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降低高密度人工养殖下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ca)病死率和促进其快速生长,在水温20~24℃条件下,研究了以新鲜猪血为基础饵料配比不同浓度的粪肠球菌和丁酸梭菌,日本医蛭成活率和体重增重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饵料中添加粪肠球菌的试验中,试验3#组日本医蛭成活率和体质量总增重率分别为(95.60±2.56)%和(500.00±8.62)%,高于其余各组;饵料中添加丁酸梭菌的试验中,试验2#组日本医蛭成活率为(96.10±1.08)%,高于其余各组,试验3#组日本医蛭体质量总增重率为(508.65±8.22)%,高于其余各组;饵料中添加粪肠球菌和丁酸梭菌混合菌的试验中,试验2#组日本医蛭成活率和体质量总增重率分别为(99.50±0.28)%和(612.35±5.88)%,高于其余各组。试验中粪肠球菌和丁酸梭菌对日本医蛭生长和降低病死率都有促进作用,其中粪肠球菌和丁酸梭菌混合菌效果要优于单独添加粪肠球菌和丁酸梭菌。  相似文献   

2.
2014年,将广西的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引种入贵州开展驯养试验,对菲牛蛭的摄食与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引种菲牛蛭摄食系数随着体重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在体重小于1 g时摄食系数最大,为0.89±0.60,体重在1~4 g时为0.54±0.45,体重在4~10 g、11~17 g的摄食系数分别为0.37±0.26、0.24±0.18。(2)引种菲牛蛭平均快速代谢期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延长,体重小于1 g时平均快速代谢期最短,为(3.30±0.82)d,体重在1~17 g之间时快速代谢期相近,约为6~7 d。(3)引种菲牛蛭增重率随体重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体重小于1 g时增重率最大,可达626.67%,1~4 g时增重率下降最快,增重率为263.96%,11~17 g增重率最小,仅有64.01%。(4)体重在小于1 g、1~4 g、4~10 g、大于10 g几个阶段的饲料系数分别为209.57%、225.59%、237.12%和294.65%。研究表明,随着体重的增加引种菲牛蛭饲料系数有增加的趋势;引种菲牛蛭摄食系数在体重小于1 g、1~4 g、4~10 g、大于10 g等几个生长阶段有明显差异,投喂周期存在差异,可以以此作为菲牛蛭分级饲养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发酵黄芪对山瑞鳖(Palea steindachneri)稚鳖生长的影响。选用960只稚鳖,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0只。以基础饲料(幼鳖粉料)为对照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2%、0.4%、0.6%发酵黄芪,饲养60 d。结果显示:1~#、2~#、3~#试验组稚鳖的增重率、成活率均显著高于0~#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0~#对照组(P<0.05);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以0.4%发酵黄芪组综合效果最好,与0~#对照组比,其均末重、成活率分别提高了31.86%、8.26%,饲料系数降低了14.58%。试验结果表明:发酵黄芪能显著促进稚鳖生长、提高成活率和饲料利用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饲料粗蛋白质量分数39.98%~40.28%,淀粉总量占饲料24%。7组饲料中,α-淀粉质量分数分别为3%、6%、9%、12%、15%、18%、21%,生淀粉质量分数分别为21%、18%、15%、12%、9%、6%、3%。试验龟均重(14.46±1.46)g,试验时间56 d。结果表明,组与组之间相对增重率、饲料系数均有显著差异。相对增重率随着α-淀粉在饲料中的比例增加而增大,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增重趋缓;饲料系数则随着α-淀粉比例增大而减小。以α-淀粉与生淀粉之比1:1即各占饲料质量分数12%为最适比例。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蝇蛆抗菌肽对日本鳗鲡生长性能及其成活率的影响,本文以日本鳗鲡幼鳗为研究对象,以鳗鲡基础日粮的普通粉料为对照组,对日本鳗鲡幼鳗的成活率、生长速度、相对增重率和饲料系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期内实验组和对照组饲料系数分别为1.24和1.57,相对增重率分别为(193.6±8.74)%和(238.05±9.42)%。相比对照组,试验组成活率提高了9.13%,生长速度提高了22.9%以上,饵料系数降低了21%。试验结果表明:蝇蛆抗菌肽可显著提高日本鳗鲡的生长性能(P<0.05),降低养殖成本,不失为日本鳗鲡饲料的一种优质蛋白添加剂。  相似文献   

