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通过对12尾雌性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背部肌肉注射不同浓度(0、0.1、0.2、0.4 mg/kg·BW)17-β雌二醇(estradiol),并在0、60、120和180 d尾部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钙(Ca2+)、雌二醇(E2)、睾酮(T)、白蛋白(ALB)、卵黄蛋白原(VTG)、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以及胆碱酯酶(CHE)的含量。结果显示,注射雌二醇后,Ca2+和VTG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E2和ALP含量不断上升,T和CHE则含量不断下降。ALT和ALB含量上下波动。此结果表明,雌二醇对养殖中华鲟卵巢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浓度过高会对其肝脏造成损伤,0.1 mg/kg·BW是较为适宜的浓度。  相似文献   

2.
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产卵胚胎正常发育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 2 0 0 2年度在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采捞到的中华鲟卵的发育情况。在中华鲟产卵场 ,中华鲟能完成正常的自然产卵和胚胎发育 ,并孵出仔鱼。将采得的中华鲟卵在人工条件下孵育 ,也能完成胚胎发育和出膜。  相似文献   

3.
对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 Kimura)早期发育进行了全过程观察。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川陕哲罗鲑的胚胎发育过程分为25个时期。在平均水温10.17℃条件下,受精卵历时549 h出膜,所需积温为228.31℃·d。初孵仔鱼全长(11.62±0.50)mm,体重(0.0254±0.0016)g,卵黄囊体积(53.82±1.03)mm~3。背鳍原基、臀鳍原基、腹鳍原基、脂鳍原基分别于2d、4d、9d、11d时出现。17 d仔鱼腹腔出现鳔。18 d仔鱼进入混合营养期。20 d仔鱼腹部首次出现鳞片,进入稚鱼期。26 d稚鱼卵黄被完全吸收,完全营外源性营养。52d时各鳍鳍条完全。64 d时体侧横斑纹发育完全。73 d时鳞片遍及全身,进入幼鱼期。仔稚鱼期间的生长模型方程为:TL=0.3766D+13.318,(R~2=0.9772,TL为全长,D为日龄),特定生长率为0.030。本研究旨在为川陕哲罗鲑的人工繁殖和鱼种培育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早期发育阶段的消化生理特性,测定了黄条鰤胚胎、仔稚幼鱼阶段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黄条鰤仔鱼出膜前胚胎阶段,即能检测到脂肪酶、淀粉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初孵仔鱼体内(1 d)初次检测出胰蛋白酶的活性。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仔鱼孵化后迅速增强(P<0.05),在4 d开口时,2种酶比活力达最高值;淀粉酶比活力在7 d时达最大值;胰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阶段缓慢上升,15 d时比活力最大。稚鱼阶段内脏团中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基本维持稳定,幼鱼阶段内脏团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都呈现上升趋势;稚鱼和幼鱼阶段内脏团中淀粉酶活性下降并基本稳定于较低水平。研究表明,黄条鰤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各种消化酶活性变化明显,且与其发育阶段和食性密切相关。在尚未摄食饵料的早期仔鱼体内已存在消化酶,认为其是母源传递而来,不是由外源性饵料所致;幼鱼阶段内脏团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比活力明显提高,这反映出随苗种生长发育,其肠道结构和消化机能逐渐完善,并且对脂肪、蛋白质的需求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黄条(Seriola aureovittata)早期发育阶段的消化生理特性,测定了黄条胚胎、仔稚幼鱼阶段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黄条仔鱼出膜前胚胎阶段,即能检测到脂肪酶、淀粉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初孵仔鱼体内(1 d)初次检测出胰蛋白酶的活性。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仔鱼孵化后迅速增强(P<0.05),在4 d开口时,2种酶比活力达最高值;淀粉酶比活力在7 d时达最大值;胰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阶段缓慢上升,15 d时比活力最大。稚鱼阶段内脏团中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基本维持稳定,幼鱼阶段内脏团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都呈现上升趋势;稚鱼和幼鱼阶段内脏团中淀粉酶活性下降并基本稳定于较低水平。研究表明,黄条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各种消化酶活性变化明显,且与其发育阶段和食性密切相关。在尚未摄食饵料的早期仔鱼体内已存在消化酶,认为其是母源传递而来,不是由外源性饵料所致;幼鱼阶段内脏团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比活力明显提高,这反映出随苗种生长发育,其肠道结构和消化机能逐渐完善,并且对脂肪、蛋白质的需求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6.
用控温仪设定温度组,观察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3℃、15℃、17℃、19℃、21℃、23℃、25℃、27℃、29℃、31℃)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1的胚胎发育情况,并对实验12 h后的好卵率、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进行了记录;仔鱼孵化出膜后,对其进行了耐饥饿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实验结果表明,受精卵胚胎发育周期与温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其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7–25℃,温度低于17℃时,孵化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畸形率反之;温度为13℃时,不能孵化出仔鱼;温度高于25℃时,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畸形率反之;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温度为17–21℃时,SAI值较高,分别为32.14±2.83、32.30±1.29、22.98±1.42,其他温度条件下SAI值均低于这3组。  相似文献   

