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旨在探究不同熟化条件对3种玉米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影响.采用3×3双因素试验设计,温度和时间为自变量.温度为3个水平,分别为100℃、110℃、120℃;设时间为3个水平,分别为30 min、45 min、60 min;通过不同熟化条件分别对云南玉米、东北玉米、家佳荣2号玉米进行熟化,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法测定3...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干燥方式和熟化条件对玉米淀粉直支比(AM/AP)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干燥方式和熟化条件为自变量.干燥方式为2个水平,熟化条件为10个水平;通过不同熟化条件分别对不同干燥方式的云南玉米进行熟化,用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玉米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后得到直支比.结果显示:在同一熟化条件不同干燥方式,烘干基础玉米直支比普遍高于风干基础玉米的直支比且熟化对风干基础玉米的直支比影响较大,但影响不显著(P>0.05).在同一干燥方式不同熟化水平,其他熟化水平的淀粉直支比均高于未熟化的玉米且烘干基础中100℃、60 min,110℃、60 min和风干基础中120℃、60 min的淀粉直支比达到最高为0.34,但影响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可知,不同熟化条件和干燥方式对云南玉米淀粉直支比有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饲料淀粉糊化的适宜加工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试验研究了实验及生产条件下影响淀粉糊化的重要工艺参数。试验1,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玉米中淀粉糊化度与温度、时间、水分的关系。温度范围为60~120℃,时间为5~65min,水分为12.5%~50%。试验2,按调质条件进行随机试验,选择现行工业生产中蒸汽制粒工艺,固定蒸汽压力(0.5MPa)、调质时间(10s),研究调质条件对产品淀粉糊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水分、时间具有不同程度地影响淀粉糊化的作用,水分、时间极显著促进淀粉糊化。生产及实验条件下,水分均是明显决定产品糊化度的第一限制性工艺参数。实验条件下,水分大于31.25%,淀粉糊化度迅速增加。适宜淀粉糊化度的优化工艺参数为温度88.6~95.8℃,时间26.24~33.26min,水分.46.83%~48.1%。生产条件下,提高物料水分,将显著增加淀粉糊化度。  相似文献   

4.
饲料淀粉糊化的适宜加工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确定饲料加工中淀粉糊化的最适宜工艺参数 ,试验研究了实验及生产条件下影响淀粉糊化的主要因素。试验一 ,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 ,研究玉米中淀粉糊化度与加热温度和时间、物料水分的关系。温度范围为60~120℃ ,时间为5~65分钟 ,水分为12.5 %~50 %。试验二 ,按调质条件进行随机试验 ,选择现行工业生产中蒸汽制粒工艺 ,固定蒸汽压力 (0.5MPa)、调质时间 (10秒 ) ,研究调质条件对产品淀粉糊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水分、时间具有不同程度地影响淀粉糊化的作用 ,水分、时间极显著促进淀粉糊化。在生产及实验条件下 ,水分均是明显决定产品糊化度的第一限制性工艺参数。在实验条件下 ,水分大于31.25 % ,淀粉糊化度迅速增加。适宜淀粉糊化度的优化工艺参数为 :温度88.6℃~95.8℃、时间26.24~33.26分钟、水分46.83~48.10 %。在生产条件下 ,提高物料水发 ,将显著增加淀粉糊化度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类型和含水量玉米在储存期间理化性质和糊化特性的变化。选择半马齿型玉米(鲁单818)和马齿型玉米(金海5号),经过晾晒得到含水量分别为10%、13%、16%、19%的玉米,探究玉米在室内干燥环境中储存0、20、40、60 d后总淀粉、抗性淀粉、非抗性淀粉、总戊聚糖、水溶性戊聚糖和糊化特性的动态变化,以及相关的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植酸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2种类型玉米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植酸酶活力逐渐降低,且高含水量玉米的植酸酶活力高于低含水量玉米;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2种类型玉米抗性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非抗性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且高含水量马齿型玉米的抗性淀粉含量下降程度更大,非抗性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更高;2种类型高含水量玉米的总戊聚糖含量更高,低含水量玉米的水溶性戊聚糖上升程度更大;2种类型高含水量玉米的糊化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下降程度更大,糊化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上升程度更大,半马齿型玉米的糊化峰值时间更长,糊化温度更高。由此可见,高含水量(19%)储存方式能提高玉米植酸酶活力、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降低抗性淀粉含...  相似文献   

6.
为降低哺乳期母猪饲料的颗粒硬度,提高饲料中淀粉的糊化度,本试验采用熟化加工工艺,首先以水的添加量(25%~37%)、调质温度(100~120℃)和螺杆转速(150~350 r/min)为试验因素,以颗粒饲料的硬度和凝胶成型状况为试验指标,对饲料的加工工艺参数范围进行初步探索;再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各个因素对饲料中淀粉糊化度的影响,确定各因素的适宜范围;最后,采用正交试验分析3因素对淀粉糊化度的影响显著性及主次顺序,确定哺乳期母猪熟化软颗粒饲料部分加工工艺的最优参数。优化的工艺参数组合:水的添加量为31%、温度为120℃和螺杆转速为310 r/min,此时饲料的淀粉糊化度可达90.1%,颗粒硬度仅为486 g。  相似文献   

