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感染剂量MDRV对番鸭免疫反应和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不同剂量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 MW9710株)感染8日龄番鸭后,通过检测血液中淋巴细胞对ConA、LPS的反应和NK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的细胞毒性作用,探讨MDRV感染对番鸭免疫细胞功能和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感染剂量MDRV均会抑制番鸭血液淋巴细胞对ConA、LPS的增殖反应,降低NK细胞和CTL细胞的杀伤活性,且影响程度与剂量相关;同时感染番鸭生长缓慢,脾脏肿大,胸腺和法氏囊缩小。上述结果表明,MDRV感染能导致番鸭免疫抑制,且细胞免疫抑制程度与感染病毒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以H9亚型禽流感和番鸭呼肠病毒单独感染或混合感染雏番鸭后1、3、5、7、10d对胸腺、法氏囊、脾脏细胞凋亡和P53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显示,H9亚型AIV,MDRV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均可导致雏番鸭胸腺、法氏囊和脾脏出现淋巴细胞凋亡增多;病毒感染早期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凋亡明显,感染后期细胞凋亡量逐渐减少;混合感染组脾脏、胸腺细胞凋亡更为显著。P53表达的变化与细胞凋亡呈现相同变化规律,表明P53表达与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感染鸭后肠淋巴细胞归巢中的细胞定位,本研究通过RT-PCR方法扩增番鸭肠道α4编码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His-α4,将其转化E.coli BL21 (DE3)表达了r His-α4,以其为抗原免疫福建黄兔,制备了抗r His-α4多克隆抗体,该多克隆抗体的间接ELISA和琼扩效价分别为1∶52 000和1∶32。利用制备的多抗对MDRV感染的番鸭淋巴细胞进行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体外淋巴细胞在感染MDRV后,α4蛋白的表达量呈增长趋势;雏番鸭感染MDRV后盲肠的α4+淋巴细胞增加的同时CFSE+淋巴细胞也显著增加,表明MDRV感染后诱导淋巴细胞大量表达了α4整合素,导致淋巴细胞向肠道黏膜组织归巢。本研究制备的番鸭r His-α4兔源多克隆抗体可以用于番鸭整合素α4的检测,同时也为进一步阐明MDRV感染诱导淋巴细胞归巢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Viperin是一种细胞内抗病毒蛋白,可以被I型干扰素、多聚I:C、脂多糖及多种病毒诱导表达,在细胞内主要定位在内质网和脂滴,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功能。为研究马Viperin(eViperin)在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本研究应用RT-PCR从马巨噬细胞中扩增eViperin基因,并将其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DC315中构建重组质粒pDC-eViperin-Flag,将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eViperin在293T细胞中正确表达。将该重组表达质粒与表达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Gag前体蛋白(Gag precursor,Pr55gag)的表达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转染48 h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培养上清中的Pr55gag含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表明eViperin具有抑制EIAV释放的作用。此外,将该重组表达质粒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BHGlox△E1,E3Cre共转染HEK293细胞,进一步构建拯救出表达eViperin的重组腺病毒,为研究eViperin的抗病毒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1日龄番鸭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后,应用MTT法测定番鸭血液、脾脏和胸腺的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应用血凝抑制方法检测禽流感疫苗免疫后抗体变化规律,探讨MDRV对B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免疫组番鸭禽流感疫苗二免后H5和H9 AIV-HI抗体效价上升,二免后14 d HI效价最高,随后抗体效价维持在7.5 log2以上。MDRV组番鸭二免后抗体缓慢上升,二免后21 d HI效价最高,随后抗体效价维持在6.0 log2以下,HI效价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5)。1日龄番鸭人工感染MDRV后,免疫后7 d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免疫后14~28 d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MDRV感染抑制了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以上结果表明MDRV感染能抑制抗体应答和番鸭外周血和免疫器官中B细胞的增殖功能作用,造成B细胞功能抑制。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干扰素刺激基因Viperin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复制的影响,试验构建猪源Viperin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进行慢病毒的包装和转导,对重组蛋白质进行Western-blot鉴定,同时研究过表达Viperin对PEDV感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猪Viperin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命名为pWPXL-Vip,且测序结果进一步表明Viperin基因被正确克隆。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猪Viperin在Vero细胞质中表达。Western-blot结果显示在分子质量约75 ku处有1条特异性条带,Viperin在Vero细胞中正确表达。用PEDV感染稳定表达Viperin的Vero细胞,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过表达Viperin能够提高病毒拷贝数。说明本试验成功构建了猪Viperin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且表达的Viperin蛋白能够促进PEDV复制。  相似文献   

7.
