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通常需要分离和纯化病原真菌,掌握一套简捷又高效的单孢分离技术,有助于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以葡萄灰霉病菌为试验材料,比较稀释纯化法、挑针转移法、平板稀释画线法和实体镜下转移法4种单孢分离方法。试验发现,实体镜下转移法分离成功率最高,高达93.62%。但各方法各有其优缺点,需结合自身优势和实验条件,总结出一套适宜的、简便可靠的单孢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2.
毛细管打孔单孢分离是将真菌孢子涂布在2%琼脂板上,显微镜下找到单孢后,用内径1 mm毛细管直接打孔,然后挑取带有单孢的琼脂饼培养.毛细管打孔简化了单孢分离的操作过程,提高了单孢分离的速度和成功率,特别适合强寄生真菌的分离培养.用于梨黑星病菌、苹果褐斑病菌和樱桃褐斑病菌的分离培养,成功率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3.
沙地云杉内生真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沙地云杉内生真菌的种群分布。[方法]利用传统分离培养方法,分离、培养、鉴定沙地云杉内生真菌的种群组成。[结果]从沙地云杉各部位样品中共分离到内生真菌146株,其中有21株未产孢,经显微镜形态观察鉴定,产孢的125株内生真菌分属于21个属,其中交链孢属为优势属,分离频率为34.93%。[结论]沙地云杉不同树龄、不同部位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在数量、分布和种群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结合利用组织分离法、毛细管和显微镜来分离丝孢纲真菌的单孢,运用该法每皿单孢分离率达100%。该方法操作简单、可行,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离和研究青刺果内生真菌及其抑菌作用。[方法]以丽江青刺果茎段为供试材料,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出一株真菌3B-S,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抑菌检测试验,初步研究3B-S的抗菌作用。[结果]通过形态学观察和抑菌检测,初步确定该真菌属黑孢菌属,并对胶胞炭疽病菌和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有明显的抑菌效果。[结论]该研究为青刺果内生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从羊蹄中寻找具有药用价值的内生真菌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DA培养基进行羊蹄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并对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从羊蹄中共分离到45株内生真菌,其中根部21株,占46.67%。从茎部和叶部分别分离到14株和10株。这说明羊蹄根部的内生真菌资源比茎部和叶部更为丰富。羊蹄根部的内生真菌比茎中和叶中生长得快。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中共有青霉属8株,木霉属4株,镰孢霉属3株,拟茎点霉属、黑霉属和曲霉属各1株,无孢类群27株(占整个内生真菌类群的60%)。[结论]青霉属、木霉属和镰孢霉属为羊蹄内生真菌的优势种属,而无孢类群为其绝对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7.
李云霞  杨晓燕  苏鸿雁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30-10431
[目的]研究苍山斜阳峰火烧迹地捕食线虫真菌。[方法]从云南大理苍山地区斜阳峰6块火烧迹地的华山松、云南松松树根际土共采集了480份土样,采用诱饵平板法对土样中捕食线虫真菌资源进行分离并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共分离出79株菌株,经鉴定有2个属6个种。捕食线虫真菌在将军洞后山火烧迹地分布最广,80份土样共计检出17次。6块火烧迹地中,少孢节丛孢(A.oligospo-ra)的检出率最高,为4.79%;其次是弯孢节丛孢(A.musifomis)和椭圆单顶孢(M.ellipososporum),检出率分别为3.96%和3.75%。[结论]为松材线虫的生物防治积累了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8.
李光富  路华方  李雪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84-13786
[目的]分离和鉴定鱼腥草中的内生真菌,并检测其发酵液抑菌活性。[方法]用组织块法分离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分类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用滤纸片法对4种指示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从鱼腥草各器官中共分离得到13株内生真菌。其中,根中1株,茎中10株,叶中2株;经形态鉴定,其分别属于子囊菌纲的毛壳菌属和半知菌亚门的曲霉属、镰孢属、茎点霉属及丝核菌属;12株内生真菌发酵液对至少1种指示菌有抑菌活性,而2株内生真菌的发酵液具有强抑菌活性。[结论]鱼腥草中存在具抑菌活性的内生真菌,可作为筛选抑菌活性物质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9.
