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潭江下游及黄茅海入海口底栖动物现状及水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汇娟  厉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032-10033
通过对2003年8—12月潭江下游及黄茅海入海口16个采样点采集的17种底栖动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调查站住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范围为0—440ind/m^2,平均栖息密度为143.44ind/m^2。底栖动物的生物量范围为0—91.08g/m^2,平均生物量为21.71g/m^2。生物多样性在0—1.61,说明该调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具有种类少,数量大,生物多样性指数不高的特点。如果按照多样性指数评价水体水质的标准,则该水体基本属于中污染到重污染类型,但同时软体动物高的生物量和密度指示该水体水体水质尚清洁。因此,在以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来评价水质时,还要结合环境指示种及优势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2005年5月22~28日,在黄海南部沿岸19个站位点,用浮游生物网(口径80cm,网目0.5mm)在表层进行水平拖网,共采集到鮻鱼仔稚鱼1915尾,体长范围2~23mm,优势体长4~5mm。按发育阶段划分,弯曲期仔鱼出现量最大,占58.8%,其后依次为前弯曲期仔鱼(25.4%),后弯曲期仔鱼(15.4%),稚鱼(0.4%)。各站位中以St.4平均密度最高(243.3尾/100m^3),St.2最低(0.2尾/100m^3),其它站位为0.2~35尾/100m^3。自北至南鮻鱼仔稚鱼的发育阶段有递增的趋势,且外侧海域发育阶段相对较早,沿岸海域则相对较晚,揭示了其随海流向沿岸巡游趋势的可能性。加强对沿岸水域的保护,将有利于保证鮻鱼仔稚鱼的资源补充量。  相似文献   

3.
2005年5月22~28日,在黄海南部沿岸19个站位点,用浮游生物网(口径80cm,网目0.5mm)在表层进行水平拖网,共采集到鮻鱼仔稚鱼1915尾,体长范围2~23mm,优势体长4~5mm。按发育阶段划分,弯曲期仔鱼出现量最大,占58.8%,其后依次为前弯曲期仔鱼(25.4%),后弯曲期仔鱼(15.4%),稚鱼(0.4%)。各站位中以St.4平均密度最高(243.3尾/100m^3),St.2最低(0.2尾/100m^3),其它站位为0.2~35尾/100m^3。自北至南鮻鱼仔稚鱼的发育阶段有递增的趋势,且外侧海域发育阶段相对较早,沿岸海域则相对较晚,揭示了其随海流向沿岸巡游趋势的可能性。加强对沿岸水域的保护,将有利于保证鮻鱼仔稚鱼的资源补充量。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广东省南澎列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调查采获的大型底栖生物标本共46科64种,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三者占了总种类数的86%。大型底栖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02.08 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201.67个/m2。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位,栖息密度以多毛类居首位。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布范围在2.58~3.41,平均为2.99,属较高水平;均匀度(J)为0.86~0.96,平均为0.93。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广东省闸坡潮间带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的潮间带生物标本共55科80种,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出现的种类最多,两者占了总种类数的85%,其中部分属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潮间带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7 420.92 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3 929.93 ind/m^2。全年各类群生物中,平均生物量及栖息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其Shannon-Weaner多样性指数(H)属中等水平,分布范围在1.657~4.226,平均为2.848;均匀度(J′)为0.390~0.721,平均为0.612;种类丰度(D)为2.062~4.234,平均为2.964。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西沙群岛的珊瑚礁区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组成和分布特征,于2016—2019年期间对西沙群岛附近珊瑚礁区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连续的采样调查,系统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生物多样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5个生物大类中的252种底栖生物中,甲壳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有120种;其次为软体动物,有72种;棘皮动物37种,环节动物17种,其他门类生物6种。大型底栖生物密度为(334.45±396.40) ind·m?2,生物量为(110.79±126.56)g·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3.85±0.84、丰富度指数(d)为5.51±2.64、均匀度指数(J’)为0.89±0.05;多样性指数显示,2016年永兴岛及2018年西沙州海域受到轻度扰动;群落聚类分析显示,该区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随时间变化较显著;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ABC曲线)评价显示,2017年和2018年的部分岛屿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受到一定程度干扰。结果说明西沙群岛珊瑚礁区大型底栖生物群落总体上以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调查时间的变化比地理位置的变化对底栖生物群落的结构有更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辛荣  孟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393-1394
通过对9月日照市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采样调查,对其种类组成、类群的分布、生物量及多样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共发现底栖生物35种,以多毛类、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约占总种类数量的91%。栖息密度以多毛类最高,2个站点生物量差异较大,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较高,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8.
