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虾贝混养技术推广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虾贝混养技术推广报告李曰忠、安永菊(营口市水产研究所,115000)对虾与海湾扇贝混养是利用对虾养殖池水质肥沃、浮游植物丰富特点,能充分利用水体的空间,促进各品种生长,从而达到提高水域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我所1989年~1991年在熊岳西海...  相似文献   

2.
2017、2018年连续2年利用7口0.4 hm~2(6亩)对虾养殖池在淡水条件下进行了鲻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试验结果:鲻鱼放养规格48~80 g/尾,放养密度为75~225尾/hm~2,收获鲻鱼规格为420~520 g/尾。2017年,南美白对虾单养池(对照池)产量为6 090 kg/hm~2,6口鱼虾混养池产量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540~1 590 kg/hm~2,平均单产提高1 012.5 kg/hm~2;2018年对虾单养池产量5 790 kg/hm~2,6口混养池南美白对虾产量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795~1 515 kg/hm~2,平均单产提高1 170 kg/hm~2。2017年6口鱼虾混养池养殖收益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50 100~64 500元/hm~2,平均收益提高65 145元/hm~2;2018年6口鱼虾混养池的养殖收益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28 500~55 950元/hm~2,平均收益提高40 365元/hm~2。池塘水质方面,养殖中后期,鱼虾混养池的氨氮、亚硝酸氮等水质指标明显低于对虾单养池。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鱼类品种混养在对虾池中,对于改善池塘水质,增加养殖收益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2004年,我们开展了斑节对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养试验,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4.
不同单养及混养海水实验围隔水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岩 《水产学报》1999,23(4):350-356
1995年6~10月和1996年6~8月对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的水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围隔中盐度、总氮、总磷和化学耗氧量(COD)在雨季前逐渐升高,进入雨季后降低;投饵养殖时围隔中磷浓度较低氮浓度较高,其中混养中国对虾和台湾红罗非鱼的围隔活性磷(PO4-P)浓度相对较高,混养对虾与菲律宾蛤仔的围隔氨氮(NH3-N)浓度较高,投铒兼酌情施肥养殖时围隔中氮浓度较低磷浓度较高,其中混养中国对虾与缢蛏  相似文献   

5.
对虾与文蛤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虾池混养技术在丹东地区兴起,已形成多种的混养模式,其中对虾池中混养文蛤是虾贝混养的主要模式,被称为生态养虾新技术。虾池混养文蛤一般亩产文蛤1500kg~2000kg左右,其不但可以提高池塘利用率和商品虾、贝的质量,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对虾、青蟹同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分类学上近缘,生态位接近。汕头市从80年代发展养虾开始便有虾农实施对虾一青蟹混养,张万隆1991年从对虾、青蟹生物学及生态学角度分析和肯定了它们混养的可行性。但近几年来研究发现青蟹可能作为对虾病毒原传播宿主,出现交叉感染故混养模式在学术上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7.
吴兆林  曹琛 《水产科学》1992,11(11):13-17
中国对虾与海湾扇贝混养试验表明,混养池主要理化因子指标好于对照池,混养池对虾平均亩产和对虾产品规格也好于对照池,并兼得了亩产海湾扇贝202.3 kg的理想效果,试验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三疣梭子蟹与不同虾类混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利用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和脊尾白虾等虾类与三疣梭子蟹进行混养。结果表明:日本囊对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养组三疣梭子蟹养殖单产最高,平均产量1678.5 kg/hm2,其次为凡纳滨对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养组,平均产量1659 kg/hm2。对虾养殖单产以凡纳滨对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养组最高,平均产量990 kg/hm2,其次为中国明对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养组,平均产量952.5 kg/hm2。但考虑到日本囊对虾市场售价为其他混养虾类的两倍,因而日本囊对虾与三疣梭子蟹混养组养殖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9.
刘德永 《齐鲁渔业》2007,24(4):32-33
为探索利用盐场低产虾池开展红鳍东方纯养殖,我们从2000~2005年连续在天津汉沽区盐场虾池开展了红鳍东方鱼屯的养殖,在养殖中,我们在池塘中投入了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进行混养,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将红鳍东方鲀与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混养技术和一些  相似文献   

