄颡鱼3080亩,共增产黄颡鱼9.85万kg,亩增产黄颡鱼32.0kg,新增总产值196.8万元,增效131.08万元;2003年示范、推广套养黄颡鱼6680亩,共增产黄颡鱼23.3万kg,亩增黄颡鱼34.9kg,新增总产值466.4万元,增效294.4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先从瓦氏黄颡鱼转录组EST序列筛选获得53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然后筛选出42对能在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中稳定扩增的微卫星引物,最终选用9对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引物对3个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试验结果显示,3个群体(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杂交黄颡鱼)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5300、3.7697、3.0640;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2970、0.7292、0.4492;3个群体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803、0.6746、0.5696。杂交黄颡鱼群体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有一定的杂交优势和良种选育潜力。其中杂交子代与母本黄颡鱼、父本瓦氏黄颡鱼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9006和1.8195,表明杂交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对等,偏向母本一方,这与系统进化树的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黄颡鱼人工繁育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黄颡鱼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戈牙、黄腊丁等,在陕西黄河、长江流域段都有生存,为陕西常见的底栖小型凶猛经济鱼类。黄颡鱼以其无肌间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在陕西还没有规模化繁养殖。2013年5月,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黄颡鱼选育繁殖技术研究"项目组与汉中市汉台区黄颡鱼良种场合作,首次在陕西省进行黄颡鱼的人工催产与孵化探索性试验,产卵  相似文献   

10.
<正>为促使黄颡鱼养殖品种更新换代,有力地提升黄颡鱼养殖产业的经济效益,我市承担了2013年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重大项目"黄颡鱼养殖技术推广",重点对全雄黄颡鱼规模化繁育进行了探索和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现将全雄黄颡鱼人繁情况介绍如下:一、亲鱼的来源与选择1.亲本来源超雄黄颡鱼父本由武汉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母本选取太湖、滆湖野生黄颡鱼,  相似文献   

11.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 (Richard son) ,俗称嘎牙子、黄姑子、黄腊丁、黄鼓鱼等 ,隶属鲶形目 (Silurforwes)、鱼尝科 (Bagridae)、黄颡鱼属 (PelteobagrusBleeker)。是我国重要的小型底层经济鱼类。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分布 ,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更为集中。黄颡鱼的种类有瓦氏黄颡鱼 (广东 )、岔尾黄颡鱼 (上海 )、盎塘黄颡鱼 (浙江新昌 )、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 (海南 )、江黄颡鱼、克泽黄颡鱼等。黄颡鱼肉质鲜嫩 ,味道鲜美 ,营养丰富 ,每 1 0 0g可食…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鲶形目,(鱼堂)科,黄颡鱼属.俗称黄角、塘角、嘎鱼、黄亚角、黄嘎哑、嘎牙子、黄腊丁.黄颡鱼的种类颇多,常见种有长须黄颡鱼(p.eupogon)、瓦氏黄颡鱼(P.vachellii)、光泽黄颡鱼(P.nitidus)、中间黄颡鱼(P.intermedius)等.是...  相似文献   

13.
两种杂交黄颡鱼的生长与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两种杂交黄颡鱼生长和形态差异,以黄颡鱼♀与乌苏里拟鲿♂、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为实验组,全雄黄颡鱼群体为对照组,进行同塘生长对比和形态学测量试验。结果显示,在3个杂交后代群体中,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在5月龄和8月龄的体质量均显著大于其他两个杂交后代(P0.05),分别为(15.72±7.19)g和(78.09±25.37)g,并且绝对增重率也高于其他两个杂交后代,分别为0.23 g/d和0.70 g/d。对形态特征参数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计算差异系数,其值为0.01~0.65,表明3个杂交后代群体的形态学差异处于种群间水平;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28.52%、17.57%、11.83%、11.29%,累计贡献率为69.23%;同时,利用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绘制散点图,显示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群体和全雄黄颡鱼群体基本重叠,而黄颡鱼♀与乌苏里拟鲿♂的杂交后代群体偏离了全雄黄颡鱼群体,这一结果在聚类分析中更直观反映出来。由此可见,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后代群体生长速度表现最优,且体形更接近黄颡鱼。  相似文献   