7.
熟化条件指饲料熟化过程中的高温、高湿、高压以及时间等,饲料熟化时能杀灭饲料原料中的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降解毒素,使抗营养因子失活,淀粉糊化,蛋白质变性,熟化饲料比普通饲料色、香、味更佳,而且能提高饲料10%~30%利用率。本文就熟化条件对饲用玉米淀粉的颗粒大小、形态结构、淀粉直/支比、结晶度以及糊化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阐明饲用玉米熟化温度89~96℃,水分26%,压力越高效果越好,旨在为饲用玉米熟化条件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谷物中抗性淀粉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性淀粉广泛存在于谷物中,对动物营养及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应用Megazyme公司提供的方法对高直链玉米淀粉、玉米、早籼稻糙米和糯米抗性淀粉含量进行了测定,其抗性淀粉含量分别为44.98%、3.89%、1.52%和0。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探究高乳清粉熟化软颗粒仔猪教槽料的制备工艺中的主要工艺参数对饲料成品效果的影响,并优化加工工艺参数。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熟化软颗粒教槽料加工过程中的水分添加量(12%~24%)、出口温度(115~135℃)、螺杆转速(180~380 r/min)对饲料硬度、凝胶成型效果的影响,确定适宜工艺参数范围。在此基础上,以水分的添加量(14%、16%、18%、20%、22%)、出口温度(116、120、124、128、132℃)和螺杆转速(220、250、280、310、340r/min)为试验因素,先采用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各因素适宜范围,再利用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工艺参数,并以饲料中的淀粉糊化度为评价指标进行验证试验。试验得出的工艺参数组合为:水分添加量为20%,出口温度为132℃,螺杆转速为320 r/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出的高乳清粉熟化软颗粒教槽料淀粉糊化度为85.92%。  相似文献   

10.
<正>1淀粉能量饲料主要以淀粉类作为能量主要供应物质,所以,淀粉含量的高低,也基本上决定了这种原料的能量含量的高低。但是,由于淀粉分子结构上的差异,以及含有非淀粉多糖的数量上的差别,也造成不同的能量饲料原料的利用率有所不同,如淀粉分子中支链淀粉更多的更容易糊化并不返生,如糯米等含支链淀粉几乎是95%以上,玉米支链淀粉只有75%,还有25%的直链淀粉,另外,小麦中虽然也含有直链淀粉25%,但其又含有更多的非淀粉多糖  相似文献   

11.
抗性淀粉(RS)是健康者小肠中不能被吸收的淀粉,具有预防肠道疾病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饲料等领域。研究以小米淀粉为原料,采用湿热处理方法制备小米抗性淀粉,考察小米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因素(水分含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小米淀粉乳的水分含量35%、反应温度130℃及处理时间12 h,制备的小米抗性淀粉含量高达6.59%。  相似文献   