养殖密度对斑节对虾存活·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不同养殖密度对其存活、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方法]设置养殖密度分别为20、40、80、120、160屋/m^2(相当于20、40、80、120、160万尾/hm^2)的不同试验组,测定斑节对虾在试验条件下存活、生长及能量收支情况。[结果]20尾/m^2情况下对虾存活率最高,160尾/m^2最低,其他3个密度水平存活率差异不显著。湿重特定生长率除20尾/m^2外,随密度增加而下降,160尾/m^2最低。增重量(湿重)与密度的回归关系为:Y=-0.1954In(x)+1.4132(R^2=0.7268)。生长能占食物能的比例和密度的回归关系为y=-3.2836In(x)+30.5480(R^2=0.7865)。[结论]该研究从体重生长、能量收支及环境负荷角度探讨了不同养殖密度下斑节对虾生长情况,为斑节对虾的科学养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现状,分别于2014年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生物量、丰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个航次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种类6门(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和鱼类)92种,其中,甲壳动物种类最多(31种),其次为鱼类(28种)和软体类(27种),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呈现北部海域(54种)南部海域(32种)中部海域(30种)的特征,优势种类主要有伶鼬榧螺Oliva mustelina、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马氏刺蛇尾Ophrothrix marenzelleri、沙蚕Nereis succinea、毛蚶Scapharca kagoshimensis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3个航次大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6.33 ind./m2,时空分布为春季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和北部海域,夏季为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秋季为北部海域南部海域中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3.22 g/m2,时空分布为春季和夏季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中部海域,秋季为中部海域南部海域北部海域;以季节和海域为双因素对物种数、丰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丰度不同海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与历史资料相比,江苏沿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减少,优势种类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分别于2008年9月和2013年9月对天津独流碱河河口潮间带的贝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13年该区域贝类种类组成有2纲、3亚纲、4目、12科、18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为菲律宾蛤和青蛤,主要分布于中潮带,栖息密度分别为112.7粒/m2和12.0粒/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334.1 g/m2和86.0 g/m2,商品率分别为36.4%和22.2%。2008年,该区域共有贝类15种,未见菲律宾蛤仔与青蛤。蛤仔与青蛤的大量出现可能与近年来邻近海域的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叶海跃  谢春平  汤庚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735-17737
选择了南京地区的10个寺庭和10个寺园作为调查研究对象,运用植物群落学的方法,共记录维管植物146种(含变种),隶属于96属.63科。对各植物群落优势种群、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相似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寺庭和寺园的优势树种均为乔木。乔木在整个植物群落中占主导地位;灌木层(0.32株/m^2)的总体密度大于乔木层(0.21株/m^2)。寺园的乔木密度(2.4株/m^2)和灌木密度(4.5株/m^2)均大于寺庭。②寺园样地物种丰富度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寺庭样地,反映了寺园样地为寺庙附属绿地,物种丰富度较高,群落层次与结构较合理;乔木层和灌木层的Pielou指数均较高,说明寺庙园林中各树种的数量分布均匀。③各寺园的相似性系数相对高于寺庭,但均未超过50%,反应了寺园中物种的种类相对丰富度较高,相对于树种较少的寺庭,树种重复出现几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了解金塘岛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量现状。[方法]利用2013年5月和10月金塘岛水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金塘岛水域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春季渔业资源生物3类26种,秋季3类21种。春季的平均渔业资源质量密度和渔业资源尾数密度都明显大于秋季。春季的平均渔业资源质量密度为秋季平均质量密度的2.2倍,春季的平均渔业资源尾数密度则是秋季的5.6倍。春季和秋季优势种均是东海沿岸常见种类。调查海域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度指数和均匀度分布水平偏低。[结论]应加强金塘海域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繁殖保护,促使其渔业资源总体价值和游泳动物多样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生长发育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7年6月-11月,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inarum莆田群体(PT)、大连群体(DL)和东京群体(DJ)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3个群体的受精率、孵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卵径、D形幼虫大小、单水管稚贝大小差异显著(P〈0.05);附着规格、亲贝形态,PT群体与DL、DJ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浮游期间,幼虫生长速度依次为PT〉DJ〉DL,分别为(9.37±0.44)、(9.28±0.59)、(8.70±0.51)um/d,PT、DJ群体与DL群体差异显著(P〈0.05);913龄时,PT、DL、DJ群体幼虫的存活率分别为(95.08±1.87)%、(85.22±3.34)%、(75.32±3.49)%,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变态期间,3个群体幼虫的生长速度依次为PT〉DJ〉DL,分别为(2.54±0.39)、(2.37±0.52)、(2.05±0.45)um/d,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变态率、变态时间、变态规格,PT群体与DL、DJ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室内培育阶段(20—40日龄),3个群体稚贝的生长速度依次为PT〉DL〉DJ,分别为(22.60±4.04)、(20.67±4.74)、(18.74±5.15)um/d,PT、DL群体与DJ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40日龄时,PT、DL、DJ群体稚贝的存活率分别为(87.07±4.29)%、(66.73±6.43)%、(35.75±4.84)%,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室外养成阶段(80—160日龄),3个群体稚贝的生长速度依次为PT〉DL〉DJ,分别为(86.94±21.72)、(75.23±16.91)、(67.25±18.26)um/d,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160日龄时,门、DL、DJ群体幼贝的存活率分别为(90.21±4.68)%、(66.73±4.94)%、(56.98±6.58)%,彼此是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一种海水生态混养模式,以碱蓬(Suaeda glauca Bunge)、黑鲷(Sparus macrophslu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养殖对象,通过设置碱蓬-菲律宾蛤仔、碱蓬-黑鲷、碱蓬-黑鲷-菲律宾蛤仔、黑鲷-菲律宾蛤仔4种混养模式(黑鲷鱼苗养殖密度为155尾/m3、菲律宾蛤仔养殖密度为75 ind./m2),在养殖过程中监测各体系水质指标以及养殖对象生长指标。结果表明,碱蓬-黑鲷体系、碱蓬-菲律宾蛤仔养殖体系具有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水体氨氮、总磷、亚硝酸盐氮含量在养殖后期均呈现下降趋势,两种体系呈现较好的稳定性,而菲律宾蛤仔与黑鲷混养的两种体系水质指标较差,养殖对象死亡率高,系统缺乏稳定性。在黑鲷鱼苗155尾/m3、菲律宾蛤仔75 ind./m2密度条件下适宜建立碱蓬-黑鲷或碱蓬-菲律宾蛤仔混养模式,体系中碱蓬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而且可以增加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稳定养殖水体pH。  相似文献   

15.
