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鲢细菌性败血症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细菌性败血症的鲢肝脏中分离到一菌株,编号青1-2-3。通过代感染试验,发病症状与自然病鱼基本一致,对致病菌株进行细菌学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青1-2-3的生化表型不同于银鲫病原,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不同菌株。  相似文献   

2.
鳖穿孔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病鳖中分离到CD-1,CD-2,CD-3,CD-4细菌菌株4个,经人工感染试验均对鳖有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鳖相似的症状。对4个分离菌株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用多种药物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4个菌株对丁胺卡那,妥布霉素,氟哌酸,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则不敏感。  相似文献   

3.
将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J-1菌株第5代菌种通过鲫鱼体内复壮后,制备基础种子。将基础种子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连续伟至10代,分别测第1代和第10代的培养特性、免疫原性以及其毒力;同时,对Ah菌种的保存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嗜水气单胞菌菌种在1~10代之间,其培养特性、免疫原性以及毒力完全相同,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基础种子的使用限定代次至少可达10代。Ah菌种以15%甘油肉汤、-20℃保存为佳,保存期可达两年。  相似文献   

4.
王海潮  张兴桃  廖红艳  陈红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523-20524,20651
[目的]确定锯缘青蟹黄水病致病菌的病原。[方法]对从患黄水病的锯缘青蟹体内分离出的28株致病菌株进行培养、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和人工感染等试验。[结果]分离出的菌株均为弧菌科细菌,其中嗜水气单胞菌12株、辛辛那提弧菌8株、副溶血弧菌5株、温和气单胞菌3株。[结论]4种菌株均为青蟹黄水病的病原菌,其中嗜水气单胞菌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5.
中华鳖穿孔病的免疫预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中华鳖毒力最强的嗜水气单胞菌C-3菌株和产碱假单胞菌C-2菌株,制成福尔马林灭活二联菌苗及Span白油佐剂菌苗,对中华鳖进行了注射免疫试验。通过检测血清中的凝集抗体产价,血液和脾脏中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测定强毒攻击的免疫保护率,证实了2种免疫原对中华鳖均具有较强的的免疫原性,免疫保护率达905以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鳊鱼嗜水气单胞菌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从鳊鱼中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并进行16S rDNA特异性分子鉴定。分析嗜水气单胞菌的生化特征,并构建嗜水气单胞菌ERIC-PCR指纹图谱。[结果]分离株的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嗜水气单胞菌的标准菌株序列相似度达98%~99%。分离菌的生化特征结果均呈阳性。同一菌株的ERIC-PCR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嗜水气单胞菌的分型溯源。[结论]该研究为预防和控制鳊鱼出血病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华鳖穿孔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具有典型穿孔病症状的中华鳖体分离到C-1,C-2,C-3,C-4,C-55株细胞,经人工感染试验均对健康产生了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由此证实这5菌株中华鳖穿孔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和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alcaligenes)。同时进行了病原菌的药敏试验,提出了较  相似文献   