从鸭体、禽胚和细胞 3个方面探讨了雏半番鸭呼肠孤病毒 FZ2 株的致病性。经试验表明 ,在实验室条件下 ,该株病毒可导致雏番鸭、雏半番鸭发病、死亡 ,对雏番鸭的致死率为 14 .3%~ 4 1.7% ,对雏半番鸭的致死率高达 38.5 % ,且死亡鸭表现出与自然感染呼肠孤病毒病死的雏番鸭、雏半番鸭相同的病变 ;人工感染幸存鸭大多生长发育明显受阻。该株病毒经尿囊腔途径接种 ,对番鸭胚、半番鸭胚、北京鸭胚、SPF鸡胚的致死率分别为 10 0 %、96 %、2 8%和 0 ,致死鸭胚的肝脏、脾脏表面见白色坏死点。经蛋传试验表明 ,该株病毒有可能经胚蛋垂直传染。以该株病毒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 (MDEF)上连续传接 10代 ,结果细胞病变 (CPE)仍不明显 ,表明其不易适应 MDEF。由此可见 ,该株雏半番鸭源呼肠孤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8.
Viperin是一种抗病毒蛋白,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功能。为了研究猪源抗病毒蛋白Viperin对猪瘟病毒(CSFV)的抗病毒作用及机制,通过构建细胞系过表达或通过siRNA转染抑制Viperin表达,采用荧光定量RTPCR和病毒滴度测定检测CSFV增殖水平的变化;检测培养上清和细胞中病毒含量的变化趋势,评价其对病毒释放的影响;进而通过共聚焦试验和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试验检测Viperin与病毒E2蛋白的共定位与相互作用。与对照细胞相比,过表达Viperin蛋白可以显著抑制CSFV在PK-15细胞上的复制,在感染后24、48、72h,病毒基因水平和病毒滴度分别下降68.75%、83.61%、77.27%和68.75%、87.5%、80.39%。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Viperin在PK-Vi细胞中的表达后CSFV复制显著恢复(仍低于对照组)。培养上清和细胞中病毒含量均同等程度受到抑制,表明Viperin表达对病毒的释放没有影响。共聚焦试验证明Viperin蛋白与E2蛋白在细胞内存在共定位现象。免疫共沉淀试验证明Viperin蛋白与E2蛋白存在相互作用。该研究证实Viperin具有抗CSFV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与病毒E2蛋白相互作用实现的,这为CSFV与宿主免疫反应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构建禽白血病病毒(ALV)衣壳蛋白P27慢病毒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鸡肝癌细胞LMH中的表达,试验以实验室前期构建的pcDNA3.1-p27为模板,扩增p27基因,克隆入pLVX-IRES-ZsGreen1载体,构建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LVX-p27,与辅助质粒psPAX2和pMD2.G共转染至HEK293T细胞,包装获得表达p27基因的重组慢病毒。将慢病毒上清感染293T和LMH细胞,检测细胞中p27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LVX-p27构建正确,收集的慢病毒上清滴度为9×104TU/mL;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和共聚焦荧光试验结果显示P27蛋白主要定位于胞浆,p27基因的RNA和蛋白表达量在感染后96 h内随着感染时间延长逐渐升高。研究表明:表达p27基因的慢病毒包装成功,并且能感染293T及禽源LMH细胞,为进一步研究P27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10.
构建禽白血病病毒(ALV)衣壳蛋白p15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鸡肝癌细胞系(LMH)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p15基因对病毒复制、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以真核表达质粒pCAGGS-p15为模板扩增p15全长基因,经双酶切后克隆到慢病毒载体plvx-IRES-ZsGreen1上,构建成plvx-p15-Flag慢病毒表达质粒,将该质粒与辅助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产生慢病毒,将细胞上清中的病毒感染LMH细胞,检测p15蛋白表达情况。慢病毒载体在293T细胞上包装完成后,病毒滴度为2.25×105 TU/mL。慢病毒感染LMH细胞,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结果表明,p15蛋白表达良好。表达ALV p15基因的慢病毒包装成功,并且能够感染鸡源LMH细胞。该载体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p15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工具。  相似文献   

11.