14.
全雄性黄颡鱼是对普通黄颡鱼亲鱼采用性逆转、雌核发育及人工诱导相结合而繁育出的黄颡鱼。全雄性黄颡鱼在湖北、广东、贵州、安徽等地推广,取得非常好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比普通黄颡鱼体重增长快,全雄性黄颡鱼池塘鱼苗培育比普通黄颡鱼池塘增重41.3%左右,显示出了良好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连续三年对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进行了系列研究 ,结果显示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杂交与黄颡鱼自交相比 ,卵的受精率要高 ,而孵化率、出苗率没有明显差异 ,说明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之间进行杂交不存在繁殖障碍或繁殖障碍较小  相似文献   

16.
<正>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GS-02-001-2018)于2018年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新品种。该品种是以长江流域湖泊中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为选育对象,以体重为选育目标,通过群体选育方法培育生长速度快、生长性能稳定的黄颡鱼母本群体及瓦氏黄颡鱼父本群体,通过杂交制种技术,繁育出生长速度快的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该品种具有以下优点:(1)生长快。"黄优1号"的体形、色泽与普通黄颡鱼相似,一  相似文献   

17.
以贵州省铜仁锦江河漾头河段野生黄颡鱼鱼卵和同一区域内养殖黄颡鱼鱼卵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生化方法测定了野生与养殖黄颡鱼鱼卵氨基酸组成和含量,采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了野生与养殖黄颡鱼鱼卵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氨基酸测定结果表明,野生黄颡鱼鱼卵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低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5),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55.60和59.12。脂肪酸测定结果表明,野生黄颡鱼鱼卵的饱和脂肪酸总量极显著高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极显著低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1),但野生黄颡鱼鱼卵的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总量极显著高于养殖黄颡鱼鱼卵(P0.01),野生黄颡鱼鱼卵的n-3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比值(1.57)低于养殖黄颡鱼鱼卵(1.80)。  相似文献   

18.
池塘主养黄颡鱼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黄颡鱼俗称黄嘎、黄姑子等,隶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分布于我国各大干支流及附属水体中。由于其肉质可口、营养丰富,是我国广大消费者喜食的名优水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近年来我国许多水产科研和生产单位进行了黄颡鱼人工养殖和繁殖技术研究,在黄颡鱼苗种繁育、成鱼养殖、饲料研制开发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通过黄颡鱼养殖技术的推广,江苏省黄颡鱼养殖发展迅速,黄  相似文献   

19.
<正>黄颡鱼俗称黄姑、嘎鱼、黄腊丁等,属鲇形目、鲿科,是黄颡鱼属的小型淡水经济鱼类的统称,我国长江、珠江等各大水系均有分布,以长江中下游的池塘、湖泊、溪流中最为广泛。近年来,生物学特性、营养素需求、健康养殖技术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及黄颡鱼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大大促进了我国的黄颡鱼养殖产业的发展。我们简要综述黄颡鱼对各主要营养物质的需求,并介绍其营养生态型膨化饲料的配制方法。一、黄颡鱼的营养需求1.对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的营养需求黄颡鱼食性杂偏肉食性,蛋白质是其生长及体增  相似文献   

20.
<正>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俗称黄腊丁、嘎牙子等,属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黄颡鱼具有肉质鲜美、营养物质含量丰富、无肌间刺、滋补价值高等特点而倍受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黄颡鱼经济效益显著,成为重要的淡水养殖经济鱼类之一。随着黄颡鱼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提高,大规模疾病时有发生。2013年5-6月重庆市荣昌县一养殖场黄颡鱼暴发了严重的疾病,病鱼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