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了大麻植株不同发育时期主要大麻素含量变化以及大麻素合成途径16个相关酶基因的表达丰度,分析了大麻素含量与各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麻素含量在幼苗期和快速生长期(简称快生期)接近零,生殖阶段(盛蕾期,盛花期和始果期)快速增加,以始果期苞片中含量最高。大麻素合成过程中4个合成途径内部存在基因协同表达特征,4个合成途径各自酶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规律相似。此外,发育过程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量与大麻素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CMK、MDS、HDS、HDR和GPP(lsu)等5个基因表达量和大麻素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9)。结果说明大麻素合成相关酶基因可能通过协同作用来调控大麻素合成与积累,MEP和GPP途径后端的酶基因在大麻素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Cannabinoid途径中OLS、PT和THCAS三个大麻中特有的酶基因主要在始果期苞片腺毛中对大麻素合成积累起着关键作用。这些结果为今后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良大麻素含量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陆地棉中赤霉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时空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赤霉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在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中的相对定量方法,对中棉所49材料植株体内的赤霉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幼苗期茎组织内除GA2ox1基因外,其余各基因表达量相对较高。开花期根中GA2ox1、GA3ox1、GID1B,茎中CPS1、GA20ox1、GA3ox1、GID1B和叶中GA3ox1基因表达量上调;吐絮期根中GA2ox1和GA3ox1基因表达量上调,其余基因下调,茎中KS、GID1B基因表达量下调,其余基因上调,其中以GA2ox1上调幅度最大,叶中GA2ox1基因表达量下调,其余基因上调。结果表明,开花期,茎中GA20ox1基因的高表达为植株茎的伸长及果枝发育提供必要的活性赤霉素水平,GA3ox1基因可能与开花成铃有关;吐絮期,随着根茎组织的木质化,根茎中GA2ox1基因表达量逐渐升高以降低活性GAs合成,而叶组织中GA3ox1和GA20ox1基因表达量上调,则为棉桃生长发育与脱水成熟提供必要的激素水平。棉花通过改变植株体内赤霉素合成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来调控植株的生长发育,且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各目的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为深入研究赤霉素对陆地棉的调控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加快利用赤霉素进行品种改良与种质创新。  相似文献   

3.
抗坏血酸(AsA)即维生素C,是维持人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化合物,为了探明不同基因型猕猴桃果实As A水平差异机制,本实验以‘红阳’和‘海沃德’猕猴桃果实为材料,测定其生长发育过程中As A和总抗坏血酸(T-AsA)含量,并分析了As A代谢过程相关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两个品种As A和T-AsA含量均呈现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在整个生长过程中,‘红阳’果实As A和T-AsA含量显著高于‘海沃德’果实。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果实As A的积累是合成、循环和降解途径协同作用的结果,并证实了L-半乳糖途径是猕猴桃果实As A合成的主要途径,L-半乳糖途径的大多数基因均参与调控As A的合成,其中AdPMI、AdPMM、AdGME2和AdGalLDH基因在‘红阳’果实中具有较高的转录水平,推测这4个基因是猕猴桃种间As A水平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此外,我们还发现循环途径的AdMDHAR2、AdDHAR和AdGR基因以及降解途径的AdAPX基因,同样在两品种间有差异表达,因此As A的循环再生也可能是引起‘红阳’果实高As A水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R2R3-MYB转录因子在观赏植物花青素着色中具有关键性的调控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红掌AaMYB1调控花青素合成的功能,本研究采用序列分析、表达特征分析以及在烟草中异源过表达等方法,对AaMYB1进行了功能分析。