6.
饲料中添加不同类型核苷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种对照饲料和3种分别添加200mg/kg鸟苷酸(5′-GMP)、腺苷酸(5′-AMP)和尿苷酸(5′-UMP)的试验饲料饲养平均体重为1.04±0.02g的凡纳滨对虾8周,研究不同类型核苷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及体成分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四组试验虾的增重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AMP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UMP组(P〈0.05),各添加核苷酸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各组的饲料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虾全虾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及灰分含量均没有显著差异,其中添加核苷酸各组的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以均初始体质量为(3.02±0.01)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58 d的养殖试验,同时比较研究不同配合饲料(D1、D2、D3、D4)对虾的摄食、生长以及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养殖试验结束后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试验,并于感染后0、12、24、36、48、60、72、84 h统计虾的存活率。养殖试验结果表明:与D1组相比,投喂D4、D3、D2饲料组均能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P0.05);D4、D3组溶菌酶水平显著高于D1组,D4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高于D2、D1组,D4组过氧化氢酶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各组间存活率、葡萄糖、皮质醇和丙二醛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感染WSSV 24 h后虾开始出现死亡;36 h时,各组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48 h、60 h、72 h时,D4、D3、D2组存活率显著高于D1组(P0.05);84 h时,D4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D1、D2、D3组之间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D4组饲料使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的生长性能、肌肉质构指标及肝脏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采用双因素3×2因子试验设计,制成蛋白质水平分别为40%、45%和50%,脂肪水平分别为6%和9%的6组试验饲料,饲喂均重为(293.11±7.84)g的中华鳖,8周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中华鳖存活率无显著影响,但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肝体比均有显著影响。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升高,45%和50%蛋白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0%组,45%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40%组,50%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40%组。饲料脂肪含量对中华鳖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9%脂肪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6%组。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肌肉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先显著升高,然后在45%时达到稳定水平。肌肉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增加显著升高。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中华鳖四肢肌肉的回复性、弹性和凝聚性无显著影响,硬度、黏性和咀嚼性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显著升高,随着脂肪水平升高而显著下降。肝脏igf-I基因mRNA表达水平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9%脂肪组的肝脏igf-I和lpl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6%组。综合中华鳖生长性能及营养品质的试验结果,温室养殖条件下,中华鳖饲料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5%和6%。  相似文献   

9.
草鱼幼鱼对烟酸的需要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鱼幼鱼的初始体重为(12.43±0.80) g,试验分为7组,其饲料中烟酸含量分别为5.1、9.8、16.6、32.2、66.7、130.1、271.5 mg·kg-1,每组设3个重复,每桶30尾鱼,日投喂率2%~3%,饲养试验周期为8周.研究不同含量烟酸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系数、机体营养组分、造血功能及血脂的影响,以确定草鱼幼鱼饲料中适宜烟酸需要量.试验结果表明:①添加烟酸显著提高了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草鱼幼鱼的存活率,对草鱼幼鱼肥满度无显著影响;烟酸含量为32.2 mg·kg-1时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最大,饲料系数最低,并与其它各组存在显著差异;②添加烟酸对草鱼全鱼水分、灰分无显著影响,显著提高了全鱼粗脂肪含量,但各添加组间无显著差异,饲料中烟酸含量为66.7 mg·kg-1时,全鱼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9.8 mg·kg-1组;③添加烟酸显著提高了血液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但对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显著影响,烟酸含量为16.6 mg·kg-1及以上时显著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和9.8 mg·kg-1组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折线法分析,草鱼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中烟酸的最低需求量为25.5 mg·kg-1.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以水蚯蚓作为饵料,研究了60日龄鳝苗不同密度下的增重、存活率及饵料转化率。试验分3个密度组,其对应的密度分别为2000尾/m2、3000尾/m2、4000尾/m2,每个密度组设4个平行;试验时间为30d。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3个密度组鳝苗的增重率、存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而其饵料系数随着密度增大而增大;其中在4000尾/m2的密度下,鳝苗的增重率最低,仅为1.12±0.13;饵料系数最高,为5.71±1.37。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饲料中补充晶体或微囊赖氨酸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配制了豆粕含量为23%(高豆粕组),15%(低豆粕组)的两种实用饲料,在低豆粕饲料中补充晶体赖氨酸或微囊赖氨酸,使赖氨酸达到与高豆粕组一致的水平,共4个处理组,即高豆粕组、低豆粕组、低豆粕+晶体赖氨酸(晶体赖氨酸组)、低豆粕+微囊赖氨酸(微囊赖氨酸组),每处理设3个平行。饲养平均体重为(49.0±2.0)g的草鱼8周。结果表明,各组鱼体增重率分别为279.3%、239.7%、245.6%、277.5%,饲料系数为1.62、1.88、1.85、1.62。与低豆粕组相比,添加晶体赖氨酸对草鱼生长无改善(P>0.05),而添加微囊赖氨酸则提高草鱼增重率15.8%(P<0.05),降低饲料系数0.24(P<0.05),在增重率与饲料系数方面达到与高豆粕组基本一致的水平(P>0.05)。对草鱼摄食上述4种饲料0、1、2、3、4、5h后的血浆总游离氨基酸浓度测定结果表明,添加微囊赖氨酸血浆总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趋势与高豆粕组、低豆粕组一致,即在饲后3h达到高峰,而添加晶体赖氨酸使血浆总游离氨基酸的吸收峰值提前。晶体赖氨酸经微囊化后,其水中溶失率显著降低(P<0.05),仅...  相似文献   

