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1 口蹄疫病毒特征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最易感染的动物是牛、猪、骆驼、羊、鹿等,野猪、野牛等野生动物也易感染此病。本病以牛最易感,羊的感染率较低。口蹄疫在亚洲、非洲和中东以及南美均有流行,在非流行区也有散发病例。该病毒具有多型性、易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1口蹄疫的流行及危害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对象为牛、羊、猪等偶蹄类家畜及野生偶蹄动物。根据动物交叉保护和血清学试验,口蹄疫病毒可分为O、A、C、SAT1、SAT2、SAT3和亚洲I共7种血清型,血清型问无交叉反应性。  相似文献   

3.
2015年,非洲共有29个国家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通报发生771起口蹄疫疫情,包括A、O、SAT 1、SAT 2和SAT 3等5种血清型。O型和SAT 2型是非洲地区的主要流行血清型;病毒多通过野生动物散播;东非是非洲的主要疫区;感染家畜以牛为主。2015年非洲的口蹄疫流行状况和特点提示:该地区的口蹄疫防控任务十分艰巨,短期难以控制或根除;南非型口蹄疫病毒通过野生动物迁徙或非法动物产品贸易等途径向外扩散的风险依然存在,需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4.
口蹄疫(FMD)是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人兽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感染率高,传播速度快,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主要侵害偶蹄兽(猪、牛、羊),并且会传染给人。口蹄疫病毒有O、A、C、SAT1、SAT2、SAT3、Asia1型,每个型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亚型,7个不同的血清型没有交叉免  相似文献   

5.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猪、牛、羊等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亦是人畜共患性疫病。临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为特征。1病原口蹄疫病毒(FMD)有7个血清型,即O、A、C、SATⅡ、SATⅢ(南非Ⅰ、Ⅱ、Ⅲ型)和Asia-1型(亚洲Ⅰ型)。口蹄疫病毒对酸、碱特别敏感,低温下口蹄疫病毒十分稳定,在高温的环境中口蹄疫病毒85℃、1分钟即可被杀死。在自然条件下阳光中的紫外线  相似文献   

6.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牛、猪、绵羊、山羊和骆驼等家畜及野生偶蹄动物。本病有强烈的传染性,一旦发生会造成广泛流行。1动物易感性,口蹄疫病毒侵害多种动物,以偶蹄兽为最易感染。  相似文献   

7.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播速度快,宿主范围广,发病率高,主要侵害猪、牛、羊等70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人对其也敏感,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口蹄疫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约有8 500个核苷酸,病毒衣壳由4种结构蛋白(VP1、VP2、VP3和VP4)组成,其中VP1和VP3是主要免疫性抗原。口蹄疫病毒具有7个血清型,即O、A、C、SAT1、SAT2、SAT3和AsiaⅠ,每个血清型又  相似文献   

8.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感染引起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最易感染的动物是黄牛、水牛、猪、骆驼、鹿、羊等;黄羊、麝、野猪、野牛等野生动物也易感染此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I类动物疫病。文章从口蹄疫病原的特性、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等方面对口蹄疫的防控措施进行了总结、阐述。  相似文献   

9.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动物,其中以猪牛感染多见。该病毒有7个血清型:O、A、C、AsialⅠ、SAT1、SAT2、SAT3以及多个亚型,不同类型的口蹄疫病毒的抗原性不同,即便是同一血清型的病毒,其不同分离株的抗原性也存在差异,彼此之间也不会发生交叉免疫现象,但它们所引起的症状都基本相似。现将猪牛口蹄疫的发生、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0.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和可快速远距离传播的动物疫病.口蹄疫病原是口蹄疫病毒,属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有A、O、C、SAT1、SAT2、SA T3以及A sia 1型7个血清型,每个血清型又包含若干个亚型.该病毒不仅在各型间没有交叉免疫性,同血清型的各亚型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本文分析了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口蹄疫是一种由病毒(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属于小RNA病毒科FMDV属,完整病毒含有单股正链RNA,衣壳蛋白,无包膜)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如牛、羊、猪、骆驼、鹿等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易感染口蹄疫的偶蹄动物约有70多种,马不会感染口蹄疫,但会成为口蹄疫的被动载体。1514年意大利首次发生口蹄疫。1898年,口蹄疫被确认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相似文献   