8.
气溶素和溶血素是β-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的重要毒力因子。为建立检测食用鱼类产品中β-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基因(aer A)和溶血素基因(ahh1)的技术,本文采用多重PCR技术检测28个来源于食用鱼类产品的β-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样本(包括鲤鱼片、水、鲫鱼片、鳟鱼片、鲢鱼片、鲑鱼片和带鱼片),并用标准菌株嗜水气单胞菌ATCC7965和分离于死蟒蛇的带有β-溶血性毒素基因的嗜水气单胞菌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所有菌株样本(100%)被证实携带嗜水气单胞菌16S rRNA基因(356个碱基对),所有嗜水气单胞菌样本(100%)被证实携带ahh1毒性基因(130个碱基对),26个嗜水气单胞菌样本(93%)被证实携带aerA基因(309个碱基对)。本研究证实β-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广泛存在于供人类食用的鱼类产品中,对消费者产生了一定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9.
一株新型嗜水气单胞菌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草鱼养殖池塘的水样及底泥样品中筛选对嗜水气单胞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初步研究其抑菌效果,为水产养殖过程中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防治提供菌株资源.以嗜水气单胞菌为指示菌,采用点喷法进行拮抗性菌株初筛,采用牛津杯法进行复筛;通过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试验、16SrD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对筛选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得到1株对嗜水气单胞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WM-1,抑菌圈直径达21.8mm,经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该菌筛选得到的拮抗菌WM-1,对嗜水气单胞菌抑制效果显著,为进一步研究其抑菌机理提供了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目的是建立检测食用鱼类产品中β-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基因(aerA)和溶血素基因(ahh1)的技术。气溶素和溶血素是β-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多重PCR技术被应用于检测28个来源于食用鱼类产品的β-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样本,包括鲤鱼片,水,鲫鱼片、鳟鱼片、鲢鱼片、鲑鱼片和带鱼片。该研究使用标准菌株嗜水气单胞菌ATCC7965和分离于死蟒蛇的带有β-溶血性毒素基因的嗜水气单胞菌作为对照。所有菌株样本(100%)被证实携带嗜水气单胞菌16srRNA基因(356个碱基对)。所有嗜水气单胞菌样本(100%)被证实携带ahh1毒性基因 (130个碱基对)。26个嗜水气单胞菌样本(93%)被证实携带aerA基因(309个碱基对)。本研究证实β-溶血性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广泛存在于供人类食用的鱼类产品中,对消费者产生了一定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一株无致病力的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从南京某无病鱼塘水体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有运动力的短杆菌,定名为W-1株。其生化特性为氧化酶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发酵甘露醇、水杨素和阿拉伯糖,不发酵肌醇。从该菌株培养物的上清中提取的外毒素,具有细胞毒性与溶血性;用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的单抗进行检测,乳胶凝集试验及Dot-ELISA均呈阳性结果。电镜观察未发现该菌株有晶格样排列的S层和菌毛,与J-1株S蛋白抗血清及R菌毛抗血清作免疫转印  相似文献   

12.
鲤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离、鉴定鲤鱼嗜水气单胞菌。[方法]从具有典型细菌性败血症症状的病鱼或濒死鱼中分离到2株优势菌,经分离培养、人工感染试验、毒力因子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研究分离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致病性。[结果]分离到的2株优势菌的菌落形态特征基本一致,经鉴定,确认为嗜水气单胞菌。无菌滤液试验表明,鲤鱼细菌性败血症不是由病毒引起的。腹腔注射分离菌菌悬液的鱼在7 d内全部死亡,人工感染试验的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且再次感染后又可分离到该菌株。分离提纯的致病菌株产生了β-溶血环,经蛋白酶试验为阳性。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同源性为98%。[结论]嗜水气单胞菌是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肝、脾、肾组织亚显微病理变化及防治方法,并比较了鲫、团头鲂、鲢、鳙患此病后的症状和病理变化都基本相同。呈败血症症状,只是垂死的鲫较团头鲂、鲢、鳙为严重而已,这与鲫的生命力较强有关。在光学显微镜还不能察觉细胞组织的病变时,在电镜下已呈现出细胞病理变化。肝、睥、肾等脏器最早出现的病变是细胞的膜性结构受损。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肝细胞中有很多被苏木素深染的丝状物是高度密集成束的粗面内浆网。这是机体的一种补偿性反应。根据病原、病理变化及发病机理。研制出复合新药——鱼泰8号,并提出三步曲治疗方法及16条治疗注意事项,从而确保治愈率在95%以上.治愈了2000多公顷内的病鱼。从改善环境、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及时杀灭病原出发,提出10条综合预防措施,在300公顷的鱼池中实施后均未发病。  相似文献   