10.
对虾与文蛤混养及其有关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虾池内混养文蛤以及影响混养有关因子所进行试验和分析表明:文蛤和对虾混养效果较好;混养池以平台型和宽饵料台型的结构及合砂量在75%以上的底质,比较适宜文蛤与对虾的混养。  相似文献   

11.
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初级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岩 《水产学报》1999,23(2):138-143
1995年和1996年夏秋季进行的围隔实验表明投饵养殖时浮游植物毛初级生产力较低,水呼吸相对较高,多数围隔中毛初级生产力/水呼吸〈1,其中混养中国对虾和台湾红罗非鱼的围隔中毛初级生产力较高,而混养中国对虾,台湾红罗非鱼和菲律宾蛤仔的围隔中毛初级生产力最低;在投饵基础上酌情施肥后围隔毛初级生产力同于投饵养殖时,毛初级生产力/水呼吸〉1,但单养中国对虾,对虾与罗非鱼混养和对虾与海湾扇贝或缢蛏混养的围隔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由于气候、海区污染、种苗、人为等原因造成对虾病害频发,对虾偷死排塘现象极其严重,70%左右养虾户处于亏损状态。因而部分养殖户将养虾改为养鱼、贝、东风螺或鱼虾混养、虾蟹混养,效益都有所提高,风险也有所降低。阳江市渔乡子水产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在珠三角、湛江、阳江、海南、广西等养殖区域走访调查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养殖模式:黄腊鲳鱼(卯形鲳参)与对虾混养。现将该混养模式的技术要点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语同 《科学养鱼》2005,(12):34-35
笔者2004年在龙海市紫泥甘文农场开展对虾池混养缢蛏试验,试验面积74.67公顷,收获缢蛏475吨,对虾28吨,每公顷增加收入31511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现把对虾池混养缢蛏技术总结如下:一、虾塘选择与清整1.水源以自然纳潮为主,水质无污染,海水比重在1.008~1.022之间,水温8~32  相似文献   

14.
对虾与海湾扇贝混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1990年,首钢海水养殖场一分场和三分场进行了对虾与海湾扇贝的混养试验。在试验中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部分虾池在不影响对虾产量的情况下(对虾亩产208kg),获得了海湾扇贝亩产113kg,额外每亩净增收入192元以上的好成绩,并为今后大面积的混养提供了数据。一、试验的基本情况在混养试验中,尽量注意到生态条件的差异,并据此观察混养的效果。一分场(曹庄)选择进水沟(20亩)和1O~#池(70亩)二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不断深入,病害成为制约我省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因素,为了探讨这些问题,在2004~2005年我们在文昌市翁田韩氏养殖场进行为期6个多月的冬季鱼虾混养试验。试验表明,冬季鱼虾混养技术不仅可以改善高位池养虾的生态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能适当延长养殖时间利用春节后市场商品虾空缺时机提高经济效益,达到增产增收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2005年~2007年分别进行金鲳鱼与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和青蟹混养试验,金鲳鱼的养殖成活率保持在60%~70%,饵料系数为1.5左右,综合效益可观,每年可以养殖两造。试验结果表明,该养殖技术切实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一、虾池混养的好处 1.提高虾池综合养殖效益 在适宜的虾池内混养一定数量,一定规格的海湾扇贝有利于对虾生长,且增加商品扇贝产量,混养虾池比单养效益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18.
鲈与中国对虾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6年进行鲈与中国对虾混养试验,利用鲈摄食病虾及小型糠虾类,阻断病毒传播,推迟了对虾发病,试验池产量,效益成活率均高于对照池。  相似文献   

19.
文登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利用对虾池进行菲律宾蛤仔与斑节对虾混养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为池塘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两年的试验,形成了一套较系统完整的混养和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正> 1982年,舟山地区水产研究所在普陀对虾塘里放养了鲻鱼,探索对虾与鲻鱼混养的途径。当时有人耽心,混养后对虾会被鲻鱼吃掉,对虾饵料会被鲻鱼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