结果表明,AaMYB1与单子叶植物中调控花青素合成的R2R3-MYB同源性较高。在品种‘Tropical’中,AaMYB1主要在红掌佛焰苞中表达,各组织中的表达量与花青素苷积累密切相关,但在不同品种不同颜色佛焰苞中的表达与花青素苷积累无相关性。单独过表达AaMYB1的T1代烟草花冠檐部因大量积累花青素苷而使颜色变深,且烟草中花青素苷合成途径上的关键酶基因NtDFR和NtANS以及烟草内源调控花青素苷合成的R2R3-MYB基因NtAn2的表达量得到大幅度上调。以上结果进一步明确了AaMYB1具有调控花青素苷合成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大豆节间木质素积累规律,深入理解木质素积累与大豆植株抗倒伏间的关系,进而为调控大豆植株表型和抗倒伏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有限生长习性品种Charleston,按照20,35株/m2 的2种密度种植桶栽大豆,在2种不同密度下测定主茎的木质素含量,分析Charleston主茎第3节间的细胞伸长区(EZ)和次生细胞壁成熟区(MZ)木质素含量、在木质素合成过程中的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苯丙氨酸转氨酶(PAL)、肉桂酸脱氢酶(CAD)等关键酶活性以及对应基因的表达量。手工切片及分光光度计测定的结果表明,大豆主茎木质素含量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逐渐增加。低密度处理主茎中的木质素含量高于高密度。无论是高密度还是低密度处理,单一节间(茎3)木质素含量均为MZ>EZ;低密度处理茎中4CL、PAL、CAD的活性高于高密度处理。2个密度处理下茎中4CL、PAL、CAD活性变化规律较为一致,与基因表达结果相符合。大豆植株主茎中木质素含量受到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的多种酶调控。木质素合成的关键酶基因多以基因家族形式存在,同一基因家族中的酶基因在同一物种...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fad基因在胡麻蒴果发育过程中对不饱和脂肪酸的调控,对高、中、低三个不同亚麻酸(C18:3)含量的胡麻品种(’CDC Gold’,‘内亚7号’,’Linola’)进行了不同时期的品质测定,以及脂肪酸去饱和酶2a基因(fad2a)、脂肪酸去饱和酶2b基因(fad2b)、脂肪酸去饱和酶2c基因(fad2c)、脂肪酸去饱和酶3a基因(fad3a)、脂肪酸去饱和酶3b基因(fad3b)的qRT-PCR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蒴果成熟,可溶性糖含量呈降低趋势,粗脂肪与粗蛋白不断积累,且差异显著(p<0.05)。fad2a基因、fad3a基因以及fad3b基因在各个时期中的表达符合正态分布。以0 d的蒴果为对照,在胡麻种子形成过程中,‘内亚7号’的三个基因在5 d和15 d的表达量迅速增加,到30 d时急剧减少,15 d的fad2a基因表达量为5.23倍,fad3a基因表达量是fad2a基因表达量的14.52倍,fad3b基因的表达量是fad2a基因表达量的16.14倍,表明这三个基因参与不饱和脂肪酸积累过程。在低亚麻酸含量品种‘Linola’30 d中,fad3a基因是fad2a基因表达量的52.71倍,fad3b呈下调趋势;在高亚麻酸含量品种‘CDCGold’30d中,fad3a基因与fad2a基因的表达量均呈下调趋势,fad3b的表达量为3.92倍;在中等亚麻酸含量品种‘内亚7号’中,fad2a基因表达量降低了0.31倍,fad3a基因是fad3b基因表达量的1.87倍。fad2b基因、fad2c基因熔解曲线不稳定,峰值低,可以在后续试验中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7.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8):2588-2595
为了解NtMYB4a基因的表达是否与烟草多酚化合物的合成有关,本研究以NtMYB4a过表达和CRISPR/Cas9敲除植株及其野生型植株为试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NtMYB4a和多酚物质合成相关酶基因PAL、C4H、4CL、HCT的表达,使用HPLC方法测定烟叶中绿原酸、芦丁等8种多酚物质的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过表达NtMYB4a植株中,除花中的C4H外,茎、叶、花中PAL、C4H、4CL和HCT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野生型,烟株茎、叶、花中绿原酸含量也显著增加;敲除NtMYB4a使烟株花、茎和叶中PAL、C4H、4CL和HCT的表达均下调,其中茎中PAL、HCT的表达极显著下调,使叶和花中的绿原酸、芦丁、槲皮素、莨菪亭含量均显著降低,茎中芦丁含量则显著增加,而山奈酚、芥子酸、对香豆酸和咖啡酸含量无显著性变化;NtMYB4a的表达量与绿原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芦丁、莨菪亭、山奈酚、芥子酸、槲皮素、对香豆酸、咖啡酸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因此,NtMYB4基因对烟草绿原酸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及绿原酸合成具有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烟叶中绿原酸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旨在获得山羊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肝脏亚型CPT1A(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A,CPT1A)基因序列,分析其生物学特征,阐明其组织及细胞分化时序表达规律,同时揭示CPT1A基因在背最长肌、股二头肌、臂三头肌中与肌内脂肪含量(IMF)的关系。