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引起的鸡的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疾病,主要以侵染外周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为主。先天性免疫是机体抵御病毒的第一道防线,病毒入侵后机体会迅速募集免疫细胞同时诱导产生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其他细胞因子抑制病毒的复制,其中Ⅰ型IFN在先天性免疫中发挥重要的抗病毒免疫作用。MDV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免疫逃避机制,过去十年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MDV蛋白参与调控Ⅰ型IFN信号通路。文章从Ⅰ型IFN产生的级联反应机制、MDV及与之亲缘关系相近的疱疹病毒蛋白调控Ⅰ型IFN表达的信号通路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MDV逃避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为更深入的研究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乳房炎(mastitis)是乳腺受到物理、化学、微生物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炎性变化,主要是由多种非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有细菌、霉形体、真菌、病毒等,感染的微生物因地区不同而异,目前报道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菌多达80余种,多见于细菌感染,其中以链  相似文献   

3.
奶牛乳房炎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谈奶牛乳房炎 乳房炎(Mastitis)是乳腺受到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炎性变化,主要是由多种非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如细菌、霉形体、真菌、病毒等,感染的微生物因地区不同而异,多见细菌感染,其中以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多见。美国国家乳房炎委员会(NMC,1978)以乳房和乳汁有无肉眼可见变化将乳房炎划分为临床型乳房炎(Clinical mastitis)、亚临床型或非临床型乳房炎(Subclinical or nonclinical mastitis)和慢性乳房炎(Chronic mastitis)。临床型乳房炎患牛乳  相似文献   

4.
细菌耐药性与畜牧产业发展、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复杂,除由人-动物-环境三者之间复杂作用引起外,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应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新发展的药物理论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对细菌耐药机制的认识、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及药物的合理使用,为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当前,细菌耐药性已然是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引起了多方关注。细菌耐药机制的复杂性及新药研发的困难性,决定了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和多种角度开展研究,从而控制其进一步发展。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归纳总结了多种应对细菌耐药的策略及方法,重点从新型抗菌药的研发、联合用药、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同步模型及多组学技术等方面阐述其在应对细菌耐药性方面的作用,以期为减缓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正>乳房炎是母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养殖小区普遍应用挤奶机挤奶,牛患病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成为制约养牛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1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乳房炎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往往由机械、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等多种因素单个或共同作用产生。微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入侵乳头管就会发生乳房炎[1]。引起牛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为多种非特定微生物,主要包括多种细菌、病毒和支原体。环境因素。如果挤奶人员的手指、榨乳器等消毒  相似文献   

6.
MxA抗病毒蛋白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xA抗病毒蛋白是新发现的由I型干扰素(IFN α/β)诱导产生的分布于细胞质中的78 kD的蛋白质,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随着对MxA研究的深入,现已清楚,MxA蛋白对多种RNA病毒和部分D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Arloric等,1990;Ordien等,2001),而且其水平高低可以作为机体IFN诱导状态的适宜标志。因此开展MxA蛋白研究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蔡菁 《当代畜牧》2013,(29):79-80
抗菌肽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是辅助生物机体抵抗外来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御分子。它不仅能抑制、杀灭多种细菌,还具有抗真菌、寄生虫、病毒、肿瘤和免疫调节等生物学活性。抗菌肽的作用机制与传统抗生素不同,不仅具有广谱抗微生物作用,而且不易诱导机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畜牧业上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8.
一、简谈奶牛乳房炎乳房炎Mastitis是乳腺受到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炎性变化,主要是由多种非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如细菌、霉形体、真菌、病毒等,感染的微生物因地区不同而异,多见细菌感染,其中以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多见。美国国家乳房炎委员会NMC,1978以乳房和乳汁有无肉眼可见变化将乳房炎划分为临床型乳房炎Clinicalmastitis、亚临床型或非临床型乳房炎Subclinicalornonclinicalmastitis和慢性乳房炎Chronic…  相似文献   

