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检测某蛋用型父母代鸡群是否存在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ALV)的感染,收集该鸡群的92枚鸡胚,每枚鸡胚无菌取蛋清2份,一份用禽白血病病毒p27抗原检测试剂盒直接检测群特异性p27抗原,同时分别将92枚鸡胚蛋清接种DF1细胞,培养维持8d后取细胞上清检测p27抗原。将p27抗原阳性样品,分别用针对ALV-J和ALV-AB的单因子血清做间接免疫荧光检测(IFA)。比较p27阳性检出率。结果表明,直接检测蛋清的检出率高于蛋清接种DF1后的细胞上清,接种DF1细胞后p27抗原阳性样品的IFA检测结果显示ALV-J的阳性率为100%,ALV-AB全部为阴性。说明该蛋用型父母代鸡群存在的外源性ALV感染主要是ALV-J,该研究为针对ALV的净化提供了可行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七彩山鸡感染内源性禽白血病病毒(ALV)情况,从上海某七彩山鸡场采集200份血浆样品,经DF1细胞分离和ALV p27抗原ELISA方法检测出13份阳性样品.将含有阳性样品的第一代细胞裂解液及细胞上清液同时盲传接种至第2代细胞,培养9 d后,p27抗原均未被检测到.对ALV p27抗原阳性细胞培养物进行env基因...  相似文献   

3.
皖南黄肉种鸡种蛋中禽白血病病毒的感染状态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首次通过检测种蛋中禽白血病病毒(ALV)评价了皖南黄父母代肉种鸡的ALV感染状态.收集该鸡群的120枚鸡蛋,取40枚鸡蛋孵化至9~11 d后分别制备CEF,培养10 d,取细胞上清用ELISA试剂盒检测ALV p27抗原.另取80枚鸡蛋卵白直接检测p27抗原,同时分别将80枚鸡蛋卵白接种CEF(DF1),培养10 d后取细胞上清检测p27抗原.比较p27阳性检出率的结果表明,受精蛋孵化9~11 d后制备CEF,再培养10 d的细胞上清检出率(10/36)高于直接检测卵白(17/80)与卵白接种CEF(DF1)的细胞上清(7/80).将经DF1培养后p27抗原阳性样品,用针对ALV-J的单抗JE9做IFA,ALV-J的阳性率为6/7.检测该80枚鸡蛋的卵黄抗体,ALV-J、ALV-AB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8/80、1/80.结果表明,该皖南黄父母代肉种鸡群存在的外源性ALV感染主要为ALV-J.该研究为ALV的净化提供了可行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蛋清样品在禽白血病病毒(ALV)分离中的作用,从广东某地方鸡种群采集种蛋1673个,经ALV p27抗原ELISA检测,将阳性蛋清分为5个不同S/P值区间(A≥2.0,1.5≤B2.0,1.0≤C1.5,0.5≤D1.0,0.2≤E0.5)并设立对照区间(F0.2),分别同时接种DF-1细胞和CEF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PCR方法对其中20份DF-1细胞培养物p27抗原阳性样品进行亚群鉴定。从送检种蛋蛋清共检出ALVp27阳性样品107份,阳性率为6.4%(107/1673);不同S/P值区间蛋清病毒分离情况分别为:A区间CEF和DF-1细胞病毒分离率均为100%(27/27);B区间为80%(16/20,CEF)和75%(15/20,DF-1细胞);C区间为55.6%(10/18,CEF)和33.3%(6/18,DF-1细胞);D区间为36.4%(8/22,CEF)和9.1%(2/22,DF-1细胞);E区间为5%(1/20,CEF)和0%(0/20,DF-1细胞);对照组F区间为8.3%(1/12,CEF)和0%(0/12,DF-1细胞)。PCR结果显示,20份样品中均有ALV-J感染,其中6份为ALV AJ共感染。结果表明从蛋清样品可以分离出外源性和内源性ALV;从ALVp27抗原ELISA高S/P值的蛋清易分离出外源性ALV;低S/P值的阳性蛋清样品很可能是由内源性ALV引起,这给临床上禽白血病的净化检测造成一定的"误诊";该地方鸡种群不仅存在至少两个亚群外源性ALV,也有内源性ALV。