12.
以初始体质量为(9.87±0.20)g的全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为实验对象,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谷氨酰胺对奥尼罗非鱼生长、饲料利用及抗病力的影响。实验共设6个处理组,每组谷氨酰胺添加量分别为饲料质量的0、0.2%、0.4%、0.6%、0.8%和2.0%,各设3个平行。用开放式流水养殖,饲养8周。之后注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感染实验,观察7d,计算成活率。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谷氨酰胺对杂交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异生长率、成活率及饲料系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蛋白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影响显著(P<0.05)。添加量为0.6%和0.8%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添加量为0~0.4%组(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蛋白质沉积率则以添加0.8%组最高,显著高于添加量为0~0.4%组(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谷氨酰胺对杂交罗非鱼的肥满度和脾体比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肝体比和头肾体重比则影响不显著(P>0.05)。用嗜水气单胞菌分别攻毒48h、72h和96h,谷氨酰胺0.6%~0.8%饲料组罗非鱼的存活率影响显著高于0~0.4%组(P<0.05);而对攻毒后1h及24h的存活率各添加组间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结果,建议奥尼罗非鱼配合饲料中谷氨胺酰胺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6%~0.8%。  相似文献   

13.
利用营养学与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分析了不同饲料对银鲳幼鱼增重率、饲料系数、肝脏脂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设4组不同饲料,依次为饲料1(新鲜鱼肉糜)、饲料2(新鲜鱼肉糜+饲料)、饲料3(新鲜鱼肉糜+饲料+蛏子肉糜)和饲料4(新鲜鱼肉糜+饲料+蛏子肉糜+桡足类)。试验用银鲳幼鱼的平均体重为(4.80±0.11)g,每组饲料设3重复,试验周期为9周。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饲料可显著影响银鲳的增重率,各饲料组中以饲料1组的增重率最低,并显著低于其它各饲料组;饲料4组的增重率最高,并显著高于饲料2、3组的增重率(P<0.05)。饲料系数以饲料1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它3组饲料组;饲料2、3、4组饲料系数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1组肝脂酶与总脂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其它3组饲料组(P<0.05),但饲料2、3、4组间肝脏脂蛋白脂酶、肝脂酶和总脂酶活性均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以饲料1组最低、饲料4组最高;饲料1、2、3组间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饲料4组CAT活性显著高于饲料1组的CAT活性(P<0.05)。分析结果表明,单纯利用鱼肉糜作为饲料不利于银鲳的生长;饲料中添加桡足类不但有助于促进银鲳的生长,也可提高其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小球藻藻渣替代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豆粕对其生长性能及氮磷排放的影响,实验设计6种等氮等能饲料:使用6%、11%、16%、21%(A1、A2、A3、A4组)的藻渣分别替代饲料中5.5%、10.0%、14.5%、19.0%的豆粕,使用8%的藻渣替代饲料中5.1%的鱼粉(B组)和不使用藻渣的对照组。用上述6种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5.02±0.73)g的凡纳滨对虾45 d。结果发现,存活率A3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A2组和A4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其他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饲料系数A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各组无显著性差异;蛋白质效率A3组最低,B组其次,其他四组无显著性差异。肌肉鲜样中蛋白质含量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总磷含量最低,A4组最高。肌肉总氨基酸和总必需氨基酸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2组含量最高;总非必需氨基酸A1、A2和A4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肠道中,除A1组外,其他各组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脂肪酶A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淀粉酶A4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肝胰脏中,蛋白酶活力A1组最低,其他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5个实验组脂肪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A3组最高;淀粉酶除A3组外,其他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耗氧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排氨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3组最高。各替代组排放率均不高于对照组;氮排放率A3最高,其他组均不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小球藻藻渣可以部分替代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豆粕,当其用量为11%时,可使豆粕的用量从19.0%降至10.0%而不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氮排放,并降低磷排放。  相似文献   

15.
以初始平均体质量为(3.69±0.05)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为研究对象,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7.72%、30.09%、33.05%、35.31%和37.57%的5种等能、等脂的配合饲料,进行为期47 d的饲养试验,探索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肌肉质构特性、常规营养成分及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其中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09%组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间饲料系数、虾体质量/体长比、肝体指数、得肉率以及成活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7.72%组虾的肌肉硬度、咀嚼性显著高于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31%、37.57%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09%、33.05%组虾的肌肉弹性显著高于饲料蛋白质水平最低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最高组虾的回复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间虾肌肉内聚力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克氏原螯虾的肌肉粗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31%、37.57%组虾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饲料蛋白质水平最低组(P<0.05);各组间虾的肌肉水分、粗脂肪、灰分含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总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以及亮氨酸、赖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随饲料蛋白的升高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综合考虑生长性能、肌肉品质以及成本效益,建议克氏原螯虾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09%。  相似文献   