9.
Toll样受体(TLR)是一类Ⅰ型跨膜糖蛋白模式识别受体,其通过识别病原体,激活天然免疫,可诱导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TLR与禽类细菌感染密切相关。文章就TLR的结构、信号转导机制、识别细菌的分子机制及其与禽类细菌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为以后应用TLR预防和诊断禽类传染性疾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断奶仔猪腹泻是由于肠道内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或营养性因素、环境性因素导致仔猪免疫力下降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症候群。1原因分析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造成断奶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常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主要有轮状病毒感染、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仔猪生理机能不太健全,表现为胃酸分泌不足、胃肠消化酶少、免  相似文献   

11.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种高致病性的传染病,研究显示,抑制宿主干扰素(IFN)产生的能力与ASFV的致病力密切相关.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ASFVpI215L蛋白能够显著抑制病毒诱导IFN的产生.为研究pI215L抑制Ⅰ型干扰素(IFN-Ⅰ)的机制提供物质基础,本研究构建了重组原核表...  相似文献   

12.
1发病原因 1.1微生物因素 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多种非特定的微生物,各种微生物的感染程度因地区不同而异,包括多种细菌、病毒、支原体。  相似文献   

13.
副黏病毒的V蛋白是结构蛋白P基因内使用不同的阅读框编码产生的一种非结构蛋白,具有抗干扰素(IFN)的作用。副黏病毒科不同成员间V蛋白的产生机制不同,国内外利用反向遗传、RNA干扰等技术缺失或抑制V蛋白,通过检测IFN产生及作用通路上关键蛋白的变化情况研究其抗IFN作用机制,发现副黏病毒V蛋白既可直接阻止IFN产生,也可阻断IFN抗病毒JAK/STAT作用通路。文章对副黏病毒V蛋白、干扰素的产生及其抗病毒作用机制,特别是V蛋白抗IFN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活细胞在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当它进入未感染的细胞时,可诱导该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从而抑制其他病毒在该细胞中的复制。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无论哺乳类还是禽类,干扰素都有两大类型,即Ⅰ型(主要是α和β)和Ⅱ型(γ)干扰素。其中α干扰素(IFN-α)由白细胞产生。Ⅰ型于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最强,主要是通过旁分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猪腹泻是当前住养殖业中的常见传染性疾病,调查研究显示,腹泻主要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也可能由多种病因混合作用引起,其中由病毒引起的腹泻发病概率比较高,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应该加强对病毒性腹泻发病原因和特点的调查,科学的诊断,提出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病毒或其它干扰诱导剂作用下由机体易感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产生的一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增殖、诱导分化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分泌性小分子糖蛋白,因最初发现其能够干扰病毒的增殖而命名。干扰素包括I型(IFN-I)和  相似文献   

17.
1发病原因微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浸入乳头管而引起乳房炎。引起奶牛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多种非特定的微生物,包括多种细菌、病毒、支原体,且各种微生物的感染程度因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环境因素。如牛舍尘埃多、不清洁、消毒;牛床潮  相似文献   

18.
兽药与病原     
<正>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动物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1细菌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细菌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等部分构成,有的细菌还  相似文献   

19.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活细胞在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当它进入未感染的细胞时,可诱导该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质,从而抑制其他病毒在该细胞中的复制[1]。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功能作用。无论哺乳类还是禽类,干扰素都有两大类型,即型(主要是α和β)和型(γ)干扰素。其中α干扰素(IFN-α)由白细胞产生。I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最强,主要是通过旁分泌发挥作用[2]。鸭I型干扰素基因是在1995年由Schults等成功克隆的[3,4]。他们使用已克隆的鸡型干扰素基因1(ChIFN1)作为探针,基因组DNA Southern杂…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IFN)是一类由活化的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糖蛋白。当病毒入侵机体时,干扰素最先发挥作用。干扰素在抵抗病毒感染和干扰病毒复制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家禽流行性病毒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文章就几种不同类型禽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进行综述,包括禽干扰素的产生及分类、作用机制、应用等,为其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