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鲟鱼片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与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定冷藏条件下鲟鱼(Acipenser sinensis)片的感官分值、菌落总数的对数值(lg[菌落总数/(CFU/g)])、挥发性盐基氮的质量分数(w(TVB-N))、鲜度指标(K)等品质指标,研究其品质变化规律,建立动力学和径向基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lg[菌落总数/(CFU/g)]、w(TVB-N)、K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感官分值呈现下降趋势,各指标之间显著相关(P0.05)。动力学和径向基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用于鲟鱼片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预测,其预测值与试验值之间的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小于1%。组合模型充分利用了动力学模型的线性预测和径向基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预测的优势,预测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GRNN和Elman神经网络在水体溶解氧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池塘溶解氧浓度受较多因素影响的复杂性,选择基于广义回归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简称GRNN)、Elman神经网络和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算法构建关于溶解氧的预测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水产养殖池塘溶解氧的预测中,力求找到能够长期预测池塘溶解氧浓度的有效方法。研究结果表明,GRNN和Elman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比BPNN(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的拟合效果好,且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分别为7.48%、11.03%。同时,GRNN和Elman网络模型的算法稳定,计算复杂性低,因此2个模型适合对溶解氧浓度进行预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为水产养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谢元瑰  张红燕  陈玉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775-2777,2781
粮食产量的准确预测对保证粮食安全、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提出了一种基于K个最近邻训练样本拟合相对误差绝对值与时序的相关系数最小原则优化BP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REMCC-BPNN,并将该模型应用到我国粮食产量及湖南省粮食产量预测中。结果表明,REMCC-BPNN模型的预测精度优于BPNN、SVR、ARIMA、GM(1,N)等常用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训练速度快,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4.
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是动物性食品的新鲜度指标.传统的TVB-N检测技术工序繁杂,对鱼肉具有不可逆的破坏性.本研究拟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金鲳鱼肉质新鲜度的检测,采用一阶微分(1st Der)、二阶微分(2nd Der)、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标准正态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 transform,SNV)对金鲳鱼鱼肉的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比较预测结果,确定多元散射校正为最优预处理方法.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和主成分回归法(PCR)建立金鲳鱼鱼肉TVB-N的预测模型,最终确立了基于MSC和PLS的最佳模型,其中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为1.8454,决定系数(R2)为0.8841.由研究结果看出,基于近红外光谱建立的金鲳鱼肉质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为快速检测金鲳鱼的肉质新鲜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延长金鲳鱼货架期,以金鲳鱼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方式[样品置于PP托盘PE包装-1 ℃贮藏为对照组、样品置于PP托盘气调包装(55%O2+30%CO2+15%N2)-1 ℃贮藏为处理组A、样品置于PP托盘并复合保鲜抑菌衬垫处理PE包装-1 ℃贮藏为处理组B、复合抑菌保鲜衬垫协同气调包装(55%O2+30%CO2+15%N2)-1 ℃贮藏为协同组]对金鲳鱼进行低温贮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A、处理组B、协同组均可有效抑制金鲳鱼pH值、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TBARS)及K值上升,同时,可显著延缓其盐溶性蛋白溶出比及总巯基含量下降(P<0.05);贮藏中后期(6~8 d),协同组效果显著优于处理组A、处理组B(P<0.05);贮藏末期(第8天),协同组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K值分别为11.76 mg/100g、3.74 lg CFU/g、14.81%,就上述3个指标而言,协同组较对照组可延长金鲳鱼货架期约4 d;相关性分析可知,pH值、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TBARS、K值呈高度正相关性,上述指标均与盐溶性蛋白溶出比及总巯基含量呈高度负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金鲳鱼低温储运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采用误差反传前向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建立了21种2-(4-取代-苯基)-3-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其抗菌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ANN模型),以21种3-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量子化学参数和拓扑指数作为输入、抗菌活性作为输出,所构建网络模型的交叉检验相关系数为0.991 6、标准偏差为0.080 1、残差绝对值≤0.221,应用于外部预测集,预测集相关系数为0.973 1;而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regression,MLR)法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841 8、标准偏差为0.303 9、残差绝对值≤0.636。结果表明,ANN模型获得了比MLR模型更好的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挖掘猪舍历史环境参数数据时序信息角度出发,提出基于时间序列模型和多元模型序列的猪舍温度预测模型。方法 采取缺失部分环境因子统计预测,评估猪舍环境中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等环境因子对温度预测的影响程度。针对猪舍温度时间序列进行数据预处理,滤除错误值和缺失值,采用时间序列模型构建基于门控循环单元网络(Gated recurrent unit,GRU)的猪舍温度预测模型,采用多元模型建立基于梯度提升决策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缺失值重要程度的猪舍温度预测模型。将该预测模型用于预测广东省某集约化猪场母猪分娩舍温度,并与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RNN)模型、反向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NN)模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 对比温度预测值与实测值发现,基于GRU模型对应的猪舍温度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25和0.19 ℃,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0.65%;基于XGBoost多元模型的猪舍温度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21和0.71 ℃,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2.50%。在时间序列的温度预测模型中,GRU模型表现出更优的预测效果;在多元模型的温度预测中,XGBoost模型的预测效果更优。结论 本研究使用的GRU模型在时间维度上对母猪分娩舍温度的变化起到了预警作用,确定了各种环境参数对温度的影响程度,为养殖环境的精细调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苹果贮藏品质预测复杂、精度低的问题,设计了基于环境气体信息的BP神经网络苹果贮藏品质预测。首先分析了贮藏环境中温度、气体体积比与苹果理化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再通过对苹果的贮藏温度、气体(氧气、二氧化碳)体积比和理化特性指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水分含量)进行检测,将16组温度和气体体积比数据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理化特性指标分别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出,对建立的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训练后用5组非训练样本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苹果贮藏品质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在5%以下,可以满足苹果贮藏品质预测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