洱海捕食线虫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燕  刘立盘  苏锡钧  叶远邦  黄爱英  苏鸿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83-14184,14207
[目的]调查洱海底泥中捕食线虫真菌生物多样性。[方法]采集洱海底泥616份,应用传统的分类鉴定方法分离、纯化和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3属22种捕食线虫真菌,其中少孢节丛孢、弯孢节丛孢和长孢隔指孢为优势种,检出率分别为28.05%、16.04%和8.92%。通过对4个季节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分析,发现夏、春和秋3季的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59、2.47和2.34,冬季多样性指数较低,为1.48。在所分离到的捕食线虫真菌中,产黏性菌网的菌种占优势(41.00%)。[结论]洱海中存在丰富的捕食线虫真菌资源,其生物多样性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点,产黏性菌网的捕食线虫真菌为洱海中捕食线虫真菌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0.
毕江涛  潘星  黄盼盼  马飞  关晓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651-15654,15658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马蔺内生真菌资源的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选择小麦全蚀病菌、枸杞黑果病菌、番茄灰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和黄瓜立枯病菌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4种细菌作为指示菌,采用对峙法和改进的菌块法测定抑菌活性。[结果]从马蔺不同组织器官中分离出32株内生真菌,以根部的最多,茎叶次之;经形态学初步分类鉴定其属于3个目,3个科,4个属。其中,有22株内生真菌对2种或2种以上的植物病原真菌指示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菌株总数的68.8%;有12株内生真菌对2种或2种以上的供试细菌指示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株总数的37.5%;有7株内生真菌对3种以上的植物病原真菌指示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占菌株总数的21.9%;有2株内生真菌对2种供试细菌指示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株总数的6.3%。马蔺内生真菌对供试植物病原真菌指示菌和供试细菌指示菌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范围较宽;2株高活性菌株来源于马蔺叶部,对5种供试真菌指示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2株高活性菌株来源于马蔺根部,对2种供试细菌指示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1株高活性菌株对4种供试真菌指示菌和1种供试细菌指示菌有明显抑制作用。这5株高活性内生真菌菌株属于束丝菌属、镰孢霉属、梭孢霉属和组丝核菌属。[结论]药用植物马蔺具有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并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王广维  鲁德迅  张泉亮  白洋  石亚中  伍亚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265-10268,10350
[目的]选出提高食用菌产量与栽培效益的最简便高效的方法.[方法]以袖珍菇夏丰一号为原料,研究袖珍菇菌丝最适生长条件,探讨脱毒菌株、孢子分离菌株、组织分离菌株与未经处理的菌株菌丝体生长状况、生物转化率、产量等.[结果]袖珍菇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氮源组合是可溶性淀粉和酵母粉,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0,该条件下菌丝日均生长速度最快,达6.511 mm/d;与其他组菌株相比,脱毒菌株经过数次尖端脱毒处理后,产量高、发菌期短、出菇早、性状稳定,适宜种植.[结论]袖珍菇脱毒菌株和组织分离菌株由于性状稳定而适宜种植,而孢子分离菌株和未经处理的菌株性状不稳定,可作为培育、改良新品种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桃黑斑病的病原菌。[方法]对采自秦安桃园的病果、病枝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多批次分离和纯化培养,获得T-1、T-2、T-3、T-4共4株菌,按照柯赫式法则对所得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T-3、T-4这2株菌具有致病性,经初步鉴定分别是半知菌类丛梗孢目暗梗孢科砖隔孢亚科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 Nees ex Wallr.)和半知菌类丛梗孢目暗梗孢科枝孢属(Cladosporium sp.)。[结论]试验结果为有效防治桃黑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龙子文  周杰  王春台  徐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065-12067
[目的]构建鄂西地区的稻瘟病菌文库,并对其进行初步的鉴定分析。[方法]从鄂西地区7个水稻主产区不同的水稻品种上收集稻瘟病感病稻秆,进行分离、纯化和菌落形态的初步鉴定分析,并利用RAPD和REMAP分子标记对该文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建立了含有52种菌株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文库;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鄂西地区的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遗传谱系与菌落形态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结论]该研究为预测鄂西地区病原菌群体的变化趋势以及水稻抗病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方素芳  顾小龙  崔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07-308,312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的鉴定球虫种类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采用单卵囊分离技术,分离肠艾美尔球虫,提取卵囊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艾美尔属球虫18SrDNA和5.8Sr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内转录间隔区1(ITS-1),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成功分离出肠艾美尔球虫,PCR扩增出434bp清晰条带,且最低能检测出27个孢子化卵囊。