2008年6—10月对浙江秀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隶属于4门、7纲、33科、41属。其中,软体动物19种,占37.26%;甲壳动物28种,占54.90%;多毛类3种,占5.88%;其他无脊椎动物只有海葵1种,占1.96%。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大小比较:九子沙滩(47.99g/m^2)〉滑泥公园(32.23g/m^2)〉海岙码头(7.78g/m^2)〉兰山码头(5.34g/m^2),而物种多样性旧,)大小依次为滑泥公园(2.98)、九子沙滩(2.78)、海岙码头(1.55)、兰山码头(1.34)。研究认为秀山岛潮间带湿地越来越多用于旅游开发和临港工业建设可能是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较低的主要原因,且临港工业建设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比用于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影响大,特别是物种数减少较明显。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海上定点采样调查、等级聚类(CLUSTER)、多维排序标度(MDS)、典范对应分析(CCA)等多种方法,研究了2009年春季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1种,其中多毛类8种,软体动物12种,.甲壳动物4种,棘皮动物3种,脊索动物、纽形动物、蜢虫门、半索动物各1种,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黑龙江河蓝蛤。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91.2个/m2,平均生物量为83.06g/m2。CLUSTER和MDS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依此将大型底栖动物简单地分为4个群落。CCA分析显示,pH、溶解氧、透明度、水深与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大亚湾海洋牧场低碳渔业生产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基于人工鱼礁为构建主体的大亚湾海洋牧场为研究实例,以2007年4月和2009年5月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海洋牧场在资源养护和提高海域碳汇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型海洋牧场建设提高了海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栖息密度以及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渔业资源优势种中的优质经济鱼类的数量增加。根据海域叶绿素浓度的提高进行计算,海洋牧场建设使海域碳汇增加了937.40kgC,相当于3.44tCO2。如果同时考虑通过渔业生物收获从海域中移出碳而增加的海域碳汇能力,则其起到的海域碳增汇能力将更高。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海洋牧场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渔业生产模式,有利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也是生物碳汇扩增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大连市区沿海底栖动物的种、量和对环境质量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10月-1998年7月对大连市区沿海10个站位(南部沿海4个站位,大连湾6个站位)进行了3次底栖动物调查,共获大底栖动物79种,其中多毛类42种,软体动物23种,节肢动物7种,棘皮动物2种,海鞘2种,其它3种,平均栖息密度为4663.3个/m^2,平均生物量为74.5g/m^2,同时测定了相关的水化指标,经分析表明该海区处于轻度和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9.
依据2015年5月、10月岱山岛水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岱山岛水域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渔业资源生物3类23种,秋季3类21种。秋季的平均渔业资源重量密度和渔业资源尾数密度都明显小于春季。秋季的平均渔业资源尾数密度则是春季的1.6倍,春季的平均渔业资源重量密度为秋季平均重量密度的2.0倍。春季和秋季优势种均是东海沿岸常见种类。调查海域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度指数和均匀度分布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20.
菲律宾蛤仔育苗用水系统中浮游生物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年3月至2005年11月对庄河海洋村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育苗用水系统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62种(属),优势种类为新月拟菱形藻、洛氏角毛藻、菱形藻、三角褐指藻、舟形藻、尖尾蓝隐藻、普通小球藻、绿裸藻等;浮游动物45种(属),优势种类为诺氏麻铃虫、咽拟斜管虫、旋回侠盗虫、刚毛幼虫、褶皱臂尾轮虫、椎尾水轮虫、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水蚤和半球腺介形虫等。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为2.90~30.91mg/L,沉淀池出口浮游植物的平均生物量最高,为16.78mg/L,沉淀池人口的次之,砂滤池出口的最低;浮游动物的密度为5.5~118个/L,生物量为0.01—5.97mg/L,外海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最高(2.48mg/L),砂滤池出口的最少。浮游植物硅藻门的种类占优势,而浮游动物生物量较大的主要是桡足类及其幼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