选取7只1周岁健康简州大耳羊为试验动物,屠宰后迅速采集心、肝、脾、肺、肾、背最长肌、股二头肌、臂三头肌、皮下脂肪和腹间脂肪组织样品,利用TRIzol法提取总RNA。采用RT-PCR法克隆山羊CPT1A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PT1A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CPT1A在山羊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时序表达。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CPT1A基因表达量与IMF含量相关性分析。通过克隆得到CPT1A基因序列(MH345735)为2 380 bp,包含CDS全长2 319 bp,5′UTR 38 bp和3′UTR 23 bp,编码773个氨基酸。组织表达结果显示,CPT1A在简州大耳羊肝脏和肾脏中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细胞时序表达定量结果显示,CPT1A在诱导分化0~5 d逐渐升高,在第5天表达量最高(P0.01),5~9 d逐渐下降。CPTA基因表达量与IMF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PT1A基因表达量与各肌肉组织肌内脂肪含量均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CPT1A可能在肌内脂肪沉积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CPT1A调控山羊脂质代谢的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莱宝迪苷A(rebaudioside,RA)是甜叶菊甜菊醇糖苷中的主要甜味成分,其含量受到生物合成中多个酶基因的影响。本研究以6个甜叶菊品种为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RA生物合成途径中UGT85C2、UGT91D2m和UGT76G1三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并与其RA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GT76G1基因相对表达量与RA含量有极显著相关关系(p=0.008),而UGT85C2和UGT91D2m基因表达量与RA含量无相关关系,说明UGT76G1基因的表达对RA合成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人为调控甜菊醇糖苷的生物合成,提高RA的含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水稻花色苷的生物合成受许多因素影响,而控制关键酶的结构基因是最主要的因素。针对2个红米材料和2个白米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的方法,对合成水稻花色苷的结构基因( OsPAL 、 OsCHS 、 OsCHI 、 OsF3H 、 OsF3′H 、 OsDFR 、 OsANS 、 OsF3′5′H 、 OsUFGT )在茎、叶及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相对表达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 OsPAL 、 OsCHS 在水稻的茎、叶和种子中表达, OsCHI 在白米恢复系蜀恢498和白米株系的组织中均有表达,是花色苷合成的组成型基因;其它基因在参试材料的茎、叶和种子中的表达量不同,具有组织特异性。2)在红米品种贵红1号和红米株系开花后7~28 d的花色苷含量逐渐增加,而白米恢复系蜀恢498和白米株系的花色苷含量逐渐下降;这些基因在红米品种贵红1号和红米株系的前中后期均有表达且表达量较高, OsCHS 在红米品种贵红1号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逐渐增加;这些基因在白米恢复系蜀恢498和白米株系开花后7~28 d的前中期表达量较低,后期急剧降低。表明这些基因的表达量与其花色苷的含量动态变化相同,对花色苷的积累有一定的作用。3) OsPAL 、 OsCHS 表达量与红米品种贵红1号花色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OsF3H 表达量与白米株系花色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OsPAL 表达量与红米株系花色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OsCHI 、 OsF3′5′H 、 OsUFGT 表达量与红米株系花色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这些基因在参试材料的茎、叶和种子开花后7~28 d前中后期的差异表达,可能是造成它们着色差异的主要原因。 