7.
对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早期发育阶段的胚胎与仔鱼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分析了胚胎和仔鱼的生长发育特征。研究表明,棘头梅童鱼受精卵为圆球形,透明,油球1个,卵径(1. 182±0. 041)mm,油球直径(0. 458±0. 015) mm;在水温(25. 00±0. 50)℃、盐度23~24条件下,受精卵经20 h 20 min孵化出膜。棘头梅童鱼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合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及出膜7个阶段,共24个发育时期。在水温(26. 00±0. 24)℃、盐度23~24条件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 536±0. 059) mm,出膜后9 d内为早期仔鱼阶段,以内源性营养耗尽为主要特征; 9~25 d为晚期仔鱼阶段,各鳍条发育齐全,鳞片出现。  相似文献   

8.
用控温仪设定温度组,观察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3℃、15℃、17℃、19℃、21℃、23℃、25℃、27℃、29℃、31℃)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1的胚胎发育情况,并对实验12 h后的好卵率、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进行了记录;仔鱼孵化出膜后,对其进行了耐饥饿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实验结果表明,受精卵胚胎发育周期与温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其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7–25℃,温度低于17℃时,孵化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畸形率反之;温度为13℃时,不能孵化出仔鱼;温度高于25℃时,孵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畸形率反之;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温度为17–21℃时,SAI值较高,分别为32.14±2.83、32.30±1.29、22.98±1.42,其他温度条件下SAI值均低于这3组。  相似文献   

9.
<正> 本实验仅对鲤鱼胚胎发育完成期(出膜期)及出膜后仔鱼前期(至卵黄囊消失)的耗氧率进行了测定,为深入研究鲤鱼的孵化及胚后发育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茴鱼胚胎的发育及仔、稚、幼鱼的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Bouin氏液固定、剥离卵膜的方法对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Dybowski)的胚胎发育及孵出后仔鱼卵黄囊的吸收情况进行了观察,同时测定65日龄内的仔、稚、幼鱼生长状况。结果显示:黑龙江茴鱼卵是典型的端黄卵,其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胚胎发育可分为22个期,包括受精卵、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16细胞期、32细胞期、64细胞期、多细胞期、囊胚早期、囊胚中期、囊胚晚期、原肠早期、原肠中期、原肠晚期、神经胚期、胚孔封闭期、眼囊出现期、胸鳍芽出现期、晶体出现期、眼色素沉积期、循环期和出膜期,至发眼(晶体出现期)需75.84℃.d,至破膜需117℃.d;受精卵膜较鲑科鱼类薄而柔软,胚体头尾绕卵黄囊超过一周,晶体出现在眼色素沉积期之前;仔鱼卵黄囊的体积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4日龄前吸收较快,此后吸收相对较慢;仔鱼在240℃.d(11日龄)左右时出现鳔并开始上浮,260℃.d(16日龄)左右时开口;积温达到346.9℃.d(20日龄)时卵黄囊完全被吸收,仔鱼期结束,进入稚鱼期;稚鱼在36日龄之前生长相对较缓慢,在36日龄后增长较快;在积温达到546.3℃.d(38日龄)时,稚鱼奇鳍褶开始退化,进入幼鱼期。  相似文献   

