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口及莱州湾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群体组成和洄游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耀泉  唐质灿 《水产学报》1990,14(2):149-152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是一年生的中型乌贼,俗名叫墨鱼,生长快,肉质鲜美,是受市场欢迎的海味食品。在我国沿海本种乌贼是资源丰厚,产量最高的一种经济头足类。它每年产量可选几万吨,其中以东海产量为最高,是东海群众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本种在黄河口及莱州湾一带海域也有繁殖群体洄游,是我国北方海区重要的水产资源。每年5、6月间,当水温上升到16℃时,无针乌贼的群体从黄海越冬场,游抵黄河口及渤海其他海湾,进行产卵繁殖。秋末11月水温下  相似文献   

2.
浙江近海曼氏无针乌贼卵巢周年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在中国东、黄渤海均有分布。近年来,其产量不断下降。因此开展乌贼生物学的研究,合理地利用、保护乌贼资源已引起人们的注重。关于乌贼繁殖生物学,仅对其繁殖习性作了些研究。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孵化近年来作过初步探讨。在乌贼性腺发育方面,对金乌贼Sepia eseulenta Hoyle作过研究。然而曼氏无针乌贼的性腺发育至今还未见报道。本文拟对曼氏无针乌贼卵巢周年变化作些观察,为乌贼的增养殖提供些基础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曼氏无针乌贼俗称乌贼、墨鱼等,在我国东、黄渤海均有分布,乌贼经济价值很高,近几年随着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乌贼人工养殖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浙南地区港湾众多,气候适宜,是发展养殖的良好场所。前年,我们进行了乌贼海水网箱养殖试验,并取得成功,现将试验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海区本试验地点位于浙江省苍南县霞关镇海区,该海区污染少,溶氧大于4毫克/升,pH值为7.6~8.2,  相似文献   

4.
韩德鑫  曹台国 《海洋渔业》1983,5(5):222-222
<正> 由浙江水产学院与普陀县渔业技术推广站合作,从4月下旬以来,在中街山等海区进行了曼氏无针乌贼(亦称东海无针乌贼,以下简称乌贼)半人工孵化试验。到6月底止,18,225,700只稚乌贼脱膜而出,洄游在浙江北部沿海。  相似文献   

5.
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孵化及其在资源增殖中作用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R.)分布在苏联远东海区、日本沿海、中国沿海及东南亚海区,其中以中国东海群体数量最大,是浙、闽、台东南诸省的主要海洋捕捞对象之一,最高年产7万多吨(1959)。每年春末夏初,海水温度回升到16℃时,无针乌贼的亲体即在沿海清水中的岛屿、岩礁旁交配产卵。卵长圆形,卵柄扁而分叉,并缠绕在附着物上,附着物为棒状、枝状,如竹枝、  相似文献   

6.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俗称墨鱼、目鱼、乌贼等,是一种中型乌贼。该品种分布广泛,俄罗斯远东海、日本濑户内海、朝鲜西南沿海和我国沿海等海区均有分布。曼氏无针乌贼肉质洁白如玉,营养价值高,可食部分约占总体的92%,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功效,在消费市场上备受追捧。  相似文献   

7.
曼氏无针乌贼的海水网箱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de Rochebrune)俗称乌贼、墨鱼、墨斗鱼、海猫等,隶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十腕目,乌贼科,无针乌贼属.在中国东、黄渤海均有分布.乌贼的经济价值很高,可食部分约占总重的92%,其肉洁白如玉,具有鲜、嫩、脆的特点,乌贼干制品及其生殖腺干制品均为海味佳品.  相似文献   

8.
东海台风与乌贼的丰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东海乌贼有几种,其中数量最高的是曼氏无针乌贼,每年5~6月在浙江沿岸大量集群,进行繁殖形成渔汛,产量较高,是我国四大经济“鱼类”之一。乌贼为一年生动物,其产量年间波动很大(如图),在渔区中对于乌贼产量  相似文献   

9.
福建海区头足类资源及捕捞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福建海区位于东海南部,南临南海.头足类资源虽然不如东海北部日本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和南海近海的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资源那样丰富,但根据历年的产量统计及调查资料表明,在福建海区现有的46种头足类中,日本无针乌贼和中国枪乌贼等产量均达到万吨以上.此外,诗博加枪乌贼、杜氏枪乌贼、莱氏拟乌贼、虎斑乌贼和拟目乌贼等都有一定的数量,可见,资源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0.
曼氏无针乌贼的药用价值及其人工养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maindrona de Rochebrune)俗称墨鱼,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头足纲(Cephalopoda)、二腮亚纲(Dibranchia)、十腕目(Decapoda)、乌贼超科(Sepiacea)、乌贼科(Sepiidae)、无针乌贼属(sepiella),是我国沿海广温广布品种,南北海域均有分布。曼氏无针乌贼喜摄食活饵,是典型的肉食性头足类,生活在温暖海洋中,洄游明显。它曾是浙江渔场四大渔业之一,20世纪80年  相似文献   

