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68月,在贺兰山的哈拉乌沟、甘沟、樊家营子等沟段收集了野化牦牛夏季的新鲜粪便,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了野化牦牛的夏季食性。结果表明:夏季野化牦牛共取食13科21种(属)植物,珠芽蓼、内蒙葶苈、高山柳、针茅、梭草、禾叶凤毛菊为野化牦牛夏季取食主要食物,其中猪芽蓼(14.69%)是牦牛最喜食植物。在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取食的各科植物中,禾本科(22.48%)、廖科(14.69%)、莎草科(13.14%)为主要取食植物。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取食非禾本科草本植物最高,比例达到59.20%;其次为禾本科草本,比例为22.74;灌木排名第3,比例为16.77%。夏季牦牛Shannon-Wiener指数为-3.79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1.246,食物生态位宽度为13.581。同时将贺兰山野化牦牛夏季食性与冬春季节食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伯利亚狍的冬季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1月~2012年1月,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研究了西伯利亚狍的冬季食性,结果表明:西伯利亚狍冬季采食的植物类别共有17科25种,主要食物为粗茎鳞毛蕨、白桦、毛榛子、山杨和刺五加,可辨认的每种植物相对密度(RD)分别为36.01%、12.10%、7.24%、6.22%、6.07%,共占食物组成比例的65.29%。取食植物类别中,乔木植物所占比例最高,为47.76%,灌木次之,为14.94%,草本最少,为37.30%。计算出的Shannon-Wiener指数H'值为-3.25;均匀度指数J'值为-1.01;生态位宽度B值为7.12。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伯利亚狍冬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2011年11~12月从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西伯利亚狍(Capreolus pygargus)活动区域中采集的16个粪便复合样本进行镜检,并采用频率转换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取食种类为10科16种(属),取食植物类别中,乔木植物所占比例最高,为68.97%,灌木为21.02%,草本为10.04%。RD(相对密度)1%的植物共有5种,其中,白桦(40.87%)、毛榛子(20.46%)、蒙古栎(18.27%)、江柳(11.47%)、黄豆秸秆(6.00%)占狍冬季植物总量的97.07%,为狍冬季的主要食物。取食食物各科中,桦木科所占比例最大,为58.60%,其次为壳斗科和杨柳科,分别为19.00%和12.39%。并计算得出食物多样性指数H'为-2.16,均匀性指数J'为-0.79,食物生态位宽度B值为5.13。  相似文献   

4.
在印度西高止山脉(Western Ghats),通过粪便取样和直接观察两种方法,对全球濒危物种灰头林鸽(Columba elphinstonii)的觅食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灰头林鸽取食39种植物的果实、11种植物的种子、4种植物的花和叶芽,以及少量地面无脊椎动物.不同季节的直接观察结果显示,有9种植物的被取食频率较高(占观察总次数的47%),其中取食樟科植物果实的频次最高.灰头林鸽主要在树冠中上部(高于6米)外围的树枝上取食,全年中拾取行为占取食方法的76%.取食果实的频率与果实丰富度显著相关,而后者由降雨量决定.本研究表明,林鸽在不同森林资源条件下需要一个多样化的食物谱.保护这一物种需要保留其全年所需资源的所有栖息地类型.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和掌握白头鹤秋季在其迁徙过程中的食性,2011~2012年,连续两个秋季以粪便分析法,对在黑龙江省林甸迁徙停歇中的白头鹤进行了食性分析。共收集600余个粪便样本,分别采自于夜栖地、采食地和活动地。随机抽取各50份采自于三地的样品进行镜检分析。结果表明:白头鹤在秋季停歇地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其中玉米占主要部分(出现频率97.3%;相对密度47.9%);动物性食物次之,其中直翅目昆虫占主要部分(出现频率58.7%;相对密度28.8%)。该结果与实际观察到的秋季迁徙停歇的白头鹤的取食活动主要集中在采食地——玉米地相印证。秋季迁徙停歇中的白头鹤有赖于玉米种植,建议建立季节性保护地,设立人工投食点,为白头鹤提供充足的食物,以利于其恢复体力,继续南迁。  相似文献   

6.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喜马拉雅旱獭夏季食物组成及营养生态位,为喜马拉雅旱獭科学管理提供基础资料。2012年7~8月,对采集的喜马拉雅旱獭60份粪样组合为10个复合样本进行粪便显微组织分析,同时将研究区域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鉴别,之后通过显微镜对比分析确定食物组成及比例,并计算生态位宽度。喜马拉雅旱獭夏季采食11科18属20种植物,按科统计,禾本科(24.55%)、莎草科(17.82%)、豆科(16.31%)和菊科(10.57%)是喜马拉雅旱獭的主要食物。参考装片集合的46种植物的大约一半(43.48%)出现在粪样中。喜马拉雅旱獭夏季的食物以禾草和杂类草为主。  相似文献   