OsPAL 、 OsCHS 是红米品种贵红1号籽粒花色苷合成的关键基因, OsF3H 在白米株系籽粒发育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OsPAL 、 OsCHI 、 OsF3′5′H 、 OsUFGT 在红米株系籽粒花色苷积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土壤生态因子与宁夏枸杞中甜菜碱含量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宁夏枸杞的主栽品种宁杞1号为材料,于2004年7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同心、中宁、惠农、园林场四个产地的宁夏枸杞中甜菜碱的含量并进行了比较。通过对宁夏枸杞果实中甜菜碱含量与产地土壤理化因子分析,研究不同产地土壤理化因子对枸杞有效成分甜菜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宁夏四个主要产地的宁夏枸杞中甜菜碱含量差异显著,其中中宁含量最高,惠农含量最低;四个产地宁夏枸杞中甜菜碱含量与肥力因子中的速效磷和速效钾有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无显著相关性;宁夏枸杞中甜菜碱含量与土壤盐分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土壤养分和盐分对枸杞多糖和总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同心、中宁、惠农、银川园林场4个产地的宁杞1号果实中枸杞多糖和总糖含量与土壤养分及盐分比较分析表明:不同产地枸杞果实中枸杞总糖含量差异极显著,惠农含量最高,银川园林场最低;多糖含量表现为4个地区间差异不显著;果实中枸杞总糖含量与速效氮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无显著相关性;多糖与Na+和Cl-相关性显著;总糖与Na+和Cl-相关不显著,而与Ca2+和SO42-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选择柴达木高寒地区的1300m2的宁夏枸杞种植地,连续观测3年的发育期、产量因素和产量结构,结合当地气象资料,探究宁夏枸杞在高寒地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柴达木高寒地区宁夏枸杞发育时间为181 d,平均产量为426.52g/m2,产量结构为老眼枝果>夏果>秋果。柴达木地区宁夏枸杞产量与气象因子的Pearson相关显示:局域环境中枸杞产量与各气象因子的关系均不显著(p>0.05),推测枸杞产量可能取决于灌溉。综合表明宁夏枸杞在柴达木高寒地区的适应性较好,但需要合理经营管理。本研究为宁夏枸杞在高寒地区的适应性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了系统地研究宁夏枸杞硒的吸收富集规律,促进富硒枸杞安全生产,通过采用宁夏枸杞的主栽品种‘宁杞1号’为材料,在枸杞叶面施用亚硒酸钠,经枸杞树的吸收转化而形成富硒枸杞,利用原子荧光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设定的7个施硒浓度,在0.1~200.0 mg/kg之间,枸杞含硒量均有显著提高,取枸杞果实进行富硒效果分析,含硒量在0.17~3.34 mg/kg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2)。喷施浓度、次数是通过叶面喷施亚硒酸钠,生产富硒枸杞的关键因素,制干工艺对枸杞含硒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灌水频率对枸杞品质、产量和耗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枸杞为试验材料,研究灌水频率对枸杞耗水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枸杞的水分生产函数。结果表明:枸杞对水分的消耗基本呈现为秋果采收期和秋果生长期小、营养生长期较大、高峰为盛果期和盛花期的特点;通过对枸杞产量和耗水量进行拟合,得出水分生产函数为y=-1.2162x2+1461.07x-436857 (R2=0.7673),当耗水量为达到600.68 mm,产量达到1965.47 kg/hm2,即当灌水次数达到5次时,不仅可获得最高产量,使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枸杞品质,实现了高产与高效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土壤盐胁迫下宁夏枸杞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宁夏枸杞(LyciumbarbarumL.)主要栽培品种宁杞一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土壤盐胁迫下宁夏枸杞渗透调节、光合作用、抗氧化保护系统和糖代谢等生理性状的变化,结果显示:Na鄄Cl胁迫下,宁夏枸杞渗透调节物质以无机离子为主,主要为Na 和Cl-,并随外界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K 则呈现下降的趋势,叶部积累的无机离子总量高于根部,枸杞根系质膜和液泡膜H -ATPase活性逐渐增强,且液泡膜H -ATPase活性高于质膜H -ATPase活性;在等渗的PEG6000处理下,有机溶质(甜菜碱,氨基酸,可溶性糖,有机酸)含量明显增加。盐胁迫下枸杞叶片光合作用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土壤盐浓度小于6g/kgNaCl胁迫范围时,光合作用PSⅡ的光化学活性保持较强的稳定性,Pn的下降主要受气孔限制,在盐分浓度大于6g/kgNaCl时,Pn的下降的原因是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外源甜菜碱对盐胁迫下枸杞叶片膜质过氧化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通过钌红标记定位电镜观察发现盐胁迫下枸杞叶片细胞壁表面糖蛋白层明显增厚,并且随NaCl浓度增加而增厚、致密,当浓度超过9g/kgNaCl时,其细胞璧糖蛋白层开始疏松并大量的脱落。  相似文献   