11.
长蛸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蛸(Octopus variabilis)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蛸科、蛸属,俗称马蛸、长腿蛸、大蛸、长脚章鱼 [1].长蛸为我国沿海蛸类中的主要经济种,捕获量较大,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其中黄、渤海产量较大.长蛸为沿岸底栖头足类,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小型蟹类、贝类为食.长蛸肉质幼嫩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补血益气,收敛生肌等功效[1].  相似文献   

12.
《海洋渔业》1984,6(4):184-185
<正> 张网类是我国海洋渔业中分布很广、数量最大、种类繁杂的传统定置渔具,产量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30%以上。按海区计,除南海区数量较少外,在东海区和黄、渤海区都占重要地位。其中东海区的福建省张网类渔具产量占海洋捕捞产量的37.7%(1980年);浙江省占33.8%(1982年);黄、渤海沿岸五省市约占40%(1980年);南海区接近4%(1982年)。  相似文献   

13.
方氏云鳚渔业生物学及其在辽宁沿海的渔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远溥 《水产科学》2005,24(9):27-28
方氏云为近岸季节集群性小型底层冷水性鱼类,黄、渤两海均有分布。黄海北部及渤海主要群体每年10~11月集中在北纬38°00′~39°00′近岸水域产卵,群体中Ⅳ个世代,雌雄性成熟均为Ⅱ龄。方氏云在辽宁沿岸每年有两次渔汛期:幼鱼渔汛期3~5月,渔获量3×106~4×106kg;成鱼渔汛期9~12月,渔获量约2×107kg。渔业产值近亿元。目前方氏云成鱼在辽宁的资源量约6×107kg,年捕捞量约3×107kg,现阶段资源量与捕捞量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4.
<正>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俗称墨鱼、目鱼,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十腕目、乌贼科、无针乌贼属。浙江省历史上最高年产量曾达6万多吨,占全省海洋捕捞总产量的9.3%。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过度捕捞致使资源受到严重损害,产量连续下降至最低水平,占全省海洋捕捞产量的比重从60年代的9.3%降至3.0%以下;80年代中后期,浙江沿海渔场曼氏无针乌贼产量急剧下降,已形不成渔汛,濒临灭绝。21世纪初,随  相似文献   

15.
<正>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为海生大型食用水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四个海区沿岸,日本、朝鲜和前苏联的远东沿海也有分布。近年来,海蜇在渤海区的某些年份显著增多。随着渤海区近海传统海洋生物资源的衰退和流通渠道的畅通,海蜇的身价倍增,并一改以往仅依靠定置网具兼捕的从属地位,而成为渤海沿岸渔民的一个专业捕捞对象和渔业经济的重要支柱。1992年渤海区海蜇丰收,仅黄骅市捕捞产量就高达9949t,渔船出海即满载而归,作业时间自8月5月一直延续到11月初,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而1993年却严重减产,黄骅市的捕捞产量仅为806t,只相当于1992年的8.1%,渔民们为之大惑不解。本文拟就海蜇的生物学特性对1993年大幅度减产的原因做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东海区头足类资源状况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80年代中期以前,曼氏无针乌贼和福建沿海的中国枪乌贼曾作为主要经济鱼种被捕捞,有一定产量。90年代以来,随着作业方式的改变和渔场的进一步拓展,其它经济头足类如太平洋褶柔鱼、剑尖枪乌贼、金乌贼等相继被开发、利用,使头足类的产量逐年上  相似文献   

17.
刺参人工育苗及增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隋锡林 《水产科学》2003,22(5):52-52
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Liao),俗称“沙口巽”,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仿刺参属。一般生活在2~40m深的海底,但水深超过20m的海区其栖息数量明显减少。刺参是我国有记载的21种食用海参中唯一分布于黄渤海区的温带种,也是世界海参类中品质最佳、经济价值最高的种类。它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沿岸,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日本、韩国、朝鲜等地沿海均有分布,但以我国的辽宁、山东、河北等省沿海的产量最大。刺参人工育苗及增养殖技术研究由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于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科技攻关…  相似文献   

18.
单环刺螠人工育苗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俗称海肠子,属螠虫动物门(Echiuroide),螠纲(Echiurida),无管螠目(Xenopneusta),刺螠科(Urechidae)。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和我国的黄渤海沿岸,是我国北方沿海泥沙岸潮间带下区及潮下带浅水区底栖生物的常见种。个体肥大,肉味鲜美,体壁富含蛋白质,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头足纲(Cephalopoda),乌贼目(Sepioidea),乌贼科(Sepiidae),俗称乌鱼、墨鱼、乌子等,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沿海,具有较高经济价值,近年来已经成为重要的增殖放流物种之一。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有着丰富的金乌贼人工繁育经验,连续多年超额完成金乌贼苗种放流任务,对维持日照近海海域的自然资源量发挥了重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引言梭鱼(Mugil So-iuy)属鲻科(Mugil idae)鱼类,渤海沿岸各海区均有分布,资源丰富,产量较多,一九六五年黄骅县梭鱼年捕捞量曾达1260吨。梭鱼肉细味美营养丰富,是我省沿海主要经济鱼之一。它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食性广,食物链短等特点,因此是海水养殖的主要对象。梭鱼在pH 7.6—9.3,比重在1.001—1.030之间的水域中均能正常生长。海淡水中的许多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是梭鱼良好的天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