借助电子鼻检测存储60、120、180、240、300、360 d的黄山毛峰茶香气信息,根据电子鼻各传感器响应曲线变化特点,选取出1组能够表征不同香气信息的基本特征变量,分别采用主成分回归(PC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和BP神经网络(BPNN)方法,建立茶叶存储时间的预测模型。测试样本集对3种预测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PCR、PLS、BPNN模型的预测标准误差分别为10.05、6.04、3.21d;最大预测相对误差分别为11.03%、7.02%、5.89%;平均预测相对误差分别为6.73%、4.74%、3.62%;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62、0.896、0.987。3种模型都能较好地对茶叶存储时间进行预测,相比较而言,BPNN模型性能最优,PLS模型性能优于PCR模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鱼粉TVB-N值电子鼻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辉  牛智有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3):2749-2752
挥发性盐基氮(TVB-N)是衡量鱼粉新鲜度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探索鱼粉TVB-N快速检测方法对鱼粉品质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研制的电子鼻对不同新鲜度的鱼粉样本进行电子鼻数据采集,建立了电子鼻数据和TVB-N值之间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VR),利用预测集进行验证,并与多元线性回归(ML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预测精度优于MLR模型,其决定系数R2、预测标准差SEP、最大相对误差RE-max、平均相对误差RE-mean分别为0.910、4.32、8.92%、1.87%。支持向量回归和电子鼻技术检测鱼粉TVB-N含量是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陆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建立产销通路 ,并提及物流在流通环节的重要性。最后就大陆各地的招商引资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2.
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杆菌渗入烟草表皮瞬间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观察实验为例,对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创新型实验的选题设计、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了探讨。该实验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是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厌氧水解效率,采用双层平板法筛选出一株耐低温兼性厌氧蛋白酶产生菌192.经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茵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生长8~12h达对数期,初始pH 7.5时酶活力最高.蛋白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5℃、pH 7.0,酶活力最高达39.3 U/mL.该酶在50℃以下,pH 6.0~9.0性能稳定.在60℃以上热稳定性很差,70℃保存lh酶活力全部丧失.  相似文献   

14.
秸秆切碎灭茬机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双轴击切式破碎秸秆和根茬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单轴压切原理和非等长刀切碎模型,并对秸杆切碎灭茬机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该机田间试验表明切碎率达91.4%,根茬破碎率达86.5%。该机的应用必将促进一年两熟平作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创新设计能力等方面,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两门课程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独立设课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副猪嗜血杆菌分离鉴定与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养猪场送检的猪肺病料中分离到3株疑似副猪嗜血杆菌(HPS)可疑菌株。经形态镜检、染色特性、生化和部分生物学特性试验,初步鉴定为HPS。在细菌学鉴定基础上,设计合成3对引物,分别以3株分离菌株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均扩增出822 bp8、24 bp和1.9 kb的预期特异性条带。以HPS GD株作为参考阳性菌株,以P1、P2为引物,设计优化PCR反应程序,建立HPS 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病料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HPS PCR检测方法特异与敏感性高、适用性强,可应用于HPS感染的诊断和检测。  相似文献   

17.
万寿菊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寿菊又名金盏花、臭芙蓉 ,千寿菊、蜂窝菊 ,属菊科万寿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人工栽培万寿菊主要是取其花朵作为提取黄色素的原料。在正常条件下 ,种植万寿菊可实现公顷产鲜花 2 2 .5t以上、产值可达 135 0 0元左右、利润可达6 0 0 0元左右 ,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8.
苦荞的成分功能研究与开发应用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苦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它既能食用 ,又能防病、治病 ,为许多其它主要食物所不及。我国有丰富的苦荞资源 ,对苦荞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 ,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本文就苦荞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开发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灌水和过量施钾对烤烟养分含量及烟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灌水和过量施钾对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养分含量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烤烟N:K2O用量比达到1:3的基础上随钾用量增加,烟株体内营养元素含量、烟叶产量和化学成分均没显著差异,灌水可以显著提高烟叶产量和上等烟比例,但灌水与钾用量互作对烤后烟叶养分含量和化学成分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铅、镉单一和复合污染及其与常量元素钙、微量元素锌的交互作用对韭菜植株生长发育和Pb、Cd在其根、叶中迁移富集规律的影响。韭菜中Pb、Cd的含量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得。结果表明,韭菜对Pb或Cd的吸收量与土壤单一Pb或Cd污染程度正相关;Pb/Cd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低浓度复合时相互促进吸收,高浓度复合时优先吸收Cd而抑制韭菜对Pb的吸收;锌在高浓度Pb/Cd污染时表现出优良的拮抗作用,可有效降低Pb、Cd的生物有效性并促进韭菜生长。韭菜根是富集Pb、Cd的主要部位,但受代谢方式、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根、叶中的分布存在差异;根与叶中Cd的浓度比为1.5左右,Pb浓度比主要为2.5~4.5之间,显示Cd更易迁移至韭菜叶组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