14.
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组织亚显微病理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的肝、脾、肾组织亚显微病理变化及防治方法,并比较了鲫、团头鲂、鲢、鳙患此病后的症状和病理变化都基本相同。呈败血症症状,只是垂死的鲫较团头鲂、鲢、鳙为严重而已,这与鲫的生命力较强有关。在光学显微镜还不能察觉细胞组织的病变时,在电镜下已呈现出细胞病理变化。肝、睥、肾等脏器最早出现的病变是细胞的膜性结构受损。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肝细胞中有很多被苏木素深染的丝状物是高度密集成束的粗面内浆网。这是机体的一种补偿性反应。根据病原、病理变化及发病机理。研制出复合新药——鱼泰8号,并提出三步曲治疗方法及16条治疗注意事项,从而确保治愈率在95%以上.治愈了2000多公顷内的病鱼。从改善环境、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及时杀灭病原出发,提出10条综合预防措施,在300公顷的鱼池中实施后均未发病。  相似文献   

15.
从发病渔场分离的鲤鱼细菌性败血病S - 1、S - 2致病菌株 ,鲤鱼穿孔病S - 3、S - 4致病菌株 ,与嗜水气单胞菌标准株作为对照 ,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对健康鲤鱼具有很强的致病力 ,出现与自然病鲤相似的症状 ,并从人工感染发病鱼体内分离出同样特性的菌株 ,通过菌体形态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等测定 ,符合嗜水气单胞菌的特性 ,并与嗜水气单胞菌标准株作平行试验 ,结果一致 ,确定鲤鱼细菌性败血症和穿孔病均是同一病原 ,均属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16.
蒋自立  李春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946-5949
[目的]探讨黄颡鱼嗜水气单胞菌对草鱼幼鱼肝、肾和脾的影响,从而为预防鱼类细菌性疾病的相互感染及渔业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16 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从患败血症的黄颡鱼脾脏中分离嗜水气单胞菌。然后,用半致死浓度的分离株感染草鱼幼鱼,取病鱼的肝、脾和肾进行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鱼体肝、脾和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肝呈灰白色,实质结构明显被破坏,肝血管内血细胞减少,肝细胞肿胀、浑浊;肾间质比例增大,肾小管和肾小体数量明显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脾呈暗紫色,内部大量充血,脾淋巴细胞坏死,大量的棕色"小结"充斥于整个脾脏之中。[结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可导致草鱼幼鱼的肝、脾和肾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7.
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报道了一种引起鲤鱼败血性传染病的致病菌,从发病鲤鱼的皮肤病灶和内脏器官均分离到该病的病原菌,用这种致病菌的纯培养物人工感染健康鲤鱼获得成功。根据其细菌形态,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性状,符合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AeromonashydrophilaSubsp)。并对该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了试验,从15种抗菌药物中选出了氯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几种该菌特别敏感的药物。文中还针对与嗜水气单胞菌特性比较相似的一些鱼类病原菌进行了鉴别诊断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菌的药敏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研制有效防治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疫苗提供依据。[方法]从河北省某渔场具有典型细菌性败血症症状的鲤鱼中分离出2株优势菌,对分离菌进行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并研究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根据2株分离菌的菌落形态、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结果(同源性为99%),发现2株分离菌均为气单胞菌属的嗜水气单胞菌,认为嗜水气单胞菌是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菌。分离到的2株嗜水气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加替沙星等15种抗生素均敏感,对氨苄西林均耐药,对复方磺胺表现出了菌株差异。[结论]对嗜水气单胞菌敏感的15种抗生素可作为防治鲤鱼细菌性败血症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9.
在营养物负荷和浮游植物密度较高的鱼池围隔条件下,接种长刺溞,长刺溞能稳定生长,达到并维持足够高的密度,有效地控制了浮游植物的过量生长;放养鲢鱼后,该微型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营养水平又明显改变,长刺溞密度很快降低。原生动物和小型轮虫密度上升,浮游植物生物量起初有所减少,但很快又上升。而叶绿素a含量始终明显上升,说明鲢鱼的放养加速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增加了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含量。同时,鲢鱼的放养。显著地增加水体NH^ 4-N,TP含量。根据试验结果可认为,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生物操纵,减少或不放鲢鱼,保持足够的长刺溞密度。可以达到控制浮游植物过量生长,改善水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