16.
采用2×6因子设计方法,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分别配制了含1%和2%磷脂,6个氯化胆碱水平(0、250、500、1 000、2 000、4 000 mg/kg饲料)的12组等氮、等脂精制饲料,在室内水族箱条件下对体质量为(0.22±0.01)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进行为期6周的饲养试验,每处理组各设4个平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胆碱的添加水平分别为1 000 mg/kg(1%的磷脂水平)和500 mg/kg(2%的磷脂水平)时,幼蟹的存活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89%和88%;幼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随着胆碱添加量的提高而显著升高(P<0.05);磷脂水平为1%时,1 000、2 000和4 000 mg/kg胆碱处理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0、250和500 mg/kg的处理组(P<0.05);磷脂水平为2%时,500 mg/kg和1 000 mg/kg胆碱处理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0 mg/kg处理组(P<0.05),但与250、2 000和4 000mg/kg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的全蟹粗脂肪含量、肝胰腺的甘油三酯含量、总胆固醇含量、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随着饲料中胆碱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磷脂和胆碱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饲料中适量添加胆碱和磷脂,可以显著提高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以及蟹体脂肪含量。以增重率为判据,采用折线回归法进行分析,得出饲料中不同磷脂水平下幼蟹的胆碱适宜需要量分别为1 429.65 mg/kg饲料(磷脂水平1%时)和529.65 mg/kg饲料(磷脂水平2%)。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人工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方斑东风螺稚螺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含量分别是18.58%,24.30%,30.08%,36.44%,42.64%和48.86%的配合饲料进行了试验。试验水温(28.5±1.5)℃,海水盐度1.0178±0.0008,pH值7.9±0.5,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配合饲料各组中,当蛋白水平高于36.44%(IV组)时,方斑东风螺稚螺壳高和壳宽增长率以及增重率均显著高于18.58%~30.08%组;各组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方斑东风螺肉中水分、灰分和磷的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肉中蛋白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配合饲料中蛋白水平与增重率的变化关系,通过折线回归方程y1=5.573X-1.84(R2=0.922);y2=2.367X+135.33(R2=0.823)。可见,0.34~1.18 g方斑东风螺稚螺配合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添加水平为42.78%。  相似文献   

18.
文章研究了复合蛋白源替代饲料中不同水平(0%、16.67%、33.33%、50%和66.67%,分别记为饲料1~#~5~#)的鱼粉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成活、生长、生理代谢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鱼粉替代水平增加,幼蟹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胰腺指数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组最高(P<0.05);2)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均为4~#组最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在1~#组最高(P<0.05);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活力在5~#组最高,甘油三酯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则以4~#组最高,而丙二醛含量在2~#组最高(P<0.05);3) 1~#组躯体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组最高(P<0.05)。躯体半胱氨酸含量在4~#组最高,而其他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均在2~#组最高(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过高的鱼粉替代水平(33%~67%)会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和躯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对生理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建议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复合蛋白源替代鱼粉的比例为16.67%。  相似文献   

19.
斜带石斑鱼幼鱼的饲料精氨酸需求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配制7种含不同水平精氨酸(2.13%、2.42%、2.71%、2.95%、3.20%、3.48%、3.74%干物质)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研究精氨酸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血清一氧化氮合酶等的影响。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7.52±0.02g),饲喂8周。结果显示,饲料精氨酸水平对各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精氨酸水平为2.95%的斜带石斑鱼获得最大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95%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2.13%、2.42%和2.71%组(P0.05);3.20%组体蛋白达到最大,显著高于2.13%组(P0.05)。随着饲料中精氨酸水平的增加,斜带石斑鱼幼鱼血糖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13%与2.42%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95%组血清总蛋白和血清总一氧化氮合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研究表明,日粮中适宜的精氨酸水平不仅能促进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和体蛋白的合成,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据,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表明,斜带石斑鱼幼鱼精氨酸的最适需要量是饲料干重的3.06%(饲料蛋白含量的6.07%)。  相似文献   

20.
在相同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2%无机盐、4%无机盐、4%无机盐 1%复合维生素、6%无机盐,与投喂螺蛳组进行饲养1龄青鱼鱼种对比试验.经过33d的饲养,添加4%无机盐 1%复合维生素组青鱼增重率、饲料转换率最高,分别为112.74%、126.65%,饲料系数最低,为0.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