12.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牛、羊、猪、骆驼等偶蹄兽的急形、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流行后较易从1种动物传染给其他动物。一般成年动物的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等处的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幼龄动物多因急性心肌炎、出血性肠炎而死亡。  相似文献   

13.
口蹄疫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蹄疫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每年因口蹄疫的暴发给社会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预防接种口蹄疫疫苗是惟一有效的措施。由于口蹄疫传播途径多、传染性强、病毒类型多、为多种动物共患等原因,迫切需要了解口蹄疫的流行现状、病毒结构特性、流行传播特点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电镜技术在兽医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运用相应的现代科学技术,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来禁止口蹄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病原及其特性1.1病原口蹄疫病毒目前已知有A、O、C、南非1、2、3(SATⅠ、SATⅡ、SATⅢ)和亚洲1(AsiaⅠ)等7个血清型,每个型又分为若干个亚型,目前已知有O1-11、A1-32、C1-5、SATⅠ1-7、SATⅡ1-3、SATⅢ1-4、AsiaⅠ1-3计65个亚型,各型间没有交叉免疫性,只有在同型内的亚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性。1.2特性口蹄疫病毒对低温稳定,对热敏感,对酸、碱特别敏感,酚、酒精、氯仿等消毒剂对口蹄疫病毒不起作用,食盐也无杀灭作用。2流行特点2.1易感动物偶蹄兽是最易感的动物,以牛最易…  相似文献   

15.
口蹄疫病毒抗原位点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抗原位点是在空间结构上相互独立的蛋白结构域,并决定了蛋白的抗原特性。口蹄疫病毒有A、O、C、Asia1、SAT1、SAT2和SAT3型7个血清型,口蹄疫病毒的抗原结构十分复杂,不同的血清型有着不同的抗原位点,并且存在广泛的抗原变异。对口蹄疫病毒的抗原位点进行分析一直是口蹄疫病毒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该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病毒的致病机理和推动新型疫苗的研制。文章对病毒的基本特性、抗原位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概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一、概述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牛、羊、猪等家畜发病的急性传染病,由于其传播快,不仅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国际贸易,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上报的疫病之一。FMD血清型众多,包括O、A、Asia1、SAT1、SAT2  相似文献   

17.
1口蹄疫 1.1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RNA病毒,星球形,直径23-25纳米。具有多形性和易变性。有7种主型,即A型、O型、C型、SAT1型、SAT2型、SAT3型、Asial型,65个亚型,各主型间不能交叉免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夏季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168天,冬季能存活156~168天,用水煮沸3分钟能杀死病毒,能被一般消毒药杀灭,但酒精、石碳酸、来苏儿对口蹄疫病毒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口蹄疫通常被称为口疮、蹄癀,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导致牛、羊等偶蹄动物患病的具有紧急、热性以及接触性特点的传染疾病,通常牛感染的概率较高。口蹄疫会使口腔黏膜、蹄部与奶牛的乳房周围产生水疱和烂斑,且传染性特别高,在多个国家都有过流行,给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此也被列为世界范围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口蹄疫不仅只有动物会传染,还会传染给人,因此要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19.
口蹄疫是一种急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本病主要侵犯牛、猪、羊、骆驼和鹿等偶蹄动物,人也可感染发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表现为蹄冠、趾间、蹄踵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部分猪口腔黏膜和鼻盘也有同样病变。1病种特征口蹄疫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临诊上以猪口腔粘膜、鼻吻部、蹄部以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猪口蹄疫的发病率很高,传染快,流行面大,对仔猪可引起大批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世界各国对口蹄疫都十分重视防疫,此病已成为国际重点检疫对象。2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20.
涂小玲  张和平 《兽医导刊》2016,(12):121-122
口蹄疫是牛、羊、猪等偶蹄动物易发的一种急性、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病毒主要分为七个血清型,A型口蹄疫是以接触传染为主,也有少量来自于空气传染等途径.传染源有可能是动物、动物制品以及被污染的器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