11.
张利红 《水产学报》2001,25(2):107-111
探讨了间隔15d多次埋植雄烯二酮(4-androstene-3,17-dine,ADSD)或甲基睾酮(17α-methyl-testosterone,MT)诱导日本鳗鲡性腺发育过程中,血清睾酮(testosterone,T)和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17β-E2)含量的变化。在雌鳗中,埋植ADSD后血清T和17β-E2含量显著升高,随后缓慢下降;埋植后第15d的血清T含量随埋植次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血清17β-E2含量随埋植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埋植MT则使雌鳗血清中T含量显著降低,而雌鳗血清17β-E2含量在埋植MT2次后显著升高。在雄鳗中,埋植ADSD后第15天的血清T和17β-E2水平均显著升高,并随埋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而埋植MT后第15天的血清T含量也显著升高,并随埋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但血清17β-E2水平仅在埋植第3次后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埋植ADSD和MT对日本鳗鲡血清T和17β-E2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云纹石斑鱼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表明:1)在水温22±0.2℃、盐度30、溶氧7.8mg/L、pH8.25的条件下,云纹石斑鱼的受精卵历时38h 17min开始孵化出膜。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原肠、神经胚和器官形成及出膜6个阶段,受精、胚盘形成、2细胞等28个时期。2)在水温23±1℃,盐度30±3,DO≥5mg/L,pH8.0±0.5的海水中,培育至5d,卵黄囊完全消失,成为后期仔鱼;培育至27d,发育最快的云纹石斑鱼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65d,发育最快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胚后发育过程主要是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体色及第1腹鳍棘与第2背鳍棘相对长度的变化分为仔鱼、稚鱼和幼鱼3个时期。其中仔鱼期又根据其卵黄囊的有无划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干法受精获得西昌高原鳅(Triplophysa xichangensis)受精卵,并观察了受精卵的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西昌高原鳅受精卵遇水产生强粘性,胚胎发育共经历胚盘隆起、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出膜前共7个阶段,在水温(22±0.5)℃情况下,受精卵经历78 h孵出首尾仔鱼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13±0.12)mm,受精后93 h,50%仔鱼出膜,刚出膜仔鱼多沉在水底,偶尔作间隙性冲游。西昌高原鳅胚胎发育过程与其它鳅科鱼类基本相似,但其发育历程也具有种的特点,胚胎发育历时较长,孵出时器官分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彩鲫的仔鱼发育观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环境温度下采取自然授精方式获得彩鲫的受精卵,通过采用双筒解剖镜观察胚胎发育和仔鱼前期发育,结合数码显微系统对其发育过程进行拍照,并对彩鲫胚胎期、仔鱼前期的发育进行连续观察,根据形态生理变化特征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膜划分为6个期,分别描述了其各阶段的发育特征和生理意义。在17~24℃条件下整个发育过程需60~72h。初孵仔鱼全长4.4mm,在出膜后2~10d各器官发育与成鱼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5.
秦岭细鳞鲑早期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所用性成熟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亲鱼为野生捕获。对其进行人工繁殖,并观察其胚胎和仔鱼发育。结果表明:在水温9.31~12.80℃,受精卵历经408 h出膜,所需积温为193.35℃.d,初孵仔鱼体长为(9.64±1.03)mm。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6个阶段(受精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形成阶段)、26个时期。刚出膜的仔鱼体色透明,肌节明显,无游泳能力,出膜第5天体表出现大量黑色素,12 d后卵黄囊开始消失,46 d的仔鱼各鳍条与幼鱼相似,出现幼鲑斑。通过探讨水温、溶氧和水质等对秦岭细鳞鲑早期发育的影响,建议秦岭细鳞鲑人工繁殖的水温不宜超过14℃,最适宜水温应控制在6~10℃;孵化水体DO应在6.00~8.55 mg/L,如果低于这个水平将会导致发育迟缓、坏死或是出膜幼苗畸形。本研究旨在为秦岭细鳞鲑的人工繁殖和鱼种培育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孵化水温对青鱂(Oryzias latipes)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69~36.03℃范围内,青鱂胚胎都能孵化出仔鱼,孵化时间随水温上升而缩短。26.03~33.90℃是其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其中,在27.58℃孵化率最高,达到83%,仔鱼成活率达到90.9%。当水温低于17.64℃,青鱂胚胎发育极其缓慢,至47d只有1尾仔鱼孵出;当水温高于38.67℃,其胚胎不能孵出仔鱼。青鱂胚胎发育的理论有效积温为112.62℃.d,发育阈温度为17.55℃。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台湾泥鳅的早期发育情况,对其进行人工催产,使用解剖镜观察并记录其早期发育的形态特征和发育过程。观察结果:台湾泥鳅的受精卵为半黏性卵,膜径约0.9 mm;胚胎发育包括受精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等7个阶段;在21℃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约26 h孵化出仔鱼,初孵仔鱼长约2.1 mm。3日龄仔鱼开口,10~15日龄时鳍条逐渐形成,17日龄时出现鳞片进入稚鱼期。结果表明,台湾泥鳅的早期发育与大鳞副泥鳅较为相似,与泥鳅的早期发育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8.
丁鱼岁的成熟卵呈圆球状 ,具墨绿色、青灰色、黄色 3种颜色 ;平均卵径为 0 82mm ( 0 4 8~ 1 1mm) ,吸水后平均直径 1 6mm ;粘性。在水温 2 0~ 2 3℃ (平均 2 2 0 9℃ )的条件下 ,胚胎发育历时 4 2h 17min ,积温 92 0 2 2℃·h。肌肉效应期出现在晶体出现期前。出膜仔鱼全长 3 8~ 4 2mm。  相似文献   