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感染,俗称番鸭"白点病"、"花肝病",是由MDRV引起雏番鸭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2.
应用RT-PCR技术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参考 Gen Bank中番鸭呼肠孤病毒 (m uscovy duck reovirus,MDRV ) S1基因序列 ,用计算机设计并合成了 1对引物 HP11、HP12 ,以此引物用 RT- PCR对番鸭呼肠孤病毒 S1基因进行了特异性扩增。结果表明 :引物 HP11、HP12能从所有供试的 4株分离毒 MDRV- MW9710、MW980 6、MW980 9、MW9810扩增出 30 0 bp S1基因 c DNA片段 ,而不能从禽呼肠孤病毒 (ARV) S1133株和番鸭胚成纤维 (MDEF)细胞培养物中扩增出任何片段 ;该 RT- PCR的检测灵敏度为 1pg的病毒核酸 ,特异性强 ,重复性好 ,对含毒细胞培养液和尿囊液只需用氯仿进行简单处理 ,即能检测出 MDRV核酸。因此认为 ,该 RT- PCR可以用于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3.
Tetherin是新发现的具有限制多种病毒从细胞膜释放功能的细胞蛋白。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恒河猴巨噬细胞中扩增Tetherin基因,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EF4/myc-His B中构建重组质粒pHF-Tetherin。并将其转染293T细胞,通过western blot和激光共聚焦分析Tetherin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将pHF-Tetherin分别与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或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假病毒粒子感染性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分析Tetherin对EIAV及SIV出芽的限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pHF-Tetherin转染293T细胞48 h后可以检测到Tetherin的表达并定位于细胞膜,而且该蛋白具有抑制EIAV及SIV从转染细胞中出芽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福建省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变异情况,2021—2022年从福建省番鸭集中饲养区,收集疑似MDRV感染临床病例的病料样品125份,进行MDRV病原学检测以及MDRV病原分离、攻毒试验、疫苗免疫攻毒试验和S4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115份免疫过MDRV活疫苗的临床病例病料中未检测到MDRV阳性,在10份未免疫MDRV活疫苗的临床病例病料中,检出6份MDRV阳性;从阳性病料中分离出的6株MDRV毒株均能致死番鸭胚,对雏番鸭的致病率为60%~100%,致死率为40%~60%;对1日龄番鸭免疫MDRV活疫苗后,在7日龄时进行分离毒株攻毒试验,未见番鸭发病死亡;6株MDRV分离毒株S4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9%,与1997年流行株MDRV-MW9710同源性为98.6%~99.4%,属于同一分支。结果表明:MDRV在福建省番鸭群中依然存在,对未免疫番鸭群的致病性较高,其致病性和S4基因序列特性与最初流行毒株变化不大,当前疫苗仍可有效预防MDRV感染,因此要重视MDRV活疫苗的免疫。  相似文献   

15.