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麻黄肉种鸡蛋清中内源性禽白血病病毒(内源性ALV)的分布情况,从广东某麻黄肉种鸡场采集1 038份蛋清,经ALV p27抗原ELISA检测出30份阳性蛋清;将阳性蛋清同时接种DF1和CEF细胞,培养7 d后,p27抗原ELI-SA检测到13份样品为DF1-CEF+;以这13份CEF+细胞培养物的基因组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克隆测序最终得到了1株内源性ALV前病毒序列。将经ELISA、PCR和IFA等方法鉴定的该内源性ALV命名为HN1301株。基于遗传分析表明,HN1301株的前病毒基因序列与已知的E亚群毒株ev1、SD0501的相似性均为99.4%。表明该麻黄肉种鸡品系中存在有复制能力的内源性ALV,因而易干扰基于p27抗原的ELISA检测;本研究对于麻黄肉种鸡禽白血病的防控与净化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贵州省9个地方品种鸡群中禽白血病病毒(ALV)流行株亚型与分子特征,本研究2016年从该省8个地区9个地方品种鸡群共采集380份鸡蛋样品。采集卵白用ELISA试剂盒检测ALV-P27抗原,阳性卵白接种CEF和DF1细胞分离病毒,培养7 d后检测细胞培养液中ALV-P27抗原,对感染细胞cDNA以4对ALV特异性引物进行PCR鉴定与分型。并选取9个鸡群的部分ALV分离株进行gp85基因的克隆测序与序列分析。结果表明,9个鸡群的卵白样品ALV-P27抗原阳性率为0~36%;阳性卵白的CEF和DF1细胞培养上清P27抗原检测结果相同,阳性率为26.8%(15/56),并鉴定出其亚型全部为J亚型(ALV-J)。已测序的21株ALV-J gp85基因序列与国内外ALV-J参考株同源性为86.6%~100%;进化树分析显示,21株ALV-J分离株在不同的分支,其进化关系和来源之间未发现明显规律。本研究表明,贵州省9个地方品种鸡群有6个存在ALV-J感染。其中,3个当地培育的品种鸡ALV感染率为0;而来自3个地区的绿壳蛋鸡ALV-P27抗原阳性率普遍较高(26.7%~36.0%)。本研究补充了我国禽白血病流行病学的数据并为该病的防制提供了调查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水平传播情况,选取0日龄60只抗原阴性鸡和20只抗原阳性鸡混合饲养,接触7 d、15 d、25 d、35 d、45 d、55 d、65 d、75 d、90 d后检测阴性鸡的泄殖腔ALV-p27和血清ALV-J抗体,并于65 d采集阴性鸡血浆接种DF-1细胞进行外源性ALV和J亚群分离鉴定。结果显示,阴性鸡与阳性鸡混合饲养15 d,泄殖腔中开始检测到ALV-p27抗原,65 d阳性率最高达50.00%;ELISA和RT-PCR方法检测到细胞培养液中外源性ALV阳性率分别为60.00%和56.67%;RT-PCR和IFA方法检测到细胞培养液中ALV-J抗原阳性率分别为56.67%和63.33%;65 d阴性鸡血清中ALV-J抗体阳性率达63.33%。表明阴性鸡与阳性鸡直接接触混合饲养,通过水平传播被感染外源性ALV-J的几率相当高。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7,(12):102-105
为了探讨不同材料对禽白血病病毒(ALV)p27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选择168日龄河南省地方品种母鸡,首先用ELISA检测泄殖腔棉拭子ALV-p27抗原,然后选取部分阳性鸡和阴性鸡分别作为阳性(P)组和阴性(N)组检测其血清和蛋清中ALV-p27抗原,并进行外源性ALV的分离鉴定。结果显示P组蛋清和血清ALV-p27抗原阳性率分别为6304%和7337%;N组蛋清ALV-p27抗原全为阴性,血清ALV-p27抗原阳性率为3315%。P组外源性ALV的分离阳性率为6875%,N组外源性ALV的分离阳性率为278%;蛋清ALV-p27抗原阳性鸡外源性ALV分离阳性率为100%,抗原阴性鸡外源性ALV的分离阳性率为10%;血清ALV-p27抗原阳性鸡外源性ALV的分离阳性率为5946%,抗原阴性鸡外源性ALV的分离阳性率为322%。结果表明,若地方品种鸡群数量较大,育种淘汰率高,采用泄殖腔棉拭子作为检测材料比蛋清检测材料阳性鸡淘汰更彻底;若种鸡群数量较少,淘汰较多影响育种工作,采用蛋清作为检测材料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9.