7.
2012年1月至3月,本研究采用粪便分析法对黔金丝猴冬季的食物利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黔金丝猴采食植物部位有嫩枝、树芽、叶片、花、树皮以及果实和种子,食物种类较多。其中,地表灌木层木姜子属(Litse asp.)的嫩枝是黔金丝猴取食较多的采食对象。本次研究也首次发现黔金丝猴食用地面上的四照花果实。我们推测黔金丝猴利用落地果实的现象可能是该物种对温带森林中高质量食物果实和种子利用最大化的一种适应。建议在温带灵长类生态行为研究中,加强对落地果实、矮小灌木和草本植物等猴群食源植物的监测,以期精确地探讨物种的食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阐明草地补播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食性的影响,能为其防控和草地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利用胃容物显微分析法,研究高原鼢鼠在甘南高寒草甸补播草地和退化草地的食性与生态位差异.结果发现,草地补播显著改变了高原鼢鼠的食物资源,退化草地下优势植物主要是菊科(Asteraceae,45.30%)、唇形科(Lamiaceae,26.40%)和蔷薇科(Rosaceae,18.72%),而补播后则变为禾本科(Poaceae,37.00%)、蔷薇科(25.68%)和莎草科(Cyperaceae,16.54%).退化草地中高原鼢鼠采食15科27属27种植物,食物比例中蔷薇科(45.72%)、禾本科(19.68%)和廖科(Polygonaceae,17.11%)最高.而在补播草地高原鼢鼠采食15科25属28种植物,主要采食蔷薇科(40.71%)、禾本科(25.32%)、廖科(11.70%)和莎草科(11.45%).草地补播影响了高原鼢鼠采食植物的比例,且食性的生态位宽度、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有所提高.综上所述,补播可以通过减少杂类草的比例来减少高原鼢鼠的食物来源,喜食植物的减少可能会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时间从而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代价.通过补播影响高原鼢鼠食性是其生态防控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粪便纤维组织法探讨异地(铁卜加草原站)驯养藏羚的食性。结果表明,在基地生长的50种植物中,伊凡苔草、火绒草、川青早熟禾、洽草等是藏羚最喜爱食用植物,所占比例依次为18%、13%、11%和8%,其中伊凡苔草的茎、火绒草的叶、菥冥的果和迷果芹的花是其喜食部位。在基地驯养藏羚的食物组成中,各科所占比例依次为:禾本科(43%)莎草科(25%)菊科(14%)十字花科(7%)豆科(3%)。与可可西里地区类似,铁卜加地区藏羚以单子叶植物为主要食物。  相似文献   

10.
刘丙万  钱执强  刘松涛  乌力吉  黎明 《野生动物》2009,30(5):234-237,239
2007年11月、12月、2008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5月中旬至6月上旬、7月上旬至8月上旬、9月,在达赉湖地区收集了蒙原羚与同域分布家羊的粪便,利用粪样显微镜镜检分析方法研究了蒙原羚与同域分布家羊的食物重叠.在蒙原羚的粪便中共发现14科33属48种植物,与其同域分布家羊的粪便中共发现12科26属35种植物.禾本科植物构成了蒙原羚和家羊食物组成的主要部分,春季其占可识别植物碎片的比例最多,达(88.8±19.3)%,冬初最少,占(45.7 ±10.9)%.蒙原羚与同域分布家羊食物生态位重高度重叠,秋季最高达0.913,冬末最低为0.878,这表明蒙原羚与同域分布家羊存在激烈的食物竞争.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三种自由放牧家畜的食性及营养生态位,采集新疆地区新疆牦牛、焉耆马和巴音布鲁克羊的粪样各100份,同时将研究区域采集的主要常见植物标本进行鉴别,通过粪便显微组织分析三种家畜的食物组成及比例,并计算生态位宽度及重叠度.巴音布鲁克羊采食6科11属11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58.89%)、豆科(15.84%)和莎草科(12.46%).新疆牦牛采食7科13属13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53.47%)、莎草科(17.25%)和豆科(11.51%).焉耆马采食6科10属10种植物,主要为禾本科(54.23%)、莎草科(19.37%)和豆科(11.74%).在食物多样性及生态住宽度方面,新疆牦牛的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与食物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焉耆马最低,而皮洛均匀度指数(Pielou evenness index)三者较相似.三种家畜间食性的主要差别在于采食种类和数量,与生境及采食行为关系密切.新疆天山同域分布的3种家畜之间食物重叠度较高,对食物资源表现出明显的竞争.  相似文献   

12.
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放牧绵羊冬季采食植物的种类组成,对不同牧草的喜食程度,并探讨了当地牧草资源的质量状况及改良草场,合理放牧等问题,研究表明,放牧绵羊冬季食物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占73.3%,豆科植物次之,占11.6%菊科植物占第3位,为7.4%,其它科植物所占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13.
食草动物食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国内外常用的食草动物食性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胃分析法、室内饲喂法、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直接观察法和利用法。粪便显微分析法分析结果较为精确,并且易于取样,相比较更适用于我国食草动物的食性研究。胃分析法要求研究者必须杀死动物,利用法精确性较差,而观察法多受研究条件的限制, 因此这3种方法多用于食物组成的定性描述,或是作为其它研究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麋鹿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轶  王文 《野生动物》2011,32(2):65-68
2010年1~12月,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用粪便显微组织技术分析麋鹿食性。将收集的240组粪样8个复合样本和11科19种(属)植物标本进行镜检分析,结果如下:春季,麋鹿主要采食紫花苜蓿(4.03%)、狗尾草(11.87%)、野苋菜(9.51%)、黑麦草(8.13%);夏季,紫花苜蓿(27.61%)、狗尾草(15.45%)、禾本类其他植物(11.82%)、野苋菜(8.07%);秋季,紫花苜蓿(22.57%)、蒿(12.55%)、狗尾草(11.26%)、黑麦草(11.17%);冬季,紫花苜蓿(17.16%)、狗尾草(14.48%)、蒿(13.63%)、野苋菜(13.19%)。  相似文献   