19.
雅砻江鲈鲤的人工繁殖、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配伍的外源激素对培育成熟的野生鲈鲤进行人工催产,并对其胚胎和1-10日龄卵黄囊仔鱼的发育进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描述。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A2、地欧酮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鲈鲤亲鱼组的催产效果明显好于注射鲤鱼脑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A2的亲鱼组,效应时间为58h,平均受精率和平均孵化率分别为87.33%和90.75%。在水温(16±2)℃条件下,鲈鲤胚胎发育历时117.83h,所需积温为1855.33℃·h,出膜10d后仔鱼开始平游。鲈鲤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阶段,共26个时期。分析发现,在人工催产配伍激素中添加适量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有助于鲈鲤亲本顺利排卵;鲈鲤卵黄囊仔鱼在孵化出膜后的前5d处于内营养阶段,第6d起转入混合营养阶段,为仔鱼培育的第一危险时期。  相似文献   

20.
饥饿期间中华鲟幼鱼血液与肝脏酶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中华鲟幼鱼持续饥饿43 d,每隔6 d采样1次,研究饥饿期间中华鲟幼鱼血液与肝脏7项酶活力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饥饿期间中华鲟幼鱼血液丙氨酸转氨酶活力波动范围为42.1~134.6 U/L,在第13天与第37天均出现显著下降;天冬氨酸转氨酶活力在饥饿19 d后出现下降,最低值与最高值分别为310.1±52.4 U/L与420.8±83.4 U/L;溶菌酶活力呈现上升趋势,饥饿43 d组与饥饿前期的4个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总抗氧化能力在饥饿19 d后下降至较低水平,饥饿13 d组显著高于饥饿37 d组;肝脏Na+-K+-ATP酶活力在饥饿前期下降,在饥饿37 d后显著升高,与饥饿前期的4个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乳酸脱氢酶活力在饥饿13 d后显著下降,波动范围为5.101~3.154 U/g;碱性磷酸酶活力呈现上升趋势,饥饿19~43 d的5个组显著高于饥饿1 d组。从总体上看,中华鲟幼鱼生理指标在饥饿19~25 d后产生较大变化,这可能与其新陈代谢与能量供应水平下降有关,在人工养殖与救护工作中应防止中华鲟幼鱼受到长期的饥饿胁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