为了检测从国外直接进口的蛋用型祖代鸡群是否存在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ALV)的感染,将240只1日龄鸡饲养在严格的SPF环境中。在不同日龄采集泄殖腔棉拭子检测ALV群特异性p27抗原、采集血浆分离外源性ALV和采集血清检测ALV-AB及J特异性抗体。结果表明:在近3个月的6次采样检测中,6个不同的配套系间泄殖腔棉拭子检出率显著不同。其中1个配套系6次完全阴性,其余5个则在不同时期呈间隙性阳性。各品系之间ALV p27抗原检出率与快慢羽性状没有相关性。慢羽的配套系C,36只鸡中在45日龄检出了1例ALV-AB抗体一过性阳性,在60日龄检出了2例ALV-J抗体一过性阳性。分别在5、21日龄采血浆在DF1细胞分离病毒,所有的6个配套系的204只鸡外源性ALV的病毒分离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不同检测方法或样品等因素对ALV检测结果的影响,为建立我国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检测和临床鉴别诊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从我国不同种禽场获得的蛋清和泄殖腔棉拭子进行ALV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比较检测;对上述不同检测结果区间的鸡只使用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方法进行比较检验检测;对血清、血浆和蛋清样品使用DF1细胞和CEF进行病毒分离比较检测.结果,使用泄殖腔棉拭子和蛋清检测ALV P27的ELISA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且蛋清检测更为灵敏(线性关系方程为y(蛋清)=1.3765X(泄殖腔)+0.0363,相关系数为0.9588).ELISA直接检测值(S/P值)不小于1.5(蛋清)或2.0(泄殖腔棉拭子)的鸡只,分离外源性ALV的比例为100%;检测值不小于1.0(蛋清)或1.5(泄殖腔棉拭子)的鸡只,病毒分离比例在90%以上;检测值为0.2以上的鸡只,病毒分离比例仅为59%(蛋清)和32.4%(泄殖腔棉拭子);而且,至少10%得检测值小于0.2的鸡只仍能用细胞分离到病毒;另外,对相同鸡只,使用蛋清分离病毒的比例为21%,而血清为8.5%;从相同蛋清中使用DF1细胞分离病毒的比例为27.84%,而CEF为17.53%.结果表明,蛋清较泄殖腔棉拭子ELISA检测更敏感;90%以上检测值在1.0(蛋清)或1.5(泄殖腔棉拭子)以上的鸡只,使用DF1细胞能够分离病毒;比较发现蛋清较血清,DF1细胞较CEF分离检测病毒更敏感.该研究结果结论对在我国种鸡群实施ALV净化建立包括泄殖腔棉拭子或蛋清进行ALV P27抗原ELISA检测以及细胞分离ALV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检测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甘肃省陇东地区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与本地牛的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对F1的繁殖性能,包括妊娠期、受胎率、妊娠部位、助产和难产情况等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52头德本F1、38头蓝本F1受配母牛的妊娠期分别为281.9 d和282.6 d;受胎率分别为82.7%和79.0%,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不同杂交组合妊娠母牛均以左侧卵泡发育和妊娠较多;助产主要集中在产公犊母牛,两不同杂交组合均未出现难产情况.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的杂种后代德本F1、蓝本F1牛在甘肃省陇东地区肉牛带的适应性能,主要包括生长发育、增重、抗病性和繁殖性能等因素。结果表明德本F1、蓝本F1牛在试验期内(0~12月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本地牛,对当地饲养条件和环境条件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能力,可以在当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适合当地的育肥肉牛杂交组合,试验对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与本地牛的杂交改良效果进行了测定.在粗放式饲养管理条件下,12月龄德本F1和蓝本F1牛的生长发育性能比同龄本地牛均有明显提高:12月龄公牛的体重德本F1为228.80 kg、蓝本F1为233.46 kg,比本地牛提高了48.49%和51.52%(P<0.01);12月龄母牛的体重德本F1为223.80 kg、蓝本F1为229.46 kg,比本地牛提高了38.81%和42.32%(P<0.01).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适合当地的育肥肉牛杂交组合,试验对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与本地牛的杂交改良效果进行了测定.在粗放式饲养管理条件下,12月龄德本F1和蓝本F1牛的生长发育性能比同龄本地牛均有明显提高:12月龄公牛的体重德本F1为228.80 kg、蓝本F1为233.46 kg,比本地牛提高了48.49%和51.52%(P<0.01);12月龄母牛的体重德本F1为223.80 kg、蓝本F1为229.46 kg,比本址.牛提高了38.81%和42.32%( P<0.1).  相似文献   

15.