12.
正据《中国农学通报》2016年第7期《不同贮藏温度下"宝岛蕉"果实淀粉降解与乙烯释放量关系初探》(作者苗红霞等)报道,为了弄清不同贮藏温度下香蕉果实淀粉降解与乙烯释放量的关系,以"宝岛蕉"果实为材料,针对25、20、16℃3个不同贮藏温度下果实中乙烯、总淀粉、直链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变化进行分析。采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研究膨化加工对玉米中阿拉伯木聚糖含量的影响,及膨化玉米淀粉糊化度与阿拉伯木聚糖的相关性.在膨化机正常配置条件下,改变调质温度和膨化温度,制备不同梯度糊化度的膨化玉米.研究结果表明,调质温度或膨化温度升高,淀粉糊化度增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降低.淀粉糊化度与阿拉伯木聚糖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研究小米、糯米、籼米和玉米4种不同谷物类饲料原料中淀粉(总淀粉、直链和支链淀粉、抗性和非抗性淀粉)含量及其在生长猪回肠末端和全消化道(粪)消化率.选择体重为(25±2.72)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阉公猪16头,实施"T"型瘘管手术,随机分为4个处理(小米、玉米、糯米和籼米),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分别直接饲喂小米、玉米、糯米和籼米单一日粮,试验期7 d.结果显示,在回肠末端和全消化道内,各日粮总淀粉的消化率分别是:小米组99.31%和99.88%,糯米组100%和100%,籼米组99.37%和100%,均显著高于玉米组98.26%和99.80%(P<0.05).由结果得知,以上4种谷物淀粉因其回肠末端消化率高而具有较高的葡萄糖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不同糖类物质对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猪料生产中,玉米的熟化至关重要。然而,配方中糖类物质对玉米的熟化特性有一定的作用,旨在研究不同的糖类物质对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得出几种糖类物质(乳清粉、葡萄糖和蔗糖)和玉米混合物的黏度曲线。结果表明:随着乳清粉质量浓度的增加,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没有显著的变化(P0.05),糊化温度显著升高(P0.05),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谷底黏度和最终黏度显著降低(P0.05),但均呈现不规律的下降。回生值显著降低(P0.05),从而减缓老化速度。当蔗糖质量浓度2 g/mL时,峰值黏度显著升高(P0.05),蔗糖对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影响不显著(P0.05),但是蔗糖的加入却提高了玉米淀粉的回生值。葡萄糖显著提高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和破损值(P0.05),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和谷底黏度先升高后降低,糊化温度也随之增加,但影响不显著(P0.05)。当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2 g/mL时,回生值最大。因此,仔猪料的生产中要适当的提高加工温度,合理控制蔗糖的使用,选择适宜的葡萄糖添加量。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研究了饲料加工的两个关键参数(调质温度和时间)对育肥猪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和维生素沉积的影响。日粮配方为含30%干酒糟及其可溶物的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整个试验中配方保持不变。本试验采用2×3双因子设计,调质温度分别为77℃和88℃,调质时间分别15秒、30秒和60秒。此外,本试验还设置一个对照组,对照组饲料不采用调质制粒工艺,而是采用粉料饲喂。因此,本试验共有7个处理组。采集调质后制粒前(热干粉)、制粒后冷却前(热制粒)、以及制粒冷却后(冷制粒)的样品,并分析这三种样品的总淀粉率、淀粉糊化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不同升温速率、α-淀粉酶添加量及膨化玉米比例下玉米粉糊化特性变化,并建立运用DSC技术研究淀粉糊化度。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对糊化起始温度影响不大,总平均起始温度在66.37℃左右,而峰值温度、结束温度、峰面积、峰高指数及热焓值随升温速率有显著增大;α-淀粉酶添加组与全玉米粉相比,糊化参数均显著增大。α-淀粉酶添加比例升高,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先升高后略有降低,α-淀粉酶添加量比1∶25时,峰面积、热焓值显著增大;膨化玉米比例下降,糊化温度参数波动不大,但峰面积、热焓值极显著的增大。建立热焓值与膨化玉米回归方程,相关性显著(R2=0.9825)。即DSC分析技术可作为研究玉米淀粉糊化度测定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玉米-豆粕型肉鸡全价颗粒饲料的适宜调质温度,将玉米-豆粕型肉鸡全价粉料分别在70、80和90℃三个温度进行调质后制成颗粒饲料,分别测定三种调质温度下的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颗粒耐久性和还原糖含量以评价调质温度对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和颗粒耐久性均随调质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还原糖的含量则随调质温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1),玉米-豆粕型肉鸡全价颗粒饲料的适宜调质温度为70~80℃。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颗粒饲料淀粉含量检测方法具有准确度低、破坏样本等弊端。因此,文章研究了基于智能图像颗粒饲料淀粉含量检测方法,采用近红外光谱检测玉米籽粒内直链淀粉含量,分析玉米籽粒淀粉含量检测的特征波长优选方法,在不同频波段区间中,通过相关系数法以及遗传算法优选近红外光谱建模变量,对玉米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进行构建,得到最优的淀粉含量波段为是波长(3 999~4 157+5 152~5 210 cm-1),最佳PLS隐变量数是2个,最佳预处理方法是BASELINE+MC方法,最佳LS-SVM模型的RMSEP是0.027。将玉米透明度感官评分当成因变量,将图像透明度特征值当成自变量,通过逐步融入-过滤法实施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过滤出干扰玉米透明度的4个关键特征值(R值、B值、V值以及M值),塑造玉米透明度预测模型。通过双波长法检测玉米内直链以及支链淀粉含量和二者间的比例,研究透明度特征值同淀粉含量的相关性,以玉米直链淀粉含量为因变量,透明度特征值(M,h)为自变量,实施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构建玉米淀粉含量检测模型,实现玉米淀粉含量的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淀粉糊化度的颗粒饲料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通过添加膨化玉米和改变调质温度来获得有较大差异淀粉糊化度的颗粒饲料。试验选用80头体重为30 kg左右的猪,分为4个处理组,饲粮为同一配方,Ⅰ组、Ⅳ组制粒调质温度分别为70℃和85℃;Ⅱ、Ⅲ组分别用20%、40%的膨化玉米替代普通玉米,制粒调质温度为70℃。试验结果表明,在1~4周小猪阶段,虽然4组的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Ⅱ组的料重比和Ⅰ组的日采食量明显好于其它3组,使得Ⅰ组、Ⅱ组日增重显著高于Ⅳ组(P0.05),高含量膨化玉米组和高调质温度组对小猪的生长性能没有表现出优越性,可能与饲料淀粉糊化度高造成颗粒较硬、较黏有关。在5~12周生长育肥猪阶段,虽然各组之间猪的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但Ⅲ组的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小,Ⅱ组的日采食量最高、日增重仅次于Ⅲ组,Ⅰ组日采食量、日增重和料重比表现最差,Ⅳ组好于Ⅰ组,说明提高饲料的淀粉糊化度能够提高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