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猪口蹄疫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口蹄疫病是由RNA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人畜共患,在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家畜传染病之一,被国际兽医局列为发病必须报告的A类动物疫病。猪是该病的易感动物之一,猪口蹄疫给养猪业带来的损失是严重的。因此,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现将猪口蹄疫病的情况介绍如下,以供养猪业者使用。  相似文献   

2.
口蹄疫俗称口疮,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表现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发生特征性水泡和溃疡。可人畜共患,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家畜传染病之一,被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发病必须报告的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猪是该病的易感动物之一,每年春季,常呈大面积流行,给养猪业带采很大损失。因此,春季一定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  相似文献   

3.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牛、羊、猪),临床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口蹄疫病毒已知有7个血清型,分别为A、O、C型,南非1、2、3型和亚洲I型(以下简称亚I型),而我国流行的血清型主要为A、O和亚I型。口蹄疫病毒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给该病的防控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国内外主要采取对易感动物进行疫苗免疫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该病,疫苗免疫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口蹄疫的防控效果。本研究利用液相阻断ELISA试验对哈密市14个乡镇的存栏家畜进行  相似文献   

4.
《饲料工业》2004,25(5):13-13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郑兆鑫教授和上海农科院徐泉兴研究员等科研人员经过十多年的协作攻关,在口蹄疫基因工程研究领域获取重大突破。经专家鉴定,他们研制成功的“抗猪O型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不带任何感染性病毒,无副作用。动物接受免疫后可保护4~5个月。疫苗在8℃下可保存一年,已达到高质量的畜用疫苗标准。口蹄疫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严重的家畜传染病,危害牛、猪、羊等偶蹄类动物,国际兽疫局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复旦大学口蹄疫疫苗研究获突破  相似文献   

5.
1口蹄疫的流行及危害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对象为牛、羊、猪等偶蹄类家畜及野生偶蹄动物。根据动物交叉保护和血清学试验,口蹄疫病毒可分为O、A、C、SAT1、SAT2、SAT3和亚洲I共7种血清型,血清型问无交叉反应性。  相似文献   

6.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在秋末冬春季多发,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偶蹄动物后所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最严重的动物疫病之一,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家畜传染病的首位,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疫病[1]。口蹄疫可感染猪、牛、水牛等20多个科的70多种偶蹄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7.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的急性、热性、高接触性传染病。由于猪、牛、羊等主要家畜均可感染此病,并能形成全球大规模流行,所以国际兽疫局(OIE)将该病列为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  相似文献   

8.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烂斑。1猪口蹄疫特点本病以发病率很高,传染快,流行面大为特点。口蹄疫病毒在目前有7种血清型,而每种血清型还有若干亚型,我国目前主要以O型为主,A型次之,其他型不多见。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且病毒毒株不断变异,给该病的防疫工作带来较大难度,疫苗的型号选择应高度重视。2猪口蹄疫的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9.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发热、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1 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于鼻病毒属,是目前所知病毒中最细微的一级。我国流行的口蹄疫主要为O、A、C三型及ZB型。该病毒易发生变异,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在冰冻情况下,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170d。  相似文献   

10.
口蹄疫(FMD)是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人兽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感染率高,传播速度快,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主要侵害偶蹄兽(猪、牛、羊),并且会传染给人。口蹄疫病毒有O、A、C、SAT1、SAT2、SAT3、Asia1型,每个型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亚型,7个不同的血清型没有交叉免  相似文献   

11.
口蹄疫的诊断断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蹄疫(FMD)是猪、牛、羊等主要家畜和70多种野生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播途径多、速度快,曾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造成巨大政治、经济损失,鉴于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我国政府也将其排在14个一类动物传染病的第一位。口蹄疫病毒(FMDV)是引起本病的病原。V1蹄疫病毒共有7个血清型O、A、C、  相似文献   

12.
口蹄疫(FMD)是猪、牛、羊等主要家畜和70多种野生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播途径多、速度快,曾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造成巨大政治、经济损失,鉴于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我国政府也将其排在14个一类动物传染病的第一位。口蹄疫病毒(FMDV)是引起本病的病原。V1蹄疫病毒共有7个血清型O、A、C、  相似文献   

13.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烈性传染病,并可感染给人。该病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破坏性大、控制和扑灭工作相对困难,曾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严重的危害,是对家畜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国际贸易日趋的增加,物资交流和国际越来  相似文献   

14.
口蹄疫是猪、牛、羊等主要家畜和其它家养、野生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易感动物达70多种.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性疹.该病传播途径多、速度快,曾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造成巨大政治、经济损失.鉴于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目前,我国对口蹄疫实行免费强制免疫,由于口蹄疫疫苗是一种注射后应激反应较大的疫苗,部分省市由财政拨款对因口蹄疫强制免疫应激死亡的家畜给予一定的补贴,缓解农户对接受强制免疫的抵制情绪.  相似文献   

15.
猪口蹄疫的特点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太明 《猪业科学》2009,26(2):68-69
1 口蹄疫病毒特征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最易感染的动物是牛、猪、骆驼、羊、鹿等,野猪、野牛等野生动物也易感染此病.本病以牛最易感,羊的感染率较低.口蹄疫在亚洲、非洲和中东以及南美均有流行,在非流行区也有散发病例.该病毒具有多型性、易变的特点.口蹄疫病毒有O、A、C、Asial、SAT1、SAT2、SAT3等7个血清型和60多个亚型.  相似文献   

16.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猪、牛、羊等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亦是人畜共患性疫病。临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为特征。1病原口蹄疫病毒(FMD)有7个血清型,即O、A、C、SATⅡ、SATⅢ(南非Ⅰ、Ⅱ、Ⅲ型)和Asia-1型(亚洲Ⅰ型)。口蹄疫病毒对酸、碱特别敏感,低温下口蹄疫病毒十分稳定,在高温的环境中口蹄疫病毒85℃、1分钟即可被杀死。在自然条件下阳光中的紫外线  相似文献   

17.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主要危害牛、猪、羊等偶蹄动物的烈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农业部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口蹄疫的预防和控制,对保障畜牧业安全、畜产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主要对近三年全市部分规模化养殖场家畜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今后口蹄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都有发生和流行,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我国实行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主要是通过疫苗免疫使动物产生抵抗口蹄疫病毒的有效抗体,以达到预防的目的。以前在国内猪的口蹄疫防疫主要使用传统的口蹄疫病毒灭活疫苗进行免疫,近5年一种新型的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在国内也得到  相似文献   

19.
<正>疫病的流行多半与外界气候的变化与卫生条件有关,春天乍暖还寒,天气时冷时热、忽燥忽湿很不稳定,天气回暖时猪场环境中的各种细菌、病毒等也会随之生长繁殖。所以,在春季到来之际,深入了解猪场常发疾病以及对猪场造成的危害,才能引起重视。口蹄疫危害指数:危害分析:口蹄疫为一类动物疫病之首,迄今为止新西兰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发生过口蹄疫的国家。口蹄疫病毒分为O、A、C、亚洲I型(Asia I)、南非1、2、3型(SAT)共7个血清型,我国猪群中流行的主要以O型为主。口蹄疫具有潜伏期长、  相似文献   

20.
<正>猪O型口蹄疫是由O型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于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传染病之一,我国政府也将其归为一类动物疫病。迄今为止,免疫接种是控制口蹄疫的关键措施。当猪场或周边出现口蹄疫威胁时,由于普通免疫需要21d左右群体才能产生有效保护能力,紧急免疫就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急需一种免疫佐剂协同提高免疫保护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转移因子和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