将安全浓度范围内5种浓度的黄芩苷、氧化苦参碱和三七总皂苷等10种中药成分与鸡新城疫强毒(F48E8)分别以3种方式加入到单层鸡胚成纤维细胞(DF1)中,然后用MTT法测定OD值,以评价各中药成分的抗病毒感染能力。结果黄芩苷、氧化苦参碱、三七总皂苷、菊花总黄酮抑制作用较强。这些单个中药成分为中药抗病毒复方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干扰素刺激基因在禽呼肠孤病毒(ARV)感染DF1细胞后的表达情况,试验将ARV病毒感染DF1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收集感染后0、6、12、24、36、48、72、96 h的细胞样品,抽提反转录成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干扰素IFN-α和IFN-β及9种禽源常见干扰素刺激基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在转录水平表达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ARV感染DF1细胞后,DF1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感染后12 h病毒开始快速增殖,在36~96 h维持在较高的水平;IFN-α和IFN-β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量在感染后均表现为显著下调(P<0.05;P<0.01);IFI6、OAS、IFIT5、ISG12在转录水平表达量变化规律相似,均呈现显著上调表达(P<0.05;P<0.01),在感染后96 h达到峰值;其中IFIT5的上调幅度最大,感染后96 h的表达量是0 h的19.62倍(P<0.01);而Mx、IFITM3、PKR、Viperin、ZAP的表达量变化规律相似,均表现为显著下调表达(P<0.05;P<0.01),其中Mx、IFITM3、Viperin的下调幅度较大,PKR和ZAP下调幅度很小。说明在ARV感染DF1细胞后,干扰素及多种干扰素刺激基因在转录水平呈现规律性变化,与病毒在DF1细胞中复制存在一定的联系。结果表明,ARV感染后可以诱导多种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这些干扰素刺激基因在抵御ARV病毒的入侵,抑制ARV的复制、释放及病毒的清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今后深入研究ARV的致病机理和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3种ELISA试剂盒检测不同亚型外源性鸡白血病病毒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一种稳定、快速从感染鸡体内检测或分离外源性鸡白血病病毒(ALV)的简易方法,作者使用A亚型(ALV-A)、C亚型(ALV-C)以及2株J亚型(ALV-J-PY和ALV-J-WS)鸡白血病病毒(ALV)按高、中、低(即100、10、1μL)3种接种量人工接种DF1细胞,在接种后不同时间用A、B、C 3种ELISA试剂盒检测ALV抗原(P27)。结果表明,对ALV-A和ALV-J-PY,高剂量接种时,用A试剂盒在接种后第3天即可检测出;低剂量接种时,第7天可检出。使用B试剂盒,2株病毒的检出时间延长(高剂量组分别为第7天和第5天;低剂量组分别为第15天和第13天);使用C试剂盒,所需检出时间最长(接种后第13天)。对ALV-C和ALV-J-WS毒株,A试剂盒对高剂量组,分别能够在接种后第5天和第9天检出,其它中、低接种量组15 d内均没有检出;而B、C2个试剂盒对3个接种剂量组均没有检测出。从以上结果看出,3种ELISA试剂盒对3种亚型ALV毒株的检出时间存在明显不同,A试剂盒灵敏度最高,能最早作出检测;B试剂盒灵敏度次之。同时,无论使用哪种试剂盒ALVs的检出时间与病毒接种量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为外源性ALV的检测及病毒分离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DF32P was a suitable label for mink erythrocytes. The mean survival time of erythrocytes of 29 adult male mink labelled with diisopropyl phosphorofluoridate32P(DF32P) was 92.2 ± 4.1 (SEM) days. Three colour types were tested: standard dark, pastel and sapphi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rythrocyte life span relating to colour type was apparent in these animals.  相似文献   

19.
家蚕人工饲料防腐剂DF效果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DF作为家蚕人工饲料的防腐剂,试验其防腐效果。结果表明,DF在高温多湿的养蚕环境中对家蚕人工饲料中的霉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防腐效果明显优于山梨酸和丙酸等防腐剂,添加2000ppm剂量,即可使饲料30天不生霉菌。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蚕体发育无不良影响,其成本也比较便宜。  相似文献   

20.
Thirteen avian septicemic isolates of Escherichia coli were examined for the presence of the aerobactin iron transport system. All of the strains possessed a functional aerobactin system and hybridization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aerobactin genes were located on ColV-type plasmids in all cases. The expression of the aerobactin receptor IutA was also studied by determining the bacterial susceptibility to the bacteriocin cloacin DF13. Twelve of the 13 isolates were cloacin-resistant but became sensitive to this bacteriocin upon treatment with diphenylamine which caused a reduction in the amount of O-side chain lipopolysacchar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