[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球虫虫种及虫株的准确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肠艾美尔球虫单卵囊分离及ITS-1序列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的鉴定球虫种类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采用单卵囊分离技术,分离肠艾美尔球虫。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艾美尔属球虫18s和5.8sr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内转录间隔区1(ITS-1),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成功地分离出肠艾美尔球虫,其卵囊扩增出434bp清晰条带,且最低能检测出27孢子化卵囊。[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球虫虫种及虫株的准确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鲁海菊  李河  翟凤艳  邱成书  罗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04+17307-17304,17307
[目的]鉴定云南蒙自石榴(Phomopsis punicae Linn.)霉病病原菌,为进一步研究蒙自石榴叶霉病有效防治方法奠定基础。[方法]病原分离采用组织分离法,通过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用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验证。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及产孢结构,测量孢子大小,根据形态特征进行鉴定。[结果]显微镜下,分生孢子梗单生,直立,顶部微弯或曲膝状,深褐色,有隔膜,(129.3~352.5)μm×(3.5~4.7)μm;枝孢短链生,褐色,有或无隔膜,具油滴,(9.0~36.0)μm×(4.0~5.0)μm;分生孢子链生,椭圆形,近球形,褐色,无隔膜,具油滴,(4.0~8.0)μm×(3.0~4.0)μm。[结论]叶霉病发生在石榴生长后期,一般危害石榴老叶,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病斑,病斑上长橄榄绿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子实体。造成石榴提早落叶。其病原菌鉴定为极细枝孢(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Cook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近年来引起广西大棚厚皮甜瓜叶斑病的病原,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单孢分离法直接从罹病厚皮甜瓜叶片上分离病原菌,以离体叶片接种法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对致病菌的菌落、产孢结构、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同时对致病菌的rDNA-ITS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病原菌形态特征与瓜类尾孢(Cercospora citrullina)基本一致,rDNA-ITS基因序列与瓜类尾孢的同源性达99%.结合病原菌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该病害的病原菌鉴定为瓜类尾孢.[结论]近年在广西大棚厚皮甜瓜产区严重发生的甜瓜叶斑病由瓜类尾孢引起,该病是广西厚皮甜瓜上的一种新病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食品中沙门氏菌能力验证中可疑菌落的分离及鉴定,分析食品中沙门氏菌检验过程中存在漏检的可能性及判定方法。[方法]按照沙门氏菌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及GB 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的要求对编号为224号、740号、845号3份能力验证考核样品进行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3份样品中均检出沙门氏菌,其中224号样品中检出沙门氏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结论]3份能力验证样品结果均为满意。  相似文献   

19.
张国辉  陶敏  张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477-11479
[目的]对贵州省毕节市的白菜黑斑病进行病害分析和病原鉴定,以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表面组织分离法从病叶中分离得到病原菌,并对病原菌进行培养、镜检、孢子大小测定和鉴定。[结果]显微镜镜检的病原菌特征表明,引起白菜黑斑病的病原菌是链格孢菌(Alternariasp.),病原菌的孢子大小为(15.0~38.5)μm×(7.5~13.5)μm,结合寄主和病原特征,引起白菜黑斑病的病原菌被鉴定为芸薹生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结论]芸薹生链格孢为贵州省毕节市当前白菜黑斑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农业措施和药剂预防来减少该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夏绍嫘  杨红玉  吴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008-16008,16155
[目的]比较灰霉菌孢子悬浮液和灰霉菌分泌毒素对拟南芥的致病性差异。[方法]分别用灰霉菌孢子悬浮液和灰霉菌分泌毒素接种拟南芥叶片,然后观察二者对拟南芥叶片的发病情况。[结果]灰霉菌毒素对拟南芥有一定的致病力,且与孢子侵染有相似之处。灰霉菌在对拟南芥侵染的过程中分泌大量毒素,毒素能降解细胞壁,有利于菌丝的扩大生长。菌丝的扩大生长能分泌更多的毒素,因此两者相互配合杀死植物细胞。[结论]为灰霉菌毒素的分离、提纯、鉴定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