17.
多基因表达载体KCTB转化宁夏枸杞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多基因表达载体KCTB转化宁夏枸杞,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技术,利用叶盘转化法,将构建有GUS、BAR、KC1、CAF14个功能基因的表达载体KCTB转化宁夏枸杞,并获得了23株抗性植株;GUS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转基因植株的根、茎、叶中都有表达,PCR结果显示,分别检测到了BAR、KC1、CAF1基因,说明多基因表达载体KCTB已经完全整合到了宁夏枸杞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8.
Mature green cherry tomato fruit were harvested and treated with ultraviolet-C (UV-C) irradiation at a predetermined dose of 4.2 kJ m−2, and stored at 18 °C for 35 days. The effects of UV-C treatment on color change, pigment contents, and the expression of major genes involved in carotenoid metabolism, including Psy 1, Pds, Lcy-β, and Lcy-ɛ, encoding phytoene synthase, phytoene desaturase, lycopene β-cyclase and lycopene ɛ-cyclase, respectively, were examined. The UV-C treated fruit developed a pink red color in contrast to the normal orange red color of control fruit. Lycopene accumulation during ripening in UV-C treated fruit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but its final content was not affected. However, both accumulation and final content of β-carotene were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in UV-C treated fruit. The lower content of β-carotene, leading to a higher lycopene to β-carotene ratio, is probably responsible for the altered color phenotype in UV-C treated fruit. Psy 1, a major gene involved in lycopene synthesis was inhibited by UV-C irradiation.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expression of Lcy-β gene was also observed in UV-C treated fruit. Thus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lower transformation from lycopene to carotenes contributed to the relatively stable content of lycopene.  相似文献   

19.
20.
秋季不同色泽五叶地锦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秋季不同叶色五叶地锦叶片的生理差异,以秋季同一植株上红色、中间色、绿色三种颜色的五叶地锦叶片为试材,测定了叶片中色素物质含量、酶活性以及叶片可溶性内含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红色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低,PAL、POD酶活性较高,花青素苷/叶绿素的比值较大,从而使R/G的值增大,叶色显现红色;而在绿色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高,PAL、POD酶活性较小,花青紊苷/叶绿素的比值较低,R/G的值降低,叶片显现绿色.通过可溶性内含物测定可知,在红色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与花青素苷/叶绿素的比值达到显著相关水平,表明这些内含物的积累有利于花色素苷的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