15.
花尾榛鸡(Tetratses bonasia)俗称飞龙,系鸡形目松鸡科榛鸡属野生珍禽。因其肉鲜味美、营养丰富,素推餐中上品。近年来国内已开始榛鸡的人工驯养繁殖试验研究,但对其易感枝原体病的情况尚未见报导。现将我们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明海  李熠 《野生动物》2008,29(3):138-146
有蹄类动物营养生态学是一门正在兴起的新学科,是现代生态学领域研究动物食物数量和质量、营养适应以及营养对种群特征作用规律的分支学科.动物种群和其环境中食物资源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构成了这一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本文从食性分析、营养状况评价、食物营养质量评价、消化与能量代谢、取食行为、营养容纳量和营养生态位等主要方面对这一学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阐明草地补播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食性的影响,能为其防控和草地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利用胃容物显微分析法,研究高原鼢鼠在甘南高寒草甸补播草地和退化草地的食性与生态位差异.结果发现,草地补播显著改变了高原鼢鼠的食物资源,退化草地下优势植物主要是菊科(Asteraceae,45.30%)、唇形科(...  相似文献   

18.
人为活动会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组成、过程和功能产生极大影响。明确人为活动干扰对甘南高寒草甸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食性的影响,可为其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利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分析比较了自然生境和两种人为活动干扰生境下喜马拉雅旱獭夏季的食物组成、比例、多样性及其营养生态位的变化。结果表明,喜马拉雅旱獭主要采食杂类草和禾本科植物,不同生境下其采食的植物种类变化不大,采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的比例最大(自然生境、干扰生境1和干扰生境2的相对密度分别为46.67%,24.59%和19.00%)。相较自然生境,干扰生境下喜马拉雅旱獭对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采食相对比例显著降低,而对杂类草的采食相对比例显著增加。人为活动干扰后,喜马拉雅旱獭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增高,食物生态位宽度增加,拓宽自身食物生态位宽度是喜马拉雅旱獭应对人为活动干扰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捕食者气味是具有高度进化性的自然应激源,可提供与捕食者有关的大量信息,并会引起被捕食者广泛的反捕食行为.为分析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对捕食者黄鼬(Mustela sibirica)粪便气味的行为响应及反捕食权衡策略,通过非损伤活捕高原鼢鼠,在行为测试装置中,将其暴露于1 g黄鼬粪便30 min,以蒸馏水为对照,检测其对黄鼬粪便气味的行为响应特征.结果发现,黄鼬粪便的存在显著降低了雄性高原鼢鼠取食时间和食物摄入量以及雌性的食物摄入量(P<0.05),雌性高原鼢鼠的取食时间减少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黄鼬粪便存在时,雄性和雌性高原鼢鼠的静止、直立、移动以及躲避行为均显著增加(P<0.05),但隐藏和探头行为的累积时间和频次无显著变化(P>0.05).黄鼬粪便气味显著影响了高原鼢鼠的食物摄入量,并引起反捕食行为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放牧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一偏食性的涵义(属性)与维度等进行了相对全面地释义;并对比分析了与之密切相关的适口性概念。偏食性是指动物基于自身特性以及动物体状态(包括遗传特征、发育阶段、生理与营养状态等),在不受食物供给量限制的条件下,对所在生境中食物(或植物种类)表现出的采食程度差异,它具有动物依赖性、动态性及相对性。偏食性的测度能够一定程度地反映动物的食性选择趋向,或者体现动物对生境中不同食物的潜在采食或消耗量;对偏食性的分析还有助于解释动物的食性选择策略,有益于揭示动物的采食行为规律。偏食性的维度包括持续偏食性与即时偏食性,以及绝对偏食性与相对偏食性。持续偏食性是动物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对某种食物表现出较长时间的稳定的采食强度,即时偏食性是动物在某一时间对食物的采食强度,即动物偏食性的瞬时度量;绝对偏食性是动物在面对某种单一食物、于自由采食状态下所度量的对该食物的采食强度,绝对偏食性可以被认为是动物最基本的偏食性维度,而相对偏食性是指同时提供2种或多种食物背景下,所度量的动物对某种食物的自由选择采食强度。深刻认识、理解动物的偏食性概念及涵义,并将之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的草地放牧管理之中,对于发展动物采食理论,动、植物协同适应及进化理论,有效实施草地家畜管理都具有突出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