8日龄番鸭人工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或/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AIV),观察其脾脏形态和显微结构变化,检测脾脏细胞增殖功能,探讨病毒感染对番鸭脾脏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H9AIV感染不引起番鸭发病死亡;番鸭脾脏轻度肿大,病理变化以出血、淋巴细胞坏死为主;显著抑制番鸭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反应。MDRV单独感染番鸭发病率80%、死亡率50%,对番鸭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有抑制作用(差异显著),生长迟缓;脾脏肿大,出现典型坏死病变,细胞凋亡等病理变化。共感染组番鸭发病率100%、死亡率80%,生长迟缓;脾脏异常肿大,白髓区淋巴细胞坏死,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坏死灶明显增多,范围增大,坏死灶中淋巴细胞坏死消失后,形成大小不一的空白斑;对番鸭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有抑制作用,差异极显著;共感染组在H9AIV病毒检出时间和检出率上均大于AIV组。结果表明,MDRV与H9AIV共感染在番鸭脾脏免疫反应抑制上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人工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的番鸭肝和健康对照番鸭肝的蛋白质组差异,为深入研究MDRV的致病机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二维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和MALDI-TOF-TOF质谱仪分析获取MDRV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并运用蛋白质搜索鉴定软件Mascot 2.3.02鉴定蛋白质。结果共鉴定出38个差异表达蛋白质。比较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结果,感染组番鸭肝中有10个表达下调的蛋白质和17个表达上调的蛋白质,7个表达蛋白质仅出现在健康对照组,4个表达蛋白质仅出现在感染组。MDRV感染组的番鸭肝有肝细胞、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受损现象,同时存在细胞修复机制。差异蛋白质组学为MDRV分子发病机制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鸭肠炎病毒(DEV)gL蛋白在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以DEVClone-03基因组为模板,应用PCR方法分别扩增得到截短的(gLt,181 bp~711 bp)和全长的gL(1 bp~711 bp)两个基因片段。将gLt基因片段克隆至pET-30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E.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复性,免疫BALB/c小鼠,制备鼠抗gL蛋白多克隆抗体。同时将全长gL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gL,转染293T细胞。采用获得的抗gL蛋白抗体检测DEV感染CEF后及真核表达质粒pcDNA-gL转染293T细胞后gL蛋白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pcDNA-gL转染293T细胞后12 h应用western blot方法能够检测到gL蛋白的表达,其表达量随着转染时间增加而增加;在病毒感染CEF后24 h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能够检测到gL蛋白少量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在病毒感染CEF48 h后检测到gL蛋白的表达,其表达量随着病毒感染时间增加而增加。上述结果提示,编码gL蛋白基因可能是病毒复制的晚期表达基因。  相似文献   

18.
为开展番鸭源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σC基因编码蛋白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MDRV全基因组中扩增σC基因片段,与p ET24a载体连接,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 ET24a-C,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IPTG诱导表达σC重组蛋白;并利用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检测其表达情况和免疫原性。结果显示,扩增的σC基因序列与Gen Bank所发表的序列同源性为100%;σC重组蛋白能在大肠杆菌中大量表达,其分子量约为30 kDa,且能被MDRV阳性血清识别,具有良好的抗原结合活性。σC重组蛋白的成功表达,将对后续围绕该蛋白的功能鉴定、诊断用抗原制备或新型疫苗研制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感染对雏番鸭肠黏膜免疫的影响,本研究将100只1日龄MDRV抗原抗体阴性雏番鸭随机分为二组:空白对照组(NCG)和MDRV同居感染组(CIG),利用人工感染发病的20只番鸭对GIC组番鸭进行同居感染。NCG和CIG组番鸭分别于后者同居感染1 d、3 d、6 d、10 d、15 d、21 d后采集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样品进行肠道形态结构(绒毛高度、宽度、V/C值、肠壁厚度、绒毛表面积)的观察及免疫相关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肥大细胞)的检测。结果显示:与NCG相比,CIG番鸭肠道绒毛高度下降、宽度变窄,排列稀疏,V/C值降低,绒毛表面积下降,肠壁厚度变薄,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肥大细胞数量下降,尤其是同居感染6 d以后其各项检查指标均与NCG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MDRV可导致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和黏膜免疫抑制。该研究结果进一步充实MDRV感染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猴头菇多糖(HEPS)对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感染雏番鸭肠道修复作用与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MAd CAM-1)分泌量的关系,将200只1日龄番鸭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G)、猴头菇多糖对照组(HCG)、同居感染对照组(CICG)和猴头菇多糖预防组(HPG),其中后两组按建立MDRV自然感染发病模型进行同居感染;各组番鸭分别于同居感染3、6、10、15和21 d后取血液和十二指肠样品进行放射性免疫检测MAd CAM-1含量,并观察其肠道形态和淋巴细胞分布及数量变化。结果显示,HCG组番鸭肠道MAd CAM-1分泌量极显著高于HPG(P0.01),且显著高于CICG(P0.05),HEPS对MDRV感染番鸭血清中MAd CAM-1含量的调节作用不显著;HPG组与CICG组相比,肠道形态结构较完整,淋巴细胞的分布有向黏膜上皮移动的趋向,且分布在细胞顶端的数量增多。研究表明:HEPS可能通过调节MDRV感染番鸭肠道MAd CAM-1的分泌量,参与淋巴细胞归巢过程,起到修复和保护肠道黏膜,提高雏番鸭的黏膜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